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也要全面分析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变量。通过内容分析研究表明,校园环境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和秩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中介性社会事项、文化冲突、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校园环境、突发事件以及不安全行为等八大因素。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青年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始终是敌对势力重点影响的群体。

2.2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影响因素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非常关注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要素分析。质量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质量控制,对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必须加以控制,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等过程中消除影响质量的因素,以达到使顾客满意的要求。实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也要全面分析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变量。通过内容分析研究表明,校园环境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和秩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中介性社会事项、文化冲突、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校园环境、突发事件以及不安全行为等八大因素。

2.2.1 意识形态工作与校园安全稳定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等主要社会领域并最终以制度巩固下来的总体性文化,是人们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对世界和社会形成的各种看法与观点,它涵盖哲学、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诸多领域。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一定代表统治阶级、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反映时代的基本特点。在我国,意识形态代表着党的指导思想,体现国家发展理念,同时意识形态也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寻求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背景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执政党建设方面,我们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社会价值体系方面,我们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凝聚人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其意识形态的主张并不完全一样,会出现排斥甚至抗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受到国内外一些势力的指责与诋毁。西方一些国家一直不断地通过各种舆论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无视我国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他们在中国培植“持不同政见者”,倡导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去意识形态化”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大做文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当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巨大变化之际,对政权巩固、社会秩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苏联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诸多领域搞自由主义多元化,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相互作用下,各种错误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泛滥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舆论导向,使党和国家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舆论支持,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苏共垮台。

胡锦涛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青年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始终是敌对势力重点影响的群体。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人生阅历状态,决定了青年是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的主要对象。大学云集青年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冒险,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青年学生认识问题不够全面、认识各种问题不够深入等不足也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由于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青年学生活动的影响力,如何进一步使青年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促进校园和谐、推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渗透活动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手段上的隐蔽性、渠道上的多样性的特点。所谓内容广泛性,就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进行渗透,歪曲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抛出所谓“中国发展模式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等。利用文化渗透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近年来,非法宗教在高校校园的活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渗透活动的结果。所谓手段隐蔽性,就是许多渗透活动采取了更加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进行。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以各种基金会、研究机构等名义举办名目繁多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各种“国际访问学者计划”、“培训中心”、“文化和学术交流中心”等成为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的主要载体[1]通过经费的提供支持所谓的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逐渐达到影响高校青年学生的目的。[2]所谓渠道多样性,就是通过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众多渠道进行渗透,达到影响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目的。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应用,更为其向青年学生传播价值观提供了便利。

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工作将长期存在并且十分尖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加强高校师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是维护校园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2.2.2 中介性社会事项与校园安全稳定

一般认为,中介性社会事项是指国家管理者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甚至还包括国家管理者的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问题等。[3]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基本特征有:一是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实施主体是国家管理者。在我国,国家管理者概念的外延既包括人大、政协、政党、政府,也包括检察院、法院、工商联等机构。如果作为宽泛概念的理解,某些承担政府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划为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二是中介性社会事项是管理者权力运用的结果,即管理者通过运用决策权、表决权、执行权管理公共事务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政策法律的制定、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化解等。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深刻的变化作了全面阐述,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一深刻变化,对国家事务管理者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由于利益多元化,各项工作方针、政策的制订及实施效果往往也难以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若处理得不好,也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如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出现由农民、工人、市民等参与的维权活动,发生在少数城市的泄愤事件和极少数地区的社会骚乱事件等,除了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因素外,或多或少与一些地方社会事务管理部门或管理者出台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1362份问卷的社会稳定局势民众预期调查表明,未来10年,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挑战是:社会分配不公(36%)、官员腐败(2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13%)、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13%)、经济减速(12%)、房价太高(11%)。[4]这些挑战的解决既需要国家事务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百姓的共同参与。上述矛盾、问题也成为高校学生学业之余经常议论的话题。近年来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对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就业困难、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缺乏、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问题关注颇多,特别是对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就业困难、生活保障等问题极其关注,而上述问题绝大多数与国家管理、社会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在校的青年学生而言,中介性社会事项许多与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有许多是间接的关系。一些中介性社会事项虽然与学生没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学生个体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给予高度关注。对于有直接关系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学生的反应敏感度较强。2006年,法国40所高校的大学生罢课风波虽然直接导火索是该国新的就业法案,然其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居高不下的法国25岁以下青年20%的失业率。2011年10月、11月,英国许多高校5万余名师生走上街头,通过游行、罢课等方式抗议政府提高学费标准的政策,不仅校园秩序受到影响,社会稳定也受到影响。2010年10月,重庆市部分高校农村户籍学生因被要求转为城镇户籍一事,提出抗议并声明拒绝转户籍。此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3200万人口而农村人口超过80%的重庆,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把1000万当地农民转户为城市居民的决策。从狭义的角度而言,高校本身也承担着对师生公共事务的管理,其管理政策及效果也直接影响青年学生。高校管理者对校内公共事务的管理,包括各类制度、工作措施以及工作结果等也可视为中介性社会事项,也与校园的安全有序密切相关。

对中介性社会事项反应研究往往从舆情研究开始。当中介性社会事项主动或被动地“送达”到民众时,在多数情况下会直接对民众产生刺激作用。舆情就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对民众产生刺激的结果。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青年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积极性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等特征。青年学生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反应往往通过舆论传播、观点发表和行为产生等过程来实现。

处理好中介性社会事项与校园稳定的关系,高校必须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把握舆情,同时科学地引导舆论。全面掌握青年学生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反应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要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准确地把握相关信息,了解青年学生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反应程度与广度。二是要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思维方式和所处地位的不同对舆情分析往往不全面,认识肤浅、片面,加之青年人特有的冲动,可能造成行为上的过激。提高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主要在于教育与引导。总结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安全教育等工作,探索出一条教育内容贴切、教育方法先进、教育手段科学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是实现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

2.2.3 文化冲突与校园安全稳定

从广义上讲,凡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均可称为文化。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可以称为“客观之文”,如许多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包括了自然山水的内容。人类活动的成果可以称为“人文之文”,它主要反映人类在改造世界中的成果。如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包括人类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法律文化等各种文化。当然,文化还可以用其他标准进行分类,如按不同的民族、区域等划分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

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产生冲突。这一论点在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作了阐述,他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虽然,许多政治家并不赞同亨廷顿的观点,有的甚至指责其著作的出版为世界少数国家的冲突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校园文化冲突主要指的是处于大学校园空间内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由于代际、区域、民族等不同因素产生的观念冲突,甚至出现行为冲突等现象。由于年龄差异、社会阅历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可能是迥然不一,因此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会由于年龄差异即代际差异出现冲突。一些教职员工无法接受当前年轻大学生的言行,而青年学生无法认可一些教职员工对其言行的指责,冲突就可能发生。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在新的空间内也会由于对事物价值判断的认识差异产生冲突。在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校园中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产生冲突的情况并不少见。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他们来华学习的同时,将与我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异域文化带到中国,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问题随之产生。1979年4月发生的“华水事件”(南京华东水力学院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因口角发生冲突)、“上纺事件”(原上海纺织工学院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冲突事件)等,究其原因是文化、生活习俗差异造成的冲突,而非政治和种族间的冲突。[5]来华留学生行为方式和情感倾向的调整等问题将成为我们高校留学生管理服务部门重视的话题。民族习俗不同、生活禁忌、风俗禁忌、语言禁忌等也会产生学生群体之间的冲突。

当然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也会产生冲突。在组织内部,占主流的文化常常与局部的文化发生冲突。经过一定时期,原有的占主流的文化可能逐渐产生变迁,原来的局部的文化反而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文化。在过去媒介不够发达的时代,大学校园中的各类讲座深受青年学生欢迎,校园内的礼堂、教室座位总是不能满足渴望学习学生的要求。如今,各类高端的讲座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方便地学习,甚至国外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高校的讲座学生也可以远程学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行为方式的变化。倘若以原有的理念管理校园讲座,或者感叹当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如以往,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校园内师生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也是文化冲突的一种表现。临近大学生毕业的季节,邀请大牌人物到毕业典礼上致辞是国外许多大学的做法。2011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在毕业典礼上邀请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总裁雷克斯·蒂勒森做毕业致辞人。埃克森美孚过去5年在世界最大企业的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向该校捐了130万美元,在过去10年中从该校雇用了31名毕业生。可是由于埃克森美孚是石油巨头,多少年来一直成为环保运动的攻击目标。于是,许多学生纷纷起来抗议,称学校给石油利益集团的首脑以毕业典礼致辞人的荣誉,是“背叛了我们的价值”。有学生表示,当蒂勒森讲话时,将集体退场,以示抗议。价值观不同引发冲突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尽可能地避免以及消除校园文化的冲突,保证校园的有序,可以采取许多措施。加强群体之间的行为沟通,了解不同民族、区域的生活习俗,使学生学会并尊重不同的习俗与禁忌,关注具有不同价值观个体或群体的正当需求等,都是当代大学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管理的题中之义。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针对即将出现的危机,对采用何种方式来解决,校方进行了认真地思考,面临的难题是对学生请求的置之不理还是充分听取学生的诉求。若采取前者,不但可能出现毕业典礼上的抗议甚至冲突行为,而且对于学校而言可能出现公共关系危机。伍斯特理工学院是如何应对的呢?校方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举行了两个毕业典礼。在正式的毕业典礼举行后的一小时,在同一地点为那些抵制埃克森美孚总裁的20多位毕业生举办了另一场毕业典礼。[6]

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的今天,促进校园安全稳定,必须考量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2.2.4 办学条件与校园安全稳定

高校办学条件是满足师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要件,是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高校的办学条件较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及一些高校面临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少数高校仍较难达到其基本的办学条件。学生对办学条件资源供给不满而引发的校园安全稳定事件时有发生。

2009年底,武汉某工程大学某校区数百名学生为了更早地抢到自习室座位,涌入通往图书馆自习室的狭窄过道,导致数名学生被挤倒。据报道,为了能抢到自习室的座位,学生们不得不早晨6时起来排队等候。该事件的发生固然有校园管理问题,而良好的自修场所资源缺乏是主要原因。教学生活条件的缺乏在一些民办高校尤其突出,《信息时报》在2007年就报道了国内一些民办高校在师资条件、图书设备等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仍旧夸大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招生简章使用的居然是建筑效果图来吸引学生报到入学,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埋下了冲突的隐患。2006年9月22日来自新华网的消息称,北京28所高校一年失窃808起,成为小偷的“天堂”。报道指出学生公寓成为笔记本电脑失窃高发地,图书馆、食堂成为书包失窃高发地,教室、运动场成为手机失窃高发地等。少数学生因为财物被盗与学校“对簿公堂”。校园失窃案件频发的区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监控设施。

所谓办学条件,是指各类高校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最基本要求的资源。若这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提供与保障,学生的培养与发展要求就难以得到满足。为保障普通高校学生的权益,限制办学资源条件差的高校办学行为,教育部在2004年2月出台了《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新标准由以下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师生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二是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等。按照此指标,2004年5月,教育部对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1607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645所,高职(专科)院校962所进行了监测,包括北京某工商大学在内的不少本科院校因教学条件未达标被亮“黄牌”。2007年9月,60所成人高校因办学条件不达标被教育部亮“红牌”。这些数据也表明了高校办学条件不符合要求的严重性。

由于办学条件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当要求难以满足时,学生通过“罢课”、“罢餐”等形式来维护自身权益行为将造成校园秩序混乱。“百度”上输入“大学罢餐”关键词,约有4260篇关于此类的帖子。虽然不能反映所谓“罢餐”的真实情况,但是近十年来高校学生对改善饭菜质量、价格与服务的呼声从未停止,也时常成为影响校园稳定的重要话题。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时期,尽管政府、学校自身在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诸多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享受优质生活与学习条件的期望与学校资金投入的矛盾仍然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一些学校学生食宿条件较差、学生生活成本偏高等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消除因办学条件而产生的校园安全稳定问题需要主办方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的办学指标要求给以财政支持,也需要各类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自觉,正确处理好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的关系,处理好已有资源和资源挖掘的关系,防止因办学条件不足而引发不安全、不稳定事件。

2.2.5 教育教学管理与校园安全稳定

高校活动有三大领域,即学术活动、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学术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研究等促进专业学习的活动。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有大量面向学生的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如学生的奖学金评定、生活困难补助、各类荣誉授予、学生专业调整、免试研究生推荐以及推荐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学术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学习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和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不公开、不公平、不民主等问题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从狭义的质量观来理解,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期待在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有所发展,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尽管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仍有争议,但教育部门近10年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的质量评估从另一侧面佐证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情况的关注。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含有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与学风六大一级指标中,最难监测的也是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风与学风的问题。作为高校的“产品”,毕业生的质量最终会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顾客”对高校提供高质量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等忽视教育质量的问题,皆可成为影响校园稳定的隐患。

在面向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也存在引发各种利益的冲突的隐患。教育管理的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如学生业绩综合测评工作,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推优、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直接相关,一旦出现不公平、不公开等情况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高校教育管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规则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尽管多年来各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完成了大量的文件制度,但制度制订的水平不高,在制度生效的程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与上位法的一些冲突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学内部二级学院文件制订工作中更加突出。二是执行制度缺乏严肃性。管理部门解读文件的内涵及外延自由度大,由于被管理者的认同度低造成矛盾激化。

解决学术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校园秩序问题已经开始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学校通过不断了解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精心设计、策划学生专业发展的方案。有的学校以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依据,制定了保证教学质量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较全面的解决方案。

解决教育管理中可能产生冲突的隐患虽然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在短时期内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依法、民主管理的原则。在校、院二级关于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明确文件制订的基本程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依据形势需要,持续进行文件的改进。在开展各类与学生利益相关工作时做到信息公开、操作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自觉地将相关工作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

2.2.6 校园环境安全与校园安全稳定

校园环境安全主要指高校通过规范设计、依章投入、科学管理等措施为生活、学习和工作在校园的师生员工提供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空间或场所。高校安全环境涉及众多。包括建筑单体消防安全、校园及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治安工作、实验室及网络环境安全等。从消防环境安全隐患来看,主要有校园建筑单体消防设计不足、消防设施的更新改造不及时、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不规范等。从交通安全隐患来看,主要有校园及校园周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违规行驶、停放所产生的安全问题。从治安问题来看,主要有发生在校园及校园周边的暴力、诈骗、盗窃等活动。从实验室安全隐患来看,主要有高校各类危化物品、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放射源管理混乱导致隐患及事故。从网络安全事件来看,主要有由于网络安全管理失误造成的师生信息泄露等状况。学校环境安全管理目标就是保证师生人身、财产、隐私等不因校园各类建筑的消防、校园及周边交通、治安、实验室以及网络等不合格环境而受到侵害。

环境安全隐患存在的普遍性和事故的频发性困扰着高校安全工作管理部门和管理者。隐患存在和事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安全环境设施设备投入不足,如消防器材未能按照有关规定投放、剧毒物品贮藏没有合适场所、电气线路不能及时改造等。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对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原有的设施改造困难,有的改造项目所需投入较大,高校短时间难以解决。这些因素埋下了校园环境的安全隐患。二是消防、交通、治安等管理缺乏科学性,表现在安全管理制度缺失、管理不够规范等,即管理因素产生的环境安全隐患。如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了实时监控,对事前威慑和事后取证有较大的作用,若事中人、机联动不够,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三是环境安全管理制度不够落实。应当说,高校为加强实验室、主要交通要道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安全都相应出台了一些安全操作及管理规定。针对剧毒物品、放射性物质保管,实验室规定了“双人双锁制”,对重要设备使用,规范了设备使用的“交叉防错机制”等程序。但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违反程序的规定,安全事故就可能产生。2009年7月发生在浙江某高校的一氧化碳气体阀门的打开后路径差错酿成惨剧就是典型的案例,该事故是由一系列“串联”的因素造成的。事后进行分析,至少有5个环节存在明显的隐患:(1)室外气体仓库虽然有人管理,但仓库钥匙借用管理不严;(2)气体仓库中气体钢瓶摆放不规范;(3)原有的实验仪器搬离以后,气体管道未及时拆除或封口;(4)气体钢瓶连接管路后未及时检漏;(5)一氧化碳阀门开启后未及时进行实验操作等。只要某一个环节加强管理,如打开一氧化碳气体容器后立即进行实验操作,即可发现实验所需要的一氧化碳气体的路径有误,就可避免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除上述问题以外,高校要十分重视产品的供给环节,防止供应商提供不合格的产品。从大量的报道来看,导致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中许多是物的因素,形成了不安全的环境。许多的事故与使用了不合格的产品密切相关。《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1日报道,2010年6月20日,南京某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二某一学生在学校11幢男生公寓421室洗澡时受到电击跌倒,同宿舍同学发现后,立即切断电源将其从卫生间抬出后送往栖霞区医院,但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报道,该宿舍电热水器曾出现过漏电现象。这些年来,校园触电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频频发生,不合格、不安全电器的使用是重要因素。除此以外,校园发生的伤害事件还与校园球场篮球架、公寓阳台扶栏、球门等不合格的体育运动设施有关。

控制不合格品的使用,是有效实现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所谓不合格品,是指那些产品的特性未满足要求的产品。高校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不合格产品涉及面较广。直接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的主要有不合格热水器、不合格电吹风等电器以及不安全的运动设施等,也有会造成身体伤害的“黑心棉”床上用品。此外,不合格的消防、监控器材。不安全的建筑单体等不合格产品的使用也是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据《宁夏日报》2008年10月16日报道,宁夏消防总队、银川消防支队在宁夏某高校在建工地,查获88个不合格手提式干粉灭火器。2006年5月25日,《银川晚报》报道,银川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检查中发现,区建一公司第十一分公司承建的某高校综合大楼所用电线电缆在导体电阻项目上大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值,被判为不合格产品,存在严重的消防事故隐患。

由于学校自身并不生产生活和学习用品,主要依靠市场供给,而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并非都符合安全质量要求,因此,一旦购置不合格的相关产品,就为校园人身财产安全埋下隐患。

2.2.7 突发事件与校园安全稳定

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范围内突然发生并导致师生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引发校园秩序混乱,需要学校甚至政府组织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处置的公共事件。校园突发事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事件发生时间迅速。校园突发事件在时间上从产生到发展、结束在短时间完成并产生影响。虽然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在校园内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公共事件皆可称为突发事件,但是那些在一定时间内已有事件发生征兆,管理部门可以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但未采取而产生的公共事件不应定义为突发事件。如一些高校未能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管理文凭,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学校本应立即纠正但仍然没有纠正而产生的事件。二是事件发生不可预测。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人们无法预先控制其发生的事件。如校园内的非正常死亡、食物中毒、师生的心源性猝死、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等。三是事件后果的危害性。即突发事件发生后,或对学校教学、生活、学习秩序产生影响,或对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校园突发事件与其办学条件、中介性社会事项、安全环境、文化冲突等隐患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上述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到位,许多的事件、事故就没有发生的基础。

当人们自身的利益(包括直接利益或间接利益,也包括合法利益和不当利益)受到损害以后,一般会寻求一定方式维护自身的利益。校园突发事件产生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后。利益相关者可能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段方式来寻求利益,对校园的正常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学生自杀、自伤事件为例,虽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之处,无法律责任,但是在实际处置过程中,少数非理性人员会采取伪造事实、封堵校门甚至冲击学校管理部门的极端行为,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减轻或化解校园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害关键在于制订并持续改进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案,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将已经反复被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处置方法与程序形成文件并固化下来,有效地指导学校各级组织开展工作,使突发事件的处置达到较佳的效果。当前,虽然各高校皆制订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订相应预案。高校突发事件由于性质不一、危害结果不一、参与主体不一以及产生源由不一,以一种或者少数几种预案来解决所有的突发事件显然是不够的。高校针对火灾、群体性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传统突发事件的预案较为完善,但对于考试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仍较缺乏。二是突发事件处置方案标准化的程序仍不够细化,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建立并完善更加科学有效的操作程序仍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三是平时演练工作仍须加强。虽然有了相关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许多学校缺乏平时的演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却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办法去实施,造成处置过程中的工作失误。

2.2.8 不安全行为与校园安全稳定

从事故致因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安全事故除了物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以外还有人的因素,表明了人的自身因素也会产生不安全事故与不稳定事件。

2010年12月,东北某林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实验室采购人未按《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要求养殖场出具有关检疫合格证明直接采购了4只用于活体实验的山羊,并且在实验前,指导教师也未按以上规定对其进行现场检疫,以致出现了管理失误,直接造成了28位学生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后果,在给染病师生可能带来终身痛苦的同时,参与过实验的学生也造成了恐慌,引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2011年6月29日,浙江某高校硕士生小辛为了留一组令人难忘的毕业照,从树上跳入西湖,在游往对岸孤山公园荷花池的过程中沉入湖底,给师生和家人带来了永久的痛苦。此类不安全行为在高校中还有许多,如大学生酗酒。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400名大学生因酗酒身亡。1998年,美国联邦政府曾责成有关部门组成一个“大学校园酗酒调查专案组”,对美国大学校园里的酗酒现象进行调查,组成人员有研究员、大学校长和学生代表。具体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下属单位全国酗酒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负责实施。历时3年多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美国大学生有酗酒的习惯,而每年有50万起伤亡事故和7万起性骚扰或强奸事件与酗酒有关。[7]在我国,虽然缺乏大学生酗酒的具体数据,但是因聚会、失恋、毕业离校时酗酒产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报道。控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已经成为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高校师生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违反规则类的行为。此规则既包括国家明令禁止的,也包括校园各类规定所制止的。近年来,大学生吸毒案件时有发生。据2004年5月5日人民网文章《俄罗斯一禁毒局提出草案准备开除吸毒的大学生》报道,目前大概有30%的俄罗斯大学生吸毒。大学生中的吸毒者以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学生最多。俄罗斯滨海地区的禁毒局建议把禁止大学生吸毒的禁令写入大学规章制度。按此规定,要对大学生进行定期医疗检查,拒绝者则有可能被赶出大学校园;医疗检查的结果若证明该大学生已经形成对毒品的严重依赖,将面临同样的结局。[8]同样,在我国,高校校园中许多人身伤害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违反规则。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发现极少数在校大学生有吸毒行为。据新华网2004年6月18日发表的《“压力过大”上海大学生吸毒人数有增长》报道,目前在上海戒毒所治疗的2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群体中,尽管大多仍以初、高中学历为主,但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少年吸毒人数近两年呈上升趋势。违反规则类行为中造成人员伤害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不遵守交通法规、盗窃他人财物、校园暴力、酒后驾车等行为。除该类违反规则的行为外,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事故还有因违反相关的规程造成的,如实验室安全事故中,大量事故是违反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制度造成的。2001年6月6日,北京某大学一实验室做气相反应实验时,违反操作规程,晚9点实验人员没有关闭冷却水就离开了实验室。6月7日凌晨,由于冷却水管破裂,发生了严重的漏水事故,造成该实验室楼下计算机房等多个房间受淹。其次是违反安全常识类行为。尽管高校青年学生是一个有知识的群体,但并不表示青年学生对安全常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这些年来,校园里的诈骗事件不断发生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犯罪分子骗人手法是笨拙的,但是却常常行骗成功。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火灾事件、运动损伤事件等,究其原因也是忽视基本常识所引起的。再次是由于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而产生的行为。高校校园中每年都发生一定数量的学生自杀自残事件,其主要原因是心理疾病。

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主要依靠安全知识的教育与培训,科学的、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是预防不安全行为产生的重要保证。当然针对心理疾病而产生的不安全行为应当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干预甚至临床治疗等方式加以控制。

以上分析了高校环境安全、行为安全、心理安全、秩序安全四大领域,阐述了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八大因素。见图2.1。基本结论是环境安全依靠投入与科学管理,行为安全依靠教育与指导,心理安全依靠咨询与干预,秩序安全依靠正确引导与规范。

img84

图2.1 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八大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