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与经济发展

特色与经济发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民办院校出现之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供给系统中,政府及其兴办的公立高校是唯一的供给者,既难以满足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又难以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也就是说,私立学校提供非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包括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民办高等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更具有私人产品性质和准公共产品性质。

第一节 民办高等学校定位、特色与经济发展

经济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民办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民办高校打破公办高校的垄断,使高等教育系统充满活力,在与公立高校的竞争中为经济发展培养颇具特色的专门人才。因此,民办高等学校与经济的关系比公立高等学校更加密切。

一、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环境与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私人兴学的传统,而现代意义上的私立高等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止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2年。直到1980年湖南九嶷山大学(专修学院)、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的成立,被称作民办院校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才正式在中国复现,并不断壮大繁荣。中国的民办院校诞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变革转型时期,伴随的是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对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个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不足,直接驱动民办院校的兴办和繁荣。民办院校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经济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决定了民办院校发展的准确定位与特色形成必然呼应未来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中的一对矛盾。当供不应求时,会有更多的厂商(投资者)进入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就会有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在民办院校出现之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供给系统中,政府及其兴办的公立高校是唯一的供给者,既难以满足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又难以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而且,一方面没有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办学存在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供给推动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办学效益较为低下。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巨大的教育需求刺激,市场立刻做出反映,高等教育系统中产生了大量作为供给者的民办院校。

我国的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由3个部分构成: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其他形式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011年,我国有民办高校698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22所;招生153.73万人,比上年增加6.99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比上年增加28.38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6.00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30所,各类注册学生88.14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已经由我国公立高等教育的补充,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私立)高等学校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第一,民办院校的发展增加了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公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和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直接推动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更多收益。第二,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利用自身机制灵活的特点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生产的急需,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减轻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负担,缓解高等教育扩张的压力,新增就业机会(民办院校对师资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促进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第四,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树立教育产业发展和大学经营的理念,注重办学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激励民办院校科学理财、善于经营,从而使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由外部的关系发展为既是外部的关系又是内部的关系,使民办院校具备全新的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第五,通过逐渐形成并不断增强的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和竞争力,打破公立高校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垄断,促进公立高校转变办学方式和观念,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丰富高等教育市场资源,有助于健全高等教育市场的机能。第六,通过刺激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和日常消费需求的方式,在高等教育系统为国家和社会积累了大量固定资产,并带动区域交通、餐饮、文化、商业等经济活动的繁荣和发展。民办高校的巨大经济价值和优势预示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练好基本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满足社会多元的差异化需求。

二、市场经济环境对民办高校准确定位与特色形成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着多元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无限与民办高等学校自身资源的稀缺,均迫切要求合理安排和有效使用有限的民办高等学校内部资源。

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由产品的性质决定。从经济层面讲,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主要属于准公共产品。首先,它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其次,它具有外部性或社会效益——一个人受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均可受益。准公共产品一般采取市场、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相混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多渠道筹集和多形式分配、使用资源。教育服务的属性与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满足市场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又从市场获得办学的资源和动力,努力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资源安排、组织设计等方面强化与形成自身特色。

1.民办高等学校以提供私人产品性质的服务为主

在产品性质上,民办高等学校以提供私人产品为主。一般说来,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要靠公共财政的拨款,而民办学校不提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也就是说,私立学校提供非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包括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民办高等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更具有私人产品性质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私人产品的特征是消费的竞争性、服务的独占性与利益的排他性,遵守按单位产品成本收费、谁享用谁付费、多享用多付费的原则。

实际上,教育产品的性质与教育的经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对经济的功用越强大、越直接,其所提供服务的私人产品性质就越浓厚;反之,教育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就比较突出。对教育的经济功能一般有三个层面的理解:第一层面,指的是教育适应并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层面是指教育活动本身应当是经济的,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应当讲究效率;第三层面是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盈利性,要赚取利润。发挥这些功能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第三层面的条件是:产品的私人性质较浓,以面向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等。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在客观上具备了这些条件,但在政策上有严格的限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等教育为公益事业,只能获取“合理回报”,不能以盈利为办学目的。民办高校的教育服务属性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发展定位和特色形成方面围绕、坚持培养专门人才与获得合理回报的双重动机,实行低本高效、质量与成本双控,因而影响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结构、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

2.民办高等学校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

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配置主体、配置的原动力及配置决策方式。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来配置,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的私人产品性质和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民办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市场配置,供求由市场调节,其配置的主体是市场的主体——非公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配置的原动力是高等教育市场产生的需求,配置的决策方式是分散决策、自主决策。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内容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被利用的总量;二是微观教育单位教育要素的投入和组合必须考虑效益的高低。通过市场配置,有利于激发学校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地重新组合各种教育要素,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在民办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极为明显,政府只通过学费标准的掌握对私立高校进行间接控制。公立高等学校因为政府的大量投入,在资源配置上以政府计划为主,受政府拨款或补助的直接控制,学费调控占据次要地位。市场机制主要是在资源配置和使用中发挥作用,至于在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中,教育规律应起决定性作用。

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有两种方式,即间接的市场机制和直接的市场机制。前者表现为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后者是通过收学费(有限的教育供求价格)直接利用社会资源。公立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别主要在于:公立高等学校实行的是部分成本收费,另外一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补偿和调节;民办高等学校基本上采取全额成本收费,政府资助极少,民办高校主要通过提供服务(主要是教学),以及研究和咨询来获得收入,因此,经费来源于庞大的教育消费群体。这是一种十足的市场配置模式。

市场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不断地刺激学院和大学,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那些不能吸引学生或研究经费的院校会发现他们的收入不断减少,最后面临崩溃。通过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方式,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市场的激励作用和市场供求对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在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民办院校比公办院校要高,更能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依赖市场配置资源,在发展、定位与特色方面表现为:广开渠道,利用、挖掘各种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占领高等教育市场,在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办学机制、办学类型、生源获得、校友服务、薪酬分配、内部资源分配结构和管理等方面实现定位的市场导向,效率优先,经营为本,管理和特色专业化,利益最大化。

3.民办院校的自主办学与经营

为了适应依赖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民办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必然做出调整,直接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在产业发展的新体制下,民办院校是一个真正的办学实体和主体,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在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时,民办院校更多地使用价格体系,实行全额成本收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民办院校有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经营权,及时依据市场需求、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效益原则设置并调整机构和专业,配置资源;民办院校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和利益分配、经费支出、教学管理、招生等方面的权力,通过建立系统的、健全的激励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调节机制,确保学校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教育收益不仅受到技术的影响,也和信息、意识形态、政治权力、财产权、工作场所的公民权,以及组织不断创新的意愿有关。我国民办院校的组织管理与产业经营、机制运行和体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思想、制度和机制创新与创造的过程。民办院校的大学经营与服务理念,教育股份制、以学养学、以产养学、合作与合资办学等全新的多元办学模式,都充分赋予民办院校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是民办高校准确定位和凸显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如果说自主办学是民办高校发展准确定位和特色凸显的前提与保障,那么自负盈亏则是民办高校发展准确定位与特色凸显的动力与源泉。

民办院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资本的运作和管理,即理财。在资本市场中,利率是资本的价格。个人和非金融机构以两种方式提供资本:一是将资本存入银行,由银行借贷给厂商,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二是将资本投给厂商,以获取有风险的利润。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将资本投给厂商时,要对资本的收益与利率进行比较,只有预期的利润率高于利率时,他们才会进行投资。资本的本质是寻求最大利润,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扩张。私人资金或资本作为个人拥有的一种生产要素,在运用时应当取得相应的报酬。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离不开资本的,教育财政拨款是无偿的,其产业性相对较弱。学费和民间企业投资是民办院校可以筹集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校的长期发展资金,即资本。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最低程度上要求投资人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者不能让资本贬值,投资人和办学者的投资与办学就应该获得至少不低于利率的收益,这应该说是资金的正常、合理的成本。最理想的方案是,使资本收益扩大,并产生乘数效应。在这两种收益方案中,如果不考虑市场因素,学校投资人和办学者应该如何选择?这主要取决于投资人和办学者投资办学的目的。如果投资人和办学者不以盈利为投资办学的目的,那么,他们就会选择资金保值的方案;如果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必然选择第二种方案。因而就会出现不同目的、不同收益的现象。因此,如果政府的计划调控过多地干预市场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那么就会影响私人投资兴办高等学校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资金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维持性资金和发展性资金。民办院校维持性资金主要通过收缴学费获得,在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如果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开支合理,那么,按成本收费基本上可以保证民办院校的正常开支,实现和保持办学资金的收支平衡;但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需要发展,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资金从哪里来?除了私人投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金融机构借贷等渠道(这方面对盈利、资金偿还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外,最主要还是要靠民办院校自身的资本积累。通过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盘活存量资金和流量资金,科学理财,高效运作资金,实现收支盈余,不断积累,确保资金增量。积累是投资的结晶,是资本形成。有了这些资本,民办院校才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实现规模的扩张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高等教育浓厚的私人产品性质和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的独特方式,改变和激活了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有效经营可以产生利润。经营有利润,就可以吸收投资,既可以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因教育选择注入的消费性教育资金,又可以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教育的利益获得性投资。在高等教育市场上,民办高等学校获得的不仅是间接的远期收益,同时也有直接的及时收益,可以及时、直接获得报偿。因此,民办高等学校的收益在结构上由个人收益、社会收益扩展为包括个人收益、社会收益、民间投资(教育)收益和校本收益四大部分。

多元收益既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突出特点,也是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的阶段性要求。从长远角度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民办高校追求发展与办学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目标是永恒的,民间投资收益与校本收益只能是一种过渡,因此,民办高校的战略定位不能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要立足于长远的综合效益,在从多元收益向双元收益过渡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期间的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主办学与经营能力、竞争意识与实力,在盈利与公益之间求得合理的均衡,以办学的盈余积累推动发展,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增强办学的活力,形成市场驱动、自主发展的有别于公办高校的办学特色。

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民办高校在发展上准确定位的物质基础,也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和便利。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需要经济发展作为物质保障,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以经济的发达作为超越公立高校的支撑,穷苦办学、危房办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是难以立足的。所以,从长远观点看,民办高校定位是否准确,特色能否形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

民办高校在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培养规格等方面的定位及其形成的特色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密切相关。在经济的持续繁荣阶段,经济部门对人才的长期旺盛需求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刺激民办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定位于万人大学、巨型大学的办学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存在意味着社会需要大量掌握一技之长的低端与中端的专门人才,促使民办高校着眼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对我国东部地区电子、光电与机械制造、对外贸易、鞋帽成衣、金融服务等产业的高度发达,具有较高办学自主权与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必然明确服务面向,定位于以光电信息、金融外贸、服装纺织等为主,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相应规格的专门人才,形成区域民办高校发展特色。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根据不同的经济体制,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的体制上定位于多种类型——股份制高校、(中外)合作型高校、盈利性高校、非盈利性高校、独立学院、研究型民办高校、应用型民办高校、经营型民办高校、教学型民办高校等。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国家与地方不可能制定或实施倾斜政策的背景下,其发展、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均衡的正面互动,在发展规模、结构、类型等方面全面适应,形成特色,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也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在通常情况下,民办高校的社会需求引导和影响着个人需求,复杂的是,影响民办高校个人需求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民办高校的社会需求外,国家和地方招生政策调控导向、公共财政介入程度等也发挥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三本层次的高考划线计划、无公共财政资助的高学费等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不能走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的道路,而必须立足于培养有特色的个性化的专门人才,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型、应用型的办学理念、模式与回报社会的责任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