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特色经济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特色经济_中国县域经济前沿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虞爱华宣城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省对宣城的投资很少,各方面基础非常薄弱。在宣城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县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县域GDP占全市比重超过70%,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已成为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占县域经济的比重在80%以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虞爱华

宣城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省对宣城的投资很少,各方面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宣州、郎溪、广德三个区县曾是历史上安徽三大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属于全省的“经济洼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总量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已经成为安徽近年来吸引省外资金最多、外贸进出口增长最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大、发展潜力最强的省辖市之一。

在宣城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县域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宣城县域经济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建市10年来的加速发展,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实现了“翻三番”和“三个百亿台阶”的跨越,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在近5年全省综合考评和分类考核中,宁国市连续3年位居第一,广德县连续两年进入“双十强”,郎溪县连续两年位居二类县第一,绩溪县连续两年位居三类县前两位。宁国、郎溪、绩溪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宣城县域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两强、两高、两大”:

一是县域经济支撑作用强。县域GDP占全市比重超过70%,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二是县域工业拉动能力强。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近50%,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县域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的84.5%,实现利润占全市总额的90%。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宣城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种禽生产和肉禽加工基地。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林业产值在全省率先突破百亿元,食品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四是产业集聚程度高。宣城逐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水泥、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电机、宣纸书画纸、箱包、特种设备、竹制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达到11个。五是非公经济份额大。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已成为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占县域经济的比重在80%以上。六是科技和品牌创新成效大。现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郎溪、宁国、泾县、绩溪各有1家省级行业检测检验中心。全市拥有中国名牌数量居全省第3位,中国驰名商标、安徽名牌、省著名商标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

回顾宣城市县域经济快速崛起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六个一”。

一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哪个县市区领导班子强,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解放思想的程度、开拓进取的力度,战略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宏观掌控、微观运作的能力,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市委高度重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配备,选派市直单位优秀干部担任县市区党政领导职务,形成整体功能强、结构合理、务实高效的班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有一个符合县情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发展就有多快。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东向融入、全面对接的平台。2010年以来,又紧紧把握皖江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县域经济放手发展。坚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走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有一个有力有效的推进机制。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健康发展,宣城市建立了月调度、季分析、半年点评的工作机制,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后位的县市区列席会议,共同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市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一次汇报,每半年到发展最快或最慢的县市区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推动县市区比学赶超。四是有一个产业集聚的发展载体。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县两级始终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化、企业集聚化的主要着力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扩容升级。目前,所辖7个县、市、区共有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正以蓬勃态势和巨大活力承载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五是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投资和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坚持抓“三资”,即谋划项目、积极争取投资;搭建平台、努力扩大融资;走南闯北、大力招商引资。几年来,对外承接产业转移,向上对接央企、民企,招商引资总量和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累计签约央企、民企对接项目421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在绩溪县投资80多亿元,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郎溪县无锡工业园签约项目达到500余个,已成为全省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典范,被誉为“郎溪现象”。六是有一个利于发展的软硬环境。拼政策是下策,比服务是要务,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产生生产力和竞争力,可以增强内聚力和辐射力。市、县两级一方面加快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民主考评百名科长、基层站所长、公共服务单位和网络“政民互动”、行政审批权改革等多项活动,倾力打造“省内领先、江浙一流”的软环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们将以这次高峰论坛为契机,认真吸纳大家的真知灼见,虚心接受各位的精心指导,把论坛的成果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转化为跨越崛起、富民强市的实际行动,促进宣城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和转型。

(作者系安徽省宣城市委副书记、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