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以特色求发展

优化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以特色求发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保证定位目标和办学特色建设的有效开展,民办高校有待设立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专项资金。“以人为本”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立基点,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民办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而师资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以目前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在继续保持精简、高效的状况下适当充实行政管理人员。

第四节 优化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以特色求发展

民办高校围绕既定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形成策略,进行学校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增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这涉及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原则、各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要素配置的时机、环节、流向、量的匹配等方面)本节探讨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策略,并提出对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系统,以利于学校考评自身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利用效率。

一、民办高校资源配置原则

1.适度均衡原则

从资源配置的“木桶原理”出发进行资源配置,应尽可能做到各种资源要素的适度均衡配置,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势必会造成一部分资源供给的相对过剩而被闲置,而另外一部分资源则相对不足,对生产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现代物质生产部门以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由于产出的标准是严格的和精确的,产品是否合格也是易于测量和判断的,所以同一生产过程最终产品的质量差异并不明显,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资源的约束条件也比较严格。高等教育的状况与之完全不同,它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以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质量标准难以严格确定,因而教育产出的质量差异比较大。从形式上看,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太固定,资源的约束条件也不太严格,但是为保证教学质量,也同样应该使各种资源之间保持一个较好的匹配关系。(11)民办高校在科学定位、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资源配置不能失衡,不能盲目加大校园基建等硬件的建设而忽视师资、教学制度与管理等软件的投入,更不能使这些资源要素过度使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形成办学特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反而会付出牺牲质量和声誉的代价。

2.效率原则

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是指资源的投入数量和结构能使产出增量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下产出量的多少和资源闲置数量的多少加以衡量。资源配置效率高,意味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闲置和滥用的资源较少,资源尽可能地被充分利用。(12)在民办高校构建办学特色过程中,在不违背均衡原则的前提下,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打造特色专业或者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等是非常必要的。办学特色的形成能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培养的学生(教育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这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体现。

二、民办高校内部资源要素配置的策略

民办高校的三种主要资源,即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投入方向、重点、结构及规模等应该围绕学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建设来开展。

1.财力资源配置策略

主要包括资金的优化均衡分配和专项资金的设立与使用。这里所谈到的资金分配的均衡并不是指所有的部门、所有的环节在资金占有量上的均等,而是指各部门、各环节的资金分配要能满足各部门、各环节的基本需求。任何的特殊建设都不能侵占到各部门、各环节的正常运转资金。多所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民办高校的基建、人员工资、教学运转费用和办学积累资金四项在办学经费中所占比例分别应为20%、25%、45%、10%左右,以这样的比例进行资金分配能达到较好的资源配置效益。当然这个比例也可以随着学校发展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节。不同时期资金流向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要配合民办高校建设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来选择。

为保证定位目标和办学特色建设的有效开展,民办高校有待设立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专项资金。按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学校办学资金应投入到最具效率的地方。投入学校办学特色的构建正是资金利用高效率的体现。但是办学特色构建所需的资金往往是动态的,各时期的资金需求是不一样的,建议民办高校建立办学特色构建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可以从基建资金的结余中产生(因为基建资金的需求也是随学校的发展时期而变动的,学校新建时期或者扩展时期其需求较大;而其他时期其需求较少,主要为维修保养费用,可产生预算结余。),也可以从办学积累资金中分配,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并按一定比例增长。该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学校特色项目的投资,必须得以确保。

建立办学特色构建专项资金后,必须保证该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该项资金应投向办学特色建设中的资源配置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而不应在资源配置充足的环节再去锦上添花,或者在非关键环节做不必要的投入,这样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少数公办高校花巨资建造豪华校门的事件就应该为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敲响警钟:学校的特色建设并不在于校园的豪华程度。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其特色的立基点仍是在人才的培养上,尤其民办高校在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办学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下,更应当注重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一般而言,专项基金的投入重点仍然在特色专业的构建方面,围绕特色专业的构建加强师资的投入、教学硬件的投入和实训设备的投入等,此外,还要适当进行广告投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广告宣传是难以完成特色构建、形成品牌效应的。这对大多数默默无闻的民办高校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总之,在我国民办高校资金还比较紧缺的现在,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高校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使每一份资金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但对有些资源也必须避免过度使用。

2.人力资源配置策略

以人为本”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立基点,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民办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而师资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在行政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方面,主要应保障正常的教学、后勤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配置的合理性。以目前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在继续保持精简、高效的状况下适当充实行政管理人员。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民办高校为建构办学特色而引进教师时,就应当考虑师资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应通过教师的引进和调整实现教师结构的合理化。在引进教师的年龄层次上,应以35岁至55岁中青年教师为主,以改变多数民办高校存在的教师年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在引进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方面,并非职称和学历越高越好,而应以引进擅长专业技能,能够较好熟悉教材、驾驭课堂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一般来讲,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研究性以上学历的人才引进比例应在15%~20%,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成为民办高校引进的重点对象。因为高端人才的引进意味着高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实际教学中并不需要太多的高端研究人才,过多引进只会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教学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高端人才的引进比例可适当扩大。在引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方面,基础学科应以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为主,特色学科专业的教师应大力引进。

(2)拓宽民办高校教师来源渠道。

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存的师资,即那些正在民办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另一部分则是潜在的师资,即现在不在民办高校工作但有能力担负民办高校教学或科研任务的各领域的知识分子,如科研人员、律师、经理、工程师等。从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吸收新成员,可以充实和壮大教师队伍,活跃和营造学校的氛围,加强民办高校和市场的联系。如采取请律师讲授法学,请企业经理讲授管理学,请经济师讲授财政学等,从而也使学生从他们身上直接领略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3)提高教师地位和福利待遇。

首先,政府必须从观念上进行引导,确立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应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升、评优等方面明确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程序,以确保民办高校教师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待遇。在工资和福利方面,建议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应确保民办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福利。由于民办高校有自己独特的运作特点,如果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完全由学校承担,则很难得到完全的解决,“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往往就成为一句空话。正如黄河科技学院胡大白校长提出的意见:国家至少应该负责民办高校教师“五险一金”,参照国家事业单位标准进行缴纳。这样,民办高校既能减轻一部分经费压力,又能免除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安心致力于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民办高校在办学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为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3.物力资源配置策略

物力资源是保证民办高校运行的物质基础。做好物力资源的配置才能保证民办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物力资源的配置才能构建学校的办学特色。

(1)提高学校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学行政用房、宿舍、仪器、图书馆、食堂、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管理要体现统一规划、各部门归口管理和个人负责的原则,对基础利用率实行相应的评估考核。学校应该从小事着眼,充分挖掘硬件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学校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没有充分利用的校舍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对师生开放,在满足师生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向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开放,使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应在不影响基础设施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尽量使资源利用率达到100%。对基础设施中的“瓶颈”资源,应适当加大投入,在资金有限、不能追加投入的情况下,要使用可替代资源进行替代。

(2)加强特色专业实训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为打造民办高校特色专业,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必须大力投入,有时甚至需要超前的投入。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初期,该项物力投入是非常大的,应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投入。但毕竟该项投入十分庞大,在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来完成,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进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由企业提供部分实训场地,节约教育资源。

(3)提高特色专业实训场地和设施的利用率。

民办高校应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利用统筹方法安排好实训场地和设施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实训设施的承受阀限内尽量使资源利用率达到100%。此外,在寒暑假或者其他的教学空闲时期,可以安排利用实训设施投入生产性活动。比如接收外校学生进行收费实训,或者对外承揽加工业务等,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使资源具有创收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潜力。

三、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系统

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是衡量一个资源配置方案优劣的参考。民办高校必须有考察其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系统,及时对其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和反馈,决策者可以及时对其资源配置的方案进行修正。因此要建构民办高校内部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民办高校内部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民办高校内部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内部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评价的关键性工作,分析评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制定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反映办学目标的要求,既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全面性原则,即资源利用效率要尽量反映投入要素的各个方面,包括数量和质量;(13)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能够全面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避繁就简,指标数目少而精;应坚持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要考虑在目前条件下,能够取得必要的数据资料,且取得这些数据资料的成本要尽可能低。为此,要立足于民办高校办学的实际,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和产出要素,构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8-1。

表8-1 民办高校内部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img49

续表

img50

以上指标体系可根据评价的内容和目的进行拆分和调整。比如,要评价特色专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则可选取相关特色专业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根据民办高校自身或该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状况设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实测结果高于标准值则说明资源利用效率高,低于标准值说明资源利用效率低。

【注释】

(1)玛丽·亨克尔,布瑞·达里特.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郝维谦,李连宁.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胡建华.由“国家控制的模式”向“国家监督的模式”转变——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3(6),47.

(4)戴小霞,等.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伍世安,等.中国收费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35-42.

(6)陈章武.管理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01.

(7)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8)邬大光.民办高校要面向市场办出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1):10.

(9)赵飞鹏.政府、市场、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10)祝继明.民办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6(6).

(11)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188-196.

(12)厉以宁,闵维方.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26.

(13)李福华.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0(9):33-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