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也非常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些成绩。“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弱化、虚化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很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更无法达成共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持续开展。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也要求各高校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也非常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高校并没有按教育部文件落实学时、学分,有些高校即使安排了学时、学分,但因没有教学大纲,使部分教师简单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课外调研等代替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被弱化、虚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弱化、虚化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导致理论界、实务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缺乏清晰的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就会变为“瞎实践”、“乱实践”,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很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更无法达成共识。如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锻炼能力和服务社会。也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主要是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知行合一”主要由学生课外自己把握。受此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以为布置几个调研题目,让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和周末或节假日做几次调研,然后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就是实践教学,就算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总之,理论研究的滞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模糊,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法聚焦“内化与提升”,无法将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其次,资源匮乏,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举步维艰。“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在校外实践,贵在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与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相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配备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思政课”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又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实践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经费是实践教学的生命线,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实践教学根本无法进行。尽管相关文件对“思政课”建设经费有明文规定,但各地、各校执行程度不一,经费较为缺乏是普遍现象。另外,尽管一些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一些单位、部门因种种原因并不热心成为固定的实践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持续开展。

第三,现有资源缺乏整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无法形成合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学工部、团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从育人角度看,“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委都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应在学校的统筹下,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合力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实际上,由于承担的具体任务、职责不同,学生工作部门、团委与“思政课”教学机构各自为政,“思政课”教学机构也很难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学生管理机构组织的各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很难与“思政课”教学机构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对接。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使用效率非常低。思想政治教育现有资源缺乏整合,实践教学合力难以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