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的文化环境

管理的文化环境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管理的文化环境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文化是一个使用得特别频繁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管理中的权力距离,也就是指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是西方管理实践的代表,而日本的管理则可以看作是东方管理实践的代表。这两种管理有着明显的不同,形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管理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 管理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文化是一个使用得特别频繁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管理学中,文化指的是一种除政治、经济、军事以外的一种观念形态。可见,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和复杂的,所以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但是,文化又是可以为人们所感觉到的社会存在。它一般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知识、宗教、信仰、道德、习俗、心理等传统。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如下几种特征:

1.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一种群体特征。

2.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结果。

3.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起来的,并且要受这个结构的制约。但是文化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说明,一种文化形成后,其变化是相当缓慢的。文化的稳定性表现为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地区性、民族性和排他性。

4.文化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二、文化分类的四个维度

美国管理学会的管理学家吉特·霍夫斯泰特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动机、领导和组织:美国的理论可以在国外应用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很有影响的、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类的四个维度:

(一)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区别的第一个维度,指的是社会承认和接受的权力在组织中的不平等分配的范围。在管理中的权力距离,也就是指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权力距离的衡量尺度可以用大小两个指标。较大的权力距离一般表现为以下特征:

1.等级顺序严格;

2.少数人是独立的,多数人是处于依赖地位的;

3.下属认为上级是不同的,而且是不可接近的;

4.处在权力地位的人应当尽可能地表现出有权力的特征;

5.负责的应当是失败者;

6.改变社会制度的方法就是革命,是推翻掌权者;

7.不能信任他人,因为他人是对个人权力的一种威胁;

8.非权力的合作,不依靠权力的合作难以形成。

(二)对风险与变革的态度

对风险与变革的态度也有人翻译为不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避免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和模糊的前景的威胁。其实,霍夫斯泰德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社会对风险与变革的态度,因为风险本身就指的是不确定性。对风险和变革的态度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消极的态度一般有下面这样一些表现:

1.态度上倾向于尽量地避免冲突和竞争;

2.不能容忍偏离传统的人;

3.比较容易怀疑年轻人;

4.需要成文的文章、规则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5.相信专家及其知识;

6.尽量避免冒险。

(三)是崇尚个人主义还是崇尚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结构。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最关心的是自己和家庭,而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最关心的是对集体的关心,关心他人,对内部的群体忠诚。个人主义常常表现出的一些特征还有:

1.在社会中,人们最应当关心的是自己和家庭;

2.“我”的意识占统治地位;

3.同一性建立在个人上面;

4.个人感情独立于组织和制度;

5.置身于组织需要精心的计算;

6.强调个人的积极性和成就,取得领导地位是理想

7.每个人有私生活的权力;

8.在制度中寻求自主、多样化、快乐和个人财产的安全;

9.需要推动的友谊;

10.相信个人的决定;

11.确定的价值标准适用于所有人。

(四)男性度—女性度的分布

这是区别文化的第四个尺度,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中,是男性通常具有的一些信念和性格占主导地位,还是女性通常所具有的信念和性格占主导地位。男性度高的一些表现通常是:

1.男人是自信的,女性应当是哺养人的,具有依附性;

2.在社会中性别角色应当是明确划分的;

3.社会中男性应当占统治地位;

4.每个人都应当追求成就;

5.生活是为了工作;

6.比较而言,钱和物质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7.独立是理想;

8.抱负是工作的动力;

9.羡慕成功者;

10.大和快是美好的;

11.珍视和炫耀“男子气”。

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划分文化类别的四个维度具有合理性,避免了对文化划分简单化的不足。

三、中、美、日三国文化的特点

在世界管理实践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管理与日本的管理。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是西方管理实践的代表,而日本的管理则可以看作是东方管理实践的代表。这两种管理有着明显的不同,形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管理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下面分别对我国和美、日两国文化以及在管理上的影响作一些介绍。

(一)我国文化的特点及对管理的影响

按照哲学家的划分,中国文化也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又不同于印度的在追求人的自身超脱中形成的宗教文化,也不同于等级森严的日本文化。中国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在这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从关系中去体认一切,把个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而不是动力的个人,是整个戏剧中的角色而不是独立的演员。这样的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1.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将“人和”这一哲学语言翻译为管理学用语,它就是今天管理学中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认为:“人和”是实行组织目标最为关键的因素。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指出:“上下同欲者胜”;思想家孟子则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兴废的三要素,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我国,商人做生意都讲究“和气生财”。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都希望有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如果有可能,维持一团和气是最佳的选择。

“人和”的需要对管理的作用是双重的,有利的方面是人们都愿意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而努力,因此容易形成凝聚力,也比较容易沟通;不利的方面是:在制度化的组织中,理性的管理措施不易被接受,矛盾常常被掩盖;此外,过分地追求人和,会抑制成员之间的竞争。

2.强调集体主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集体主义优先,个人从属于集体,人们从集体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如古代的思想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的整体行为中就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先公后私,忠君报国,兼善天下等思想也体现着集体主义精神。

与“人和”的特点一样,集体主义对管理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有利的方面是:它在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共同目标上面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成员在组织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能够产生最大的集体力。不利的方面是:集体主义强调过分,可能扼杀组织成员的创新精神,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忽视合理的个人利益,最终会使成员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中国社会长期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极其重视长幼尊卑的伦理关系,重人情,讲人治,看重感情投入,“士为知己者死”。我国的文化中过分地讲究人情伦理关系,因此形成了按照情、理、法的顺序办事的惯例,无论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还是管理家务这样的小事,一般都是以情为先导,循理不循法。动之以情无效,然后才晓之以理,明辨是非,陈述利害;讲理不通,最后再诉诸公堂,依法办事。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后,强调“法治”以来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在许多的方面存在。

重视人情的文化对管理的积极作用是:按照人们的感情需求,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将事情处理得合乎情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重人治,轻法度,就难于做到奖惩分明,就难于保证制度的公平性,管理最后也将无规矩可言,这是管理的大忌。

(二)美国文化的特征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美国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个人的地位十分突出。有人说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颇。一般说来,美国文化有这样几个特征:

1.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居主导地位的是:自然和物质世界都是应当被人类所控制,并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这种思想表达了强烈的要主宰自然的倾向。

2.在看待科学与技术的作用问题上,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坚信科学及有关的技术是了解自然、控制自然的主要工具。

3.物质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美国人将物质的富足和享受看作是人们应有的权力。

与东方文化不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是在与他人的差别中来认识自己,而东方文化则是在将个人归属于某个集体来体认自己。所以,美国文化强调自我的存在和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个人的权力界线十分清楚,个人的权力欲也比较强。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都应当自己对自己负责。这种文化对组织的影响就是,每个人都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美国文化对美国组织结构的影响特别明显。以美国企业为例,其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科层制特点,组织内部的角色清楚、职权明确;决策过程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行动追求效率。美国文化在管理上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在一个组织内难于形成非正式的合作。正如威廉·大内在著名的《Z理论》一书中所指出的:美国显示的弱点是工人永远不能相互紧密结合。他们能够形成松散结合的力量;只要不要求他们理解专业以外的事情,他们是能够协调的。

(三)日本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日本文化也属于东方文化,但是它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些东方国家的文化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日本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之后迅速恢复,日本文化因此也就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因此,形成了多种有关日本文化特点的观点。美国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中对日本文化的特点作出了这样的归纳:

1.日本民族具有双重性格。这种双重性格表现为既和善又好斗,既爱美又尚武,既顺从又不任人摆布。

2.日本文化中等级制度色彩鲜明。日本封建社会时间较长,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很突出。

3.集体主义。日本文化强调国家利益至上、集体的利益至上,集体主义思想普遍。

而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日本文化除了等级制度、集体主义等特点之外,还有注重人际关系、家族意识强烈的特点。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才使得日本的企业集团仍然带有家族统治的色彩。此外,日本文化对外来的优秀文化有很强的“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在历史上,日本的文化曾经出现过大大落后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状况。当日本尚处于原始公社社会时,中国已经开始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当欧美各国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日本仍然是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但是,日本通过几次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收,很快缩短了与这些先进国家的差距。

如果用前面介绍的霍夫斯泰德测度文化的四个尺度,可以说日本文化经营很强的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对风险比较回避,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就是例证;男性化特征突出;只是在权力距离上表现出两极,一方面日本文化中存在严格的等级制,而另一方面日本的企业普遍崇尚集体决策和职工参与。

日本文化对日本的企业管理乃至政府的社会管理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当今日本企业中的三大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集体决策)的形成和主要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与日本特殊的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集体主义文化不仅接受了年功序列制,保证企业的稳定,而且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终身雇佣制,既解除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又激励职工在一个企业内部长期奋斗。日本的集体主义、等级制度、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日本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所以西方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一条龙。

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等推动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出现许多与现代管理要求相冲突的现象。

四、社会伦理与管理者的道德责任

伦理一词源于希腊,其原意是指习惯与风俗。在以后的年代,道德的概念就成了伦理的含义之一。但是,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个人伦理准则是个人一生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来说,伦理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相互之间,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而伦理今天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作为准则,它应当是普遍适用的。

社会伦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它与其他的文化因素不一样,社会伦理对管理的影响直接且又广泛。这种影响的加深是西方甚至出现了一门新兴的管理学分支——管理伦理学,由此可见社会伦理因素对管理影响的力量。正如美国已故的著名管理学家孔茨所说:“所有的人,无论是在工商业、政府部门、大学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都同伦理有关。”[3]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企业界连续发生了几起企业管理者欺骗小股东和社会公众的恶劣事件(如美国安然公司事件、安达信会计事务所事件),使企业的诚信与道德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以及世界的关注。人们提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够违背诚信义务追求个人利益,也不能够损害社会利益追求少数股东的利益。也就是,企业以及管理者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诚信与道德要求。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合法作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已经太低。当今的企业管理的实践,特别是优秀的企业管理的实践也在证明这一点。遵守社会的伦理已经是当今优秀企业经营的一条准绳。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约有3/5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伦理管理机构,欧洲的大公司也约有半数设有同样的机构,负责企业的伦理工作;在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前1000家公司中,20%的已经设置有伦理主管一职,其主要的任务是训练员工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那么,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伦理,对组织的影响就特别大。所以,当今西方的企业都要求管理者负起一定的伦理责任。

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之后,我国也面临着如何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准,解决企业诚信危机的问题。在我国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企业伦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诚信贬值已经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化制假售假

今天经济生活中最为严重的诚信贬值现象就是防不胜防的制假售假。制假售假的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危害之深,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据《中国工商报》报道,2000年,仅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案件23.05万起,比上年增长36.86%;查获各类假冒伪劣商品总值38.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61%;全国共捣毁窝点5.16万个,是1999年的4倍多。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无声地昭示,今天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要说具备起码的诚信经营水准,就是基本的经营道德也丧失了。那些用工业油冒充食用油,制造有毒大米、以兽药冒充人用药等事件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更为严重的是,从所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来看,个体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据《中国工商报》报道,在制假售假案件中,个体户最为突出,涉案占案件总数的44.94%,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大约占10%。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财产的个人所有制,主体是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建立的各种企业。这些个体私营企业的表现,的确令人担心:它们能否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主体。

(二)少数国有企业恶意欠债逃债

虽然国有企业还没有也许永远也不会堕落到靠制假售假生存的地步,但是并不能就此判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诚信就高于其他企业。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着普遍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相当严重的诚信贬值的现象,这就是愈演愈烈的恶意欠债逃债现象。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之间形成的“三角债”可以将原因归于体制企业迫不得已的话,那么,今天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占用客户的货款,银行的货款;假破产真逃债就是企业有意而为之了。据有关资料,企业逾期的应收账款占贸易额的比重这一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仅是0.25%~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20倍!除了恶意欠债有日益蔓延之势之外,恶意逃债的现象也日见严重。一些通过假破产恶意逃债的规模已经由过去的几百万上升到千万元甚至是亿元的水平!

(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想方设法“巧取豪夺”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被称之为公众公司,受着广泛的社会监督,其诚信要求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但是,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的总体诚信水平的确令人堪忧。由于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不要说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就是接受小股东的监督也十分有限。更为严重的是,制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串通庄家做市,已经是部分上市公司心照不宣的“秘密”。如果说在市场上做出一些虚假数字来欺骗小股东还比较文雅,还顾及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尊严,笔者称之为还是一种巧取的话,那么,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权利与法制的漏洞,疯狂占有上市公司的资金、货物,最后导致上市公司亏损,甚至濒临摘牌就是一种明目张胆地“豪夺”。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所存在的问题,2001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整顿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斗争。经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所好转,制假售假的现象受到遏制,但是并没有根除。这说明,我国企业诚信乃至整个伦理水准的恢复,还需要艰苦的努力。这就是,除了开展这样大规模的整治运动之外,还必须使每一个管理者都具有较高的企业伦理水准,市场经济秩序才有真正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管理者以及投资者的伦理责任是义不容辞的。而且,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最终是不可能生存与发展的。当然,企业诚信贬值的原因十分复杂,要恢复和达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信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每一个企业都从自己做起,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都讲企业伦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管理者的作用十分突出,责任也相当重大。一个公司,是否诚信经营,法人代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业伦理的建立,必须从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层做起。

本章阅读书目:

1.(美)达尔·尼夫等著,樊春良等译:《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2.(美)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慧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3.(英)彼德·诺兰著,王小强译:《战略重组》,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

4.(美)理查德·J·雪恩伯格尔:《世界级制造业:下一个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