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城乡失衡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城乡失衡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明显的工业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由公共财政供给,而农村公共产品尽管各级财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但依靠农民以缴费这种方式供给仍占重要地位。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城乡失衡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二、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城乡失衡

长期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导致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二元”财政,造成了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的城乡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明显的工业偏好和城市偏好,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由公共财政供给,而农村公共产品尽管各级财政都安排一定的支出,但依靠农民以缴费这种方式供给仍占重要地位。

1.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财权和事权不对称

自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省又相继出台一系列体制政策,集中体现在财力上收,事权下放。各级财政负担越来越重,2001年江苏省调整对下财政体制,2002年中央进行所得税共享改革,2004年中央进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以2004年为例,后三次体制调整南京市要向中央和省贡献47.4亿元,其中郊县向中央、省贡献17.48亿元。虽然中央与地方划分了财权,但事权仍是模糊交叉的,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本该由上级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有的却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甚至村委会都承担了较多的政务,造成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应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目前这些事权主要由区(县)、镇政府以及村级承担,中央和省一级负担的比例较低。

2.市级财政收入增长有限,转移支付矛盾突出

随着中央和省几次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和省对地方财力都进行了统筹。在贯彻落实改革方案时,市对区(县)没有新出台集中政策,并且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由于市本级承担的中央和省统筹集中财力较多,市本级财力的增长已不能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同步,财力增量有限,因此进一步加大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力度的难度很大。以2006年为例,市本级财政总收入278.3亿元,增长15.1%,而可用财力为57.12亿元,比上年净增加3.64亿元,增幅6.8%。同时,郊县对市级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大,事权与财权的界定不够清晰合理,单纯依靠市级财政投入的老办法多,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新措施少。

3.镇(街)财政保障水平较低,财政风险趋于突出

一是部分镇村发展经济缺乏财力支撑。2006年全市年财政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下的镇(街)有23个,占南京市全部镇(街)的33.8%,多数集中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一区两县”,其中8个经济薄弱镇财政尤其困难,2006年其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仅占全市镇(街)财政总收入和全市镇(街)一般预算收入的2.5%和2.7%。8个经济薄弱镇镇均财政收入3 008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二是政府性债务形成的财政风险趋于突出。到2006底全市镇(街)债务19.07亿元,镇(街)平均负债2 686万元。其中,运转及社会公益事业负债5.14亿元;工业园、开发区建设负债5.47亿元;兴办企业负债2.41亿元;其他负债6.05亿元。村级债务已达15.6亿元,村均177万元。由于近年来镇(街)建设投入规模加大,资金配套需求增多,郊县财力难以配套,镇(街)债务仍有继续加大的趋势。沉重的债务负担,增加了基层政权运行的财政风险,已成为制约乡镇发展、影响农村稳定的潜在威胁。

4.镇(街)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财政增长后劲不足

从收入结构看,尽管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可用财力增长乏力,2006年南京全市镇(街)预算内可用财力仅占财政收入的24%。同时,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镇(街)在经过前几年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之后,随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过去的主体税源可能逐步衰减,需要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有的镇村支柱产业不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够多,发展后劲还不强。一些镇(街)财税秩序混乱,部分镇(街)“吸税引税”现象比较普遍,不计成本,一味追求“面子”,造成镇(街)之间、郊县之间恶性竞争,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虽然财政收入从表面上看有所增长,但实际可用财力却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给镇(街)今后的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增加了变数及难度。从支出结构分析,南京市镇(街)财政支出中,人员和机构运转等刚性支出比重大,建设性、发展性支出比重小。目前大部分镇(街)仍处于“吃饭财政”阶段,发展性资金相对匮乏,今后部分镇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5.支农政策执行效应较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是好的政策郊县难以消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市以上各级政府都出台各类促进郊县发展的好政策。政策上能倾斜的都倾斜了,但由于有些政策郊县不能消化吸收,导致这些政策执行效应不明显。如省、市对郊县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都有一系列的奖励补助政策,但由于能够达到规模要求的担保机构太少,政策效应难以发挥出来。二是“政出多门”财政难以逐一落实。目前涉及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部门较多,资金渠道、部门支持政策也比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资金投入分散现象严重,政策之间相互掣肘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有效性。如仅农民培训一项,就有劳动、教育、农村、妇联、共青团、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在管理,都出台了相关的资金扶持政策。

6.农村居民点布局较分散,影响了投入的效率

一是布局分散,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仍然多达13 000个,其中雨花台、栖霞两区分别达346和630个,最多的江宁区达4 600多个,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二是占地过大,2007年郊县居民点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达8.3%,全市农村户均居民点用地高达793.3m2,远远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上限150m2,是南京市规定的城郊结合部住宅面积标准135m2的5.9倍。如果按照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仅需要较多的财政支出,令市区财政负担不起,而且组织和投入成本也很大,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益原则。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村庄和乡镇将会合并,如果按照现有乡村布局和人口分布推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还会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和配置失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