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彭庆老师谈思政课

北京科技大学彭庆老师谈思政课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学校把思政课专项教学经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纳入全校财务预算,给予有效保障。

本案例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3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已结题。资料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20146期第51-54页。作者:彭庆红,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春霞,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北京科技大学“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组成环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自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同时要做好教学的系统设计,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推进。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背景与理论基础

1.改革背景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突。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扰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如果思政课仍囿于“以讲为主”的教学框架,就容易陷入“学生不爱听、教师疏于讲”的困局,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变了过去轻视智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但是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轻视德育、轻视实践的不良倾向。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要点,满足于各类理论知识考试的过关或高分,就无法形成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创新教育机制,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联系,引导学生们在直接参与中感知社会、体验人生,才能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进而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偏见,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2.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们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不但需要接受理论的灌输与熏陶,而且需要持之以恒地践行。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外化并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基础、前提,外化是目的、归宿。实践教学属于外化环节,但是又是前一内化活动的延续、新的内化的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实践教学能够凸显出对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尊重与发扬,将思想政治教育由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设计与措施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科大”)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实践教学,而系统地探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始于2005年北科大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其规定在设置的4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实践教学;同时下发《关于将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由该课程集中承担起4门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同年,北科大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率先实行“教辅结合”德育模式改革,即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三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教学,通过经典研读、分组辩论、调研成果展示、小话剧、主题班会等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巧妙结合,积极倡导学生融入课堂,并且使学生不走出课堂就能获得相关的感受和体验。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公益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主题,通过项目化管理来推动实践及其成果转化。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外实践教学以“一个主题、若干专题、多个课题”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实践团队,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践活动,返校后集中进行考核与成果转化。

(2)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组织与保障体系。社团实践活动主要在理论社团中开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共同指导、各理论社团具体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任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理论教学指导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协调专业教师来承担;活动组织实施部分由校团委承担;考核环节主要由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负责。此外,各学院都设有社会实践工作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在保障方面,首先是学校制定相关文件支持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平时成绩比重,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必修环节,不合格则不能毕业,成绩达不到75分以上则没有保研等资格。其次,学校把思政课专项教学经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纳入全校财务预算,给予有效保障。

(3)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由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等共同组成课程师资团队。由思政课教师、社会学专业教师进行实践理论指导,团干部、辅导员组织课后讨论与交流。假期综合社会实践环节,指导老师除了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外,还大量聘请专业课教师乃至校外热心大学生教育的人士参与具体专业指导。

2.实践教学的措施

(1)课堂实践。第一,以“课题化、全员化、开放化”为原则,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课题化是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由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设定实践主题,并在此基础上精选出实践课题;全员化是指把课堂内的学生分为各个课题组,推动全员参与;开放化是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分析调研,并将得出的结论在课上宣讲。第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推进课堂实践教学。学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选题、组织策划和深度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增进对思政课基本原则和观点的认知并逐渐内化于心;教师是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者、观摩者和评价者,他们以课堂的时间空间为载体,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认知模糊、选择矛盾和行为偏差等问题。第三,“实践活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拓展课堂实践教学的深度。将课堂实践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研究活动提升课堂实践活动的深度;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促进研究成果的展现和推广,将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结合起来,克服传统教育过程中单一地采用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

(2)校园实践。第一,以成长成才为主线,以社团为载体,将理论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相结合。北科大拥有思想理论、知识技能学习、学术科技实践、创业、公益实践与文化娱乐等9大类共计近100家社团,它们是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第二,以校内资源为基础,建设校园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开发校史展览馆、模拟法庭、资料阅览室、校园媒体、活动中心、宿舍等机构和场所的实践育人功能,建立稳定的校园实践教学基地。第三,以规范的管理为保障,避免校园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园实践教学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操作方案,需要对人员确定、成员分工、项目名称、成果形式、考核方式做出详细说明。特别是对于社团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平时成绩计算范围,各课程组事前要集体研究,统一标准,以示公平,从而发挥激励作用。

(3)社会实践。第一,以“一个主题、若干专题、多个课题”为指导,充分体现教育性与时政性。为了有效引导社会实践,课程组每年结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政热点,确定年度实践主题,以及若干重点实践专题,提供部分参考选题。课程组提供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发明、学习参观、挂职锻炼与预就业实习7种社会实践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第二,“团队为主、个人为辅、项目管理”,重视团队实践育人实效。团队实践具有更加显著的育人效果,课程组优先鼓励团队实践。实践团队一般6~12人,事先需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且必须聘请一位指导教师,经课题组审核通过后进入实践环节。课程组对团队实践实行项目化管理,根据选题、准备情况和预期效果区分出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经费的支持。第三,“依托网站、全程督导、5道防线”,创建社会实践指导平台。课程组创建了包括课程网站、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短信平台在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从项目申报到报告提交以及评奖评优等环节。在安全保障上,落实包括安全教育、购买保险等“5道安全防线”,促使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做好实践安全管理工作。第四,“综合评价、以奖促优、成果转化”,通过有效激励实现社会实践成果最大化。在成绩评定上,由课程组组织进行暑期实践团队答辩以及实践报告评阅,结合学生参加授课情况给出成绩。在评优表彰方面,由各班级团支部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团日活动,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实践成果,推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在实践成果转化上,课程组对选题出色、活动质量高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后期成果转化,通过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招募成果转化团队,努力促成一批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高水平学生实践成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

1.实践教学的成果

近年来,北科大本科生100%参与实践教学,实践类别丰富,内容广泛,实践规模在同类高校中均名列前茅。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以“京杭大运河现状调研”等为代表的实践项目千余项。经过后期成果转化,《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情关草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分获第十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含专项),《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城区乞丐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及《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分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二等奖。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获得显著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评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相应团队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也进入学校精品课程行列。“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科大实践教学的做法和效果也获得各级领导的肯定。2006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撰写了序言并听取了课程组教师的汇报。2007年7月,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同志作了专题汇报,受到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学习北科大的好做法。”2012年11月,《求是》杂志刊发了题为《讲台传真知,实践育英才》的文章,介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北科大模式”。2013年7月,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来校参观了题为《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展览,对学校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2.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

(1)理念更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任何一项改革的前提之一就是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亦然。北科大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崇尚实践。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崇尚实践是北科大的优良传统,北科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说:“母校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实践……实践环节教育最根本的教益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治学。”

(2)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系统是实践教学成功运作的关键。通过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有效整合思政课和学生工作两大指挥系统,构建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系统。另外,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构建了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实践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3)规范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是实践教学顺利运行的保障。通过课程化管理、课题式引导、团队型组织和项目化管理,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引导,建立了长效机制,不但有效地促进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而且有效引导实践教学的方向,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科学的考评与转化体系是实践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成绩评定与评优表彰,有效激励了学生参加实践课程的热情;通过实践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了一批学生科研成果,特别是与“挑战杯”等学术竞赛实现了有效对接,产生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实践成果。

二、媒体报导推广

以课程化机制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来源:求是理论网

http://www.qstheory.cn/kj/jysj/201207/t20120725-172185.htm

调研组成员:于波、杨鹏峰、刘元元;执笔人:杨鹏峰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效的育人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央和国家对此一直高度重视。自2005年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与成果评价方面形成一系列有效做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七年来,该课程取得较好的实践育人效果,深受学生好评和社会赞誉,被兄弟高校称为社会实践教育的“北科大模式”。

北京科技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教育,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2005年,学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规定在设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1/4。同时,下发《关于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教学、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和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外实践教学“三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以教学为辅、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暑假利用2周以上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并计入学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北科大从“一项活动”变为“一门课程”,并相应形成一套社会实践的教学、组织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引导和管理,形成了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1.实践教学的领导与运行

“领导重视、教辅结合、学生参与”,建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两大指挥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指挥系统和实践活动指挥系统。前者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主要协调教师的力量,为社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后者由校团委承担,主要负责协助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进行组织和管理。两大指挥系统负责协调各自力量,落实领导小组决策。此外,各学院都设有社会实践工作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根据两个指挥系统的指挥落实教学组织工作。各学院团委还设有实践部,各班级团支部设有社会实践委员。从领导小组、指挥系统到学院工作组、实践委员,形成了社会实践教学从决策到实施、从教师积极指导到学生自主参与的完整体系。

“起点前移、总结后移、重心下移”,确保实践教学全年不断线。实践教学在北科大被作为一项全年工作来抓。其中,3~4月设计年度社会实践主题,制订工作方案,开展宣传动员;5~6月开展课堂教学、团队申报审批、安全保障等前期工作;7~8月学生外出实践;9月进行成绩评定;10~12月完成评奖交流、成果转化、总结表彰等工作。“起点前移”为社会实践的总体部署、宣传动员、组织准备等赢得了时间;“总结后移”通过一系列考核评优使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最大化,通过成果转化,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实践成果。调动全员参与、调用各方资源,做到“重心下移”。北科大将社会实践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要求各个院系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培训、全员参与”,要求各个班级、团支部都要召开社会实践动员会,并在学校、院系等各个层级举行实践选题研讨会,动员教师利用各方面条件指导、帮助、协助同学们联系社会实践基地、参与实践项目。从而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教师、学生以及院系、支部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实践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专兼结合、实践为主、讲授为辅”,打造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教师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由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等共同组成课程组。由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理论指导;由校内外知名学者、专业课教师担任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给予实践具体专业指导;由团干部、辅导员协助进行课程管理和组织。课程集中讲授安排在实践前期和后期。前期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开设“社会实践概论”“社会实践方法”“实践报告撰写”三门课程。重点介绍社会实践的知识和方法,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实践的各项筹备工作。后期采取小班研讨形式,通过座谈、演讲等方式,交流感受、展示成果,并由教师点评。由课程组编写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占据该领域教材建设前沿。学生在暑假展开自主实践,实践形式可以从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三下乡”等七种实践类型中选择,教师进行分类指导。

2.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

以“一个主题、若干专题、多个课题”为指导,充分体现教育性与时政性。为了有效引导社会实践,课程组每年会结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政热点,确定年度实践主题,以及若干重点实践专题,并且结合思政课以及专业课设计提供部分参考选题。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及职业生涯规划自主设计实践选题及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课程组提供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发明、学习参观、挂职锻炼与预就业实习七种社会实践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切实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有所收获。为了提升社会实践的深度和质量,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实践选题和成果,课程组面向全校征集实践选题,组织专家进行评定,形成校、院两级的重点实践项目并进行成员招募,在政策资金和后期成果转化上予以重点支持。

“团队为主、个人为辅、项目管理”,重视团队实践育人实效。考虑到团队实践具有更加显著的育人效果,且更容易取得成果,课程组优先鼓励团队实践并给予资金支持(实践前期每个团队成员可以获得100元的补贴,后期通过上交相关票据,可以获得每个团队200~2000元不等的后期补助经费)。学生可以以宿舍、班级、党团支部、社团等为单位,围绕课题形成跨专业、跨年级的实践团队,一般6~12人,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且必须聘请一位指导教师,经课题组审核通过后进入实践环节。课程组对团队实践实行项目化管理,根据选题、准备情况和预期效果区分出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经费的支持。

“依托网站、全程督导、五道防线”,创建社会实践指导平台,落实五道安全防线。鉴于每年组织管理大量学生的繁重任务,课程组创建了包括课程网站、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短信平台在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从项目申报到报告提交以及评奖评优等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依托网络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及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课程组正致力于精心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在安全保障上,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落实包括安全教育、购买保险等“五道安全防线”。

3.实践成果的评价与转化

“综合评价、以奖促优、成果转化”,通过有效激励实现社会实践成果最大化。在成绩评定上,由课程组组织进行暑期实践团队答辩以及实践报告评阅,结合学生参加授课情况给出成绩,其中,授课成绩占15%,实践考核成绩占85%。在评优表彰方面,由各班级团支部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团日活动,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实践成果,推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此外,以“学院推荐、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等各类特色奖项的评选推荐工作,由课程组统一进行表彰。在实践成果转化上,课程组对选题出色、开展质量高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后期成果转化,通过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招募成果转化团队,努力促成一批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的高水平学生实践成果。此外,为了扩大社会实践的社会影响和育人效果最大化,广泛利用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实践育人路,七载薪火传”。《大学生社会实践》开课七年,来教学任务100%完成,课程覆盖学校2004级至2010级本科生共22605人、38999人次,累计课堂教学超过4318学时,组织社会实践团队3258支,社会实践超过77552周,参与实践团队指导工作的教师约3000人次。在实践中,完成以“京杭大运河现状调研”等为代表的实践项目千余项。经过后期成果转化,《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情关草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分获第十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城区乞丐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及《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分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二等奖。

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加强了对国情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更加务实;通过接受群众的教育,加深了对群众的感情,志愿服务精神更加突出,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对社情民意的体察,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大大增多;通过深入基层,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体验和感情,认识到去基层就业大有可为,更多同学表示毕业后愿意到基层、到一线建功立业。

北科大社会实践的好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思路在兄弟院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总结北科大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如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①社会实践的课程化思路。北科大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从传统团学系统的“一项活动”变成了“一门课程”,加强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引导和智力支持,建立了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②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系统是实践教学成功运作的关键。通过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有效整合思政理论课和团委两大指挥系统,实现了智力支持与组织管理的有效衔接,并通过各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组、团委实践部以及班级实践委员实现对实践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③通过课题式引导、团队型组织和项目化管理,有效引导了社会实践的方向,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产生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实践成果。④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践课程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成绩评定与评优表彰,有效激励了学生参加实践课程的热情;通过实践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与挑战杯等学术竞赛实现了有效对接。

北科大的实践教学同时给高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和提高思政课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①实践育人效果的发挥必须得到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有效的组织管理;②社会实践的开展必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选择形式,并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实现对接;③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更多更有效地借助社会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④通过有效的设计与引导,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学生课外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孵化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