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素质指标体系与高校文检课教学实践

信息素质指标体系与高校文检课教学实践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与“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并结合其他指标体系与标准,对信息素质的评价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范畴,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素质指标体系与高校文检课教学实践[1]

刘彩娥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北京100124)

摘 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以文献检索课为中心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结合现有的信息素质指标体系,提出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指标;文检课教学

1 高校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状况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探讨逐渐成为热点,许多国家、地区和组织都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信息素质评价指标(或标准),以指导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其中有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占很大比重,例如: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ANZIIL)发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又作了修改;2002年,英国的The Big Blue项目组提出的“英国高等学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国际图联组织(IFLA)也曾试图探索研究国际图书馆界通用的信息素质标准等等。此后,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界也对信息素质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以指导国内高校以文献检索课为中心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

国内有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或标准有以下两个:

(1)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承担“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的科研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2003—2005),该项目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7个维度、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这些维度与指标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获取、评价、管理、组织、交流、表达)、信息道德几方面全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强调“将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2)2008年4月开始,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于2008年7月,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草案)。该指标体系共有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并附有“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草案),草案围绕这些指标列出37个知识点,从而使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是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内容大体一致。前者的7个维度与后者的7个一级指标是一致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认识到信息与信息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②确定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③有效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④正确评价信息与信息源;

⑤有效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⑥能够利用信息完成任务;

⑦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

两者都有19个二级指标,所表述的内容虽不是一一对应,但大体相当。区别在于前者通过61个三级指标来细化每个维度中二级指标的内容,而后者则用37个知识点来概括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前者的三级指标也是评价的标准,而非具体教学内容,后者的知识点则对应教学内容。因此,在这一层次上,二者的差异比较大。

2 国内现有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针对北京地区高校,一方面国内不同地区信息环境差异比较大,该指标体系的普适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以文献检索课为主要内容,通常将这门课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由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特点有所不同,所以这样的划分很有必要。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应该侧重于通用信息层面,而研究生则应该侧重于学术科研信息层面,因此,评价两者的指标体系应该有所差异。“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忽略了这一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草案)试图在前者的基础上探索具有普适性的标准,内容针对本科学生,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没有涉及。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因此,任何指标的内容都存在修订的问题。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留下应有的空间,或者适时修订。

3 国内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状况

3.1 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以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为核心内容。而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不同,大体上在一个框架下,根据自己馆拥有的资源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也不同,有的图书馆开发了考试系统,有的开卷考试,有的闭卷,有的交检索报告。总之,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来规范教学,也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评价依据。

上文提到的两个信息素质评价指标至少应该成为北京地区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学的目标与评价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认真研究这些标准,并围绕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或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应有的信息素质。

3.2 教学研究

利用中国期刊网(CNKI)进行检索发现,2000年至今有关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文章有一千多条记录,内容大体上包含教学方法的探讨、Web 2.0环境下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网络教程等。而关于教学效果评价或教学目标的文章数量很少。只有《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一文给出了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它有别于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细化到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的评价。该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其中,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意识与信息文化,信息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利用,以及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意识。该文的内容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草案)大体一致,对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目标也没有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力图在信息素质或文献检索课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并试图使这些目标成为教学内容组织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因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草案),已经给出了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的具体可操作的知识点,所以,本文的探讨将针对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

4 高校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探索

分析“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与“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并结合其他指标体系与标准,对信息素质的评价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范畴,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以下将围绕这四个方面阐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

4.1 信息意识范畴

1.明确信息的实效性、权威性、准确性等,了解信息的价值与商品性;

2.了解学术信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遇到问题,有通过检索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

4.2 信息知识范畴

1.信息源

了解与自己的学科相关的专业数据库,知道它们的内容、性质、时间跨度;能够使用互联网上免费的学术资源,例如:OA期刊、学术门户、Wiki等网络百科。在此基础上,知道什么情况下查找什么样的信息源。

2.图书馆服务

了解图书馆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公共目录的开放性,文献传递服务与参考咨询服务(尤其是在线的参考咨询服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参考咨询系统为自己提供帮助,初步了解科技查新服务与科技查新的作用。

3.文献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目录和词表知识,熟悉重要的联合目录,能够使用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词表,能够利用联合目录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掌握重要的分类法,能够熟练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研究生阶段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掌握相应的分类法的检索,比如:数学专业的Mathematics Subject Classification(MSC)分类;光学专业熟悉的Optics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ing Scheme(OCIS)光学分类索引表等等。

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与纸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能够针对课题编制恰当的检索式,能够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检索相关文献,并把握查准与查全。

4.3 信息能力范畴

信息能力可以分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组织管理,交流、表达、创新)。

1.信息获取能力

即能够有效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全文、文摘、题录以及相关学术信息;能够准确获取与研究相关的数据、图表、事实等形式的学术信息;能够使用数据库与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如Alert,RSS等,以便及时准确地获相关信息。

2.信息评价能力

即能够通过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等来评价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可信。了解核心期刊的判别标准与国际三大检索系统,并能熟练检索相关数据库或检索系统,熟练使用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处理分析功能,从而判断哪些文献是本学科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最重要的文章。

3.信息利用能力

包括组织管理,学习使用reforeork,Notexpress Endnot等软件,有效管理自己获取的文献;交流,使用Web 2.0技术,如tag标签、博客等与同行交流。表达,能够完成文献综述的任务,综合运用所学文献检索的知识,准确获取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并将这些文献归纳、整理,并评价文献的重要性,围绕一个课题,把握与之相关的前沿、动态,搞清楚已解决的问题,并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4.创新能力

能够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找出创新点。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并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4.4 信息道德范畴

1.能够区分信息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

2.了解电子文献使用权限问题,不批量下载或恶意下载文献;

3.熟悉参考文献著录标准,正确引用他人文献,能够在论文写作中正确标注;

4.学习知识产权与信息法的基本知识。

5 结束语

本文学习并研究了国内外关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标准,探讨了研究生阶段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试图以此为纲,来组织教学内容,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希望能够对国内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2010-01-07][EB/OL]http://edu.lib.tsinghua.edu.cn/InformationLiteracy.

[2]曾晓牧,孙平,王梦丽,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3):64-67.

[3]谢穗芬,艾雰.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4):78-81.

[4]张晓娟.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J].图书情报知识,2009(01):17-23,29.

[5]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9(08):1133-1138.

[6]杜春光,杨广林.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J].情报探索,2007(08).

致谢: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孙平老师无偿提供“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草案)与“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草案)两个文本。

【注释】

[1]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R2010-A-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