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而复旦公学的前身是马相伯先生于1902年创立的震旦学院。复旦公学成立后,马相伯被公推为校长,请李登辉先生主持教务,而行政依然由马相伯派同学分任。1917年,复旦公学创办大学本科,正式改校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以上是复旦大学成立和发展的简略情况。1920年重订的《复旦大学章程》第二十三章为《学校自治》,其中说:本校为令学生遵守校规起见,特设法尽力鼓励自治,使全校师生共受其益。

第一节 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总体来说,与当时沪上其他学校——如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等——相比,复旦对待新文学的态度颇为开放,师生参与其中也十分活跃。复旦在1924年底改国文部为中国文学科时,就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新文学潮流的趋势,发别校未发之先声,其课程设置显示出新文学进入大学讲堂的萌芽。在复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学生自治的校园氛围下,浅草社复旦学生的创作、洪深指导下的复旦剧社的活动、复旦文摘社的活动等,都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复旦的“开放”,首先与复旦独特的校园环境、掌校人的教育背景、办学理念和精神气质是分不开的。

与后面将要论述的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相比,复旦大学成立的时间颇早,于1905年建校。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而复旦公学的前身是马相伯先生于1902年创立的震旦学院。震旦学院除教师由马相伯和他所在的徐家汇教会传教士义务兼任外,其他一切行政事务,都由学生自己管理,“震旦学院之创立也,外籍传教士,担任义务讲座,学校行政,则由学生任之,养成自治之风”。(1)学生自治是震旦学院的一大特色,也影响到了直接承传其而来的复旦公学,最终形成了复旦大学的特色之一,影响到了复旦大学的文学教育,此是后话。

1905年,教会趁马相伯养病而干涉校政、夺取学校领导权,“是年春,先生微疾养疴,外籍教员改革校政,别定规则,违创办时初意”。教会的做法,导致全校132名学生中,130名签名退学。(2)退学后的学生在马相伯的带领下,成立复旦公学。“复旦”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光华大学的校名亦出于此),有“不忘震旦之旧,更含恢复中华之意”。(3)从此震旦、复旦各自建校,发展成风格迥异的学校。复旦公学成立后,马相伯被公推为校长,请李登辉先生主持教务,而行政依然由马相伯派同学分任。复旦公学,按照当年清时学制(即1903年的“癸卯学制”),是一所中学与大学堂之间的预备学堂。早期复旦公学毕业的学生有罗家伦、陈寅恪、竺可桢等。1917年,复旦公学创办大学本科,正式改校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当时的校长李登辉赴南洋各地募捐,回国后在江湾附近购地70亩。1922年,第一批校舍落成,复旦大学正式迁入新址,这就是今天复旦的所在地。经多年经营,到1929年,复旦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拥有文、理、法、商4个学院,15个系。校内提倡“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民主风气浓厚。

以上是复旦大学成立和发展的简略情况。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过去的生活与环境,新文学与复旦的相遇也离不开复旦所拥有的历史与校园文化的积淀。复旦走过的足迹,为复旦师生留下了两重财富

第一,形成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风气。这首先与马相伯、李登辉两位校长的努力不无关系。在创办震旦学院之初,马相伯就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然教理”为宗旨,他对学术独立的尊重,可见一斑。李登辉校长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自由耶鲁,自由美国,令他难以忘怀。从1913年起,李登辉在复旦大学当了29年的校长,他管理复旦的做法,如果追根溯源,有不少都源自耶鲁。(4)他认为,社会里的公民,能够独立思考,才能使社会进步。而为社会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5)在李校长领导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各派学术思想,从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都可以讲,学生可以阅读各种书籍,目的使学生在各种学术观点面前,培养分析问题、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当时,不少师生参加文学革命运动,文字改革运动,戏剧活动,刊行报章杂志,翻译出版书籍,具有相当的成就”。(6)此外,“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基础,还在于师生团结,感情亲洽。由于复旦是师生脱离震旦而重新组建的,因此草创之初,筚路蓝缕,遇到了很多现在看来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艰难的情境和历史,使得学校师生都格外地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教师诲人不倦,学生勤读好学。这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为新文学走入大学课堂、师生的创作与批评等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由复旦自震旦而传承而来的“自治”精神,给予了师生巨大的自主的精神空间,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从事学问和创作的探索。自治对于复旦来说不仅是实践、是过去成功的经验,还写进了大学的章程里,作为制度保存下来。1920年重订的《复旦大学章程》第二十三章为《学校自治》,其中说:

本校为令学生遵守校规起见,特设法尽力鼓励自治,使全校师生共受其益。每级由学生中推一级长;每宿舍推一舍长,期于校中秩序、同学品行、宿舍整洁等事,得互相监察劝勉之益,每星期六开讨论会一次,又立学生评议部由学生公推评议员若干人,随时就商庶务部,整理校务。凡关于食品卫生问题皆得建议焉。(7)

复旦大学鼓励学生自治,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成为复旦吸引学子的特色之一:

各处只听见“考复旦去!”的声浪。社会上对于复旦都有一种新的看法,青年的心目中都抱着能进复旦的愿望。当时我们也曾研究过,为什么复旦会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是仅仅为了系科好吗?为了教授整齐吗?不是的。复旦当时之所以蓬蓬勃勃,使得各地的青年向往,实因为除了上述各项优点外,还另有其独立的特点,那就是革命性、爱国、自治、学术自由,先天后天都富有这些精神和特质,给我国也可说给世界上的大学,效一异彩,创立一个新的典型与风气。(8)

在此制度下,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校风自治民主,这在全国的高校来说,是首开先河的:

母校高度自治,不使学校当局烦扰。下午下课之后,校中无一师长,宿舍生活细节,完全由工友按章办理,夜间十点钟,工友关闭电灯后,无一人敢谈话,或作任何响声。并有一次,同学中发生事件,学生会组织法庭审判,呈请校中执行,被告同学,亦无异言。(9)

校方自治的主张和学子自觉的实践,使得在民主自治的校园氛围下的学生活动色彩纷呈。学生在校内组织自治会、成立民主法庭,参加学校行政会议;自办食堂、合作社、国民合作银行;出版壁报、校刊、年鉴、杂志和各系科学报;翻译外文书刊;创作小说诗歌;演出有时代感的戏剧;开展学术讨论、举行演说比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丰富着学生课余的生活和年轻的心灵,使他们各人照着自己的理想,遵守公共生活的秩序,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自己的研究学习生活。

这种由校长和学校倡导、师生共同躬行维护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空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自由独立的学术空间的存在,才使得各种思想能够自由生长,对新文学的创作与提倡也不会受到压制。

另一方面,由于复旦是私立大学,因此也体现出私立大学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总体来说,中国文学系在复旦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25年,才应社会的需要改国文部为中国文学系。办校的经费问题一直是私立大学的一大掣肘。据研究,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都是以学费为学校财政主要来源的学校,有关资料统计,1931年,复旦大学的学费收入为163 703元,占全校总收入的83.3%;大夏大学的学费收入为220 155元,占学校总收入的51.9%;光华大学学费收入为215 011元,占全校总收入的77.2%。(10)因学费占学校收入的大部,因此招生成了学校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私立学校也尽量在课程设置、教授聘用等多方面来迎合学生的需要。据1916级复旦校友程天放回忆:“除了校董会有时捐助少数款项外,其余就全靠学生学费来维持。”(11)沪上私立大学在学科设置上多以实用为主,这一点,复旦也不例外。同时,复旦大学的文科在招生上,也以经济、会计、新闻为最多,中国文学系招生比较少。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在经济上不必受制于统治当局,因此,复旦才得以形成和保持着“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