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理工特色

发展理工特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理工大学原为机械工业部部属院校,1998年划归上海市管理,成为一所新型的市属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共提交专利申请400项,获专利授权185项。有多种产品获国家、上海市新产品奖。该技术已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面向应用科学 发展理工特色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原为机械工业部部属院校,1998年划归上海市管理,成为一所新型的市属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委的直接指导下,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立足上海为中心,紧跟上海的改革开放发展形势,围绕上海市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大型核电、能源设备和钢铁工业等的开发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承担了数亿元的科技项目,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同时还积极参与上海市各种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进行调查研究、理论探索和决策咨询,承担的软课题科研项目有数百万元,为上海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努力。与此同时,学校在科技创新中求得发展,整个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科技创新有效地带动了学校科研大发展

1998年前,学校每年科研经费总量一直保持在2 000万元左右。近年来,一方面学校领导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上海市在学科建设上以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式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和支持。再加上学校在参与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上海市各部委以各种基金项目的方式给予的科研投入,使学校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1年的科研经费总量有了一个飞跃,达到4 614万元,比1998年前翻了一番多。2006年,科研经费总量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1.3亿元,比2001年又翻了一番多。

科研经费中的研发经费也逐年上升,2000年研发经费是628.7万元,到2006年,研发经费达到4 792.6万元,是2000年研发经费的七倍多。

非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拨入经费也稳步发展,从2000年的2 694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8 208万元。

通过科技活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都有了提高。2000—2006的七年中,共发表学术论文9 435篇,其中被SCI收录107篇,被EI收录183篇,被ISTP收录271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学校共提交专利申请400项,获专利授权185项。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学校的专利工作比往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年提交申请的专利有134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著作权5项。已经获得授权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著作权4项。“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多。

在科技获奖方面,2006年学校共有11个项目申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结果有1项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有4项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处获得的第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先进集体奖——“金桥奖”于2006年4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十五”期间,学校的科研项目“小型风机可靠性及气动性能自动测试台”是“神舟五号”航天飞船关键研制配套设备,获得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表彰。

二、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与各相关产业相结合,承担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为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服务,在汽车检测设备和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和国产化方面,以及汽车检测技术、空调系统测试技术和热工技术在汽车工艺中的应用方面,承担了数千万元的科研攻关和科技开发项目。为上海市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贮液罐全性能试验台的研制”,它填补了中国汽车空调系统测试技术的空白,为轿车国产化作出了贡献,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秦山核电站工程上马后,学校即参与了蒸汽发生器管子支撑板、核电站仪表、各种规格的机械阻尼器和液压阻尼器等核电承压设备的研制开发,共获得了近4 400万元的课题研制经费,为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国家节约了600多万美元的外汇。同时,学校还为上海市能源、钢铁、机械等行业的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最近几年,学校接受市经委、市科委、市教委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委托,为上海市的各行各业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共承担了上亿元的项目。其中在制冷空调领域,学校为一些空调、冰箱、食品厂开发检测设备和制造制冷设备,科研经费达2 000多万元;我校为一些大型电力、钢铁、机械等企业承担科研开发项目数千万元,有些技术成果已转让给企业并投入生产。有多种产品获国家、上海市新产品奖。我校城建学院张雷教授研制的“用于生产网格砂布的机电设备”在获得市教委发展基金5万元的资助后,又获得了企事业单位的几百万元经费,自行设计制造了超高压静电机电设备,采用静电植砂技术,用于生产砂布、砂纸。传统的砂布、砂纸是通过重力植砂来完成的,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逐步采用静电植砂来代替重力植砂,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此类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为250万~300万元/台)。张雷教授研制的生产网格砂布的机电设备价格仅为同类进口设备的1/4。该技术已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该设备在上海长江砂轮厂、上海砂轮厂、西安砂轮厂和江苏盐城三菱磨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实际应用后,新增经济效益近1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长江砂轮厂和江苏盐城三菱磨料有限公司两家的统计,就新增产值3.2亿元,新增税利3 700万元。该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占领了静电植砂设备国内市场70%的份额。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该设备的问世,又使许多企业扭转了产品滞销、工人下岗的不利局面,而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如:江苏盐城三菱磨料有限公司使用该设备取得经济效益后,购并了附近五家占地面积为该公司5倍的其他国有企业,转产砂布、砂纸,吸纳了大量的下岗工人,该企业成为江苏省的“先进企业”、“纳税大户”,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二等奖、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软科学发展也十分迅速,得到了近千万元的课题经费。特别是管理学科积极参与上海市各种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保障网络系统的制定,以及道路交通、民营企业,商业发展的研究与决策;社科部围绕上海市的改革开放,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理论问题,为改革开放各种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商学院则参与财政金融方面的课题研究,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等奖项共9项。其中,影响较大、使用面广的是“上海民政系统社会救助网络系统”,它将全市各区、县的社会救助情况和救济金的发放纳入系统,使救助对象能及时领到救济金,并杜绝重复发放现象。

学校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了力,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和上海市的肯定与支持。

三、科技创新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能源岛基地建设”和“动力工程及与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系统管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出版印刷”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2006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个获得的教育部工程中心。我校“现代光学系统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于百年校庆之际正式挂牌。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组建了专门的队伍,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工作,从而加快了学校的发展。目前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

重点学科项目的支持为学校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尤其为学校优秀中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构筑了迈向进步的桥梁。多年来,6个重点学科中共有13人新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其中3人为中年教师,3人为青年教师;有35人新晋升为正教授,其中18人为中年教师,17人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2人新晋升为副教授,均为中青年教师。由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学校从国外引进博士4人,从国内引进博士10人;并派遣5名优秀的青年科研骨干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修,邀请26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又聘请国内外4位专家为兼职教授,3位专家为客座教授。

“制冷与低温工程”在获上海市重点学科支持前,虽然在学科水平上已走在学科前沿,但在学术梯队的配备上却不够完善。学科带头人华泽钊教授之下,仅1个博士生导师,2个正教授,且年龄均已接近退休,其余中青年学术骨干均只有副高级职称。早在重点学科的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和教委科技处领导都曾对这一问题提出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学科建设,该学科学术梯队薄弱情况大为改善,年轻的张华教授已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该学科现拥有博士生导师13人,正教授13人和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中青年学术骨干已经挑起大梁,承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种重点项目。

(二)基地建设初建成效,科研进展硕果累累

几年来,上海市和上海市教委共计投入2 5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学校6个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学校也对该项目的实施非常重视,除了从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上给予一定匹配以外,还专门为各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建立了科研基地。学科建设中,与6个重点学科有关的3个学院,基础科研条件明显提高,共购置了1 576万元的进口设备、国产设备和研制系统,增加了一批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测量仪器等设备,价值608万元,如用于复杂流动现象研究的“颗粒图像速度仪(PIV)”、“三维热线风速仪”、“气相色谱仪”等重要设备,建立了新的试验系统和实验基地。由于有经费、场地和设备,各学科的研究活动得以正常开展,他们新承接各种项目72项,其中,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其中2项为重点);省部级项目145项,其中重点项目31项;承接企事业单位项目248项,其中重点项目19项,总计6个学科获得自筹经费资助10 896万元;已出版著作、教材46本,发表论文1 271篇,部分发表在高水平的核心期刊上,其中有283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其中SCI收录85篇,EI收录146篇,ISTP收录52篇,国外刊物发表文章125余篇,培养研究生945名,申请专利12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奖7项。

(三)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光学工程”创新路

“光学工程”是学校的一个一级学科,但传统光学已逐步失去以往的光辉,学科转型势在必行,在这学科转型的关键时刻,上海市重点学科的资助如同雪中送炭,“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庄松林院士,抓住机遇,建立新的实验室,配置新的设备,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使学校的“光学工程”开始转向代表现代光学发展方向的信息光学和现代光学系统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该学科以庄院士为首,获得多项国家级及上海市重大项目(特别是光科技专项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子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重大项目——微型飞行器用图像传感系统研制;上海市光科技专项项目,研究无源光器件,聚合物弥散液晶(PDLC)材料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可在光开关、可变衰减器及光强动态增益均衡器中获得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无运动部件、电驱动的光器件;在基于自由空间衍射光栅的密集光波分复用(DWDM)通信系统复用器/解复用器(MUX/DEMUX)器件的研究中,基本解决了技术难关、耦合效率、非线性等问题,并研制了新型的光纤阵列及微透镜阵列。该学科于1999年从日本引进的陈抱雪博士、教授,三年多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光科技专项、市经委新产品办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光波导制作工艺、基础研究以及光波导与光纤耦合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科研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理现象,这个发现具有较高的水准,是一个可进一步研究的全新课题。此外,他与日本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多项交流与合作研究工作,与日本法政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合作开发新型高分子光波导,与日本东海大学和日本工艺大学举行3次光技术研讨会,与日本NHK公司中央研究所在SiO2光波导研发方面建立了合作,与日本NITTA公司在有机聚合物波导方面建立了合作。正是由于上海市重点学科的支持和国际交流的开展,使学校“光学工程”老专业闯出了新路子。

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1)坚持在科技创新中求得学科发展,再从学科的发展中取得创新的科研方向,发扬工科院校学科优势,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上海的经济建设服务。争取“十一五”期间,年科研总经费达到2亿元以上,国家级项目数5年累计超百项,论文、专利数再创新高。

(2)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现学校设有55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0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1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9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动力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和工业工程等12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3)按照“立足上海、发展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十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努力建设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光电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科群、先进制造技术学科群、现代管理与经济学科群等四大特色学科群,以及系统分析与集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外语、艺术设计等若干个特色学科,实现以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学科群为龙头,光电工程与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学科群为主干,数理与经济、外语为两翼的学科布局。

(4)学科建设上等级。学校已有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区域经济学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共8个学科。“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投入,努力创造条件使它们中的1~2个成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学科;原5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将争取其中1~2个学科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原上海市重点学科则积极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5)学科建设中要实现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并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2个部、市级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借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东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办成精神面貌振奋,办学效益显著,师资结构优化,教育手段先进,教学设施精良,教学质量优秀,校园环境优美,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面向全国的、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