首页 理论教育 社团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社团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社团活动正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国家新课程改革和上海市“二期课改”基本上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是课程改革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社团活动课程的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不同的,教师必须在学生活动的背后有深层次的课程意识。社团团长是社团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代表,又具有一定的课程组织者的功能。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社团活动课程中,学生则是通过

二、社团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未来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建设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的课程服务方面,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的学校,就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取得更好的长效教育效果。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重要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延伸,优秀的高中都具有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在案例5中,社团活动已成为上海市吴淞中学开展研究型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载体,这一模式已经成功开发了多个课程模块,其中生物与环境社团的研究型课程比较成功,这一模式曾经在全国和国际上进行交流,也得到国内外课程专家的高度肯定。社团在学生课题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培养方面的先进性可见一斑。

学生社团活动正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张扬个性,把单纯“避短的教育”变为“扬长为主、扬长与避短相结合的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特别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社团建设的规范与否、全面与否是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程度的标尺之一。也正是由于具备这种优势和特点,社团成为所有想主动发展自己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向往之地,社团活动成了很多学生在高中的难忘的经历。同时,社团还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良好的环境,还为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理论基础

多年以来,学校教师常常将课程理解为教材、大纲、教科书,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这样的观念:课程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全部学习经历,也就是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学习经历定义为现代学校课程。国家新课程改革和上海市“二期课改”基本上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是课程改革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组织与评价”的角度出发,如果社团活动是杂乱的、可有可无的、缺乏管理和评价的事物,它不会自发成为被大家认可的课程,而中学生社团活动如果进行科学设计、系统管理和有效评价,毫无疑问可以成为现代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生社团活动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素材,如能将它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来设计,就像对待语文、数学一样予以重视,它完全可以被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一门课程,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全面展开,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一所现代化的高级中学如何全面适应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如何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校层面来看,合理设置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科学设计课程的组合性和选择性,发展和完善与办学理念相适应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指导学生从主体性出发,根据个性特长、能力倾向等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和组织属于自己的生态和谐课程结构是当务之急。建设现代学校课程,不仅仅需要优质高效的基础型课程,还需要有能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需要有让学生获得体验的研究型课程,特别是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更多可能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起来,需要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社团活动课已成为这类课程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将中学生社团组织作为课程的组织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提高智能、发展个性特长、增加学习经历、健全人格为主要目的,由教师进行指导或服务,由学校进行科学组织和评价的一类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化可以繁荣校园学术文化,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为什么需要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呢?下面的案例可以给出理由。

【案例7】

上海市吴淞中学早期社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社团活动在吴淞中学获得了成功,学校以社团为平台,组织吸引大量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热爱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苗子,而今,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但是,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有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有:

①教师工作量的报酬问题一直没有认定,基本上是有关教师靠兴趣和奉献工作。

②社团活动没有专项资金,学校根据需要给予一定支持,没有统一规章制度。

③社团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很多时候社团活动的时间也是年级组补课的时间,导致很多学生退出社团。

④社团活动的学生评价与管理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规定。

⑤教师观念认同度不够。不少教师甚至部分领导认为,让学生走出教室就不是学习,参加社团活动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

⑥社团硬件支持不足,相当一部分社团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必要器材,集中在科技类和研究型课程性质类的社团。

⑦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⑧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学校对社团管理缺乏先进的理念,缺乏对社团的课程化思考,缺乏有效的评价、奖惩机制。年级组与学校政教处、团委、教育研究室之间存在管理的真空,而且在价值认同上也有分歧,难以形成促进社团活动健康、高效开展的合力

⑨社团活动质量有待提高。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现象十分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可能没有章程,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尚需加强。

社团活动要成为有效的课程,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个目标不是完全由教师、学校或专家制定,而应该在社团学生民主协商和教师的一定引导下共同设定。但是,社团活动课程的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不同的,教师必须在学生活动的背后有深层次的课程意识。特别是课题研究类的社团,学生可能确定一个课题开展研究,课题研究可能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课程不能失败。

社团活动课程的组织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有的社团完全由学生组织,教师没有介入,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给与管理和支持,这和传统班级中的教学组织区别很大。社团团长是社团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代表,又具有一定的课程组织者的功能。社团学生的约束更多的是靠共同目标追求和文化认同来形成,学分只是外在的约束,具有引导功能。

社团活动课程不同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其核心理念不是传授了多少知识,做了多少题目,很多社团是以完成某项活动为目的,不能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来评价。

社团活动不是传统的提高补差班,社团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由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的。社团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和实践体验的过程,社团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没有具体的形态,更多地是将过程作为目标。

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社团活动课程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经历。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社团活动课程,教师更多的是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管理者和评价者。社团活动课程中,教师更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其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去研究、怎样去做事、怎样去生活。

对于社团活动课程,从课程理念看,中学要强调普及和提高并重,没有理由拒绝热心参与者,学校要设法在全校范围内为具有各方面潜能的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资源和鼓励,以支持学生投入到发展自身潜能的活动中去,发展学生个性化特长,这里体现的教育理念就是改变过去片面强调“避短”的教育,而是重在扬其所长,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单个社团的课程化管理

美国斯卡斯戴尔高中(Scarsdale High School)有几百个社团,内容涵盖科学、社会、公益、音乐、艺术、体育、宗教、人文等领域。很多社团完全是学生自己创办,自己管理,自生自灭,学生毕业了或者没有兴趣了,社团自然就解体了,但是也有的社团管理规范,育人效果明显,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有明确的社团宗旨,有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逐渐变成了学校选修课程的一部分,这种从社团活动变成课程的过程就是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会议(Science Research Meeting)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

【案例8】

美国斯卡斯戴尔高中的科学研究者社团课程化管理及其评价表

在美国纽约市郊的斯卡斯戴尔高中,在一间不足2平方米的房间,Szerlip老师正在与一个11年级的学生Roger亲切交谈,房间里还有社团的其他几位同学在倾听。这是他们每2周一次的常规活动。这次他们的交谈主题是学生交流最近的课题进展,并且探讨从冰冻的猛犸尸体复制出活的猛犸的想法。教师亲切地和他交谈,非常平等。他们讨论的是非常高深的问题,因为这个学生已经在他所感兴趣的领域钻研了3年,而且每个暑假都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工作,上个暑假他在那里工作了2个月。他所研究的领域在全美有33名主要的研究人员,对此他已经耳熟能详。这些科学家发表的相关论文他都知道,相关的书籍也都很熟悉了。而Szerlip老师,一个工作了12年的生物学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询问、在鼓励、在质疑,偶尔也谈谈自己的观点。

在斯卡斯戴尔高级中学,有两位科技教师担当这样的教师角色,他们共同指导26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科技社团,名为Science Research Meeting。教师的工作方式是每2周有一次这样的会谈,而学生在这两周内要做很多研究工作。Szerlip老师把社团的指导作为他的一门课程来管理:学生每2周时间基本上要完成10小时的工作任务,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有具体的材料证明自己曾做过这些事情,这是学分评定的依据。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可以得到高中的学分,而这些学分甚至可以带到大学。

实验室工作主要是在大学完成,家长只需支付旅费,实验室工作完全没有费用,大学教授乐于接受他们的参加。因为,不久以后他们可能就会成为实验室的一员。

教师除了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外,也建议他方便时候给其他学生开设一个研究专题讲座,介绍一下自己工作进展,像科学家一样进行一次科学报告。

为了加强对参加科学研究者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学校把社团作为课程来管理,安排了专门的教师负责,进行科学而严格的评估,为社团的每位学生都建立学习过程档案。指导教师每周有6节这样的单独会面课,2节集体研究指导或交流课。

参加社团的学生限定为10至12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社团活动可以折算成学分,学分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10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参加这门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计算方法是:

第一单元:①3次双周见面 50分

     ②单元研究报告 20分

     ③班级布置的任务 20分

     ④PPT演讲 10分

第二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60分

     ②单元论文 25分

     ③专业杂志上所选论文的演讲 15分

第三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60分

     ②单元报告(关于文献介绍和综述、研究项目的目的或假设) 25分

     ③展板演讲 15分

     ④导师印象

第四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40分

     ②单元报告(关于文献介绍和综述、研究项目的目的或假设、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30分

     ③目标报告 10分

     ④演讲 20分

     ⑤导师点评和鼓励

其中,学生的单元成绩共400分(相当于学年的100分)。

对于11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参加这门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计算方法是:

第一单元:①3次双周见面 50分

     ②单元研究报告 30分

     ③口头表达 20分

第二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60分

     ②单元论文 20分

     ③论文的演讲 20分

第三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40分

     ②单元报告 25分

     ③演讲 20分

     ④Intel论文 15分

     ⑤竞争比赛 10分(另外奖励的分数)

第四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40分

     ②单元报告 35分

     ③演讲 15分

     ④完成Intel SEF或者WESEF申请表格 10分

     ⑤三县的演讲(地方科学研究项目竞赛) 10分(另外奖励的分数)

其中,学生的单元成绩共400分(相当于学年的100分)。

对于12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参加这门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计算方法是:

第一单元:①3次双周见面 30分

     ②英特尔STS论文修改和论文 50分

     ③完成STS和WESEF表格 20分

第二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20分

     ②科学研究的论文修改 10分

     ③演讲 40分

     ④论文竞赛(杜邦或otto burgdorf) 10分

     ⑤完成竞赛表格 20分

     ⑥有重大的论文修改加 10分

第三单元:①4次双周见面 20分

     ②演讲 40分

     ③JSHS 20分

     ④WESEF 20分

     ⑤取得当地竞赛的优秀奖 10分(另外奖励的分数)

第四单元:①1次双周见面 10分

     ②社团内的专题讨论会 10分

     ③三县的竞赛交流(地方科学研究项目竞赛) 20分

     ④反馈 20分

     ⑤WPI判断 40分

其中,学生的单元成绩共400分(相当于学年的100分)。

*如果你进入ISEF的半决赛以上,你将获得额外的10分和自夸的权利!

该社团有规范的评价,特别是过程评价非常严谨,这是学生获得学分的依据。评价表不但会影响学生高中毕业的学分,还会体现在给大学的推荐信中。每次师生见面都需要有评价,评价按照事先制定的评价表来进行,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表不同(表2-2-1、表2-2-2和表2-2-3)。分列如下:

表2-2-1 斯卡斯戴尔高中科学研究会评价表(二年级)

img23

注:40=100%27=67.5%,中间每1分等于2.5%。

表2-2-2 斯卡斯戴尔高中科学研究评价表(三年级)

img24

注:40=100%27=67.5%,中间每1分等于2.5%。

表2-2-3 斯卡斯戴尔高中科学研究评价表(四年级)

img25

注:40=100%27=67.5%,中间每1分等于2.5%。

从这个社团来看,学生从自发找教师问问题、咨询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逐渐变成他们的选修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不仅完成了课题研究,培养了创造能力,获得了实践体验,还通过参加这个社团获得了学分,这是社团活动逐渐课程化的过程。课程化增加了约束力,同时提高了规范性和教育效果。

(三)全校范围的社团课程化探索

正是由于社团活动课程化带给学生的教育成效,很多学校逐渐认识到,社团将不再单单是第二课堂,而是会进入未来教学的主流阵地之一,成为学生发展特长、培养个性,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基地;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日趋成熟、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发现和培养未来的科技精英同样意义重大。因此,社团发展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单纯地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而是会越来越凸显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但是,社团作为一个松散的学生机构,它的灵活机动性大于授课,约束力却远远不及课堂。如何加强社团活动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管理改革和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社团课程的规范建设,促使社团活动与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较好地整合呢?对于这一问题,全校范围内的社团活动课程化将是必然选择。在学校层面的社团课程化的探索中,上海市吴淞中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在理论探索和个案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旨在更新社团观念、规范社团管理、完善社团制度等方面的探索活动,初步形成了“吴淞中学推进社团课程化建设”的一揽子方案。下面的案例可供其他学校参考。

【案例9】

上海市吴淞中学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

社团活动课程属于学校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应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理所应当要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制度,以保证这类课程的健康、有序开展。学校通过制度要求学校高一、高二学生全员参加社团活动课程,每周8节;通过制度要求教师积极投入;通过制度建立评价法则与评价程序;通过制度建立奖惩制度与保障机制。制度的健全是社团活动课程化的保证。

二、教师牵头搭桥,创造社团的生长点

为了增加社团的多样性,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余,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担当起社团活动的指导角色,为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提供更多的生长点,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这种工作管理的策略是学校实施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无形成果。

三、积极发动学生,通过不完全学分制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社团活动,提高社团对学生的覆盖率

在社团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下解放出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种解脱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解脱,让学生、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参加社团活动也是学习,也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校积极向学生、教师、家长解释办学理念,甚至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的知识和原理,让学生能基于这些原理,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而实现个人的主动发展。同时,学校在社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积极推行不完全学分制,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的评选会一定程度上依据学生的特长学分,这从另外一面推动学生不得不作出选择,从而力争使社团对学生的覆盖面达到100%。

四、团委加强领导,做好社团信息化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社团活动课程的效果,校团委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课程加强过程监管,建立《社团手册》,其内容包含学生社团的基本信息、活动记录、考核记录、奖惩记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通过在团委保留副本、同时更新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适时、适地、个别的跟踪管理和评价,使社团活动更加规范化。

五、加强评价研究,加大奖惩力度,促进社团规范化建设

学校事先公布对社团、社团指导教师、社团团员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奖惩促进社团规范化建设。学校开展一年一度的明星社团评选活动,开展社团文化节,推动学校社团文化健康发展。

六、增加投入,为社团活动创设更好的软硬件环境

学校在硬件、经费、教师考核、班级工作考核中更多考虑社团需要,为社团建设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课程化背景下的社团辅导报酬、考核与评价》《吴淞中学学生社团项目研究课题资助专项基金暨校长基金的管理办法》等制度,就是软件建设的重要成果。条件一旦成熟,学校还将社团辅导工作量与年终的奖金、评优、进修机会等挂钩,与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协同推进。

学校建造了8个开放性学生自主实验室,同时在科学楼和东教室开辟了大小不一的房间作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功能型教室;为每个教研组配备教研组副组长,专门负责社团事宜;每个教研组每学期给予社团活动专项经费,社团学生还可以针对研究课题或策划的活动申请专门的经费支持。

七、加强科研,尤其是通过教育专家系统加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指导、诊断和早期干预

考虑到社团活动课程化还是一种探索,需要加强教学研究、管理研究和评价研究,需要加强对社团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研究,需要针对学生个性和特征作出科学的方案设计和指导,需要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课程及时作出评价和早期干预,所以,学校加强了社团活动课程的科研力度,尤其是通过加强教育专家系统的研究,在学生选择社团时建立谈话制度,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规划自己的教育方案,并由学校课程专家根据学生的能倾、爱好、基础等设计教育配方,力争为每个学生在最能学、最擅长学的领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案例10】

上海市吴淞中学社团活动课程化管理操作步骤

一、申报课程

相关社团活动课程可由教师或学生代表申报(学生6人以上可自己组织申报),填写申报表,说明社团活动课程的宗旨、活动内容、教学或学习目标、考核指标与要求、人员数量与要求等。

二、审批课程

由学校教育科研室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和领导审核、批准,列入学期课程计划中,并安排场地、配置资源。

三、社团招新

由社团指导教师或社团牵头学生组织社团宣传,通过学校广播、网站、海报等方式介绍社团活动课程的目标、活动内容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社团。学生与教师可以双向选择,但学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入某一社团开展学习。

四、学生选课指导

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对学生开展基本信息调查,根据学生的爱好、能倾、学习基础等与家长、学生本人进行谈话,指导学生选择社团并初步形成高中阶段的个性化的生态课程方案,以保证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五、健全社团组织

社团招新结束后,指导教师或学生自身组织开展社团团长的竞选,由社团团长组阁,负责社团各项日常事务管理。

六、课程实施与监管

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共同制订社团活动计划、研究计划、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制定社团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对社团成员的约束力和集体感。社团按照既定计划开展活动。学校教科研室、教导处、团委等部门协同负责课程日常教学的监督和检查,总务部门负责课程后勤保障。教学活动要有专门的社团活动手册记录。

七、考核

学生考核由社团指导教师负责(没有指导教师的社团由团长负责),完成课程的给予相应学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社团证上,同时在吴淞中学学生成长档案手册中也会有所反映。相关结果要反馈给学生家长,并根据学生成长情况决定是否修订其成长教学计划。教师考核根据社团获得的成果、学生的成长和日常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决定。

八、课程评价

学校行政部门根据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开展学校明星社团评选活动,对优秀的社团活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并实施奖励,对效果较差、活动不规范、没有“人气”的社团予以取消。

案例9中,上海市吴淞中学采取点上突破、由点及面、带动全局的课程推进策略,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特别是针对部分学生不愿参加社团、不能主动学习的情况,学校先由一些学生和教师进行探索,让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和交流活动,再逐步影响和引导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最终形成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学校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配套建设策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围绕社团活动课程实施,在硬件、经费、教师考核、班级工作考核中充分考虑社团活动课程导向需要,为社团建设创设较为宽松的环境。学校建造了开放性学生自主实验室,开辟了大小不一的房间作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功能型教室,在教师管理和年终考核方面也充分考虑其在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中的表现。学校还注重发掘社会资源,满足学生社团多样化的资源需求,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类的社团,学生可能需要特别的实验器材,学校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便借助高校、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来满足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探究活动的需求,制定企事业单位资助冠名的资金管理策略,如:学校航模社团得到SCT上海集装箱码头公司资助,冠名“吴淞中学SCT航模队”,生物与环境社团的一项课题得到环保公司的资金支持,其他社团也有类似的情况。社团活动课程还开辟了全新的课堂,如有的社团活动在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开展,有的社团将课堂移到了社区、纪念馆等。

此外,学校推进全校范围的社团课程化过程中,评价管理策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针对社团课程化,初步制定了学生学分制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不完全学分制,要求学生毕业必须有一定的学分来自社团活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的评选也要参考社团活动课程成绩,从另外一面推动学生积极投入社团学习。同时,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校在推荐学生方面主动权增强,社团活动特别优秀的学生自然容易崭露头角,近3年来,有23名学生依靠优秀的社团活动课程成绩获得了教育部保送大学资格。

【案例11】

上海市吴淞中学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推进机制

为了让社团能全面、稳定地发展,吴淞中学探索了社团活动课程化推进机制,从规范化、信息化、多元化、持续化4个方面逐步推进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规范化建设是社团稳步发展的基础。学校社团类别齐全、数量众多,只有每个社团都规范地开展自己的活动,社团的发展才能够在和谐的前提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同时,学校花力气重点打造一些品牌项目,实现社团建设出成果、出品牌、出人才的目标,发挥示范效应,提高社团对学生的覆盖面。

信息化建设是社团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提高社团工作效率、节约资源提供了条件。信息化有助于学校宏观管理和调整社团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生态课程结构的管理和指导,从总体上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现代学校课程。

多元化建设是社团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社团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文化,而社团的组织形式、宣传手段、活动方式都各不相同,社团能够在校园中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正是源于多元化这一特点,学校鼓励社团勇敢创新和实践,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这成为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持续化建设是社团不断提高的保障。社团发展要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需要不断加强内部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党团建设、不断加强后备人员梯队的培养、不断磨炼教师,以挖掘潜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持续化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础,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社团活动课程化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上海市吴淞中学的实践表明,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化体系建设,学生社团活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从早期自发的、零星的兴趣小组活动,到现在全校层面理论化、系统化、课程化的社团建设,教师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学生的热情不断升高,社团数目不断增多,不同类别的社团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学校保有社团40余个,对学生的覆盖面可达85%以上。社团活动从原来的面向会员的小型活动扩展到面向全校的大型活动,不少活动甚至走向社会,社团文化正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社团成为学校富有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特色课程服务体系的一个亮点。在学生社团活动课程载体支撑下,学校研究型课程成果显著,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型课程个案,有关成果曾先后获得第2届国际青少年科学研究者大会特等奖和生命与环境科学一等奖(2002.4,莫斯科)、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2004.5,坡特兰)获得英特尔杰出项目成就奖、集体项目二等奖、柯达公司最佳图像应用专项奖、西格玛西科学研究学会专项奖、科学交流学会专项奖、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专项奖、美国国土资源部政府奖等7项大奖,为中国历届参赛团队最好成绩和本届赛事团队项目最好成绩。学校有3位学生的名字还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用来命名小行星。学校其他社团,如方舟模型社、信息科技社、数学研究社、创造发明社团也在全国享有盛誉。可以说,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学校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主要源自社团活动课程化具有以下优势:

1.社团活动课程化使社团组织构架得到改善

传统意义上的社团对于会员不具备任何约束性,所有会员的参加都是出于自愿而非强迫的,换句话说,就是来去自由,不参加活动也不会有人追究责任。这是社团给予会员的权利,使会员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充分掌握时间的自由,可这种“福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团开展活动的困难,甚至导致社团活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满负荷运行。学生缺席导致重复教学,也会增加指导教师的负担且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在任何社团都十分普遍的尴尬在实现课程化后将消失。课程化给了会员一种约束,学校关于旷课的条款规定和学分又给了团员一个不得不来的理由。表面上看这似乎损害了团员的自由,但其实课程化将原本被占用的课外时间归还给了学生,而且如此形成的稳定人数正是有规律地开展活动的基础,再加上学校所安排的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使得每次常规活动的开展都异常顺利,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真正从社团活动中受益。

2.社团活动课程化使社团能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课程化以后,社团的活动划归为教学活动,这样,许多光凭社团不易解决的问题就能通过学校和年级组得到有效的解决。以前,大多数社团每次活动都要浪费大把时间寻觅合适的地点。社团活动课程化以后,每个人都属于某一社团,学校会因其为教学活动而自动给予教室安排,为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在经费、政策等方方面面,学校都更易给予直接支持。

3.社团活动课程化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据了解,许多学生不参加社团并不是因为毫无爱好,而只是觉得在课业如此繁忙的同时参加社团得不偿失,所以放弃了机会。而课程化后对参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的措施正好“对症下药”地解开了这些同学的心结,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若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走上轨道,一定会对学生素质的教育产生莫大的裨益。同学们因为兴趣爱好参与社团活动,还能够因此获得相应学分,这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团活动课程化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社团活动课程化课题的组织下,很多教师开展了与社团活动课程有关的研究,他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得到改变,课程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学校进行了拓展型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方案征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进行了设计。这种探索首先是社团课程化的产物,有利于社团活动更加规范高效,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课题无形中成为带动教师开展科研的一个总课题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吴淞中学许清老师开展了社团活动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演变研究,形成了《学生社团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演变》论文成果,详见下文:

学生社团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演变

在传统的学校课程教学中,课程是国家预设的,教材是专家编制的,教师是课程的诠释者,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具有更大主动性,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正在成为各学校迎接新课改、开发校本课程的重点,其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当前,中学生社团活动日趋蓬勃活跃,社团已经成为校园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中学生实现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师生的关系也正在悄然改变。

中学生社团是以爱好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将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要繁荣校园学术文化,完善学校课程设置,改变“要我学”的消极学习观念,通过课程化的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社团活动的建设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师生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仍然是“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化身”吗?值得大家进行探讨。

吴淞中学课程化的社团活动开展至今已有几年时间,其中生物与环境社团成立于1999年,最早经学校生物教师倡议,由一批爱好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自发组织,参加的学生大多是自愿的,他们对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指导教师由学校3位生物教师担任。在作为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角色与在传统课堂上的角色应该有所不同,“平等中的首席”似乎更能体现社团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职能具体大致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演变:

一、学生的引领者

案例:邓丽莺和金雯珏同学是生物与环境社团的成员,她们看到小区内有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但居民很少按照要求分类扔垃圾。在与生物教师交流时,教师提醒她们可以就此确立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于是两人回家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到几个住宅小区进行调查,发现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的原因在于居民没有将垃圾正确分类或根本就没有分类。她们将调查的结果告诉了教师,教师问她们:“为什么居民做不到对垃圾分类呢?是居民不愿意分类,还是不具备分类的相关知识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她们又做了第二次调查。几个星期后,她们交给教师第二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影响垃圾分类的5种因素中,居民家中没有分类垃圾桶,导致垃圾在家中就混装在一个垃圾袋中,是影响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

“那么,既然市场上缺乏这类产品,居民又需要这样的产品,你们自己能不能设计开发呢?”教师再次启发她们。于是,两人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家用分类垃圾桶的设计》研究。开展市场调查、设计图纸、征求意见、制作样品……忙得不亦乐乎。几个月后,她们根据不同人的生活习惯、审美观、上海家庭住房居住特点等方面出发,设计并制作了一系列的样品。她们的研究报告《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调查与新兴家用垃圾桶的设计》获得第17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设计的产品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几次都扮演着“引领”的角色:一次一次地启发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化研究课题,调整研究计划;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使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金雯珏同学本来胆子较小,上课回答提问都有些害羞,经过这次社团活动的锻炼,在市里进行课题汇报时她已经落落大方,成为非常自信的“小研究者”。

二、学生的服务者

案例:李胤、吴蓓莉同学是生物与环境社团的成员,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提出要开展“食用炝虾的安全性研究”,社团指导教师对此表示赞同。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要做微生物培养和检测,学校根本没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怎么办?他们便向社团指导教师请求帮助。

在了解了他们的困难后,指导教师承担起了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角色。为了帮助他们进行微生物培养,指导教师联系了学校附近的医院检验科;为了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检测,指导教师请出了大学母校生物系的微生物学教授;科学研究需要一定费用,指导教师去向学校科研室提出申请……

就这样,李胤和吴蓓莉同学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他们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论文《“炝虾”食用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获得第6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二等奖、英特尔少年英才奖。

从这个案例可以感受到:当学校的仪器和设备达不到社团活动的要求,或者社团活动中学生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时,社团指导教师必须出色地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以使社团活动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同时,教师还应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他们的研究;更主要的是能通过完成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目前,李胤和吴蓓丽都在各自的大学中承担起了一般本科生不会承担的课题研究项目,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在中学就开始锻炼培养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协同发展者

案例:胡欢、张军同学是生物与环境社团2002届学生,从2001年3月开始,他们发现校园中的一条小河——自清河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经常出现“水华”现象,便请教社团指导教师原因,但教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也说不清,因为教师也不是水污染方面的专家。于是教师鼓励他们对此开展研究,看看什么原因导致出现水华现象,有没有办法消除它。当时胡欢他们确定的研究题目是“自清河水系统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筛选”。

经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生态模型实验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胡欢、张军及指导教师初步了解了自清河水污染的原因,并尝试在实验室先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筛选研究。在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胡欢、张军终于在2001年12月底完成了《自清河水系统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筛选》的研究报告,于2002月1月获得英特尔上海中学生科技论坛一等奖。

但是2002年胡欢和张军面临毕业,而整个课题研究只是完成了初步的生态模型的研究,能不能将实验室中筛选出的生态模型治理方案进行工程化的大面积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怎么办?于是指导教师决定为课题研究寻找“后来者”。很快,2003届的张翼、林晨、吕亚佳加入了研究者的队伍(张翼同学其实从2002年初就加入了该项目的研究行列)。

此时,已是高三的胡欢和高二的张翼、林晨、吕亚佳一起,在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他们又向水污染治理的工程化研究发起了挑战。2002年7月《自清河水系统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工程化研究》获得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吕亚佳同学还发挥喜爱摄像的爱好,把整个研究的过程拍摄记录了下来,并自己剪辑录制成《自清河的故事》,被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新生代》选用播放,并获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新生代》纪录片大奖赛2002年度第四季度二等奖。后来,该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不断衍生着、发展着。2002年8月,课题已衍生为《自清河污染治理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2003年4月,课题再发展为《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系统的生态修复的研究》,并于2004年5月获得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杰出成就奖、集体项目二等奖等7项大奖。此时,参与过该课题研究的学生已有连续3届,胡欢、张军、张翼、林晨、吕亚佳等同学均因在此项研究中的杰出表现,而被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保送录取。而始终参与并担任指导教师的张老师也因出色的辅导工作而荣获“上海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获得第6届国际教育家学术年会大会奖和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杰出项目指导奖。

从这个案例可以觉察到:尽管教师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教师毕竟不是“万宝全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有限(“天才”毕竟是少数人),但教师不必过多担心。只要你是真诚的、智慧的,只要学生是热情的、有创造力的,在社团这个大家庭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研究项目这个载体,为所有人(包括教师)提供创新的条件和发展的机会,达到师生协同发展的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学生课程化的社团活动目前正在成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渠道,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个性化的课程服务也必将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正在努力突破以往惯常的“知识传播者”的框架,师生之间正在架构新的和谐关系、民主关系、平等关系、合作关系……在学生社团的指导过程中,除了一般的技术指导外,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在指导策略上,教师不只是简单答疑,而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注重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营造开放的活动(研究)氛围,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服务者,在学生的发展中发展自己,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在高考制度影响深远的今天,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评价策略相对微不足道;社团活动课程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各种管理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社团活动课程化带来的硬件支撑相对不足,传统学校经费开支还不适应社团活动课程的现状;社团活动课程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大量的课程呈现在面前,学生应如何选择,如何组织协调,如何根据自身的能倾、爱好和现有条件进行组织,等等,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团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管理研究和评价研究,构建以校为本、以每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各具特色的生态课程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