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教学领域

音乐教学领域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学领域第二节 音乐教学领域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目标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这四大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音乐教学领域

第二节 音乐教学领域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目标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这四大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例如,“感受与鉴赏”既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力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道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可见,这四大教学领域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每一部分内容在纵向上的系统性,还应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感受与鉴赏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聆听中获取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过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聆听过程中,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

那么,应该如何上好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课呢?

1.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和鉴赏音乐的习惯

每一堂音乐课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这是一种文化教养的重要表现。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从而真正感受与理解音乐的内涵。

2.注意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强调主体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而影响体验的快慢与深浅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会使音乐课充满精彩、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满足以及情感的共鸣,大大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果与质量。

3.感受与鉴赏教学要采用多种形式

(1)欣赏唱片、录影带。可以通过录音、录像资料将国内或国际著名的演奏家、歌唱家、演奏团体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欣赏的领域。

(2)示范欣赏。通常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范唱或范奏表演。因为教师的艺术修养与人格,将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如果要进行范唱或范奏,一定要在课前演练熟悉,才能在课堂上达到较好的效果。

(3)学生间彼此欣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唱奏表演,然后彼此欣赏,这不仅是音乐欣赏,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教育,使他们既有勇气表现自己,也能认真欣赏别人。

4.感受与鉴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提供给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5.教师在感受和鉴赏过程中注意引导

(1)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感受与鉴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启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可以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也可以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还可以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同时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一次,老师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先播放了《空山鸟语》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是有一位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教师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正是《空山鸟语》中二胡声描绘的鸟鸣碰撞了那位农村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捉鸡”这个名字起得虽然不雅,但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听过全曲,教师启发大家:“轻轻的长笛声像是告诉大家春天到了,我看到了碧绿的小苗慢慢地破土而出,青山碧水作幕,芦林茅屋为景,一切美好的情缘都融入这优美浪漫的旋律中。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你对乐曲的感想。”同学们在课堂上用文字描述出许多精彩的画面:“柳树在轻轻地摇曳,好像美丽的女孩在梳理她那漂亮的长发。清澈的河水慢慢地流淌着……”“在碧蓝的天空中,有一对天鹅在自由飞翔,下面是青草和小河,花草在向它们招手,小河在向它们微笑。天鹅把一切哀伤都抛在蓝天中,朝着它们的理想飞翔。”有一位同学干脆画了一幅彩色的图画。还有的同学把乐曲描述成蓝天白云下牧羊人在放牧,青山碧水间男耕女织,一幅桃花源般的景色。同学们在乐曲声中,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绚丽的画卷,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

(2)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重点。在感受和鉴赏中,不能让学生茫然地听,教学过程中应提示重点,教师备课时要准确确定适合学生程度的重点,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重点,如主要是感受与鉴赏乐器还是主题或是曲式结构等等。

(3)引导学生做出身体反应。音乐的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节奏,身体的反应是把握节奏最确实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手拍节奏或用笔指挥节拍以及演奏打击乐器等身体参与形式来把握节奏。例如,在学生感受和鉴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让学生踏着步伐演唱歌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进行曲是以行进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以及体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威。

二、音乐表现

音乐是表演艺术。人们通过欣赏音乐表演获得音乐审美需要,同时也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满足自己的音乐表现需要,因此,“表现”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音乐新课程中,“表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领域,它整合了传统课程的唱歌、唱游、器乐、视唱听音和乐理知识等内容,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的“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既体现了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整合,又是音乐教学内容的新拓展。把四项内容整合在一个领域中学习,有利于加强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学课型,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表现对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借助音乐加强与同学、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使之更加开朗自信地面对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演唱

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表现手段,亦是表达感情的良好方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歌曲意境,理解歌词内涵,把握音乐特征,以自然的声音、自信的心态、自如的表情进行演唱乃是首要的任务。同时,在演唱教学中,要求学生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积累必要的歌曲曲目,既有益于适应社会生活与情感交流的需要,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因此,教师对此应予以重视和关注。

演唱教学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五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彼此相关的,是保证学生自然、放松地演唱,准确表达歌曲情感的基础和基本条件。

(1)演唱的姿势。演唱的姿势不仅关系到演唱者的外部形象,而且关系到演唱者的呼吸、发声以及各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因此,演唱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

坐式:要求头部端正,双肩放平,颈肌放松,只坐椅面的1/2,两腿自然弯曲,不要叠置或伸直,身体正直,略向前挺,双手放在膝盖上。

立式:身体上部姿势与坐式相同,双脚稍分开,距离与肩同宽,重心在两腿之间,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不管是坐式还是立式,演唱时都要求精神饱满、感情丰富并带有面部表情。

在视谱唱歌时,一般要求左手持谱,右手划拍。

(2)演唱的呼吸。正确的呼吸是演唱教学的关键。在呼吸训练中,教师可多强调自然的呼吸,用“闻花香”、“打哈欠”、“抬重物”、“拍皮球”等形象的语言提示学生理解呼吸的方法,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多体会气沉丹田,以获得较深的呼吸,为表现歌曲服务。演唱的呼吸训练一般是结合练声和演唱歌曲来进行的,但有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单纯的呼吸训练。

(3)唱歌的发声。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学生嗓音的音域。一般来说,没有经过训练的中学生的音域一般在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d,在练声时应注意这个特点,以免造成学生发声困难和喊唱等现象。

②练声的形式和方法要生动活泼。练声不但具有体育活动之前“热身”的作用,而且是带有技能性的教学活动。为了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练声时一定要和美感体验、美感表现结合起来。例如,可采用带有趣味性的模声练习和带有情感性的旋律短句练习来进行发声训练。此外,要控制好练声的时间,一般在五分钟左右。

③及时纠正学生发声的毛病。

喉音。喉音是由于喉头、下腭紧张以及舌根用力下压所造成的。其特征是声音生硬,不自然。纠正的方法是:放松喉头及下腭,用舌尖轻抵下齿龈(放松舌根,放平舌面),自然地打开喉咙,有气息支持点地歌唱,可用“o”、“u”等母音进行发声练习,以帮助解决。

鼻音。鼻音是由于软腭和小舌放得太低,大舌后部抬高,使气流不能通畅地从口腔流出,而大部分进入鼻腔所造成的。其特征是音色晦暗,发音不清晰,难听。纠正的方法是:自然提起软腭和小舌(用“打呵欠”的方法),适当打开口腔,放松下腭,同时结合带有“li”、“a”母音的练声曲进行训练。

漏气。漏气是由于声带闭合不好所造成的,其特征是声音空虚暗淡,气息短浅。纠正的方法是:学会有气息支持点地歌唱,找到闭合好声门的感觉,可用“硬起首”的发声方法帮助解决。

喊唱。喊唱是由于喉头紧张、气息短浅以及过分用力演唱所造成的。其特征是声音紧张、粗粝,缺乏美感。纠正的方法是: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唱歌必须要声音美,光唱得响是不能感染人的,此外,教他们学会用放松的状态,有气息支持点地歌唱。

(4)唱歌的咬字吐字。咬字吐字是唱歌教学中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歌唱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的艺术,所以,在歌唱时不仅要有优美动听的歌喉,还要有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使听众听清楚歌词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歌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每个音节大多是由声母(字头)、韵母(字腹、字尾)组成。所谓咬字,是指“字头”,即在歌唱中把声母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在出声时将发音部位咬准;所谓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就是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不同的口型要求予以引长吐准,并收声归韵。

要使学生做到准确地咬字、吐字,在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要求学生朗读歌词。朗读歌词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形式之一,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咬字吐字,另一方面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朗读的形式可采取集体朗读、个别朗读或领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的形式。

第二,朗读歌词之后进行正音。所谓正音,是指纠正学生运用普通话朗读时发音不准确的现象。

第三,在歌唱中进行咬字吐字训练。由于歌唱的咬字吐字是随着音乐的流动进行的,所以,它与朗读歌词时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或者说难度要大一点。比方说,歌唱中有的时候是一字多音,有的时候是一字一音,还有歌曲中旋律走向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等,因此,有必要在歌唱中或练声时进行咬字吐字的训练。

学习具有地域性风格的歌曲时,应该适当地考虑和学习部分方言的咬字吐字,做到准确地把握地域特色。

(5)做好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工作。变声期是学生由童声向成人嗓音过渡的不可逾越的生理阶段。变声期的演唱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理变化,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并在变声期后拥有良好的嗓音。学生在变声期容易产生声音嘶哑、喉咙充血、极易破音等声音问题。教师应给学生讲解青春期嗓音变化的科学知识,学会保护嗓音。保护好学生的嗓音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认真做好这一工作。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为教材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在为歌曲定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歌唱音域。告诉初中生不要演唱音域宽、演唱难度大的成人歌曲(特别是在变声期间),否则,会损伤自己的声带。告诉学生不要喊唱,平时也不要乱喊乱叫,以免嗓音嘶哑,声带充血。告诉学生在激烈运动之后或感冒时最好不要唱歌,以保护好自己的嗓音。

(6)演唱教学的基本方法。

①模唱教学法。模唱教学法是指教师教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直至学会全曲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初学识谱的学生,其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学习演唱新的歌曲,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但这种方法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不利于识谱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过,在学生演唱遇到难点时,采用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②视唱教学法。视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识谱学唱歌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音乐记忆能力,以及视觉、听觉、动觉相配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演唱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模唱教学法与视唱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比方说,当学生通过模唱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跟琴慢速视唱。

我们提倡把演唱教学与识谱教学相结合,在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识谱学习之后,应鼓励学生自己识谱学唱歌曲。在运用视唱教学法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7)为了提高演唱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自信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演唱方面的自评和他评。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情感表现、技巧技能的掌握程度、音乐风格的把握等问题来进行。

(8)一般来说,能够背唱后,就可以在需要时,更多地关照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演唱姿态,也会使情感与音乐的情绪更好地融合,无疑,这会使演唱更富有表现力,使演唱者更充满信心。同时,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歌曲曲目,以适应社会生活及个人日常生活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能力用歌唱的方法去享受生活,也应该有能力用歌唱的方法与人们沟通感情。

(9)合唱教学。合唱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立体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演唱的方法,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是演唱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合唱教学主要是以二部合唱为主。一般来说,学生从单声部演唱到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可以让学生先学习轮唱歌曲的演唱方法,然后从听觉入手,给他们听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及和声音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部合唱的教学。

二部合唱的教学要点:

①二部合唱的教学顺序。一般是先学唱一声部,再学唱二声部。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唱两个声部,待学生都学会了两个声部之后,再分为两个声部演唱。

②声部合成之前,一定要分声部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担任的声部,其二是检查每个声部的演唱质量。如果分声部检查发现有音准、节奏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了之后才能进行声部合成。

③要向学生讲授二声部合唱的有关基础知识,比如,声部之间要保持平衡,不要相互之间压制对方的声音,更不要有意在合唱中突出自己的声音,在歌唱中要注意倾听对方声部的声音,不要捂着耳朵唱,要做到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优美,等等。

④声部合成的开始,要求轻声唱,教师可用琴带第二声部。

⑤为了使学生熟悉、掌握两个声部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感觉,在声部合成成功之后,可让学生互换声部,再进行第二次声部合成。

教师的指挥必须能给学生正确的提示。《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准确的反应,所以,教师的指挥动作不但要准确无误,而且要通过手势的力度变化、幅度变化、位置变化,并运用口型和面部表情等因素,在呼吸、发声、情感表达等方面给学生以提示。

2.演奏

演奏乐器是人们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声乐和器乐是构成音乐艺术的两大门类,因此,单纯唱歌并不能反映音乐教学的整体。从音乐教学实践来看,喜欢乐器并尝试演奏,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

演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可以解决初中学生变声期不宜多唱歌的矛盾,通过演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的嗓子得到适当的休息,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演奏教学可以活跃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1)演奏教学的乐器选择。乐器的品种很多,在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中常用的乐器都各有三十多种。在选择乐器用于课堂教学时,应以便于演奏和便于教学为原则。另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条件等情况。下面介绍几种宜于课堂教学的乐器。

口琴。口琴为小型的吹奏乐器,小巧玲珑、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容易学习,是中小学生适用的简易乐器。一般琴长约16~20厘米,上下有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音。所有口琴都靠将空气呼入或吸出琴孔振动簧片从而发音,并来回移动,吹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音。它的音色清脆、响亮,可以独奏、重奏、齐奏,也可合奏。使用口琴一定要注意卫生。例如,饭后不宜立即吹奏口琴,吹奏前先漱口,以免食物碎屑吹入孔内而损坏簧片;吹奏后将吹口轻轻向手掌扑打几下,使口琴内的唾液流出后,再用手帕擦干净,放回盒内;不要相互借用口琴,一人一琴专用,存放日久要用酒精擦洗干净。

竖笛。即直吹笛,是一种在世界各国儿童中广泛流行、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它由簧片振动发音,簧片永久性地固定在发音窗内,一吹就响,容易学会,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竖笛有木制的、塑料制的,也有竹制的和金属制的。

口风琴。是一种用嘴吹气而发声的键盘乐器,它既保持了键盘乐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乐器的特点。口风琴使用比较简单,方便适合学生接受,因此把口风琴引入课堂,为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口风琴价格便宜,简单易学。由于琴的吹管可以方便地安装和拔出,所以只要每个学生买一个吹管,就可以让学校所有班级共用音乐教室的口风琴。口风琴分为高音组、中音组、低音组三类,这三类合奏时相当于一个乐队,具有音乐的立体感。因此,口风琴可用于独奏、合奏、伴奏。

吉他。吉他又译六弦琴,被用于多种音乐风格,它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弗拉门戈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业余用的吉他价格便宜、携带方便,既可以独奏,又能为演唱伴奏。由于它简单易学,且音色柔美而富有魅力,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电子琴。电子琴是一种现代科技与音乐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发音音量可以自由调节。音域较宽,和声丰富,甚至可以演奏出一个管弦乐队的效果,表现力极其丰富。它还可模仿多种音色,甚至可以奏出常规乐器所无法发出的声音(如合唱声,风雨声等)。另外,电子琴在独奏时,还可随意配上类似打击乐音响的节拍伴奏,适合于演奏节奏性较强的现代音乐。另外,电子琴还安装有混响、回声、延长音、震音和颤音等多项功能装置,表达各种情绪时运用自如。电子琴是课堂集体教学的理想乐器。它既可以用于家庭娱乐,又可以作为音乐活动中的独奏、合奏、伴奏乐器。

打击乐器。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在器乐教学中常用的主要有碰铃、三角铁、铃鼓、木鱼、沙球、大鼓、小鼓、小堂鼓、木琴、铝板琴等。

以上简单介绍了几种宜于课堂集体教学的乐器。值得提出的是,在音乐课外活动中,有些乐器是应该推广的,如二胡、琵琶、扬琴、筝、小提琴、手风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长号、圆号等,这些乐器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学校组建乐队的基本乐器。

(2)演奏教学的要点。

①首先讲解乐器的演奏姿势和基本演奏方法,并进行示范,然后帮助学生模仿、体会、掌握。

②避免过多的和高难度的技能技巧训练,一般只进行音阶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③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④注意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遵守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⑤课堂教学宜人手一件乐器,严禁学生交换使用吹奏乐器,以防传染疾病。

3.综合性艺术表演

综合性艺术表演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发展其个性,提高鉴赏力,培养合作精神等,对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之一。

综合性艺术表演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律动、集体舞、歌舞表演、音乐剧表演,简单的歌剧、戏剧、曲艺片段表演及艺术评价等。

在教学中应注意:

(1)注意“表演参与”的全体性。表演学习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学习,应突出表演参与的全员性。在学习表演阶段,每个学生学会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当主演的机会。学生在音乐表现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喜欢偏向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这就使大多数音乐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失去了本应有的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从而逐渐丧失学习音乐和进行音乐表演的兴趣。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多多鼓励学生,尤其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真诚地肯定学生的进步,产生更为积极的心态。

(2)注意“表演兴趣”的激发。综合性艺术表演应注重对学生“表演兴趣”的激发。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时都应该考虑这个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演兴趣。音乐表现虽然强调“表演技能”的学习,但不能一味苛求其表演水平,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表现,激发表演热情,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从而发展自己丰富的音乐情感和音乐表现能力。

(3)突出个性和即兴性。综合性艺术表演是学生在理解歌曲、乐曲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表演活动,因此,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表演,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4.识读乐谱

《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

识读乐谱包括认识、表现各种节奏符号、模唱乐谱、视唱乐谱、认知常用音乐记号等。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中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识读乐谱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但并不是音乐教学的目的,而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工具。在以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过分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些教师把识读乐谱作为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认为只有在识读乐谱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音乐欣赏、演唱、演奏等活动,所以,把识谱当成衡量音乐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在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识谱训练和视唱练习,其结果是,不但学生不会识谱,而且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识谱教学中,要以审美为核心,要与审美相结合,在教学中应寻找识谱教学与音乐审美教学相结合的新方法、新思维,将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一个音乐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快乐地学。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怎样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

(1)根据歌曲特点,采用恰当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①先学歌曲,再识谱。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随音响演唱,在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进行看谱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位置。

②跟曲模唱后整首识谱。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

③分句、分段比较后识谱。有的歌曲乐句规整有序,采用重复与变化重复的手法创作,可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听辨感受,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

(2)视听结合,在欣赏教学中渗透识谱学习,提高识谱能力。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教师可以与欣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3)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学习。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口琴、竖笛等乐器的吹奏和打击乐器的演奏,既降低了视唱主题的难度,感受,表现了音乐的情感,又在审美的过程中进行了技能的练习。在欣赏一些短小的、易于演奏的乐曲音乐主题或片段时,可让学生先跟着音乐吹奏,投入其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接着试着吹奏主题,帮助他们解决视唱主题时的音准问题,同时也增强了识谱能力。

总之,我们在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这种音乐学习工具,更好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识谱教学的要点:

①处理好识谱教学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有效地发挥识谱教学的工具作用。

②避免把识谱教学变成理论说教、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其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识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谱能力。

③识谱教学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或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三、音乐创造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创造,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是创造,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时代;是创造,使人类由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成为地球的主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造更加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产生着层出不穷的神话般的奇迹,使人类生活在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世界中。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均属于音乐创造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音乐创造教学的作用

具体来说,音乐创造教学的作用有:

(1)打破创造神秘感,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探索、研究、发现、创造,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冲击了“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无数事实证明,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造能力的,应该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兴趣,满足他们音乐创造的愿望。

(2)启发和丰富广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与创造力。

(3)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学习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4)音乐创造教学可以促进其他音乐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音乐创造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乐理、视唱、听音记谱等知识技能的理解、记忆、分析、判断、实践运用能力。

2.音乐创造教学的内容

音乐创造教学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这其中又包含了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两项内容;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必须注意的是,这类教学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音乐创作,其根本出发点是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

(1)探索音响与音乐。音乐创造要求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表现一定的情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教师可创设或者描绘特定的教学情境,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例如,可创设暴雨袭击森林的情景,将自然环境中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松涛声、鸟鸣、狮吼等,用乐器和非常规音源模仿出来;也可创设生活场景,用人声、乐器、非常规音源等模仿机器的轰鸣声、马匹的奔跑声、厨房的锅碗碰击声、操场上的口哨声等。在探索各种声音时应结合了解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如音色、音强、音值、音高、节奏、旋律等。

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或音源来描绘一定的场景。例如,如果要表现黄昏的海边,可以用装有沙子的长圆柱体来回翻动来表现涨潮的声音,用口哨来模拟海鸥的叫声,用钢琴优美的固定音型演奏来象征黄昏美丽的景色。

要引导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或自己选择的音源进行分组表演。表演后,采取自评、互评、他评的形式加以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2)即兴创造。即兴创造,要求能够即兴编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短句。即兴编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短句,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体验其感情,然后学会采用恰当的节奏、速度和语气、语调来表现作品。

即兴创造还要求能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即兴创编是在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情绪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表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某首歌曲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为歌曲填上新词,表现新的内容,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旋律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3)创作实践。创作实践教学必须以掌握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例如,基本的识读乐谱的能力,了解一些基本的旋律发展手法(如重复、变化重复、模进、变奏、对比等),能分辨简单的乐曲结构(如乐句、乐段等)。教师在要求学生创作之前,必须自己示范,以排除学生对歌曲创作的神秘感,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创作手法。

创作实践教学应从最简单的创作活动开始,如节奏模仿、节奏填空、节奏接龙、节奏短句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旋律接龙、旋律填空,最后学习旋律短句创作。

创作可以个人进行,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学生把握好歌词的感情基调或要求表现的情绪以后,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进行短曲创作。创作完成后,让学生演唱或演奏自己的作品,然后组织他们进行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比各种创作手法,从中学习创作的方法,提高创作的水平。

3.音乐创造领域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明确基础教育阶段音乐创作教学的目的。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教学,其根本出发点是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由于各个学生的音乐条件和基础良莠不齐,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以后不会成为作曲家,绝不能完全套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中心,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探索适合普及音乐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由于学生受年龄和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也许不尽如人意,但教师不能以成年人的要求或专业作曲的要求来衡量他们的创作,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多给他们鼓励和信心,使他们感到创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和他们一起分享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2)音乐创造教学应与音乐教学的其他领域相结合。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为音乐创造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例如,欣赏教学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演唱、演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创作作品得到展示。因此,创造教学应该与音乐教学的其他领域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3)音乐创造活动应与其他横向学科协同教学。在音乐创造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与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横向学科协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边听边用图画描绘该曲的意境,然后为它配上合适的诗文。这种将音乐、美术、文学结合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音乐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从音乐的起源来看,早期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与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正是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的交融,与其他文化的互相作用和影响,才使得音乐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因此,《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1.音乐与社会生活

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并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认清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充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空前繁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音乐与人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随着电视、VCD、DVD、随身听、卡拉OK的普及,礼仪音乐、广告音乐广泛的应用,环境音乐和背景音乐的不断兴起,音乐的娱乐功能、实用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身,提高生活质量,这已经成为这一学习领域的主旨。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单凭授受的方式是不适宜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别人无法代替自己的切身感受。因此,正确的途径只能是亲身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并运用音乐的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及情感沟通。在所有的音乐参与活动中,能够对音乐及活动本身作出适当评价是较高的境界,这一领域的学习应向这个方向努力引导。在设计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2.音乐与美术

音乐作品是给人听的,但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却可以让听众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唤醒那业已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回忆,引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绘画是给人看的,一幅神形兼备的美术作品却可以让人们仿佛听见些什么,人们在美术家所渲染的意境中,领略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调子,这种富有诗意的调子轻轻地扣动人们的心扉,引起人们的美感,而久久不肯离去。我们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其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音响;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都不会忘怀那长征途中的小红军为悠扬的笛声所陶醉的神情,很难想象一个对音乐毫无感受的人,能创作出这样好的美术作品来。

3.音乐与舞蹈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4.音乐与文学

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音乐课堂教学中更需要用文学这门艺术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孩子们的扩散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音乐为学生的想象驰骋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它以特有的优美动人的音调和无比感人的节奏来激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向往。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文学特长,让他们把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比如,在欣赏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四季》之一《雪橇》时,要求学生把听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用文字写出来。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幅画,只要能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就行。在必要的教学环节过后,老师便反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去想象、去着笔。一遍又一遍的音乐听后,学生的即兴“作文”也写好了。老师挑出几篇精美的“散文”让他们在音乐声中朗读。渐渐地,学生们陶醉了,沉浸在了俄罗斯那白雪皑皑的冬天……这番情景,不正说明他们已感受到了《雪橇》的美了吗?

5.音乐与历史

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6.音乐与建筑

音乐与建筑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德国哲学家谢林曾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后来音乐家霍夫曼又补充了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句名言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建筑中的对称、比例、均衡等造型特点在音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体现。建筑群体的结构布局以及高低曲折、错落有致的节奏,同音乐的结构、节奏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据说,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启示。舒曼则在他的《第三交响曲》中力图表现科隆大教堂的壮丽宏伟。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建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曲径通幽、依依修竹、假山曲水、扶疏花木构成了幽静、秀美的审美意境。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江南风格的建筑酝酿出了清新秀丽的江南丝竹音乐,如《梅花三弄》《中花六板》等。优美的旋律、幽静的神韵同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深达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定为四项学习领域之一,弥补了过去对音乐教育认识的不足。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又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现状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地实践和研究,充分发挥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