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现象表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

董 珊 肖 娜

摘 要: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要大胆革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而且还应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心理环境 优化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直接产生心理影响的那些共同的环境因素,我们将其称之为教学的心理环境。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而且还应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心理环境,促进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着重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对政治、历史人文和时政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了解,发现有80%左右的学生,特别是刚入学新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忽视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包括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进行,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强烈的功利性。学校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学生们为高考分数而学习,大学生们也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求学关注的重点是就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就业关系不大,学生不予重视。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育实效被削弱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政课”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背的理论再多,认识没有提高,没有去实践,没有内化的过程,也是镜中花、水中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教育对象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三)教育目标的理想化,使教育效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塑造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习惯性地把教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至善化,教育目标普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机械地理解各种教育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过高过空的教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教师个人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应该以个人学术水平、人格魅力来感染、带动学生。但是,由于学校逐年扩招,多校区教学,一些教师上不完的课,串不完的场,对课堂教学敷衍塞责,以完成任务对待,没有时间和精历搞科研,难以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学生多而基础差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技巧的施展。由于主客观原因,教师对于辅助的现代化设施,要么闲置,要么一上课就是放录像看电影,教与学缺少互动,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行政干部兼任,公务繁杂,调、停课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上述现象表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因此,从更广阔的视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优化教学心理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就应该对它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实现调节和控制。优化教学心理环境必须从影响师生教和学活动的那些共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制约着心理环境的性质和方向,左右着师生教学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把端正教学思想作为优化教学心理环境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政治化”、“理想化”,带有过多的主观意志,带有空洞的说教,教育目标高高在上,可操作性不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摈弃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以往的政治化倾向向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转变,从过去的社会需要、政治需要向学生的实际需要、成才需要转变,从独白式的教育向对话式的教育转变,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的张扬。

(二)确立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动机理论指出,需要只有指向一个客体目标的时候,才能成为实在的动机而推动行为。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它是优化和创建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校中广大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时,这种目标的吸引力就显得更为强烈。因此,在优化教学心理环境时,学校应通过创建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吸引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此外,围绕教学目标,还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把握教学的动态和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断调整,及时决策,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三)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心理环境,它们最终总是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如果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活动贫乏,那么师生必然会精神疲惫,心理郁闷,教学情绪低落。因此,在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情绪场,让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乐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并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自如充满兴趣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索与成功的欢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要把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总之,只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而这样的心理环境,正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追求

(四)建立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

重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国际教改的两大潮流之一。教学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教学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反映,它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相结合的客观环境,是构建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合作的、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师生在交往中不分高低和上下,都具有完整人格的尊严,他们是人格上的平等主体,不允许教师压制学生,采取粗暴、简单和专制的工作方法。学校管理者也应当关心师生,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心平气和、一视同仁地和师生商讨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难,与师生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的心理接触,要表现出热情、坦率、宽容和涵养自制,努力做到与师生心理沟通、心理相容和心理平衡。通过人与人之间这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加强集体交往,努力形成团结和谐的教学集体和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

(五)强化教风和学风建设

教风和学风是一种带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心理环境,它具有深刻的强制性和感染力。良好的教风、学风,对那些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强制个体与集体的风气相适应,这就是个体对集体或者群体的从众行为。如果个体不采取从众行为与集体风气保持一致,那么他就难以在集体环境中很好地工作和学习。在学风建设中,尤其要重视班集体学习气氛的建立,要运用教师自己的人格形象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因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在优化教学心理环境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坚持系统的观念,全面分析,综合联动,保证教学心理环境在整体上健康良好,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大学生道德提升、思想进步、人格完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