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发展能力优化

特色发展能力优化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要通过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吻合,企业发展要依靠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向需求合作共赢机制,优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把学校模拟的实验、实训教学,与企业顶岗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校的理论教训、技能教学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综合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技能熟练,能力突出,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

第五节 特色发展能力优化

一、特色培养目标定位能力优化。优化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能力,首先,通过职业分析,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中、高职、应用本科毕业生就业比较优势分析,把握本校相关专业区域高职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智能结构的一般特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性定位能力,从而切实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偏高或偏低的问题;第二,要通过同一区域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把握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外在机遇和潜在威胁、内在优势和劣势,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扬长避短能力,从而切实解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问题;第三,基于区域高职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智能结构的一般特征,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办学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类型、层次和智能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独特性定位能力,切实解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独特性问题;第四,根据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和发展性特征,定位初次就业目标和预期就业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性与阶段性特征,定位专业人才培养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课程群目标和课程目标,以及单元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针对高职教育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问题,一定要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总体要求,把创新“高素质”培养目标能力,作为高职特色培养目标定位能力优化工作的核心位置。

二、特色办学体制和机制培育能力优化。从博弈论角度看,高职院校制度创新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社区、高职教育消费者的博弈过程;从院校内部看,是一个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发挥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作用,依靠教职员工创新一个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产生制度效益的关键。

一要创新区域高职院校宏观管理体制,为高职教育强校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省高职教育发展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质量评估与监督;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门、大型企业等,对各自举办的高职院校要行使在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办学特色、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决策权并承担领导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高职院校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确定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引导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要通过建立多元投入体制,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发展的财政性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等方面的投入;要不断提高技术和技能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根据高职教育多主体性、多层次性,建立分工与合作结合、归口和协调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咨询服务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充分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合理利益诉求,建立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制度。在社会层面,行业企业要建立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办学制度和组织机构,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介入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要建立依托高职院校发展社区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制度,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社区职业学院面向社区招生,就近入学,实行走读和多种形式办学,既有各类在职人员的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非学历教育,也有多种形式与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等联办的学历教育。

二要创新院校与社区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建设高职教育强校创造办学体制优势。一要积极与用人市场接轨,建立积极为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服务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包括完善社区参与办学模式,让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如企事业、部队、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大量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进行人员、信息、设备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增加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通过构建市场导向运作机制,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结构、培养规格、学制设置、课程选择等。二要通过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吻合,企业发展要依靠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向需求合作共赢机制,优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把学校模拟的实验、实训教学,与企业顶岗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校的理论教训、技能教学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综合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技能熟练,能力突出,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三要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如建立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教授委员会论证,行政部门执行,督导评估部门质量监控的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强化与市场接轨的职能处室,精简上下对口的事务性部门,向系(院)一级放权,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教授评议会,逐步提高学术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按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选拔和聘任行政管理人员,逐步推行职员制;建立学校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

三要创新高等教育与职业平台紧密结合的培养体制,培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制特色,如以重点专业为纽带,依托区域优质特色行业企业建立校企、校际长期稳定合作的集团化专业办学体制;在集团化专业办学体制内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优化调整制度,培养目标体系建设制度,工学结合顶岗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制度,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工场化教学基础设施配置制度,教学做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制度,校企文化有机融合的高职文化育人制度;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职业能力为标志,工作过程表现与工作成果、服务效果结合的学习成绩考核制度;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社会中介组织实施的专业办学质量监控制度等。

三、特色培养体制培育能力优化。高职培养体制特色培育能力优化,首先,要优化专业定位能力,即解决办什么样的专业的问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技能等要素的有机融合。要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紧密依托区域产业发展,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改革单一院校型专业模式,建立具有学校和企业双重功能的专业体制,才能形成与学科教育专业的比较优势。为此,高职院校要全面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和优势特色,根据本校与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定位本校专业发展方向,规划本校专业结构体系,建立稳定的校内生产性外实习实训基地。其次,要优化专业合作能力,即解决如何办专业的问题。以重点专业为纽带与区域优质特色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是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特色的前提条件。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在服务行业企业中求发展的发展理念,必须要强化自身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应得到的利益和发展成效,如建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企业技术技能骨干专家参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制度,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管理咨询服务和员工培训工作,把自身的知识优势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第三,优化专业管理能力,即解决高职专业如何运行的问题。高职教育是一种实践导向的开放式教育,不仅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向社会开放,教学场所、时间和教学形式也要向社会开放。为此,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必须建立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管理专业,必须建立开放的、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切实解决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问题,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问题,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问题。第四,优化课程改革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切实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五,优化教学改革能力,通过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第六,优化实践教学保障能力,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行业企业合作创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能够不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能够建立起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第七,优化专兼结合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能力,能够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确定专兼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能够有计划地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提高,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能够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第八,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能力,能够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专业办学水平评价重要考核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