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如何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出击,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迎接挑战。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大背景,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资源和人才质量的竞争。这势必要求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蔡彬彬 潘东方

(浙江工业大学国际学院 杭州 310014)

摘 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我国加入WTO,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如何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 全球化 国际化人才 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中国加入WTO,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又使我们面临着挑战。因此,我国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改革,努力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以保证在未来以人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当代中国社会需要国际化人才

新世纪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高科技研究与开发、信息产业等也得到迅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表现为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的态势。当代中国要想适应这种态势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必将需要培养大量的国际化人才。

(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促使我国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经济发展,使各国经济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地孤立发展,而是高度地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就要求国内工作人员必须通晓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和习惯,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动向,这也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在学生培养的目标和人才素质标准上必须和国际接轨,做出相应的变化,使我国劳动力是具有国际化眼光,增强国际理解、善于国际合作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政治民主化、多样化促使我国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

全球化是政治民主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价值多样化。民主、自由、人权、安全、和平等政治价值随着媒介和政治交流的日益增多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国际政治关系日益体现为多样化。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则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各国无例外地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任何国家都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就要求我国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国际惯例与各项准则,并精通各国政治,具备从事各项涉外活动的国际化政治素养。

(三)文化国际化、多元化促使我国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

文化的国际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文化多元化的出现,有利于各个国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世界文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我国对异国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我国在实践中做出了既吸纳异质文化,也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的正确选择。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的时候,努力实现与世界的沟通与融合。当前,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国内文化进一步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趋势,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等新型媒体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临文化多元化的选择。这将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了解国际多样文化,并能将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又一全新课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出击,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迎接挑战。

二、国际化人才及其培养目标

今天世界是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世界贸易组织更是起到了推动这种国际化倾向的作用。当代中国要想融入世界、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

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化的吸收,具备良好的文化“免疫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并善于进行国际间文化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的富有国际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任务。

(一)强化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抵制国内外腐朽思想

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将使国外的一些意识形态,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意识形态对国内的渗透变得更加直接,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受到国外文化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虽然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前沿的知识,但同时带来的也将有西方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甚至可能“西化”、“分化”的图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一旦被资本主义、唯心主义思想占领,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实和更新“两课”内容,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结合爱国爱校、理想抱负、诚信等内容,组织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党支部活动、团日设计等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二)面向市场需要,培养知识新、能力强、英语好的应用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大背景,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资源和人才质量的竞争。这势必要求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1.全方位的英语教学

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必须面对一个交往日趋频繁的国际环境,提高外语能力是创建国际化环境、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还停留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上,普遍存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引进原版教材、聘任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创建英语交流平台、举行英语竞赛、英语讲座等强调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有机会进入真实的外语语境,享受到真正全方位的英语教学。

2.良好的沟通交流及独立生活能力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对他人和社会漠然,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能力较差。相对而言,国际化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及良好的协作精神。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学会了处于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主动接触多元文化。此外要引入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淡化班主任辅导员的职务,增强学生自我束缚和控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宽容合作、坦诚开放、富有同情心、适应性强和主动进取个性

3.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国际化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英语能力,还必须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如: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可以给学生配备导师,双方协商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指导进行专业学习、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践。此外还要打破大学“围墙”,让大学融入社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立项,报名课外考证,安排各类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实践活动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式培养模式

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教学方法,向注重学生能力开发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前进。既要注重知识教学,又要注重能力培养;既要注重课堂灌输,又要注重启发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主角”,而教师是“配角”,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老师的讲,学生很少提问题。因此很多情况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完全被阻隔,一些能促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的问题就这样消失于稍纵即逝之间。中国的学生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但却缺乏创造性,缺乏思维上的跳跃性。

而国外的教学模式(或者说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seminar,教授鼓励学生提问,强调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强调课堂的交流。在课堂上,教授会想尽各种方法消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引导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各种想法并促使学生不停地、主动思考。在他们的课堂上不存在愚蠢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引起我国高教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教学的改革,开始重视课堂师生间的直接积极的双向交流和思想碰撞。

由于人的素质是在其全面经历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非仅仅源于课堂教学,所以要提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张多渠道促进个人的素质得到尽可能的完善。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经过磨炼形成各种优秀的品质,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向学生灌输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最新、最前沿的学科和学术思想;可以选择的校园文化载体形式很多:比如组织学生讨论和争鸣“时代精神”、“大学生形象塑造”、“跨世纪人才素质”等热门话题;以学生社团为骨干,搞好队伍建设,如邓小平理论读书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英语协会、计算机协会等,配备顾问或指导教师;认真组织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翻译大赛、演讲辩论赛等,这既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开阔学生眼界,又能提高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设计若干系列讲座,如出国留学系列、校友访谈、成才系列等;组织课外科技竞赛、创业大赛,暑期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英语夏令营、与国外学生交流等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变封闭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向世界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低成本、高效益的效果。改变那种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国际化的师资力量、教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中国培养各类合格人才服务。加大互派留学生及交换培养教师的力度;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学生的海外实地培训;密切与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的合作等。

参考文献

[1]蔡哲人.走向人才国际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刘黎,马继刚,尹进.注重国际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3期.

[3]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是什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杨德广.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