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过程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学过程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一种活动程序,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若干要素构成。常见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有起始阶段、展开阶段、高潮阶段、结束阶段等。展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因此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一般说来,展开阶段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其特点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渐铺展或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

音乐教学过程

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一种活动程序,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若干要素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程序,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则是音乐教师在分析研究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为实现音乐教学目标而准备在音乐教学实施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安排程序。

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并形成一个具体的文本,它是音乐教学实施与操作前的重要准备。常见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有起始阶段、展开阶段、高潮阶段、结束阶段等。

1.起始阶段

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

2.展开阶段

“展开”意味着铺展、发展和放开。展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因此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一般说来,展开阶段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其特点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渐铺展或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

3.高潮阶段

高潮阶段是指学生经过发现探究等活动后,形成教学结果,并通过某种交流方式加以呈现的阶段。教师常组织学生以表演形式将成果展示,目的是交流、互启、碰撞、激励,其结果常常新颖别致、出乎意料。高潮阶段是学生极为关注、相互易受启发、课堂高潮迭起、知识综合拓展的阶段。精心设计高潮阶段,往往使课堂格外生辉。

4.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音乐教学的总结阶段,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关系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完整,切不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结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设计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精心设计结果,把最精彩的部分安排在最后。或是留下悬念、令人遐想,或是余音萦绕、回味无穷,或是采访问答、相互启发,或是梳理搭桥、总结归纳。

一、导入设计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个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一半。在音乐教学中,课堂导入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语言设计的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导入语言的艺术性。

1.导入语的意义

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就能赢得观众,同样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语,那么,一上课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相反,一段平淡无味的导入语,或者甚至没有导入语,就会使得一节课的开端无味甚至突兀,师生之间就无法获得迅速的沟通,学生与教材之间就难以架设起认知的桥梁。这必然会影响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导入语有以下意义∶

(1)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背景知识。引入新课的导入语是引导学生踏进新课的第一步,是集中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准备的阶段,恰当地导入新课,用简练的语言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能初步了解教材,获得感性的整体认识,把握住教材的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2)画龙点睛,突出重点.任何一节课时,都有其重点、难点。而这重点、难点又正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画龙点睛、突出重点,设计好导入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重点和难点,都是重要的。

(3)激发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学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很有作用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愉快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开讲,注意培养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便会产生学习积极性和棒打不回的意志力。

2.设计导入语的原则

导入语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各种方法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尽可能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导入新课还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教、学都兼容的导入方法才是最好的。

设计导入新课的各种方法时,要服从于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开头只是一堂课的引子,从课堂结构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要打开教学思路。如果把开头同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割裂开来,开头设计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2)启发性。导入新知应对学生接受新授内容具有启发性,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得到启发。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教材。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这正是学生顺利理解新教材的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

(3)趣味性。新课的导入要引人入胜,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学生如果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表现为主动、积极和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精心设计开讲,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整体性。导入新课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常常跟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等构成一个整体,而每一节课的新知识点又与前后知识构成一个整体,数十个学生个体又构成一个学生整体,因此,一节新课的导入既要有教学的整体观念,还要有学生整体观念。那种凭教师自己的兴趣而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新课导入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5)简洁性。教学导入只是个引子,不能占用太多时间。要在最少的时间里(3~5分钟)、最快的速度中,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导入新课,毕竟只是一个开头,不是教学全过程的主体。有了良好的开端,还必须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作认真地研究,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导入的分类

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导入设计大体可以分成四类:

(1)学段导入。又称“起始课”。普通学校一般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当学生从一个学段升入另一个学段学习时,教师通常要精心设计一节起始课,以激发学生在新学段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明确自己在新学段的学习任务并较好地适应新教师、新环境、新目标、新要求,开始新一段的学习生活。

(2)单元导入。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现在教材的呈现方式追求板块化、单元化,以整体内容方式进行陈述。教师对于单元、模块的教材内容拥有较大的开发、拓展空间;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对其单元中的各部分也容易形成完整的印象,并围绕单元主题逐步进行建构性的单元拓展。

(3)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特指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初始阶段,它与后面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导入新颖、流畅,下边的内容就顺理成章;导入直白、生涩,一节课的教学就不易生动活泼。课堂导入的设计,能够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用心,是否具有艺术性。

(4)环节导入。课堂教学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构成,当教师精心、巧妙地将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时,环节导入也就实现了。艺术性的环节导入,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教学自然而有序地逐渐进入高潮,用音乐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

4.导入新课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程式,一堂课的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目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新课导入语,采用灵活多样的开讲方法,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导入新课虽然没有固定程式,但是也有一般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1)故事式导入。课堂上教师用一些古人或是伟人的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注意平时多积累相关素材。

比如,在学唱舒伯特的《摇篮曲》前,先为学生讲一段舒伯特用曲谱换晚餐的小故事:

“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走,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他的心灵,他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老师讲: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故事讲完,学生们显出哀伤的表情,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地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不少学生对高水平的歌唱家的演唱不感兴趣,而对那些水平非常一般的“歌星”却表现得出奇的狂热,其原因就是声乐知识贫乏、良莠不分,缺乏良好的欣赏习惯。有位教师在讲授声乐欣赏时,是这样导入的:

某村有几个人去北京旅游,当他们游览故宫时,看到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建筑兴致勃勃地说:“漂亮,确实漂亮,不过太浪费了,花这么多钱去建这房子,就是让我们看一下,收点门票,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这建房子的钱呀!”(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笑?”

学生答:“他们实在无知,一点历史知识都没有。”(课堂气氛更活跃)

教师说:“是的,可以说他们是历史盲,但是在我们同学中间,也发生过和那几个人相似的笑话呀!”学生正想了解什么事时,教师把话题一转,引出第二个故事:

“重庆有几个初中的学生,听说香港歌星刘德华来渝开个人演唱会,可没钱买门票,于是到医院去卖了700毫升的血,就去买门票,还说:‘就是值得嘛!’但是在欣赏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演唱《牧歌》时,却说这一点也不好听,叫老师放刘德华的录音带。”

“两个故事,两组人,故事的内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相同的,都是‘盲’,不同的一个是历史知识盲,一个是音乐知识盲。同学们,不能再出这样的洋相了,还是多学一点知识吧。这堂课讲的是声乐欣赏,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优美动人的歌声去体会那美妙的声乐艺术吧!……”

教师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像一块敲门砖,敲开了声乐艺术欣赏之门。

(2)复习导入.巩固练习是为了把刚刚学会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充分掌握的过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音乐教学中,知识是系统的、有一定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以旧知识为基点,对其加以延续、扩展、加深。为此,要有意识地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例如,学生已掌握了2/4拍的含义,每小节二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复习2/4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便容易掌握3/4拍的含义并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设疑”导入。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或疑问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知道愿望。这时大脑特别兴奋,于是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中,老师设计的富有悬念的导入就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乘飞机到云南的傣家去作客,在那里将有一只美丽的小动物用它优美的舞蹈来迎接我们,它会是谁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在《愉快的梦》一课中,老师的导入是这样进行的: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神奇的椰子岛,你们看,白雪公主正伸开双臂召唤我们呢!咦?白雪公主怎么会出现在椰子岛上呢?在她的身后还有谁呢?一会儿学习了今天的歌曲,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这种在课的起始设计“立疑激趣”的导入,抓住了他们的心弦,可以给学生较强的新颖刺激,使其迅速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迅速指向课题,步入求知欲的振奋姿态。在随后进行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以养成他们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谜语导入。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都非常喜欢猜谜语。设置谜语导入新课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花蛤蟆》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先请大家猜一条谜语:

“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件绿裤褂,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呱。”

孩子们靠着他们的经验和联想很快就会齐声答出是“青蛙”,有的学生甚至会模仿青蛙的动作跳起来。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说:

“大家表现的都很好,在山东,青蛙被称为花蛤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花蛤蟆》。”

在教《数蛤蟆》一课时,老师由谜语导入:

“水中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舌头一伸把虫抓。”

这时,老师趁势导入新课,请学生在伴奏音乐中表演青蛙律动,感受歌曲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的曲调。

《螃蟹歌》一课,老师设计谜语:

“将军披甲,虎钳有俩,八只长脚,只会横爬。”

猜谜是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在此活动中,他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乐于动脑、大胆想象。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或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5)图画导入法。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加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时,老师先出示第一幅描绘大森林美丽风景的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然后提问:“在这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个勤劳可爱的小动物,它是谁?”然后在出示第二幅小熊锯木头、刨木花、钉钉子的挂图,问学生:“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小熊是勤劳的小木匠。然后播放音乐《快乐的小木匠》。

这种导课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6)成语导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语言文化的国家。成语包含了很多典故、传说、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当出示一个成语的课题,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的内容产生联想,因而引出学生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听的兴趣。例如,在讲《十面埋伏》时,老师首先出示在黑板上的课题是“四面楚歌”。然后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成语有什么样的含义呢?它包含了一个什么典故呢?”“在公元前202年,这两位王者决战江山,大家都听过很多的音乐,如果请大家用音乐来描述这场战争,大家想想该用什么音乐呢?”通过这样几个设置悬念的问题,使学生自己想象、思考,一步一步地走进课堂之中。

(7)谈话导入。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产生亲切感,通过师生间的交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

如教学《再见吧,冬天》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就亲切地和学生交谈,询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答:“春季。”“那么春季里都有哪些事物啊?”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桃花、杏花、梨花、柳树、嫩芽、蜜蜂、蝴蝶、布谷、黄鹂、燕子。”“春姑娘悄悄地走来了,大地换上了绿装,花儿都开了,春天真美啊!那现在我们应该跟什么季节说再见呢?”学生:“冬季。”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再见吧,冬天》。”

(8)游戏导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些难懂的知识,往往可以借助课前的简单游戏解决。

如在《火车开了》一歌前,老师带着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几个头戴唐老鸭、米老鼠、蓝精灵等头饰的小朋友扮演司机,请其他小朋友扮演乘客,分别乘“唐老鸭号”、“米老鼠号”、“蓝精灵号”火车,在音乐的伴奏下,越过平原(节奏练习),穿过高山(学唱歌曲)去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学生在游戏中兴趣更浓,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也较好地表现出来了。

低年级的儿童喜欢做音乐游戏,采用有知识性、趣味性且形式新颖的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9)歌词内容导入。歌词往往具有简练、明了、直观的特点,根据歌词的内容设计导入新课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如在教学《郊游》一课时,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提问学生:“星期天到了,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游玩,你都看到了什么?”生纷纷回答。老师问:“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郊游》中也有大家看到的景象。不信我们一起来读读歌词:‘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从而自然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

(10)音乐导入。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如在课的开始就把与本课教材相同主题或题材的音乐作品送入学生的感官,这不仅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这种以乐说乐的导课方式更突出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探究、体验音乐的兴奋状态。

(11)以配乐诗朗诵导入。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姊妹艺术诗歌开场,既是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又能一语道破主题,为情绪情感推波助澜。

例如,在欣赏大型管弦乐作品《百年沧桑》时,在低音提琴和定间鼓的音乐背景下,老师用低沉的声音朗诵道:“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吮着我的脂膏……”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伴随着音乐的起伏,有的同学思绪万千,情绪激荡,有的眼里饱含泪水。欣赏结束后,老师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仿佛又回想起国旗在港督府升起的那一刻,中华民族血洗百年耻辱,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两地失散的亲人相拥在一起……”

诗与音乐的结合,能使艺术形象更加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同时,满足同学们多角度的审美。

(12)配乐朗诵和绘画相结合导入新课。声音情境,能调动孩子们的听觉感官,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达到以声传情,以声添趣,以声启智的效果,如再配以图画、照片等,则声像兼备,导课效果更优。利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来导入新课,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美的意境。

比如,老师在教中年级的《月亮月光光》这一课前,根据他们的年龄已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特点,采用了听录音,创设声音情境这一形式进行导讲。老师打开录音机并展示了一幅描绘乡村田野的图画,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画。录音中《月亮月光光》那宽广、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接着,老师便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问他们此时此刻,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个同学激动地说:“感受到这音乐的美妙,它使我想到了家乡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小溪的流水,丰收的麦田……”另一个同学更兴奋地说:“我觉得,此时此刻我们正走进一幅画中,星星,月亮,田野,流水……音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岂不是一幅优美的画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十分热烈。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歌曲的美的意境中。这样使学生在学唱之前就对歌词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与美的教育。

(13)舞蹈律动导入。学生的表现欲望极强,教师用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新疆儿童歌曲《娃哈哈》时,教师可根据旋律编成舞蹈,上课时在录音的伴奏下教师翩翩起舞,这样导入课题很自然,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疆歌曲《娃哈哈》的欲望。

(14)演示导入。教师选择有立意的录像、挂图、实物等导入课题,或由老师直接进行范唱、范奏,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印入学生脑海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应该精心挑选,细心操作,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例如,老师在教《小小的船》一课导入新课时,伴随着《小小的船》音乐的响起,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月亮星空图”,蓝蓝的天空,闪烁着星星,弯弯的月亮载着小朋友,由远及近,越来越亮……此时,教师用充满深情语调讲述“小小的船”,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思绪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飘向那静谧的夜空中的一轮弯弯的月亮,从而顺利地将学生带入了《小小的船》一课的意境,在新课伊始就为本课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15)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歌曲意境,更好地领会歌曲情感。如在教学《小雨沙沙》时,老师创设这样的意境: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了,农民伯伯播下种子,春雨知道种子需要雨水,就悄悄地下起了沙沙的细雨,种子滋润了,迫不及待地说:‘哎呀呀,雨水真甜啊!’种子破土而出,发芽了,它激动地说:‘春雨啊,春雨,你再来吧,再给我滋润吧,我要长大,我要长大呀!’种子深情的呼唤感动了春雨,于是春雨又沙沙沙沙地下起来啦,种子在春雨的滋润下,慢慢地长大了!”

教师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边利用幻灯展示小雨、种子、种子生长过程的画面,学生很快进入了歌曲意境,这种导课方式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发挥他们的情趣想象。

《黄河怨》是一首反映日寇侵华时,烧杀抢掠,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悲歌。欣赏这首歌时,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3000万东北同胞成了日本人的奴隶,受尽惨绝人寰的苦难。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以后,又在南京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大屠杀,共杀了30万人。(板书:30万)其中被强奸后杀死的妇女就有13万人。(板书:13万)不少的家庭,一家子被杀绝,我们的同胞呀!有的被枪打死,有的被火烧死,有的被刀劈死,有的被灌辣椒水窒息而死,美丽的南京名城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黄河怨》描写的是一个善良的中国妇女,她的丈夫被杀了,她的儿子被杀了,她自己又被强奸了。在一个风雨交加、乌云墨黑的夜里,她站在黄河边,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水,哭诉她的灾难,然后跳河自尽,这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这里,每个音符都渗透着一滴滴的血和泪。艺术家的演唱,会把我们的思路带到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年代。

这是一个艺术的欣赏,更是一堂爱国主义的教育课。教师富于表情的导语,给学生创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学生很快进入欣赏角色,体会歌曲的情感和歌唱家的演唱艺术。

目前有不少学生不愿学中国民歌,在教陕北民歌《边区十唱》时,学生说这是“老古董”,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准备好三张写着“中国民歌”四个字的字条。第一条是请一位书法家写的,另一条是一般水平,第三条是写得很差的,导课时,老师问学生,哪条字写得最好,哪条最差。学生一下子就正确地分辨出来,并且表现得非常自信和兴奋,于是老师把话题引到音乐上来说:

同学们,刚才的辨别非常的准确,因为我们念了八年书了,字写得怎样才算好,大家基本上知道。音乐就不同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没有学好这一科,我们的音乐知识知道得不多,什么叫民歌,民歌怎样产生的,民歌的分类,民歌的艺术价值、音调、节奏、速度、力度、演唱风格,都知道得很少,所以无法分辨哪些好,哪些不好,以为民歌是“老古董”,不愿学,要学流行歌曲,这就像一个刚刚会爬的婴儿,常常会把很好的苹果丢掉,却把不能吃的乒乓球放进嘴里,这是他们对食物的无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民歌,请大家不要把苹果扔掉,把乒乓球往嘴里塞了!

幽默的比喻,引出了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于是他们认真地听课,《边区十唱》终于征服了学生。

总之,在音乐课上,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音乐课堂导入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配合起来交替使用。但是,不管何种形式的导入,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单个程式,一成不变,一切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坚持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带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二、教学高潮设计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如同高明的艺术家总善于精心设计其艺术作品的高潮情节,优秀的教师也总是设法把课堂教学引向那“万马战犹酣”的教学艺术高潮场面。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教学高潮出现时,学生会因急于知道某种结局而凝神思虑;会因解决某一难题而释然愉悦;也会为有了新的发现而拍案惊喜。此时,学生整个身心处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之中。感知想象、思维等理性活动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心理学中指出,小学生的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在每堂课中总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没有感情的激荡、高潮的迭起,就势必更加引起学生分散其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则兴趣索然、味同嚼蜡,教学效果肯定极差。

相反,我们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因此,一堂课总得有一个高潮,如能在感情上有所触动,理解上有所突破,高潮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需要,层层铺垫,精心设置一节课高潮的出现。

由于高潮呈现的方式不同,可将高潮设置的设计大体分为三类:

1.竞赛式高潮

在一位教师设计的《跳竹竿》一课中,为突出本课的高潮,老师让学生们先分组听音乐,练习跳竹竿。老师抓住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让孩子们经过练习,展开比赛,看看哪组跳得最好。这样,孩子们经过认真的练习,在激烈的竞赛中,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

2.表现式高潮

在《大鹿》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剧情,表演角色,形象生动地以音乐剧的形式表现歌曲的内涵,极大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课中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以及音响效果全部由学生承担,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在表现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表现欲望得到了发挥和满足,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也随着课堂气氛与学生情感的变化达到了高潮。

3.辩论式的高潮

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教学小高潮。开展热烈的课堂辩论,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本,又能触及课外;既能开拓思路,又能训练口才;既能讲现象,又能谈本质;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思想教育,课堂辩论达到了一定的火候,必然会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

比如,孩子们在讨论“什么是音乐”时,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带来了不同的见解。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思维碰撞的同时,知识得到了互补,智力得到了发展。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测定,学生课堂思维有三个阶段:思维逐步集中阶段、思维亢奋阶段、思维疲劳阶段。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其思维逐步进入兴奋、注意较稳定的阶段,组织教学高潮,解决授课的重点、难点,而在其思维疲劳阶段,则注重设计一些小高潮,以延长他的思维兴奋期。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一波三折。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营造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高潮既是教师能力和智力得到最充分发挥的体现,同时又是学生情绪昂奋、智者愈智、愚者开窍、教与学的合作达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境界。此时教学出现了最佳境界,教师与学生收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课设计

结课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

1.结课的功能

结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条理化、系统化功能。一般来说,一堂课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其中有主有次,而且后面的教学活动往往冲淡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一时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恰当的结课,可以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脉络,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2)巩固强化功能。课堂结束其实是一种“及时回忆”。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加深记忆。

(3)激趣开智功能。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到新感觉、新情趣。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教学过渡功能。有时,课堂教学要利用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使结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要为下一节或以后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2.结课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结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结束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取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启发性原则。充满情趣的结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教师每讲一节内容都要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结课形式,或者概括总结,或者提出问题,或者设置悬念,要给学生以启发,以激起他们努力探索的积极性,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3)一致性原则。注意首尾呼应,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结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问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讲课和结课中却无下文,或结课又是悬念顿生,另搞一套,则会使学生思路紊乱,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只有前后一致,主线清晰,才是一节完美的课。

(4)适时性原则。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既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由于计划不周或组织不当,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干,教师随心所欲,生拉硬扯一些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杂事来应付,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会冲淡或干扰本课的主题,影响学习效果。学生最反感上课拖堂延点,下课铃一响,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此时继续讲课、结课都不会取得好效果。不论是提前下课还是拖堂延点,都是违反课堂教学结束基本要求的不正确做法,教师应该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3.结课的一般要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结课的作用,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结课应按以下基本要求进行:

(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结束是一堂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又是课堂教学自身科学性的必然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由前而后依次进行,使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妥帖,水到渠成。

(2)语言精练,紧扣中心。课堂教学结束的语言一定要少而精,紧扣本节课教学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使之做到总结全课,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让学生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而应高度浓缩、画龙点睛、一语破的。

(3)内外沟通,立疑开拓。在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中的协同作用,课堂教学结束时,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沟通,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课的方法

明代文人谢榛曾经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写文章开头要引语不凡、震人心弦;结尾要清亮激越、余音绕梁。写作如此,教学也更如此,我们强调导入,也要讲究结课,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结课的方式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课方法。

(1)总结升华式。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课方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用较短的时间,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作一个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法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样结课,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清晰化,顺利进行知识迁移。

(2)练习式。练习式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趁热打铁,既使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

(3)活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能力和主动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采访式。教师一反常规,出其不意地将结课任务转交给学生,以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式、效果、评价等以学生之口表达出来,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课堂上使用的一种新形式。学生在接受采访的交流、畅谈中,通过梳理思绪、反馈信息、组织语言、情感碰撞等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评价、反馈了教学效果,是一种多赢的手段。广州的一位老师在《中华鼓》教学的结课时,采访了几名同学,孩子们激动地说出“鼓是一种精神”、“鼓是一种文化”、“深深地爱上了鼓”等不同感受。学生在畅谈对中国“鼓文化”的认识和感受的同时,不知不觉地重新梳理了本课所学的内容,还交流了心得体会,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起到了点睛的效果。

(5)强化式。有时,结课可以着眼于思想感情的启迪和升华,教师的“点睛”之语,会使教学效果延伸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

(6)开拓式。开拓式是指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视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课外知识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

例如,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结束时,可这样结课:“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交响音画正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夺目的璀璨明珠。这节课通过你们的聆听、感受、体验、比较、讨论,从而对交响音画获得初步认识。同学们课后可以再搜集一些关于交响音画的资料,使你深入地了解这种音乐的风格,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走出教室。”

又如:“你们还知道哪位音乐家的故事?”“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遗产名录?”“少数民族乐器除了书上的几种,还有哪些常见的?”等等。

(7)情感激励式。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应该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是一种新的审美联想。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可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言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或舞蹈律动等方法,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再次获得情感体验,充满新的审美渴望。

如在结束《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后,课堂小结可以深情地说:“同学们,《让世界充满爱》这节课结束了,但‘爱’却是永无止境的,请你记住:‘爱’就在我们身边,‘爱心’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同学们手拉手恋恋不舍地离开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爱心”主题此时已得到了升华。当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8)悬念式。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的过程。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教师可在课堂尾声处紧扣主题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为学习后面的课程埋下伏笔。本法就是指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

以《什么是音乐》一课为例,在一系列教学活动铺垫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音乐”的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这时下课铃声突然响起,老师宣布下课,问题带回去思考。这样,教师以一个大大的问号结课,把问题留给了学生,给本课设计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疑问走出音乐教室。同学们意犹未尽,或相互争论,或同老师探讨,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甚至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什么是音乐”都有可能成为他反复探究的问题之一。

(9)余音萦绕式。一名老师在上“丹顶鹤的故事”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观看故事纪录片、听赏朱哲琴演唱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动人而凄美的故事。这使学生在听赏中,不仅得到情感的震撼,而且产生心灵的触动。最后,教师操起二胡,拉弦推弓,再一次将动人的故事推入学生的心田。铃声响起,学生仍沉浸在这哀婉的故事中,难以忘怀。

(10)幽默解颐式。幽默从美学意义上讲,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意味深长的笑。教学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1)歌唱结束式。结课时,师生一同热情歌唱或聆听本课的歌曲、乐曲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歌乐曲,再次体验音乐给人的情感愉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例如,学习了《梨元金曲》后,结课时,老师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百年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和欣赏,最后,还是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演唱《唱脸谱》,同时也为京剧的美好明天而歌唱!”此时,课堂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充满音乐表现与创造,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新的审美渴望。

(12)声像结束式。随着现代化电教手段的不断发展,电视、录音、录像、微机等电教媒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教学即将结束时,采用声像结束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一般只能保持不到30分钟。结课的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结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还可以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课堂发问、一分钟课堂小测验等,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大脑快速运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思考、整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教学结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发挥结课的作用,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之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又称教学后记、课后分析,就是任教者在上完一堂课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教学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教训写成书面材料。

写教学反思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因为这是一种教学上自我鉴定、自我评课、自我提高的有效措施。通过课后有意识地及时总结教学中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以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常写教学反思,对音乐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1.教学反思记述的内容

(1)教学中的体会。成功的教学,体现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去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比如,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个巧妙的游戏、一个突破重点的方法等,将其记录下来,日月积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经验。

(2)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比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面对教学中的失败之处,不仅要及时地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具和学具,插入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手段……帮助学生解决了困惑,也就突破了重、难点。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教师机智,有可能稍纵即逝。因此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将这些“闪光点”记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受,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对此,教师要充分给以肯定,并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因为它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5)教学再设计。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以便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它能使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2.撰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写好教学反思,应注意以下方面:

(1)做教学有心人。平时要注意观察、积累。

(2)及时记载。这是写好教学反思的关键之一。写教学反思要趁热打铁,课后及时记载,立即整理归纳,总结分析,记录于册。如果拖久了,课堂教学情况,回忆起来时间反而很长,甚至遗忘。

(3)全面分析。首先要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回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到师生活动,教学效果都要像过电影似地琢磨、反省,归纳出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有待进一步改进。在全面分析基础上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地总结,记载自己体会最深的“得”与“失”。这样记载才具有较好的价值。

(4)灵活多样。写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应根据要求和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因课而异,不拘一格。可以记在教案旁边,随着教学过程而写;可以记在一节课后面;可以记在专门的教学反思本上。总之,不论任何方法、形式,以反映教学情况为准。

(5)标准要高。分析教学情况,提炼得失,应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自己随心所欲而定,要根据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学原理原则和不同年级不同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来衡量。另外,教学反思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收成。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是精品,可供自己之用和他人的借鉴。

(6)实事求是。写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的工作和自我的要求。因此,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教学反思应如实地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中肯地分析成与败。不应只求形式,只图应付,只为检查,这样,就失去了写教学反思的本来意义。

(7)坚持不懈。许多事实证明,任何工作、任何事情,坚持数年,必有良效。写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需要始终如一地长期坚持下去,要养成一种习惯,实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可以算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