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

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第一节 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观念上应做到以下六个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目标设计也应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发展为中心转变。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显然这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

第一节 优化教学的六个转变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观念上应做到以下六个转变。

一、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发展为中心转变

所谓以发展为中心就是立足于人的本性教育,教学着眼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在学生掌握知识同对,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使学生的人格、能力、智力、非智力个性等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传统教学和“应试教学”的教学观念,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显然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什么要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发展为中心转变呢?

首先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瓶,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其次是时代的客观要求。21世纪已经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要贯彻学习者整个一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为人的潜能开发、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简而言之为学生一辈子负责,让他们终生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目标设计也应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发展为中心转变。

要实现这个转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品德的关系、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等。

二、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一)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

(二)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

(三)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

(四)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

以上哪种教学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呢?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就是属于多向信息交流方式。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显然这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所以,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由单向的信息交流教学模式向多向信息交流教学模式转变。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按现代教学观要求就是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从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

为了实现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做好这样几件事:

(一)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

(二)要让学生主动去探寻知识规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

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少一些讲解、分析问题,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要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四、认识活动——由重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既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对知识的概念、法则、定理、规律的掌握不是通过自己思维过程获得的,那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这样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去得出结论背答案的做法是舍本求末,也是十分有害的。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削弱,甚至取消某项思维过程,急于得出教学结论,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概括”上的思维断层。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做法又怎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另外,学生从“概括——应用”这个基本环节也是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这也是不可省略的。但有的教师喜欢对概括后的结论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这同样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断层,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后果。

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五、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互不信任向平等融洽和谐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是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完全处于任老师摆布和灌输的地位,这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师生矛盾加剧,乃至情感对立。教育创新要求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情感将会滋润认识活动,它像润滑剂那样会使机器加快运转速度。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

六、教学效率——由高耗费低效率向高效率低耗费转变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低效率高耗费现象。仅从课堂教学设计上看,有以下问题:教学内容要求上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安排上的松松垮垮;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单一枯燥;练习设计上的重复性劳动;教学用具使用上的多而乱;教学语言运用上的啰啰唆唆;教学板书设计的多而杂,等等。显然,这些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尤其是按照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要求是很不相适应的。为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效率观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在保证完成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

(二)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

(三)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经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