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教学语言

音乐教学语言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语言的标准和生动,无疑可以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一节完整成功的音乐课,必然是优美的音乐旋律与精美的教学语言的有机结合,是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交织组合的艺术。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也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应是其科学性原则的组成部分。此外,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

音乐教学语言

第八节 音乐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用语,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作用语,是教师精心选择、组织的富有知识信息和审美价值的课堂用语,也是带有教师本人风格的个性化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职业语言的一部分。

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语言的标准和生动,无疑可以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音乐课中,教师的使命是创造运用各种方式,将世间美妙的音响送进学生的耳朵,唤醒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音乐感觉。如何使学生在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听觉享受的同时,丰富情感,增进兴趣,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这就需要每位音乐教师掌握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节完整成功的音乐课,必然是优美的音乐旋律与精美的教学语言的有机结合,是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交织组合的艺术。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特点的多样性,概括起来说,教学语言大致有以一些特点:

1.知识性

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也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借助于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其内容;科学的表达方法和严谨的逻辑关系是保证语言精确的重要条件。科学的表达方法即语言周到严密、含义准确、遗词用句精当、合乎语法规律。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清晰明澈的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应是其科学性原则的组成部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即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论证。这样,就必须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把握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

比如,在基本乐理的教学中,有关音符时值、节奏的内容就应该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学生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严密的论证,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随教师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达到理解掌握的境界。

有的音乐教师在上课时说:“不要赶节奏。”“请缓慢一些节奏。”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缓慢节奏”等词语,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内涵,这显然是错误的。此外,若教学语言中用词不准确,表达传递信息就会产生误差。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介于各自的文化素质差异,很有可能会扩大这种误差。因此,应正确使用教学语言中的词汇和术语,语句通顺,合乎规范。

2.启发性

教学语言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特点是由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决定的,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特性。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运动的特点,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启发他们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融洽贯通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感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力度、速度来演唱,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融洽到生动活泼的唱歌练习中,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的主要策略有:

(1)留有空白。即有时讲的话语要含蓄一些,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2)适时点拨。恰当地运用提问语、设问语和反问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去求知、求疑和求解。

(3)多方位、多角度设计启发语。比如:

正例启发语。举出著名音乐家、科学家、文学家、名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

反例启发语。针对学生学习某个概念、定理时容易发生的错误,设计一些“陷阱”式答案语;看学生是否答错,然后引寻他们走出误区。它常常比正例启发更富有启迪作用。

导引启发语。设计一种启发学生思考方向的话,解决问题的话,等等。

展望性启发语。设计一种描述解决问题的话,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朝这种前景而努力。

探究性启发语。当讲到某一个难点时,设计一种鼓励学生去探究的话语,或提出一种设想,或提出一些线索,让学生激奋、兴致勃发,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有助于使学生置身于由一个接一个问题串接而成的,既循序渐进、又深入浅出,既周到严密、又饶有情趣的话题情境之中,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也就相应提高了。

3.针对性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

教学语言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差异。因为学生接受水平不同、学习态度不同、个性倾向下同,对教师教学中的话语感受与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必须重视并适应这些个体的、群体的差异性,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比较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语言,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教学语言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低年级或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在教学语言上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用语较为浅显、通俗。讲课时多用描述、举例、设喻、对比等表达方法,以突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采用语言的直观增强他们的表象储备,为其理解概念、原理打下基础。

②重点语句予以强化。说到重要的地方,运用语速放慢、语气加重的办法,突出重点内容。还可以采用追加、重复的办法,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也可以这样看”、“还可以这样理解”等,对难点作必要的重复。

③降低提问难度或降低设问的递进坡度,为其回答作适当的铺垫。

对高年级或理解力较强的学生,教学语言在运用上的特点:

①适当提高话语中知识信息的密度和讲解的深度,满足他们较强的求知欲。

②较多的运用精当的点拨语、诱导语,促使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探索。

③话语中可穿插一些哲理性强的语句,使话语含蓄、浓郁,引导他们细细品味。

(2)对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教学语言上的特点。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在口语运用上应注意:

①用诚恳、热情的话语,引导他们克服“自我否定”的心态。这些学生长期被否定,极易形成“自我否定”的心态,学习态度就会长期消极下去。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积极因素,用诚恳、热情的语调,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适时作“肯定的评价”,以激励其上进。

②如果存在意义障碍,如对某教师抱有偏见,教师宜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作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促其转变认识。

③在作必要的批评时,声调稍低,语速较慢,语气诚恳,话语中要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做到“刚中显柔”。

(3)教师对学习认真的学生,在口语运用上的策略。

①注意语调的转换。用赞赏的语调予以肯定,使其体验取得成绩获得被表扬的的快感;用稍稍降抑的语调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②注意表扬语的分寸,忌简单化、表面化以及言过其实的表扬,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话语中充满着激励与期待。

(4)不同个性的学生。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类学生感情内倾,反应较迟缓,有的容易产生自卑感,不善举手发言或提问,因此,运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

①增加教学语言的激励因素,诱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在言词的选择和语气上,始终保持对他们的信任与期待。

②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用热诚、耐心的话语开导。

③在答题有误时,坚持作分解性评价,即将其正确部分提出来予以肯定,促其增强信心。

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这类学生感情比较外倾,易敏感,情绪不稳定,上课时好提问,因此,运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

①适当增强用语的指令性,并通过及时的提示、提醒,控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

②注意运用热忱、鼓励的话语,引导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由于这类学生敏感,所以说话时应特别应注意用语的分寸感,杜绝用全盘否定、极而言之的方式说话。

4.形象性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形象性的语言活泼风趣、生动直观,它可以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将枯涩的概念浅显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再现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形象、风趣而又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这样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身心不易疲劳。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学生听之有味,必然有助于思维、记忆和理解、吸引,并使学习动力性增强。学生欢迎这样的讲课,教学语言是否既生动形象,又确切精炼,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教材的深浅。只有深刻地钻研领会了教材,并融入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提炼出来的教学语言才富有说服力、感染力。

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性语言,能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这样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并能在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老师上音乐课,认真严肃,教学态度一丝不苟,教学环节层层紧扣,教学语言清晰严谨,学生秩序井然。看似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听课人总觉得这节音乐课缺少了什么。显然,是缺少了音乐课应有的轻松活泼的气氛。任课老师将音乐课当成数学教学的论证课来上。在严肃的气氛中学习音乐,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违背了音乐课的教学规律。因之,强调音乐课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应是上好音乐课的必备前提。

5.变化性

教学语言应该富于变化。无疑,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但风格不等于定势,它应是多样形式的交相融合和辨证统一。教学语言最忌讳语言模式的单一。如果教师能常常针对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鲜生动的导入语,则必然有助于为教学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头,如果再能以生动的阐释语来串解教学内容,则必然有助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学习气氛。

另外,教师口语的变化性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方面。写在教案上的话是静态的,但在教学实施中说的话却是动态的。因为教学情景的千变万化,比如,学生听讲的情绪有了变化,学生的眼神告诉你,他们听不明白,教室外面的噪音干扰,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不能拘泥于原来设计的语言,而应当即时调整讲话的内容,或改变话语的语调高度与重音强度,添加另外一些话语“佐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授课的思想也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整个身心地进入了教师角色以后,常萌发出一种新的理解,领悟出某些新的体会,于是就临时改变原授课的思路和内容,放弃或改变原来的话语,或适当引申,或变化角度,或临时插说,或删繁就简,这种即兴式的发挥和调整,也是教学语言的一大特点。

6.审美性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言,尤其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审美性,美是打动人的心灵的,它不仅能吸引学生,推动他们深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教师在运用口语施教时,时刻不能忘记话语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教育作用。教学语言丰富的教育性,是教师职业语言的根本要求。

二、教学语言的要求

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学语言规定了特定的要求:

1.说普通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具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语音的规范化对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意义。推广普通话,就是促使语音规范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坚持用普通话。

2.发音准确

一个人会讲普通话,并不等于讲得比较标准。如果对于一般人来讲,能讲普通话也算不错了,那么对教师来说,这个标准就实在太低了。有的人讲话总是瓮声瓮气的,好像嘴巴里含了只橄榄,叫人难以辨别他在讲什么。因为教师是一人讲,众人听,教师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

3.语调优美

除了语音的准确以外,还应注意语言的节奏,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应该是有起伏的。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的感情变化,教师语言高潮的涨落,节奏起伏也会有所不同。既有平心静气的叙述,又有严谨细密的说理;既有轻松自如的谈笑,又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使之千波百折,跌宕多姿,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理上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试想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音干涩含混、平淡单调、有气无力,如何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为学生引来智慧的甘泉?

4.语音音量适中

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的客观要求,限定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足够的音量,应该以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听得清晰为标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多少、教室的大小来确定自己语音的音量。如果音量过大,则会使老师的嗓门产生疲劳,而且高音量就成了噪音。而音量过小,则会使学生听来感到费劲。

5.语速快慢适度

教师教学语言语速的快慢固然和教师的性格有关,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语速应该有比较稳定的标准,那就是适度。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单向表述式阐释时,以每分钟250个音节左右为宜,如果过快,学生没有思考反应的时间;如果过慢,单位时间内语言包含的信息量偏少,两种情况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6.节奏抑扬顿挫

抑扬是指语言中字调句调的高低配合,顿挫是指音节间、语句间的停顿与衔接。语速也是构成语言节奏的要素之一。教学语言的节奏感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节奏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且会造成表意不完满、信息损耗的不良后果。

7.语流流畅自然

语流的流畅自然是指连贯表意的语音流的流转自如。实际上它和语速、节奏是紧密相连的。教学语言的语流一般不能出现较大的迟滞、重复,不能有过多的插入语。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思维的不顺畅造成的。

8.表意准确生动

表意的准确生动是教学语言最重要的要求。任何抑扬顿挫、快慢适度、音量适中、语气自然的语言都必须在能准确生动表意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而在能基本表意的基础上,前四种要求又有助于准确生动地表现教学语言各种技巧,如语音技巧的掌握,对提高教学语言表意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帮助是很大的。

三、教学语言设计的类型

一般说来,音乐课堂的教学语言设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情性语言设计

表情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具有强弱、高低、快慢等等情感色彩的语言。“情”和“美”是音乐教学艺术境界的追求所在,音乐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的极大的艺术魅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像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要随歌曲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音量上都要做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将学生带入美好的音乐情境之中,从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

例如,《念故乡》是五年级的一节音乐课。这首歌主要让学生感受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教学歌曲之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在那高高的山头上,有个人静静地站着,凝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听着海浪哗哗声,不禁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故乡的水、故乡的人不知现在如何,阵阵思乡的愁绪似那海浪喧涌而来,又似那滔滔的江水连绵不断。(背景是念故乡的音乐,及滚滚的江水与满怀愁绪的游子)教师用忧伤、深情的语词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去感染学生,与他们产生共鸣,同时渲染学习歌曲的氛围。

音乐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重视表情性语言的掌握与培养。音乐教师语言表达的美恶、音量的大小、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口齿的清晰程度和声音的悦耳程度等,无不影响、制约着音乐教学的效果。这是听觉艺术的特殊需要,是表情性语言的特殊作用。

2.讲解性语言设计

讲解性教学语言技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而使用的语言技巧。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相关的信息,更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的规律,进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需要注重的是:知识的精髓和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往往被纷杂的现象所遮掩,与各种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缠绕在一起。教师的语言应能够引导学生理性地熟悉教学内容,使之不为现象所迷惑,不为情绪所左右,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熟悉和理解其各个侧面。《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了解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这就要求我们在充满动听旋律的音乐课堂上,还要系统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聪明的音乐教师总能想出各种办法,通过讲解性语言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讲解性语言设计有许多种方法,包括类比法、对比法、推理法、举例法、插图模型法、演示法等等。例如,教师在讲授音程概念时,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形象的讲解,将路程的概念与计算单位搬上讲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接受知识,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3.描述性语言设计

描述性语言,是指教师教学时,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描述有关内容的语言。其特点是通过描述,使学生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丰富学生感知,加深印象,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音乐来自于作曲家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他们巧妙地运用音乐手段,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来。这些作品或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或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或始于孤独落寞的悲凉,或感动于残花败叶的启发。总之,不论什么音乐作品,表情达意总是第一位的。要想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音乐表达的情感,教师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启发是必要的。当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春”的主题时,这样描述道:“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天里,到处孕育着‘春’的声音,我们来听一听春天种子发芽的声音,柳叶歌唱的声音,鸟儿嬉戏的声音……让我们随着春天的声音,沉浸到充满力量、散发着无限生机的春天里。”(音乐起)教师的语言前导,为学生的欣赏作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很快被带进充满春意的感觉里。

4.过渡语的设计

过渡语有如桥梁,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度语的方式有很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上一环节的总结以及对下一环节的陈述,使学生体会到明晰的教学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音乐教学的过度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教师没有枯燥地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学生仿佛也已陶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5.趣味性语言设计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形成愉快欢乐的学习心理,较快地进入教学意境。尤其是在音乐课堂里,趣味便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成半拍的错误概念了。再如,把顿音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成“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通过上述方法,既交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6.提问语设计

教师教学中的提问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疑问句式和疑问语气对学生提出问题,以促使学生注意思考、加深印象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以下方面:

(1)适时。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作深入研究,力求在学生思考有疑时提问。提问是否适时,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很大关系。教师要掌握问题提出的时间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急于弄清但苦于不知怎样表达的时候,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适度。即难度、深度与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相适应,以诱发其学习欲望。提问的适度是成功提问的重要因素,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易或教材里有现成答案,学生连想都不用想就能回答出来,学生答得没劲,没有启发性,这种问题的用处就不大。有些简单的一问齐答(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没有什么必要去问。问题提得太迂曲、太深奥、太艰涩,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想了半天,连问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这也没有什么好处。

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上来的。这样的提问,学生感兴趣,愿意回答,也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问题提得太笼统,不着边际,使学生可以随便回答,这样答并不准确,那样答也不算错。这种提问不好,它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反而会养成他们不求甚解和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提问不能让学生完全摸不着头脑或感到答着没劲,教师对全课提问应有通盘考虑,使问题呈水平递进状态。

(3)适量。提问固然能帮助学生思考,有助于教学进程的发展,但提问要适量,提问过多会使学生产生拒问厌答心理。从提问的总量到提问频率的分配,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安排,有问则多、频,无问则少、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是不是啊?”“对不对呀?”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不但不能促使学生思考,反而让学生反感。

7.评价语言的设计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关注评价对象。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恰当及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老师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可见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甚至是心花怒放。

四、态势语言

态势语言是口语交际活动的辅助手段,是一种以说话人的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诸听话人视觉的无声伴随语言。态势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信息收受者的角度来说,靠视觉渠道收取的信息比从听觉渠道接受的信息印象更强烈。根据科学测试,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依靠听觉获取的外部信息是有限的,也是比较抽象的,甚至有时是比较模糊的,而教师在授课中伴随有声语言的手势动作、音容笑貌、眼神表情等态势语言,教师的描述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1.态势语言的功能

(1)态势语是有声语言的辅助和补充。从授课的角度看,态势语可以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神情容貌,始终伴随着他的有声语言,发送着各种信息。通过动态的、直观的形象,与有声语言协调统一,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补充和强化了有声语言的信息,使有声语言更具感染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丰富的、协调的态势语言,就不可能有生动的、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他的作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决不会成为让学生敬仰钦慕的、血肉丰满而又生机盎然的真正的“导师”。

(2)态势语具有暗示和替代功能。态势语不仅可以补充、图释有声语言,甚至有时能代替有声语言,超越有声语言。人们的态势语言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可以通过态势语表情达意,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通过动作、姿态传达给学生,学生能从教师的态势语中读出情感,读出态度,对那些深奥的道理大彻大悟,心领神会。

(3)远态势语有助于课堂的调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通过态势语传说信息,可以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中很注意身姿的变动,从教室的各个角落搜寻信息反馈的情况。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听课思想不集中,或凝视窗外,或偷看书报,或交头接耳等,教师在不中断讲述的情况下,靠近该生,只要眼神示意,便可将该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不影响全班的情绪。没有丰富的、谐调的态势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犹如催发感情的高效酵母,胜似千言万语。而没有任何表情的说教,永远使学生“敬而远之”,永远无法打开学生的心扉,也就永远无法进行真正的心灵上的沟通。

(4)态势语有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讲台形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模仿力极强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不但接受教师通过言语讲授所传播的思想,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明亮的眼睛时时对着讲台上下、教室内外的教师的身影,教师的举止神态统统清晰地映在他们脑海的屏幕上,供他们模仿、学习。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优雅不俗的气质,饱满抖擞的精神状态,都会展现教师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积淀,引发青少年学生的钦慕之心、向往之情,而这正是教师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审美能力的良好契机。很难设想,一个身着奇装异服、发饰怪诞、配金戴银的教师,或者一个衣衫不整、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教师对学生实施美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2.态势语的基本要求

态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它也能在特定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其作用的发挥,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与言语行为的配合上。

运用态势语,要做到端庄、高雅、大方,符合生活美学要求,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性原则。所谓准确,是指完全符合表达者的思想实际和表达内容。如果态势语言失去了准确性,说的和做的手势意义不适合,会使听众坠入五里云雾,便没有任何交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来运用态势语言。首先,表露情感应准确。对某个学生满怀喜爱,脸上却冷如冰霜;开展批评,却喜笑颜开,这都属于对态势语言运用的严重失误。其次,象征性动作应准确。跷起大拇指表示赞扬,点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或应允,这些象征性态势语言的意义都是固定的。

(2)辅助性原则。语言(指口头的)借助于字、词、句来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态势语言则是以表情及身体其他有关部位的态势为手段来起到交流的作用。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态势语言发挥表达功能的特点就是具有“辅助性”。这种辅助性的具体体现是:它可以支持、修饰言语行为,强化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

(3)精简性原则。因为态势语言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使之在课堂上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态势语运用的幅度、力度、频率等受到有声言语的制约。动作幅度不宜过分夸张,力度要适中,频率不宜高,形式不宜复杂,要有助于口语表达,而不要喧宾夺主。如果一节课中教师的态势语运用过于频繁,手舞足蹈,结果必然是教师忙于比画,学生眼花缭乱,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4)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要求教师用来组织教学的一些基本的体态行为应当是稳定的。例如,教师对目光的运用,一般开始上课前先环视一圈再开讲;讲课过程中则采取环视与个别注视相结合,这种模式应是基本稳定的。其次,教师的表情常态应是稳定的。学生的心灵非常稚嫩,教师稍有不慎便会对其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情常态应是和颜悦色、自然亲切,这一点也要相对稳定。假如教师一忽儿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一忽儿又面色竣厉,漠然可畏;一忽儿嘻嘻哈哈,一忽而又脸色阴沉……这种表情的不稳定性会对教师的威信产生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妨碍师生间情感的沟通——因为学生感到老师喜怒无常、捉摸不定,自然会敬而远之。

(5)灵活性原则。稳定不等于死板,稳定中应有变化,这就是教师态势语言运用的另一原则——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教师教育机智、教学灵感的体现。所谓教育机智,是指对学生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教学中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6)情感性原则。教师运用态势语言,应做到有感而发。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的态势语言必须真切诚挚。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诚的赞扬与鼓励;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目光中要充满真切的关注与期待。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教师的真情实感会令学生感动,同时回报老师以赤诚的情怀;而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则会让学生厌恶、疏远老师;冷若冰霜、无动于衷又会给学生的心底投下阴影甚至造成伤害。其次,运用态势语言再现教材的情感要真切。教师只有自己先被教学内容所打动,才能真切地而不是做作地在态势语言上表现出来,并通过这种表现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进入乐曲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受到感染和教育。

(7)善意尊重原则。善意尊重原则是指教师运用态势语言时应以善意尊重为主,而不应随意使用否定性态势语,更不能使用蔑视甚至敌视性态势语。例如,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白眼相待,对犯错误的学生横眉冷对,对于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视而不见……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善意尊重原则,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形象,学生会认为教师傲慢、苛刻、小心眼,从而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相反,如果教师对上述学生真诚帮助,哪怕是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运用态势语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则会大大激发其上进心,使他们逐步克服身上的一些弱点。

(8)美感性原则。美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姿势、动作应优美、规范。教师运用态势语言虽然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但追求的效果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熏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准确恰切,优美规范。有些态势语,非但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其学习。例如,边讲课边挖鼻孔、抠耳朵,或眼盯天花板,或哈欠连天,或抓耳挠腮,等等,这根本谈不上什么美感,必须加以克服,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非言语行为,承裁最丰富的信息量,发挥最优化表达传输功能。

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态势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取得心灵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能够辅助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扩大信息发射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释疑解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正因为态势语言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以姿势助讲话”列为“十大教授法”之一。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由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脸面的纹路以及眼、眉、鼻、嘴的动作所组成,它能以最灵敏、最复杂、最微妙的特点,把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体验,如兴奋、愉快、悲哀、痛苦、畏惧、愤怒、惊讶、失望、忧虑、疑惑、烦恼、厌恶等,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正因为如此,面部表情成为人类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

把握面部表情的关键应该是微笑。微笑是指用略带笑容、不出声、嘴也不张开的笑来传递信息的态势语。微笑可以表示友善、欢迎、愉悦、满意、欣慰、支持、肯定,也可以表示惭愧、抱歉、拒绝、否定;微笑是善良的外露,涵养的显示,信念的展现;微笑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是师生沟通的捷径。微笑可以美化教师的讲台形象,更可以把真善美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学生;微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

比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你若边微笑边解说,则让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容易沟通师生感情;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你若边微笑边摇头,则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反而更加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正确答案的兴趣。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拒绝微笑,可微笑毕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禁区。当面对学生所遭受的不幸,任何形式的笑也当一概成为禁忌。

在运用微笑传情达意时,要注意自然得体。微笑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无笑装笑、那笑比哭还难看,便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并巧成拙,适得其反。冷笑、皮笑肉不笑,外表和内心不一致也会在表情上反映出来,那就是眼似笑而嘴形似恨;苦笑,脸上在笑而心里很苦,这也是外表和内心不一致,表现为嘴角似笑而眉眼似悲。

4.目光语言

眼睛是人的面部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感觉器官,同时人又凭借眼睛与外界建立联系。眼睛通过眼睑的开合,瞳孔的扩大与缩小,眼珠的转动等等,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目光,传递出丰富的信息。目光是重要的情感传递媒介,在交际中通过视线接触传递信息,称为“目光语言”。

眼睛素来被人们誉为“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因而,目光语较之其他态势语,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刻、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眼睛犹如乐队指挥的指挥棒一样,能起到传情达意与导向作用。

授课中,教师总是巧妙运用自己的眼睛,去帮助传授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凝聚、视线都交织在老师的脸上时,这便是肯定的反馈信息;相反,学生目光散射、东倒西歪、交头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这便是厌倦、否定态度的显现。

反之,缺少经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或是眼神飘忽不定,或是低头读教案,或是面对黑板或天花板说话,不敢正视学生,那么,即使他的知识渊博,备课认真,教学效果也是不会好的。可见,眼神在教学中的突出作用显而易见,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常用的目光语有以下两种:

(1)环顾法。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运用这种方法要神态自然,视线向前流转,以观察场内前后左右的学生。环顾时,眼光在全场按一定部位自然地流转,但头部不可摆动。这种眼神可以控制全场情绪,还可以了解学生反映、检查自己表达的效果。环视使教师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灵活,它犹如音乐指挥的指挥棒,照顾到乐队的每一位乐手,共同谐调地奏出辉煌的乐章。如果整节课中无环视行为,教师便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反会给学生以教师呆板、不热情或高傲的印象。因此,环视在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目光语。

教师运用环视的时机:

讲课之前。上课的铃声一旦响过,教室里还未完全安静下来,这时使用环视,能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始上课做好准备。

提问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后,如果暂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通过对全体学生的环视,有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应尽量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以鼓励每一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的正确答案,另外,借助环视,以发现找到或接近找到问题答案的学生,便于随时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在教师讲课时亦经常通过环视调控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认真听讲,而考试时的环视则主要是用来监督。

(2)注视。目光较长时间地集中到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方法。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注视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严肃注视。多用于与学生谈话、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眼睛要看着学生脸上的三角部位,这个三角形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注视这个部位,会让学生感到你严肃、认真、诚恳。并且在谈话过程中容易掌握主动权。

严肃注视时视线要直,不能侧目,不能眼珠乱转,要直视对方的三角区域。面部表情要严肃、认真,直视对方又喜笑颜开,不但起不到辅助谈话的作用,而且会令学生感到滑稽。

②授课注视。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的注视。这种注视也是用眼睛看着学生脸上的三角部位。不过这个三角是倒三角,是以两眼为底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在双眼和嘴之间。授课注视能够形成比较融洽、和谐、自然的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制止个别学生小声议论或搞小动作,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听讲。

③亲密注视。教师的注视区域在学生的双眼和胸部之间的部位,同样构成一个三角形,不过是面积扩大:以双眼为底线,顶角在胸部。教师采用这种注视行为,会形成亲密的关系。它主要用于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不包括以批评为目的的个别谈话)。从学生年龄角度来看,愈是年龄小的学生,如小学生等,愈需要运用亲密注视,以给学生一种老师如慈祥的父亲的感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目光语言应表现出自信,显示出智慧,充满着活力,目光炯炯,富有表情。如果教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者不敢正视学生,学生就会对这位教师失去信心。所以讲课中,要永远保持目光有神,富有表情,表现出自信,显示出智慧,充满着活力。

5.手势

通过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传递信息叫手势语,是态势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势作为信息传递方式,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范围比较广泛。人们常常以拍桌捶胸表示“高兴”,频频捶胸以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为难”的表现,拍拍脑门为“悔恨”的意愿,以此来增强表情达意的感情色彩,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丰富多样的手势和有声语言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有声语言更加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手势动作之所以能够传递某种信息,是因为它们和有声语言一样,也经过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过程。由于各地、各民族、各国的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们表达的意思会有很大差别。在中国表示“9”的手势,在日本却表示“偷窃”;一些国家里人们用勾动食指的手势召唤别人过来,而在另一些国家里这是个召唤狗的动作。拥抱亲吻在西方是一个普遍的友好礼节,然而在中国,如有男女当街亲吻,人们便为之侧目,认为有伤风化。西方人耸肩摊手是常见的动作,但这个动作如果出现在中国的讲台上便会被认为不庄重。因此,我们要注意研究手势动作,一方面要研究手势、动作本身,同时还要研究运用于势动作的特定环境。

(1)手势语的分类。手势语从教学功能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①指示性手势。指示手势有指明对象、方向、处所的作用,含义具体明确,易于辨别和理解。竖起—个食指表示1,伸出五个手指表示5。教学过程中当讲到“第一”、“第二”……顺序时,也常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板手指头,这些指示性手势都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觉。

②感情手势。感情手势是生动感人的,能突出说话人喜怒哀乐的强烈情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如扪心、抚胸、摊手等。欢呼时举手挥动,怒斥时手指对方。

③象征手势。可以用具体动作来表示比较抽象的思想内容,如前程、未来、希望、高尚等,能引起对方联想和想象。这类手势本身无法使抽象的概念真正变得具体可感,关键是把握说话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联想,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例如,两臂斜向上方一举:“胜利是—定属于我们的!”用得恰当有很强的表现力。

④摹状手势。又叫象形手势,主要用来摹形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如方圆、大小、长短等,往往能给学生一种形象可感的印象。如讲到“圆”时,两手掌相对,分别从上到下按弧线运动,模拟圆状;讲到某物“较长”时。双手向两则平伸,手指略向前指,描绘长形;讲到“有一个盘旋式楼梯”时,用手做出旋转的动作等等。

(2)手势活动范围。手势活动范围可分三个区域:肩部以上为上区,多表现积极、振奋、赞扬等情意;肩至腰部为中区,多表示平静、严肃、和气等;腰部以下为下区,多表示否定、压抑、鄙视等。

在运用手势时,必须话到手到,出势要准,收势要稳。符合表达者的思想、身价、交际语境的需要。

(3)手势语的方向。手势、动作的方向意味着所包含的意义是积极还是消极,对该事物所取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

凡是向内、向上的手势意味着肯定、赞同、号召、鼓励、希望、信心……因而是积极的,反之则是否定、消极。同样是搓手,双手朝上,可能有“摩拳擦掌”的意思;而双手朝下,则是“局促不安”的含义了。双拳上举,是“跃跃欲试”;而双手下垂、掌心向外摊开,则成了“无可奈何”的意思了。

(4)手势语的幅度。除了手势、动作形象所包含的信息之外,手势动作的频度和幅度也会传达讲话者内心活动的节奏。一般来说,激昂慷慨时,手势动作的幅度大;平静叙述时,手势动作的幅度小;达到高潮时,语速加快,动作频度也会加快。幅度大小可以体现在手势动程的长短上,也可以体现在参与动作的部位上。手臂不动是小幅度;手臂一齐动,或者两手一齐动,则是大幅度。教学过程中大幅度的动作不宜多用,只能用于呼吁、号召等慷慨陈词的场合。

(5)手势语的形状。手势可以有静态的和动态的,也可以由一手完成或必须有其他部位配合。但无论是哪种手势,都是由比喻引申,使人联想到其语义来达到目的的。下面我们分别作一些解释。

静态手势:只要做出一个动作,然后就保持这一姿势,这种手势称之为“静态手势”。

“仰”,掌心向上或者略向外,是请求帮助或无可奈何的意思。

“俯”,掌心向下。置于颈部是“饱”的意思,置于身旁可指示一定的高度。

“立”,掌直立,可以表示同意,或提出疑问。若与点头微笑相配合,也可以表示敬意,打招呼。

“指”,指示方向,或指某一对象,包括人、地点等。

动态手势:必须做两个动作才能完成一个手势含义、传送某个信息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动态手势”。

招手有几个不同的姿势:有手心向下的,这是东方人常用的;有手心向上或用食指勾动的,这为西方人常用,而在东方,常被认为不够礼貌。

动态的手势很多,在讲话中常用的还有“摇”,表示否定、拒绝等。“压”,表示“请安静!”“就这样决定了!”

除了用一只手做出的手势和动作之外,我们还时常见到用双手相互配合来完成的一些手势。例如,两手向两边分开,手心内外摊,表示没有了,可能是指某个物件不见了。

除了用两手相互配合之外,有些手势是借助于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而做出的,如抚是用手心与身体各部位配合,抚胸的可以是指自己,也可表明心迹;抚头可以表示思考或心烦意乱。以手击桌可以表示极度的愤怒和悲痛。

(6)运用手势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切忌多而杂乱。教师手势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口头讲解的,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不停地指手画脚,动作本身就会令学生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②描摹说明要准确、恰切。教师运用说明性态势语再现人物或事物的静态或动态,应力求准确、恰切,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以免给学生造成错误印象。

③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一般说来,学生年龄越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越差,越需要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手势语言给以配合。

(7)手势通病举例。手势常出现的通病有以下几种:

①生硬。初上讲台的人往往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做手势。或者夸张过度,看起来很不自然。其实初上讲台的人手势宜少不宜多,最好在自己生活习惯中选出一些常用的手势而不要生硬地加上许多自己平时根本不做的手势。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可视材料使我们自己放松,又使听众看起来觉得很自然。例如,手里拿着讲稿,心里会有镇定的感觉,看上去很自然。手里有了东西,不做手势,也很自然,要做手势,也可变化自如,收到某些特殊的效果。

②粗俗。手势动作也有文野之分。一般来说,表达同一个意义的手势不止一个,表情达意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有选择地采用。以最简单的手势用以示意“我”来说,就可能有许多种,有以手轻抚胸口的,有以食指指自己鼻子的,还有以拇指自指的。三者相比,第三种以大拇指翘起,手势与称赞时相同,颇有些“老子天下第一”的味道,所以给人以粗俗之感。第一种手势以右手轻抚胸口,这个手势跟表示谦虚和诚恳的手势相类似,所以给人以文雅之感。

将中指与拇指用力相接,发出声响,是一个很不文雅的举动,给人的感觉是粗俗、缺少教养,因此作为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关注与模仿的教师,不但在课堂上禁止使用此手势,即使在课外活动中也不应用此手势来宣泄情绪,否则既会损害自己形象,又会影响学生的态势语。有时也用拇指和无名指相捻动,如果快速捻动,模拟点钱的动作,其含义在许多地方是“我需要钱”、“借点钱给我”……这是一种很低俗的动作,很少在有文化教养的人群中出现。

③琐碎。手势明确、简洁,不宜过多过乱,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手势动作过于复杂,手舞足蹈,让学生眼花缭乱。

总之,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运用,必须做到自然、适度、真挚、优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