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昌高等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西昌高等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实践教学,校内的系、班、学生社团集体活动和学校组织到社会实践基地的主题活动为主,并且纳入教学计划管理。西昌学院建立了6个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康定师专建立了5个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阿坝师专建立了6个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投入专门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委派专人与基地联系,派思政课老师指导学生进入基地参观、学习和服务,每届学生至少有1次机会进入基地学习。

本案例资料主要来源:《四川民族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123”立体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作者:景志明、黄信于。

四川民族地区三州高校西昌学院、阿坝师专、康定师专充分利用处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浓郁、多元文化并存、自然资源丰富、红军长征革命胜迹多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各个学校的条件,结合民族地方经济社会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就业和个人生活能力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了一条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覆盖大学生活全方位、贯穿大学时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立体模式。

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领域,将该教学活动划分为三大类:“第一课堂”是指安排在教学计划内的、由学校组织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校园之外、在社会上有组织或个人志愿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学生个人生活自律实践活动。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实践教学,校内的系、班、学生社团集体活动和学校组织到社会实践基地的主题活动为主,并且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形式有:课堂专题讨论、写心得小论文;系、班结合思政课专题开展活动;与思政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社团,如共青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结合思政课内容开展活动;校园外围绕思政课主题由学校组织到定点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的实践活动,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红色革命胜迹参观、民族特色文化体验等。所有这些系、班、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外主题活动具有明显的组织性、正规性,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约束性。

“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结合思政课内容参与学校团委、学工部、学生社团组织的寒暑期科技下乡、文化教育、卫生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专业挂钩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没有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在校外进行,但作为一种泛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分为点上和面上两种类:点上以一年两次、由学校统一安排、有思政课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参与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时间为2~3天;面上则以寒暑期学生自由组合在家乡所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课堂”就是除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外,占有学生大部分时间的,与同学、朋友、家人交往、与社会广泛接触的个人自由生活空间。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以外的生活空间占了一天24小时的三分之二,这段时间是学生们与他人交往、与社会接触的实践时间,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佳天然时机。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经常性、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把“第一课堂”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明确要求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纳入教学计划、纳入课表,计以学时和学分,从根本上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还可获得师资、财力设备、时间、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按课程来建设既可以从时间上加以保证,又可以从内容上加以规范,以解决思政课实践环节不落实、不真正重视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计划中从思政课中划出一定学时,以独立的“思政实践课”形式单列,各专业思政实践课总学时:本科36学时,2.0学分;专科27学时,1.5学分。

第二,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程内容,自己设计、自己准备、自己主持、全员参与,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三,实践活动场所主要为校内或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可根据各门课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行。比如,康定师专开展的与思政理论课内容相关的讨论会、辩论会或自编小品,使学生们亲自参加到教学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广泛查阅有关资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得到锻炼。西昌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实践教学,就根据国际国内大事、当前大政方针在本地区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设立题目,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调查、社区研究、市场考察、矿企业参观、人物采访、座谈、专访,让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增强对思政课内容的直接体验性。阿坝师专的大学生“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以党、团组生活、主题班会、模拟道德法庭、模拟法庭、劳动体验、自评、互评竞选活动等形式,评价校园道德现象、违法乱纪现象及不文明现象,参与美化校园活动。

第四,加强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根据各校所在地的社会资源,就近与地方共建相应的、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以便开展经常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有计划、组织地、分批轮流安排各层次、各专业的大学生到社区基地参加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西昌学院建立了6个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康定师专建立了5个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阿坝师专建立了6个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这些社会实践基地与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知识教育和警示教育相关。比如,在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建立法治教育基地,在文物保护单位或博物馆建立文化知识教育基地,在民族村寨和现代企业建立国情教育基地,在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在革命胜迹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学校投入专门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委派专人与基地联系,派思政课老师指导学生进入基地参观、学习和服务,每届学生至少有1次机会进入基地学习。

第五,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统一考核,计入学分。实践活动课考核分数乘以权重数(占总成绩0.2)后记入思政课总成绩中,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的规范化、正式化,使实践课在制度刚性的约束下让学生和教师真正重视起来,操作起来。把“第一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刚性管理,可以从学校既有的资源出发,有效调动全体师生对实践活动课的参与,同时可以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聪明才智。通过活动的设计、准备和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深化对理论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对道德、社会、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问题,大胆直率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进行分析,辨别社会中各种真伪、善恶、美丑、好坏现象,并根据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角和全面发展的主人。

二、加强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指导,将其活动内容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高度加以强化

“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学生管理机构、学生社团的例行活动,主要平台是实践基地,活动场所主要在校外。校外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增加更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合群、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的能力。

首先,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建立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与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制度,学校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应尽可能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每一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确定一个思政课教育主题,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对社会实践的指导。

其次,要加强思政课内容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作用。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思想政治类社团的活动内容在规划和设计上应尽量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挂钩,给每个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指派一位思政课教师作为辅导员,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

最后,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积极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三所高校开展了多样化的社会实践:①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西昌学院思政部教师就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组织学生到彝族村寨开展了一个星期的社会调查,写出了很有见地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西昌学院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不少于1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②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以奖励、助学贷款、评优等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如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③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校内,通过协助图书馆服务、协助宿舍管理、协助老师科研、协助班主任工作等形式,各校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的经费支持学生勤工助学。在校外,争取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广开渠道,努力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同时,加强大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④开展民族文化、“红色之旅”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参观学习活动。三所高校地处民族自治地区、红军长征途经地,学校组织大学生到民族村寨,参加民族节庆,参观民族文化名胜、博物馆、红军长征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等,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增强教育效果。比如,西昌学院组织学生参观的彝族社会博物馆、彝海结盟纪念地、丁佑君烈士陵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康定师专组织学生参观的德格印经院、康定跑马山,观看甘孜藏戏;阿坝师专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园、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岗直波碉楼、姜维城遗址等。通过参观学习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感受民族地区天翻地覆的变化,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⑤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各学校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学校主动地与地方沟通,明确实践服务的内容,根据需求选派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组成团队,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安排好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学校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阿坝师专和康定师专要求每个在校生至少要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并在学期的开学初,以团支部、班级等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

校外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真正融入丰富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去,真正将思政课的理论内容内化为某种心理品质和价值追求,外化为社会行为,大学生们对此普遍很有兴趣。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就近的原则,社会实践内容要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当地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联系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要符合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要结合现代化技术,结合时代特征,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延伸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载体。

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社会实践一方面增加了长期待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也容易使这些思维极其活跃、心理又相对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大学生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误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生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其在面对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时会遭遇困惑,甚至会有偏激的理解。这时,思政课教师应该及时地扮演好解惑的角色,进行正面说教,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这样一些负面现象。

三、开辟个人生活自律实践“第三课堂”,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了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应开辟另外一个实践的空间,也就是大学生个人生活实践活动,这被称为“第三课堂”,并充分利用这一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培养、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就很重视自我教育,儒家经典《礼记》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把自我教育能力视为个人立身行事、兴家立业的起点。“第三课堂”,就是除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外的,占有学生大部分时间的,与同学、朋友、家人交往、与社会广泛接触的自由生活空间。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以外、组织以外的自由生活空间占了一天24小时的2/3。“第三课堂”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大学生自觉将德育知识内化、培养习惯、历练品行、提升素质、确立信念的必要环节。

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意学生个人生活、个人心理的新动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理论的宣讲者,还要做学生生活的关照人。思政课教师每天应主动找几个同学短暂对话、谈心,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中需要帮助的问题。按照思政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回到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用思政课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判断和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建议大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布置思想政治教育心得周记的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在500字以内总结提炼自己一周以来的心得体会,思政课教师每周要抽查至少10位同学的周记,及时把握学生的生活、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

其次,开展课外读经典,读名人、伟人传记的读好书实践活动。读书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读书能使人历练心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获得启迪,受益匪浅。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世界,了解他们的水平和需求。根据不同的水平和要求,推荐不同的读物供大家选读。每学期思政课教师应建议学生至少要读一部有思想深度的经典,或一本名人、伟人传记,并获得一些感悟和体会,写成读书体会,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计入平时成绩。期末,以教学班为单位举办读书交流会,对课后读好书的情况进行检查,对好书进行推荐共享。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时代更应得到强化和优化

再次,进行榜样示范和大学生自律督导相结合,达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从正面进行激励和引导,榜样、典型示范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广泛开展榜样教育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人们的革命热情,鼓舞人们的斗志,它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使学生有追求和效仿的榜样,进一步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经验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总结表彰大会、学生论坛、教师博客等载体,通过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网络、校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导学生善明荣辱之分、勇做当荣之事,严拒为辱之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加强自我教育,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保证自我教育的正确方向。

大学生个人生活的自律,少不了必要的督导。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自律督导活动就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寝室为单位,以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为骨干,成立大学生自律督导员,建立大学生个人生活自律督导的网点。通过督导员的督察和学生们的相互帮助,利用班会、室友会、恳谈会等形式促进大学生个人生活自律。大学生同处于一个年龄层次,认知水平相近,生活内容相仿,互相之间的交流、影响、监督和帮助最容易被接受。督导员要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死角”区,如娱乐场所、周边网吧、食堂、宿舍、校园周边场所,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生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条规,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原则,对学生的日常言行进行检查、督促、引导,设立自律督导专栏,宣传表扬好人好事,公布个别不良言行和改正结果。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批评与自我教育,督促和被督促,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自觉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交往的实际。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道德实践、纪律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意识自觉和外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宿舍,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宿舍文化生活。宿舍,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地方,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宿舍是同学们平时交流思想、自由发表见解、探讨社会敏感话题的场所,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互换,有利于宿舍成员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但由于学生们目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某些现象的客观判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消极的观念,使自己对是非的辨别力明显下降。同时,宿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而低俗、冷漠、消极的宿舍文化氛围自然会对宿舍成员产生负作用。作为宿舍成员,他们年龄相仿,文化素质相似,很容易产生心理互动。建立思政课教师定点联系宿舍的制度,思政课教师要每月至少深入学生宿舍一次,召开宿舍成员的谈心会,观察了解学生的平常生活条件,了解学生自发状态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加以帮助和释疑,期末形成一篇1000字以上的学生日常生活思想动态报告。优化寝室成员的组合,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住在一起,增加寝室成员对各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地方特色的了解,丰富社会知识,增长见闻见识。加强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条例、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成文张贴在每栋宿舍楼显眼的位置,提醒学生日常生活有纪律、需自律。抓好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尽量选用认真负责、热情肯干的同志,将平时的宿舍管理、服务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与学生自律督导组织有机结合,让宿舍的管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有效地让管理育人。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系列活动,如举办大学生宿舍文化才艺大赛、宿舍风采展览等,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宿舍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开展优良学风宿舍评选活动,树立优良学风宿舍及宿舍成员的优秀典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目标和奋斗方向;开展文明宿舍检查评比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引导健康、高尚的宿舍文化风尚。还可以开展类似“我看时事”“评电影”“品故事”“室友心得”“我的博客”等在当代学生中更易成为潮流的活动,增添宿舍文化的多样性,使这些积极向上、颇具现代感的文化形式进入学生的个人生活中,使学生们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以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构成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23”立体模式,经过近年在四川民族地区三所高校的实践,结合民族地区区域文化的特点,结合民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和个人生活能力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受到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的充分肯定。这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覆盖大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大学时代的全过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渗透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途径,对落实“05新方案”,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生动化、丰富化,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是有益的探索。

【注释】

[1]今四川民族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