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学设计刍议

教学设计刍议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二 教学设计刍议教学设计是一门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寻求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总体成效的应用学科。因此,学习研究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目标。这种情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常见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专题二 教学设计刍议

教学设计是一门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寻求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总体成效的应用学科。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国内目前至少有四支重要的力量在共同发挥作用: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者以及广大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大家虽然视角各异,重心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这就是改进教学成效、发展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技术水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备课、上课过程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同时也是展示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学习研究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与问题

1.设计与教学设计

设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制造汽车、建造房屋、室内装潢、编制软件及打理个人形象等,都属于设计的范畴。尽管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但任何设计的共同点都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拟订的预先决策方案。

“设计”一词是指在开发产品或者执行计划之前,系统地或者有意识地规划和构想,以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说,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设计者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设计通常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固定套路,也不可能有千人一面的雷同答案。设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设计是一个以目标进行导向的过程,正是这些目标将导致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2)源自于设计的新东西具有实际效用。

(3)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将要求转化为规范。

(4)设计离不开社会互动。

(5)设计重在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设计。

(6)在设计中,问题理解和问题解决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相继出现。

(7)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8)设计离不开专门的技能与创意,离不开理智与直觉的协调统一思考过程。

(9)设计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什么是教学设计,国内外学者有许多精辟的定义,下面略举几例供大家展开思考。

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当代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西尔斯在1998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决策》一书中这样认为:“教学设计是通过系统化分析学习的各项条件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当代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史密斯和拉甘在2001年出版的《教学设计》教科书中这样写道:“教学设计是将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与活动的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设计》一书中认为:“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实际上,每一位教师对教学设计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过程。因为教学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最好的理解,只有更好的理解和更适宜的理解。

当然,对中小学教学来说,许多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工作主要是用于改进自己的备课和上课。所以他们的设计过程往往同开发过程和实施过程联系起来,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难以分割。这种情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常见的。对于任何可靠的教学而言,在实施之前精心规划;在实施之后反思完善,这是必不可少的。

2.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专家马杰认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六要素的有机整体(如图2-2)。

img4

图2-2 教学设计流程图

根据马杰这一观点,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确定目标→导向目标→评估目标”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给我们提示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具体说来: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还需要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通过评价实现对教学的反馈调控以及对方案的反思修改。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内容与程序

1.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宏观角度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可以从新课改背景下结合课程理念提出设计理念,比如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目标、构建互动课堂、转变学习方式;还可以从学科内容、师生特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理念。下面仅就通用的教学设计理念做一些简单解读。

(1)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系统设计教学想要达到的总体效果。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育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无效操练过多。毫无疑问,这与教师教学定位不准、教学措施不到位、学习指导欠缺有关。这种教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精力和学习时间的浪费。对一部分学生甚至带来了学习动机、学习愿望的泯灭。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强调的是从四个方面达成教学的总体成效。即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和教学有魅力。

教学有价值。这是指教学能否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价值是回答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或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学有效果。这是指教学能否达成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果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好了要做的事情。

教学有效率。这是指教师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目标。有效率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好的投入产出比。

教学有魅力。这是指教学能否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有魅力是回答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很显然,教学设计如果能够做到使教学更富有成效(价值优、效果好、效率高和魅力大),减负增效就会落到实处。

在我国,目前总体上还谈不上减人增效(如减少教师编制、缩小班级规模等),比较可取的是如何在减少过多的学习时间、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条件下不影响教学质量,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来减负增效。系统设计教学在减负增效方面所可能作出的贡献就在于:为学生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善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走一条内涵增长的教学现代化之路。

(2)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或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强有力武器。系统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有两个表述词,一是统揽全局,着眼整体;二是循序操作,层层落实。

教学设计旨在精心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是一个人为的系统,它将教学系统的各部分(如师生主体、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一目的而展开运行。对教师来说,系统思维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一节课的各个要素,还要把这节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另外还应考虑把这节课放在一个单元甚至整门学科的教学中来看待。总之,系统思维的最主要表现就是统揽全局、循序操作。统揽全局强调关注整体,站得高,看得远;循序操作倡导从行动上突出设计的程序化和计划性,使得教学的各项外部条件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只有统揽全局,我们才能意识到,系统设计教学的突出之处在于将以往教学中的“活动取向”变成了“目标取向”或“发展取向”。教学活动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只有循序操作,我们才能自觉地将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导向目标,最终达成目标。

(3)以教促学。

教学设计强调“为学习设计教学”。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的这一观点,适切地说明了学与教之间的相互关系。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将这一观点进一步发展为“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更加充分地论证了意义建构学习与提供教学支架之间的关系。

学与教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活动方面。学习与教学首先都是独立的活动,学生与教师都是独立的实体。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

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的一系列转换,从教学前的现有状态,到教学中一系列过渡状态,最后到达教学后的目标状态。教学就是通过精心创设环境,借助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促进、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达成。

所以,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教虽然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围绕着学而展开,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学作为一种外部条件必须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适配。虽然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更为优先与迫切,但是从总体上说,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当内外部条件适配时,才能协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4)加速成长。

教学设计虽然强调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教学设计主张不要把教学成功的条件直接地等同于教师或学生的天赋才能,不要寄希望于以优越的或理想的条件去实现预期目标,因为它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依靠教师在备课、上课、评课和说课等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中遵循相对明确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规范来取得可靠稳定的教学成效。而取得可靠稳定的教学成效依赖于教师系统设计教学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没有教学设计的质量水平;或者说,只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真正实现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兰达的美好愿景:教学设计是“使以前天才才能达到的水平让一般人也能达到”。

2.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要确定好两个内容:教学目标的类型和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设计要做到全面、准确、具体。所谓全面,即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所谓准确,即课时目标要符合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的要求;所谓具体,即表述要明确,便于操作。

(2)教学时间设计。

教学时间设计主要是分配课时并安排好每课时内各个内容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3)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恰当,既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在水平”,又要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②教学容量合适。既要避免容量过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又要力戒容量小、密度疏,学生因吃不饱而“开小差”。③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措施。对多数学生熟悉、理解的内容,教师只作提示和点拨,引导学生调动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即可;对重点内容则不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理解教材;对难点内容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④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练习的配置、方式方法要精心设计。⑤在注意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品质。

(4)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实质上就是教学方法、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每种教学方法和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运用恰当。

(5)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学效果评价。仅以认知领域教学效果评价为例,它涉及教学效果的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现场测试等;延时评价有课后练习、综合测试等。

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过程既是系统化的过程,又是充满创造性的过程。一个教师,首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才能够熟悉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拘泥于基本规范进行创新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基本程序: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上述各程序并不是线性、直线式的,而是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综合考虑这一系统程序大致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1)前期的准备。

设计前期的准备主要是指通过对学习需要的调查研究,对教学对象、条件及相关资源的分析,查明教学系统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以进一步明确教学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教学目标,再将目标转化为问题情景并正确地加以界定和阐述。前期准备是否充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设计前期的准备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①教学背景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背景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教学系统的背景因素以及教学设计产品使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特性,描述教学系统是如何在“真实世界”的系统中进行的。具体地说,要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教学背景分析也一样要从这几方面去了解和研究它们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一是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已经达到的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二是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诸如教学媒体设施、班级的设置等硬环境以及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习氛围、教学评价等软环境方面,当前已有哪些准备。同时,还要关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②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其中学习任务又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未来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倘若不去做任务分析,只是依据教师的个人经验或通过模仿别人的经验而做出任务界定,其教学效果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状态。虽然教师经验是宝贵的,但是它不能代替由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的任务分析工作。对于教学任务的理解,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提示去选取和组织恰当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还是显性的。其次,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分析还要把握内心所组织的内容以及由于师生间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方方面面的火花,并把这些内容作为隐性的部分。此外,教师还要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施以二度加工,进行再创造。

③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知策略等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学习态度、情感等人格因素。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因此,对学习者的分析为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提供了依据。比如: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进行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一任务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根据学习特征考虑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等等。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进行仔细分析,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

(2)开发与设计。

通过前期的分析,教与学的初始状态已基本清楚了,接下来便是如何把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也就是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分析任务进度、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等,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事实上,教学设计并不是单纯地从若干个给定的方案中选取一两个好方案的问题,而是一个对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开发生成的问题。

(3)评价与修改。

评价是对已经找到的方案进行分析、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后期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设计的方案或产品进行评价,是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既有一般教学评价的共性,又有其本身的特点。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核心内容,而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是以成果达到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为评价核心的。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找出来的方案或开发的产品不能令人满意,则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甚至进行新搜索、新开发。这种分析评价与修改不仅要根据科学事实,而且要依据价值需求,对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判断。有时还须在理性分析、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试教、试用,并根据实际试教、试用的情况,对教学设计的方案或产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教学设计的这三大重要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

三、如何学习和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要把握好这项工作,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学习研究,尤其要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历练。具体来说:

1.掌握学习方法

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不是要建立有关这门学科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掌握其知识结构和方法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知识的成品仓库进入知识的生产车间。所以,我们学习和研究教学设计,当然离不开掌握教学设计的知识。但这不仅意味着一个人知道些什么,了解了什么,而是表示一个人有了独立思考的力量和自由。所以,学习的过程必须同研究和应用的过程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三位一体,彼此促进。

在学习时,有以下几点建议和体会:

(1)学习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不能全部或者主要建立在教科书的结论和教师的讲授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凡是能够由教师直接教给你的东西,总是无用的。也就是说,有用的东西不可能完全由别人教给你,只有靠自己用心建构。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修行主要靠自己。

(2)读书和听课要把握教师和作者的思路,学习教师和作者是如何确定一个问题、如何分析一个问题的。教师讲课要讲思路,学习者就是模仿、研究乃至质疑这一思路。不要花许多不必要的力气去记住细节。要广泛采用列表格、画示意图、写摘要、提问题等学习方式。

(3)教师讲授的观点和教科书的结论,各种学术著作、论文中的阐述,都只是一家之言。因此,不要总是试图去寻找权威说法,不要以为只有一种见解才是合理的。学习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发现不合理之处、矛盾之处,不断学会提出问题。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便是如何调动已有的知识和个人的见解去论证和解决。要淡化教材和教师的支配、决定作用。学习时要有参与研究的意识,勇于探讨的气魄。

2.实现知识交叉

现代教学设计甚至课程设计一直强调的是超越学科界限,依据学习任务类型(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来选择教学策略。所以,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学科教学设计应该是超越学科本身的。一个数学教师、语文教师成功的经验,如果能够让其他学科老师学了也有启发,也能受用,这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境界。

每一个学科教师或教研员,在自己的学科教学领域学有专长,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同时也应该努力掌握教学设计理论中所包含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技能。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所谓专家型教师,不仅表现出在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别人知道得更多,同时也体现在他所不擅长的领域比别人更有热忱地去追求新知,学得更快、更好。

3.注重教学实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真知”是在实践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教学设计的真知离不开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和反思。新课改倡导体验性学习。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其本质特征是亲历和参与,它是认识与实践的融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学习研究教学设计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干”中学习,“干”中体验,“干”中提高;二是参与各种教研活动,现场观摩,现身说法,交流体验。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实践体验,是学习研究教学设计理想的平台。所谓反思,顾名思义是回过头来对实践行为进行再分析、再认识。本质上是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学设计是科学,也是艺术,而科学艺术的高峰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根据这一理念和原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学设计出彩=经验+反思。总之,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水平,教师必须注重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善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广泛便捷地利用各种资源。以前在偏远地方或在一般的学校中学习,或者说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教学,各种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但是现在,只要你能够上网,只要你掌握了检索和筛选提炼的方法,只要你持之以恒,做一个有心人,只要你有一定的外语基础,那么,“世界触手可及”。弹指一挥间,你就可以同大师对话,你就可以与同学或同事沟通,你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你就会有直抒心胸之快。总之,网络为教学设计的学习、交流、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