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国际化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译服务在我国属于一个正蓬勃兴起的产业,翻译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中国虽然是翻译大国和强国,但高水平的口、笔译翻译人才、中译外人才、专业翻译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经贸翻译缺口最大,而且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语言基础与翻译课程的比例。

国际化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王立非 许德金 王恩冕 高 彬 徐 珺

摘 要:我校的翻译教学历史悠久,开始于1980年代末,师资实力雄厚,拥有翻译本科专业、翻译学硕士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翻译方向博士点、翻译系、翻译研究所、中欧高级口译员培训中心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科研机构,并拥有王恩冕、徐珺等多位翻译知名学者和专家,还常年聘有外国专家及外籍教师、国内外知名客座和兼职教授、翻译实践导师。在培养既有商务知识又有翻译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方面,我校进行了多年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教学科研成果。我校翻译专业突出国际商务的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的三结合理念,将英语基本功、翻译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复合型高水平翻译人才社会奇缺、国际化复合型的翻译课程设置不容易、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提高较难等教学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国内外实习、海外联合培养、欧盟标准培训等方式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的专业翻译人才,体现了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之举。

关键词:翻译专业 国际化 复合型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一、前言

翻译服务在我国属于一个正蓬勃兴起的产业,翻译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中国虽然是翻译大国和强国,但高水平的口、笔译翻译人才、中译外人才、专业翻译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经贸翻译缺口最大,而且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2005年教育部决定把翻译从外语专业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进行招生,翻译作为一个正式专业,首次列入专业目录,使翻译学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翻译教学已有50年历史,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校作为对外开放人才的培训基地之一,十分重视口、笔译的翻译教学。我院曾拥有翻译界著名的教授张培基、崔金戎、姚念庆、张伯纯、屠珍、诸葛霖等。在他们的辛勤培育和影响下,我校涌现了一大批中青年专职翻译教师。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翻译教学和实践经验,分别有数十万至上百万字的各类译著出版,在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树,经常发表或在各种专题研讨会上宣读相关论文

基于以上背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2008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同年开始招生。四年来,在学院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全体翻译系教师奋力拼搏,教书育人,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今年7月,第一批翻译专业毕业生即将奔赴各自美好的前程。

二、建设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招生制度改革

1.保送生制度

为了保证翻译专业生源质量,自从2008年专业设立以来,每年固定招收一个班的翻译保送生,保送生从全国15所重点外国语高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保送班学生在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优秀率,各层次学生获奖比赛均表现优秀。

2.设立双语翻译实验班

提升本科人才国际化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开设双语复合型翻译实验班,实施“二种外语(英语+法/德/西/日)对译+商务专业(经贸、法律、金融等)”的培养模式,选拔语言好、形象佳、有特长的学生开展试点,培养我国急需的跨国谈判、跨国诉讼、跨国投资人才。首批计划招生20人。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

翻译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内容的交叉性和复合性。因此,在翻译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特色,将语言基础、翻译技能、综合素养三个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翻译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语言基础与翻译课程的比例。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平衡发展,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要把握好应用型专业的特点,正确处理语言基础训练和翻译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

突出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语言、跨文化交际、商务知识和人文素养等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上,对海外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借鉴,本校的部分课程可以和国外同类课程对接,国外的优秀教材引进到本科教学中,教学中对国外案例的援引、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各科目教学中的贯穿等;培养模式上,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翻译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嵌入国外学习模块;开放办学上,稳步扩大现有海外留学生规模,在将翻译办成真正国际化的专业。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改变语言基础课程,通过设置为翻译专业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听辨理解、商务写作等技能型课程,探索通过商务话语和语篇等途径训练语言基础。

改革翻译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建设翻译模拟实践类课程,充分运用已有的英语实验室和同传实训室,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除充分运用任务教学法等外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法以外,努力借鉴翻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多媒体学习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突出培养综合素养课程改革。加大现有翻译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容的导入,增设用英语讲授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如:商务谈判、商务礼仪、公共演讲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技巧。人文素养课程注重学生的人文养成,通过开设英美文学、欧美文化、英美诗歌和戏剧、中国文化概要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实施效果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翻译专业的建设中,我们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反复论证,最后提出以下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坚实的汉英双语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语际转换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围绕翻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瞄准专业发展前沿,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依托,改革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教学研究;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翻译专业教学团队,为培养能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各类对外交流事业的高端翻译人才服务。

(二)创建课程体系

从我校现实条件和实践需求出发,根据教学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主要分为四大模块进行建设。

语言基础类: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泛读、语法、语音、听力与表达、英美文学选读、商务写作、商务英语阅读、英语论文写作等;

翻译技能类:主要课程有翻译理论入门、商务英汉翻译、商务汉英翻译、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法律文本翻译、名著名译赏析、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入门、机辅翻译等;

商务知识与技能类:经济学原理、工商导论、世界概况、国际商务礼仪等;

综合素养类:主要课程有大学汉语与写作、古汉语选读、第二外语(一年)、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

将翻译专业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基础阶段着重打好英语基本功,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策略意识和良好的学风。高年级阶段在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重点提高翻译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商务专业知识,提高实际专业翻译能力。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设置应有所侧重,保持4年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自始至终注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分配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大体比例:语言能力课程约占60%,翻译技能课程约占30%,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人文素养课程约占10%。明确开设12门核心课程和其他若干选修课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课程,编写出版了系列翻译教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特色,有力地保证了专业教学的质量,推动了翻译专业的发展。

(三)培育教学团队

翻译专业继续保持和巩固目前的口译与笔译两支团队的实践经验优势和跨学科研究优势,按照翻译课程和相关商务课程群的要求,按年度重点培养或引进翻译实践经验强,并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复合背景的中青年骨干博士教师,从2009年开始,翻译系先后引进博士6名,其中教授两名,经济学和法学博士2名,目前,翻译系教师在职读博2人,赴日内瓦欧盟口译培训一人。学系还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参加重大项目的口笔译工作。

学系努力提高现有团队的学历层次,建立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梯队,采取送到GEORGETOWN、WARWICK、MONTEREY等英美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研究或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培养团队,提高团队成员的博士化率和科研水平。

建立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继续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举办或参加教学讲座、学习班、培训班,组织召开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研讨会等,每年选派3-5名团队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四)取得教学科研成果

翻译专业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强,近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翻译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语言知识与技能等模块的课程20门,先后承担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商务部项目、北京市项目等;获得国家及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教材5部,出版翻译、跨文化专著19部,教材、译著和辞书50多部,在SSCI、A&HCI、EI、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翻译创新团队获得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资助。2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项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还多次成功主办了大型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学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50多场。

翻译专业教师的翻译实践能力强。笔译教师近年翻译了超过500万字的各类著作和文章,内容包括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双语词典等。口译教师在课余参加大量的国际会议翻译活动,比如应我国政府邀请赴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地为国际劳工组织大会和欧盟提供会议口译服务,并在国内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讲座、研讨会上担任口译员。

(五)加大教学资源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资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网、教育技术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维克特系统、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硬件设备也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有力后盾。学校在经贸、法律、金融、工商和英语等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学校图书馆藏书达104万册,其中外文图书20万册,期刊报纸1 000多种,其中外文报刊300多种。

英语学院资源:近些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从2008年开始,学院每年投入到教学设备、仪器与电脑均达20余万元。目前学院具有100多听众席、8个译员间的数字化同声传译报告厅一个,24座国际同声传译模拟专用教室一个,32座机辅商务翻译实验室一个,40座商务口笔译实践研究中心一个。以上报告厅、教室及研究中心累计投入近400万元,其中仅教学设备及软件就投入253万元。学院还每年投入3万余元用于翻译类课程的系课时补贴,每年投入36万元用于科研奖励。学院资料室现有1万多册中外文图书和40种期刊以及近百种各类录音录像资料,有供教师专用的资料阅览室。与此同时,我们还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日报社、北京国际科技协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翻译公司等13家单位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教学和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平台。

(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各类赛事

近年来,翻译专业学生参加了众多的国内外大赛,均获得好成绩,例如:OVAL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商业策划大赛第三名、中译杯全国大学生口译大赛华北赛区优秀奖、CIBN全国大学生英语主持人比赛一等奖、2011全国大学生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团体二等奖、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三等奖、第十六届“外研社·亚马逊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三等奖、第十六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决赛二等奖、第一届IDEA中国辩论公开赛优胜奖、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北京外事礼仪大赛二等奖、CCTV英语演讲风采大赛北京市三等奖、北京市英语戏剧大赛的团体二等奖、第九届声色魅影高校配音大赛优胜奖、2011外经贸杯未来商务英语谈判精英邀请赛团体冠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五届英文短剧邀请赛最佳女配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光影之声”配音大赛等。

2.在校联合培养及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1年我院分别与英国华威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签署了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2011年通过校级、院级联合培养项目,我院共派出49名本科生、硕士生赴国外合作大学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短期学习、攻读学位、参加社会实践。

2012年7月,我院第一届翻译专业毕业生37人当中,5人保研,4人成功考上研究生,7人出国,分别为:英国巴斯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1人就业,分别为: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五矿、中国轻工进出口总公司及各大银行总行。

综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将我校翻译专业建设成为全国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