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使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更为适性化的行为。如何在小班教育中对课程加以校本化的调适,以充分发挥小班的效益,这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对课程进行调适的目标所在。小班化教育学校对课程的调适、开发、设计和规划,无疑是基于对小班化教育促进儿童生动、积极、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愿景。

第三节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使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更为适性化的行为。专家认为,学校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地改编和再开发,后者称之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使课程更适应学生的个别化发展;二是使课程更适应学校的特点,有利于课程的校本实施;三是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追求多元化、个别化和适性化的小班,必然追求多元化、个别化和适性化的课程。课程改革给了学校一定的空间和权限,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资源、特色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如何在小班教育中对课程加以校本化的调适,以充分发挥小班的效益,这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对课程进行调适的目标所在。

小班化教育学校对课程的调适、开发、设计和规划,无疑是基于对小班化教育促进儿童生动、积极、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愿景。在对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整体谋划的过程中,小班的“课程理想”在指引着我们,校长、教师乃至外部专家为此做了大量深入的、整体的思考。但是,这样的课程理想能不能在我们的小班实现?这事关课程的实施问题。

1.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基于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和价值需求,学校需要对小班的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本校的实施问题做一个整体的建构。这是小班学校实现课程理想的首要步骤,是小班学校课程意识觉醒的开始。

回顾一些学校对课程理解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起初,多数学校基本上是忠实地在执行着国家课程规划,认为课程开发不是学校的事情;后来,又片面认为课程开发工作就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步认识到学校课程开发包含了在学校中实施的所有课程的校本化调适、改造和开发,提出了学校课程开发和学校课程规划的问题。

鉴于前述的发展轨迹,在专家的指导下,很多小班学校对本校的课程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包括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探寻与确证,对课程理想的描述与解释,对校本课程和其他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等等。一些小班学校在小班课程的规划与建构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当前,我们提醒小班学校,要更为关注与研究课程实施的问题,即本校的课程改革方案,如何真正转化为教学,转化为教育实效的问题。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可能要更多地放在学校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动与变化。要知道,课程理念的提出或某一种课程的开发并不能自动促进小班和小班教师去实现“多元化、适性化、个别化”的目标。要达到目标,小班必须有所改变。

改变从何处发生?不是引用一套新教材、开发一门新课程、引入一个新项目内容那么简单。在课程实施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并应当促进的改变主要着眼于五个层面: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从这五个层面出发,充分发挥小班优势,去思考小班的特点与需求,来寻找改变的方式,才是有效的课程实施。在本节,我们将就其中的组织方式改变、教材校本调适等层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做法。

2.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学校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过程中,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教师、资源、课程、情境、时间等等,这些因素要通过学校的协调、组织,才能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这就需要谈到课程管理的问题。

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具体,涵盖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计划,有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和课时规定等。

●对课程标准与质量要求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标准制定,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等。

●课程编制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学年编制,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表等。

●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和控制的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学资料的筛选和编写,教师的配备、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常规的制定和检查,以及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等。

●课程实施条件的管理,主要包括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配备、添置、保管、维修和更新,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检查等。

●课程评价的管理,包括对课程实施效益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开发与使用的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的评价等。

如此看来,课程管理的问题不可谓不庞杂。小班化学校如何能在庞杂的课程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小班化教育的课程追求,创造性地体现小班的特点?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路是:小班学校的校长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要重视课程管理的各个工作维度,坚持在课程工作的各个方面去探索适应小班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逐步走向课程领导。

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不同在于,课程管理注重的是照章办事和维持日常运作,而课程领导关注的是组织的创新和变革。我们前面提到,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为实现“多元化、适性化和个别化”的课程理想,充分发挥小班的课程优势,必须要“求变”,在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

就小班的课程领导而言,校长或者学校管理者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发展适应小班的学校文化。例如“关注每一个”、“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教师文化、课堂文化等,如何逐步在学校确立。

二是,发展以“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目标的整体课程,在必要的时候,为每一个孩子设计课程。

三是,实施精致的教学。正如小班化教育专家毛放先生所言,要将对教学的整体研究视角,放到微观技术的层面,实施精耕细作的课堂教学,确保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获得发展的机会。

四是,再造组织结构。小班化教育给我们创造的条件不仅是班额的减少,在班额减少后带来的教师之间的工作关系、教师的配置方案、亲师协作、社区与学校协作的关系,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建构。

五是,资源和环境管理。如何为小班化教育的课程实施创造最优化的资源和环境,使得资源分配体现明朗的、优化的、关切每一个的目标,使得学校环境建设也成为小班孩子学习的支持系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3.小班化学校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例谈

综上所述,在小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不仅是开发课程的问题,更能体现小班学校教育智慧的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小班的班额优势,以及班额缩减带来的时空优势,变革课程实施方式,充分体现小班优势。

下面,我们所介绍的一些做法,基本属于组织方式变革、教材变化乃至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比较显见,供小班化学校在实践中研讨和参考。

①对课程设置的变革———一年级没有数学课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一年级学生的课程表与别的学校不同,课表上没有数学课。拿到课表,家长疑惑重重:这么重要的主课不上,空出的时间学什么?孩子在掌握知识方面落后别人怎么办?

校长张人利说,9年前刚开始这项教改实验时,家长就有许多疑虑,但是很快便打消。以后每年新生家长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最后都表示满意。按照上海市统一的教学计划,一年级每周有3节数学课,但该校把这3节课时腾给了语文课和英语课,这样每周语文9节课,英语5节课。其他学校语文老师常常抱怨课时不够,学生课内来不及消化,只能由家长带回去再教。但是,该校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上课十分从容,学生识字量比别的学校大,家长反而轻松。

一年级不上数学课,二年级要将两年数学课内容学完,来得及吗?新学期刚开学,陈静霞老师略过一年级教材“10以内的数”等前3个知识点,直接教“几和第几”。老师点着电子课件问:“去上海动物园参观,总共几个人排队,小丁丁排在第几个?”一个个小手举起来,“总共4个人排队,从左边数小丁丁排在第三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答对。课后陈老师介绍说:“这个知识点放在一年级教,不少学生因分不清左右而出错。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后,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了,再来学这个知识点就轻松得多。小学一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并不多,通过削枝强干,一年内完全可以轻松掌握。”

那么,一年级前3个知识点真的可以不学吗?在该校一年级独有的每周一节“英数活动课”上可以找到答案。走进一年级(3)班,英语老师楚娟娟正带着学生一边扳指头数数,一边唱英文童谣:“one little,two little,three little Indians;four little,five little,six little Indians……”纯英语教学,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又唱又跳中,饶有兴趣地认识了从1到10以及十个数字的大小比较、正确排序,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在“英数活动课”上已经传授。

该校此项课改实验起步于9年前。今年7月,首批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连续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毕业了。课改对学生学习质量有什么影响?跟踪调查显示,这些毕业生,中考语、数、外成绩优良率100%。该校一年级不上数学必修课,引起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关注。他们派出课题组,专程调研该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并给予肯定,认为课程设置改革由此破题。

把数学课拿掉,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这种勇气的背后是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和科学认识。同时,也是基于学校对课程实施中学校的管理主动性的一种觉醒。在小班学校课程实施中,我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更大程度地尊重和正视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来激活我们的班额优势。

②对学科课程的调适———学科整合教学

目前的课程仍以分科设立的国家课程为主,同一个地方的大班和小班的课程设置方案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如何在小班里对课程加以校本化的调适,使课程充分发挥小班的效益?凤游寺小学自2003年来开展学科课程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做法是:集中1~2周时间,把同一年段不同学科教材中具有关联性甚至目标重叠的学习内容,通过梳理,使它们结合在一个共同主题下进行教学。凤游寺小学认为,在小班开展整合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围绕共同任务,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开展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各学科教师围绕共同教学主题开展协同教学,同样具有值得期待的意义。

香港、上海、杭州的小班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学校在以不同的方式尝试着整合教学的方法。这是因为整合教学在实施中需要教师更好地跨学科合作,实施协同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丰富的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外活动进行细致的指导。正是因为教师的协作指导,学生所获得的广泛的合作时空、持久的学习情境、有趣的学习任务以及整体的认知体验将会更加精彩。

除了围绕学科的整合教学设计外,跨学科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活动,也是我们小班学校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值得关注的方面。

③改变组织方式———大小课制

白云园小学认为,教育的资源有很多,其中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课堂上生生互动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智慧的教师就会及时地把握住,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小班的人数少,存在其中的个体接受来自伙伴的影响必然比大班的孩子少,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在一定年级内调整综合学科的班级授课人数,弥补学生交往人数的不足,具体安排如下:

美术、体育学科:二、四、六年级两班并班上。

音乐:二、三、四、五、六年级两班并班上。

并班弥补了学生数少,个体接受群体影响少的缺憾,但为了保障每个个体接受教师个别辅导的次数不减少,每个并班上的课除了有一个主讲老师,还配备一个辅助教师,辅助老师要履行相应的职责。

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组织形式的变革问题,白云园小学的大小课制就是对小班课堂组织方式的一个很有益的尝试。虽然小班额对于促进个别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不代表大班额在促进学生与更多的同伴互动上一无是处。同时,并班上课带来的人员配置上的效益也是可观的。当然,对于什么样的课可以并班上课,或者说什么样的课并班上更好,需要小班学校不断探索。

④教学时间的变革———长短课制

小学采用的各科教学学时(40分钟课制)沿用了许多年。这种单一的课时制对于现在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学习存在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按40分钟一节课,每周最多安排28节课,只能上国家课程,不利于提高各门课的上课频率,不利于实施需要时间较短的校本课程,等等。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长短课课程计划,他们的课程设置主体是40分钟和30分钟两种,少数是70分钟(一长一短连堂课)、60分钟(两短连堂)的特长课和15分钟、10分钟的超短课。六个年级形成了要求一致、又有区别的长短课新课表。

比如,将“品德与社会课”由两节40分钟的课改为两节30分钟,另外20分钟移入晨会、综合课。这样,上课时间缩短了,但品德教学与家访、家校交流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在晨会等时间里抓住班级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反而提高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品德教育更加生活化了。一些年级的语文课,按规定是7节长课,共280分钟。现在改为5节长课,两节30分钟短课,增加了1节30分钟的书法课,总学习时间增加了10分钟。书法课不仅支持了字词学习,还有美育意义,各方面都得以兼顾。在三至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原来规定为1节40分钟,学生对此很不满意。从教学实际看,在这1节课上,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遗忘严重。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回家不能接触电脑,一周摸一次,更难以产生学习效果。因此,在四至五年级,信息技术课改为两节30分钟的短课连堂,保证了教师授课和学生练习的时间,安排得到了合理调整。作文课调整为一长一短两节连堂课,保证写作时间。此外,科学课的部分学时与综合实践课和劳动课做统一安排,有所改变。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变成短课,增加了节数。

通观全部计划,长短课制加强了基础知识学科的学习。首先,语文和数学都按年级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活动课。其次,加强了体育教学,所增加的课外课为学生锻炼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英语学习上,增加了早读和活动课,还开设了英语俱乐部,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能力。除重新分配信息技术课的学时外,龙江路小学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两年开课,为实现教与学在网上互动,为开展网络条件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行长短课,对学校的教学计划的编排,特别是课程表的制定是一个挑战。但是,通过长短课的组合,减少了一些学科上的低效教学时间,增加了一些学科必须的教学时间,有效地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克服一刀切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课程实施方式。

⑤人员分配的变革———包班制、双师制和辅助教师制

上海市在小班化教育实验初期,多数学校模仿国外包班制的方式,小班教师语数包班教学,每班配备2.5名教师,一名教师教语文和数学两科;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并教常识、生活与劳动、体育、校班(队)活动、阅览与自修、社会实践活动等综合教学(包括心理辅导);另一名教师兼教两个班的体育与保健、美术等科。对少数师资力量强的学校而言,语数包班教学便于教师实施主题教学,便于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而在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则出现了偏科现象。

上海金苹果学校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共分为七个层次,上课时,两个老师同时进课堂,这样的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曾经在香港教育学院赛马会小学听了一堂英语课,该节英语课在英语教室里以小班教学来进行的。2位教师同时实施教学,一位主教教师,一位辅助教师。辅助教师负责教学材料的准备以及学生的教学组织。我们关注到,当一个学生在听课思想不集中时,辅教教师会走到他身边去轻声提醒,保障其他学生不受影响。当另一位同学身体似乎有些不适,辅教教师立即将他送出教室处理。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尝试,包班制、双师制和辅助教师制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尽量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到对人员分配的改革带来的衍生问题,如教师的角色的变化与现行的教师考评、晋级、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的制定问题。

⑥班级组织形式的变革———特朗普制

如果我们要考虑对小班的课程实施方式———特别是组织形式,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变革,不妨参考特朗普制。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首先,进行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个稍大些的教室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课件的具体制作可以由多个教师共同完成,也可以分配任务,把课件按照单元或课时进行分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让年轻老师和年长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其次,是小班讨论,每个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辅导,研究、讨论大班的授课材料。也就是把上述大班分成小班,由教师(可以是教龄比较短的教师或者实习教师)或优秀学生(绩优且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大家研究、讨论在大班上课时的授课材料,包括本课的重难点,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就某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加深理解。

接着,是个人独立研究。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指定作业一般难度不应太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顺利完成;自选作业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教学活动中,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穿插在一起,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

采用特朗普制进行教学,大班上课的老师必须充分备课,负责小班的老师也要随时指导,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学生有一定时间的自学、讨论和独立钻研,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获得多种渠道的信息。

当然,如何让课程的实施最终实现小班化学校的课程理想,教师的理念问题,课堂的实效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节讨论课程实施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了一些显性的变革,是因为这样的变革既方便观察,又易于显现。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或许不是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也是有效地实施小班课程的重要方面。变化首先要发生,然后才是实质性的嬗变。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进行调适以适应小班的需要,一定会唤醒每一个孩子潜能,激活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