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的评价标准概述

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的评价标准概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更是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我国,某些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高校高度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创建,学校的管理层认识到:有特色就有发展,有特色就有实力。因此,研究民办高校定位、分类与特色评价标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其优势所在,是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第一节 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的评价标准概述

民办高校定位是否准确、特色是否鲜明,是有一些判别标准的,同时也是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这些标准、原则等都是受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办学条件、办学基础等因素影响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评价标准的探索过程,也是对民办高校发展定位与特色形成机理和变迁的分析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更是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这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跨越性的发展。然而由于“先天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盲目适应市场的投机性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特色趋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1.民办高校定位、分类及特色的现实呼唤

分类是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已经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高校定位出现偏差的状况,有学者总结了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升格”,高职院校定位陷入“特色保持”与“升格转制”的两难境地;二是普通高校追求“高、大、全”,大学定位模式逐渐单一化(1)。有学者更关注民办高校的层次与目标定位,并支持将民办高校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避开与公办高校的“正面竞争”;也有学者强调民办高校应依据各自情况,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定位战略。

本部分从微观情况和宏观政策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定位分类的问题。因为只有从宏观的外部环境分析政府对民办高校定位、分类在职能上和政策上的缺位,以及从微观的民办高校各自的发展情况入手,才可能对民办高校定位、分类的问题有清晰、全面的把握。

民办高校特色化办学是办学共性和个性化特征的统一体,也是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我国,某些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高校高度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创建,学校的管理层认识到:有特色就有发展,有特色就有实力。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第40条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但对于民办学校具体如何评估却缺乏操作性规定,对民办学校如何办出特色的评价标准更是缺失。正是由于政策规定上的缺失,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在高呼“走特色化道路”的同时,却陷入了“特色雷同”之境。

2.研究的意义

科学、准确定位是民办高校制定发展规划的核心,特色办学是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出路,科学定位与特色办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研究民办高校定位、分类与特色评价标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本研究通过对定位、分类与特色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试图寻找到符合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和特色的形成机制,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际比较,从战略高度、国际视野和民办高校发展的特征等方面,确定民办高校定位、分类的内容和特色的评价标准,构建和创新民办高校定位、分类和特色评价指标体系。

在实践层面,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民办高校功能定位多元化,形成了综合的有市场竞争实力的特色。但目前还是有许多民办高校定位不清,盲目扩大规模,攀比普通公办高校;还有的民办高校高举“特色办学”的旗号,却不约而同地选择零碎与短视,以满足即时需求的所谓热门专业作为特色,陷入“特色趋同”的尴尬之境。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部分民办高校对定位与特色理解的肤浅,急功近利,缺少对定位、分类和特色评价的标准、科学、系统和深层次的认识。本部分力图通过实践调研资料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从认识上解决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定位盲目和特色趋同的问题,增强民办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优势,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为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制定学校战略规划以及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效管理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参考。

3.相关概念界定

基于本部分调研的需要,笔者对于高校定位作如下规定,这里包含宏观定位和微观定位。宏观定位,即国家政府对高校进行的宏观调控、引导的定位,确定高校的办学性质定位、层次定位以及发展目标定位等。微观定位,就是高等院校对自身在社会及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选择与确定,其主要内容大致为:战略规划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方向定位、人才目标定位以及规模定位。

关于办学特色有着许多不同定义:“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它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而稳定的品质,也称为办学特色。”“一般是指一所学校在全面育人工作中所选择的重点,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3)

关于什么是“办学特色”,高教理论界的探索可谓是异彩纷呈,本部分采用这样的解释:办学特色是指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办学特征。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其优势所在,是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研究高校的办学特色离不开高校的基本职能与本质属性——培养人才,研究科学,传承与发展文化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对于高校定位,包括民办高校定位、分类与特色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办学实践者都非常关注,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本部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关于民办高校定位分类的研究

对于民办高校定位、分类与特色的理解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研究好、理解透定位与特色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定位,特色立校”。而如今许多民办高校出现定位不明、特色趋同现象的原因也就在于对定位与特色内涵理解的表面化、肤浅化。从相关的文献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对高校定位,尤其对民办高校定位、分类和特色的理解与界定。

潘懋元指出,高等学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定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职能。

陈厚丰认为,高等学校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比较和分析,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董泽芳认为,所谓分流机构定位的合理性,是指分流机构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条件在分流培养人才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据此,他推断这种定位主要包括七个方面:①对象定位,即招收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学生;②形式定位,即运用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培养人才;③区域定位,即培养出的人才服务的空间范围;④层次定位,即培养何种层次的人才;⑤类型定位,即培养何种专业或何种学科的人才;⑥能级定位,即培养人才的综合实力在同层同类学校中所处的地位;⑦特色定位,即培养出的人才与同层同类学校相比有哪些独特优势。

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等在《民办高校类型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成果报告》中指出,“定位是学校对自身在社会及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选择与确定,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民办高校的优势是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民办本科高校应定位为教学应用型本科;民办专科高校应定位为职业技术型专科或教学应用型专科。民办高校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办出特色。”文章建议,民办高校的合理定位应当是教学型和技术应用型。

王义遒教授在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高校的恰当定位取决于办学目标,需调整对高校的政策导向,需要消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最终由市场来评判。

周培植在《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一书中提出,定位学校必须遵循“四客观”的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需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张晋峰在《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兼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在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时应当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定位。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①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位置;②国家或地区对学校的要求;③学校现在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是什么;④学校可能获得的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有多大。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学校一个科学的定位。”

可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校定位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必须将外部环境与因素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定位。

通过对以上关于公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定位文献的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关于高校定位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并且对定位的理解也极为深刻,但是对于定位的具体分类却较为零碎,往往于概念理解中夹带对定位的分类,缺少对定位分类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本部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对定位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类研究,拓展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民办高校的定位简要概括为:民办高校在国家、社会等方面的宏观指导下,通过对自己的微观层面进行了解研究,从而作出自身的发展部署与前景规划,具体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办学规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

2.关于民办高校的特色及其评价研究

在实践经验的总结方面,以下几篇论文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对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作者依据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十年的经验,总结出学院创建特色谋发展的五条基本思路和做法:一是“助残扶弱”铸特色;二是坚持发展树特色;三是狠抓教学出特色;四是紧跟市场创特色;五是诚信办学扬特色。作者在文末回答了“怎么造就自己的特色”这一问题。作者认为,“特色无处不在,特色就在你身边”,但是,“你一定要抓住它,使之成为你的强势,才能发挥出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求真务实的工作。”(4)在《西安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亮点及其启示》一文中,广东培正学院通过对西安五所民办高校的考察,同时结合广东培正学院的办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专业建设,走多学科综合发展之路;确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学习西安翻译学院的创新精神,搞一块有培正特色的“试验田”;改革现行英语强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过级考试能力的培养。(5)在《甘肃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作者认为,甘肃省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要想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首先应结合甘肃的大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进行合理定位,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着重构建自身的办学特色:特色的办学理念、结合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两手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总之,创建特色民办高校、打造品牌是甘肃民办高校的生存之道。(6)此外,《科学定位,突出特色,铸造以工科为主综合性一流民办高校》一文也总结了西京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特色的经验,颇具实际意义。

民办高校特色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特色研究的基础展开,比如胡卫、方建峰等的《民办学校的运营》一书认为办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定义:“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它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学校的特色必须以求真务实为前提,‘新’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创造,更不一定都是特色。真正的特色是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所谓的特色一般都是固定在学校常规活动之中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所以判别一所学校特色形成与否的关键是看学校是否已经具有了一批与特色相应的成果,特别是看是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校运营机制,这些成果是否得到了周围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与同行的认可。”

同时,胡卫在另一著作《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中不但为特色的内涵给予了深刻的诠释,也为特色的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他认为,办学特色往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由这一特色而展开的学校教育行为和辐射出去的社会效应,将大大增强学校的生命力,所以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尤其重视特色的作用,千方百计地以发掘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这里提及的“特色”,专业人士将它理解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所谓独特,是指学校教育要改变我国几十年来国家办教育所形成的统一办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形成学校各自独特的办学风格;同时,这种独特性应考虑到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当然更应考虑到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的某些特殊的需要。所谓优质,是指办学特色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它培养出来的,必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适应能力的优质人才。特色只有具备了优质性,才能得到公众的承认和仿效,才能保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所谓稳定,是指特色不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探索、实践、成熟、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虽然需要不断地修改施教方案,但其宗旨和最终目标应是稳定的、清晰的。特色一旦成熟,就会转化为一种常规或模式,并被巩固下来,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

李霞在《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探析》中认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内涵。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这是民办高校的一大优势。民办高校可以更加紧密地围绕社会的需求办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办学的多样化,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创出自己良好的社会声誉。

关于特色评价,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邢真在《学校特色评价的探讨》一文中,认为学校的特色评价具有三大基本特征。第一,学校特色评价的价值取向是“转轨”,即学校的特色评价的价值取向在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新和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气氛。第二,学校特色评价具有探索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特色评价的对象是某种特定教育环境中的特定教育现象。因此,学校特色的评价不大可能像其他种类的教育评价那样,可以大规模取样,建立某种常模,并以此常模来判断或比较评价对象的优劣高下。也正因如此,学校特色的评价带有鲜明的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征。第三,学校特色的主体性,指明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在对学校特色的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参与程度。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学校特色评价指标的制定依据,认为学校特色评价的指标应是由学校办学主题思想、教育行为方式和教育环境氛围三项基本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指标所构成的集合或整体。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学校特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是什么、如何实施学校特色的评价等内容。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特色的评价有许多难以量化的指标,并且各民办高校的特色又“万紫千红”,因此很难确定一套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许正是鉴于此,专门研究民办高校的特色评价标准的文章与著作极少,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民办高校的社会评价与质量评价等。本部分将通过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研究,对构建和创新民办高校特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

3.美日私立高校的发展特色与定位研究

关于定位与特色的研究最终是为了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与时期有一定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发展的情况也不同,而当代美日两国的私立高校的发展皆趋于稳定上升的阶段,因此与美日两国的私立高校需要进行纵向上的比较,也就是与美日私立高校发展初期相比较。

马立武在《二战后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中分析了美国私立大学能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借鉴;周小红、陈磊等的《美日私立大学与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比较》介绍了美日两国私立高校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分析美日两国私立高校的层次结构及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同定位,认为我国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生力量,应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曹成刚在《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考——以美日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特色为启示》一文中认为,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具有独立自主性,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则拥有多样性的学科结构。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民办高校应立足于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办学理念,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朝着优质、多元的方向发展。

关于美日私立高校发展与比较方面的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总体而言,美国和日本的私立高校不仅发展迅速、质量优良,而且都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占据优势地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日两国的私立高校的发展虽各具特色,但亦有共同之处。①政府均以法制与资金支持、保障私立高校的发展。美国的《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修正法案》等法案的制定与实施,使得不论公立还是私立高校都得到了州政府或联邦政府的某种形式的资助。日本通过《私立学校法》、《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有关私立学校的法律,以立法的方式,有效地指导与支助私立大学的办学和发展。②两国私立高校的自身优势是其发展的内在优势。美日私立高校均追求高质量,定位明确而科学,学科设置多样且灵活,特色鲜明且富有生命力,管理制度自主且独立。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由于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备,使得《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现实中遇到了许多障碍与挑战。同时,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使得我国政府无法在资金上给予民办高校太多的资助,因此,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与其被动地等政策,不如主动地发展自我,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定位。在学科发展上,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7)

三、民办高校定位的内涵及其分类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各种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精英人才,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各类高级应用人才。在这种社会需求背景下,各地民办高校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但在纷纷要求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民办高校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外部竞争的压力,民办高校自身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倾向性问题,如定位不明等。而定位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更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从培养人才这一终极目标来说,科学定位对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的生源层次、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由于办学资金来源、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学设备等的不同,民办高校必然采取不同的办学定位,从这一层面来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殊性。由此可见,我们只能根据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在遵循人才培养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科学定位。

1.民办高校定位的内涵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的内涵究竟应当锁定在哪里?民办高校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民办高校自身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是目前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中正在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民办高校的定位,首先要考虑到两个重要根据:一是社会需求,二是学校自身的优势。即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性因素,从学校当地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状况出发,贴近市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明确认识学校自身在区域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和优势,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能够发挥自身体制优势的发展战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优势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方面,只要紧紧抓住社会人才需求和本校校情、优势,就可以达成民办高校的最佳定位。

从这个方面来说,检验民办高校办学定位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是学校能否吸引学生,是否有充足的生源,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本文将民办高校定位的内涵简要概括为:民办高校在国家、社会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宏观指导下,通过对自己办学的微观方面进行了解研究,确定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从而作出自身的发展部署与前景规划。

2.民办高校定位的分类

通过上文对民办高校定位的特殊性与内涵的简要阐述,本部分将民办高校定位的分类主要划分为七大内容:办学层次定位、办学规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质量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办学层次定位。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一项基本定位。办学层次主要是指学术贡献以及人才培养的层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8)将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研究生阶段。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5A类又分为5A1与5A2,5A1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5A2一般是从事高等科技类职业要求的专业教育。5A类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并可获得第二学位(硕士学位)证书,“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至4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至于第二阶段(序数6)则是“专指可获得高级研究文凭(博士学位)的”,“旨在进行高级研究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9)由此可见,序数5A与序数6所代表的教育都属于精英化的普通高等教育,而序数5B则属于高等职业教育。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按照学术科研水平的不同,一般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使其补充了传统高等教育在应用技术教育方面的不足。职业应用型教育应是民办高校的优势,也是民办高校走向成功和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生源层次较低,同时师资队伍也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等问题,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办高校还不可能定位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应定位于教学应用型本科、教学应用型专科及职业技术型专科等类型。

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历史转折阶段。国内上千所一流高校、重点高校、地方高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等卷入了数量规模扩张和院校合并的浪潮中。而本研究中的案例学校、具有本科学历教育资格的H科技学院没有盲目追赶风潮,而是清醒敏锐地审时度势,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就“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提出了“调整结构,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创建特色”的发展思路,强调“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型”本科高校的定位。目前,H科技学院要做好本科教育的定位,逐年增设本科专业和增加本科招生人数,根据本科的招生增量逐年减少高职的招生数量,以“蛇蜕皮”的方法,利用教育资源,稳定办学规模,实现平稳过渡,逐渐完成以“本”代“专”的过程。

(2)办学规模定位。

教育部对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有明确规定,同时也要求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等多方面与办学规模全面配套并不断完善,避免因规模过大但条件滞后而造成隐患。民办高校应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总目标分解各年的招生规模,以利于均衡有序地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资金基本上以学费为主要来源,所以扩大规模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动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有了办学规模才有生存的条件,而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民办高校办学的事实证明,那些规模过小的“三无”(无校舍、无固定资产、无专职师资)的民办高校均被淘汰。但是也不是每一所民办高校都需要发展成为万人大校,确定院校发展规模定位一般需要依照3个因素:一是学校学科的现有规模以及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所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办学资金的来源。(10)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时代背景的产物,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其办学规模应参照教学型高校的定位。民办高校的规模发展绝不等同于规模的盲目扩大,只有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合理规模,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3)服务面向定位。

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找准自己服务社会的空间和地理范围,它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经济服务等方面所涵盖的地理区域及行业范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民办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应用及智力支持和服务,为本省、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美国建国初期,其西部地区十分落后,该地区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便把开发美国西部作为学校的工作目标之一,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为美国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学校也在为西部服务中获益匪浅。因此,结合民办高校灵活多变的办学机制等优势与特点,在确定服务面向定位时,应定位于面向当地的新兴产业、新兴职业等新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成为公办高校之外的新生和竞争力量。在这个方面,H科技学院对自身的服务面向定位的认识是较为理性的。H科技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首个民族预科培训基地,始建于1984年。学校坚持以“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人才,先后荣获“河南省示范性学校”、“河南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已成为一所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民办高校。

(4)学科专业定位。

学科专业定位是指学校对开设什么样的学科专业、构建什么样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定位。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结构的调整要以社会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和质量的最低保障为前提,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11)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学科专业设置定位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学科专业的定位上,民办高校一定要坚持按需建设与“产销”对路的原则,将那些生源充足、长期成为热点的专业作为重中之重,一定要努力挖掘与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与特色,千方百计打造学校特色专业。因此在学科专业的定位过程中,民办高校应在国家高等教育总的学科建设原则指导下,主动对社会经济需求的种类、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形成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科建设现状进行主动的学科专业调整,确定学校学科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为地方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如果学校的专业设置能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就会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有力支持。

(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问题,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培养规格要求和服务行业类型、工作岗位种类等是有差别的。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确定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标准。

民办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基础较厚、口径较宽、注重实践、善于应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基础较厚”要求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深厚的知识平台;“口径较宽”则要求拓宽专业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防止“技术上狭窄”和“狭窄于技术”倾向的发生(12);“注重实践”指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方式,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善于应用”就是指能力本位的思想,强调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与学术型人才强调学术创新能力和发现能力所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关注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应当把培养的着眼点放在消化、理解和应用知识上。

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看,国际上的本科教育分为5A1、5A2两大类,其中5A2为理论应用型,即应用本科。民办本科院校多是从民办高职院校升级而来的,原有的专业设置多偏重于高职教育,其教学设备多为职业教育服务,其师资多为教学型、双师型教师。高职学院升本后,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同时,这些院校生源多在第三批次内录取。以上因素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不可能在近期内开展理论研究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则可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继续利用高职教育的部分优势,实现平稳过渡,满足国家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确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及办学理念,积极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对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定位于教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应用型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型的民办高校则应以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民办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参见民办本科院校。

(6)办学质量定位。

学校办得好不好,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办学质量”这个词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如何找到引导学校发展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使社会公众能正确理解和识别其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这就是办学质量的定位。在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国家设定的教学标准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公办高校相比,总体上要逊色一些。这是由民办高校的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生源质量等所决定的,不能苛求民办高校很快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民办高校有着自己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在办学质量的层面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是有着不同定位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它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使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谋职生存的专业技能,适应市场的专业定位,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培养质量。

此外,民办高校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缩小与公办高校的差距,经过五年乃至十年的不懈努力,力争在教学工作上有所突破;在设置特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力争比公办高校更具竞争力,最终形成以质量立校、以特色求胜的新局面。

(7)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民办高校在遵循高校人才培养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应根据民办高校特点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以学费为主,因此,民办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过程中,要在保证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比如现在流行的订单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民办高校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保证学生就业,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不失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民办高校的服务面向大都定位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因此,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尤其要注重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个中心和重点,应该突出技能性和实用性,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