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

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赫尔巴特至今的两百年间,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教育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说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极其艰难的。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能适应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而且还会残害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三中心”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第一节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内容上看,传统教学是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规律的总结,是与那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在如何对待传统教学上,认识从来都是不一致的。对于守旧者来说,总是把传统教学看成是“金科玉律”,只能遵循而不能改变;而对于激进的改革者来说,往往把传统教学与陈腐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改革必须破除传统教学。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批判性的继承,尊重传统的教学,但又不因袭陈旧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必须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教育学家,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治学之道,正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基石。应当看到,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实践。另一方面,自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输入,引起了我国教育由古代学校模式向近代学校模式的过渡。与此同时,西方的传统教育思想也逐步传入我国,特别是教学论方面,基本上因袭了德国赫尔巴特的一套做法。总之,我国教育中所保留的传统教育的做法,不仅有我国古代教育的成分,而且也包含着西方传统教育学派的影响。就其影响的程度而言,在其教育思想和治学的态度上,主要是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育制度和方法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传统教育的影响。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教育应当“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它们在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又要看到它落后的一面。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还是西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都对社会起过推动作用。例如,在以孔孟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中,就有许多璀璨的珍宝。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累积了不少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锲而不舍、循序渐进、温故知新、言传身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不失其借鉴的意义。同样地,对待西方的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应当承认它在实现教学规范化和大批量培养科技人才方面起过的积极作用,而且他们所倡导的教学形式现在仍然还在起作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和一定的教育思想相适应的,而教育思想又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学方法也会出现老化的问题,传统教学中那些陈腐性和落后性的东西,也就会日益暴露出来。

现在,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指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一套方法,如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和质疑与答疑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所谓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口授,宣读讲稿,讲课者逐句逐字地念课文,学生逐句逐字地记笔记。经院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从理性中推导出来的,是唯一可靠的,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到了19世纪初,赫尔巴特又进一步强调传授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是系统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的途径。于是,赫尔巴特发展了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并且把它规范化和制度化了。

自赫尔巴特至今的两百年间,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教育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课堂讲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学生听仍然被视为是天经地义的。这说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极其艰难的。

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之所以落后,主要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也有人把它概括为“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拼命地灌输,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对于这种陈腐的教学方法,我国一些开明的教育家早就有所批判。东汉思想家王充曾指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1]宋朝王安石在批判旧的教学方法时也指出:“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2]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也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他很形象地指出:“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这说明,陈腐、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只是有这种认识的人太少了,而要对它进行改革那就更困难了。

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能适应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而且还会残害人才。

2.新旧教学方法之比较

如果把传统教学方法与创造教学方法作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根本区别。

img3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教育方法有以下弊端:

一是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不等于能力。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追求分数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分数不等于能力,而且“高分低能”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三中心”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拿我国大学生与西方国家大学生作一比较,我们从中发现,在考试书本知识方面,我国学生比外国学生要强;但一旦进入科研工作或参加实际工作后,我国学生就显得不及他们了。这说明,我国的教学方法更落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更深。

在对待学问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上,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为了获得现成的知识,后者是追求创新的能力。中国学者与欧美学者在治学态度上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中国学者夸“多识”,而西方学者则赞“新知”。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知识分子中,尊崇古人和信奉圣贤之言的风气很浓,缺乏求异和创新的思考习惯,这就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

二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存在重教不重学的传统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矛盾的统一体,按照矛盾论的观点,事物矛盾的两方必然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它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与学何者是主要矛盾呢?如果教是主要矛盾,那么就必然会得出结论:教师越努力,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就应当学得越好。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有时教授的内容越多,学生反而越糊涂,教师虽然很辛苦,但学生成绩仍然平平。同一教师教授相同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出类拔萃,有的成绩平平,有的成绩低下。这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不尽是教师的原因,而是学生的原因。这也说明,学生是学习发展的内因,而教师的讲授、教学条件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是学习发展的外因。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动的。求知和上进的欲望本来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传统的教学非但不鼓励,反而控制这种欲望。在这里,学生完全成了教师任意摆布的卒子,成了贮存信息和程序运算的计算机。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我国大学培养的学生以“知识型”居多,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应用和独立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并非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好,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了他们创造才能的发挥。

三是削弱了实际知识的训练。书本知识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大量的还是学习前人创造的间接知识,但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却失之偏颇。问题主要有三点:

(1)不能完全以书本知识代替实际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能完全满足于接受前人的知识,而应当学会开拓新的知识;

(3)不能完全迷信书本知识,应当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书本知识,去伪存真,不断发现真理。

四是影响了尖子人才的成长。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同步性,对不同的学生搞“一刀切”。大学生虽然是经过统考录取的,但是参差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在进入大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他们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社会化的人,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他们不仅志向各异,而且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材施教本来是一种优良的教学传统,但这只是一种理性认识,千百年以来,除了个别的名师遵循之以外,从来就没有在学校认真、普遍地实行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就大多数人来说,不仅没有因材施教的技能,而且也没有因材施教的智能。

“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它是最省事的方法,但同时也是最糟糕的方法。“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是用一把尺子为标准,把学生加工为同一规格的产品。例如,大学生们本来兴趣不一,各人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但“一刀切”不允许“吃偏食”,只能委曲求全,平均发展。有些学生自学能力很强,本来可以不上课,但为了怕教师“穿小鞋”,还是到课堂上去“陪听”。有些学生智商高,本来可以学得多一些,走得快一些,但在统一教材和同一进度的束缚下,只能踏步不前,过着“半饥半饱”的学习生活。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创造型人才成长的,这也是我国大学培养不出大批出类拔萃人才的原因。

五是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人类的教育始于口授,这在文字和印刷不发达的古代,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据说,英国牛津大学最早使用的教科书是用牛皮做的,把圣经刻制在牛皮上,书重达几十斤,需用人抬到讲台上去。显然,这种教科书不可能人人都有,只能由教师口授。但是到了今天,信息载体已高度发达,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已大量出版,如果再完全沿用口授的教学方法,已显得落后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完全照本宣科地讲授,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也是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就向我反映说:“有些课程,我们充其量几个星期就可以学完了,可是老师却要不厌其烦地讲授一年,真是误人子弟!”

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知识激剧增加,面对着这种形势,学校的教学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把全部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的。靠延长学制不是办法,增加课时也无济于事,正确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性,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学习的方法,那么他们就会知道从哪里最快和最准确地找到并学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大学学生平均在校学习天数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课时数最多的国家。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应当精简教学内容,减少上课的学时,鼓励自学,允许冒尖,以实现早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