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人员资源配置规模不足,结构失衡
(一)科技人员总量规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科技人员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机制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当今世界,世界各国都在运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求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辽宁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这个发展过程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根据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 047.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6年增长21.0%。至此,辽宁工业经济已连续3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 432.44亿元,比2006年增长32.3%;200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 6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7年增长17.5%;全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 894.0亿元,比2007年增长22.3%。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16.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08年增长18.3%。辽宁工业的增长速度与沿海发达省市相当。
根据《200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和指导意见》,辽宁装备制造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现有基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核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升级,坚持开放合作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在这个发展战略指导下,装备制造业在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扮演了重要角色,贯穿于辽宁工业发展的始终,并给工业发展以持久动力。为此,辽宁迫切需要当量科技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来完成这一发展目标。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辽宁的科技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一流人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原因在于辽宁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左右,而上海2003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53%,2004年为55%,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北京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天津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达到60%;浙江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江苏省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5%,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从中可以看到,辽宁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造成了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名列第8位,不仅低于北京这样的一类地区,甚至低于陕西、吉林地区,这必然导致辽宁科技人员的总量规模难以扩大。
(二)科技人员领军型人才缺乏
应该说,辽宁是科技大省,但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辽宁科技人员不仅总量规模不足,而且缺乏尖端人才、领军人物。
科技人员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是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一线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科技活动人员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科技活动人员规模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强弱。在全省科技人员中只有1/3多的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偏低,欠发达地区更低,科技活动人员地域分布也不尽合理,这种状况必然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也是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借用统计年鉴数据,可以计算全国各省市的科技活动人员密度(每万人从业人员的科技活动人员数),计算结果可以显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科技活动人员密度为93人,低于同时期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中用于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规模与实力仍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在科技创新中,尖子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尖子人才的缺乏会直接导致竞争力的缺乏。据《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北京市的当选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911人,高居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首位;上海有196人,位居第2位;南京有110人,位居第3位,高居全国地级城市首位;武汉64人,位居第4位;西安53人,位居第5位;天津38人,位居第6位;长春35人,位居第7位;成都34人,位居第8位;沈阳32人,位居第9位。2009年辽宁“两院院士”人数为49人,仍低于发达地区。院士的智慧与学识对辽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科技活动人员中的高学历的比例也较低,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中只有33.52%的人为科技活动人员,虽然高学历不等于高层次人才,但我们不能否认高、深的专业训练能够提升科技人员的研发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博士学位的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也可以得出缺少尖子人才的结论。这种状况已经阻碍了辽宁科技进步的步伐,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东北三省创新能力排名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基于WLS的估计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弹性为28.24,远远大于成果转化的科技经费的投入。这表明,当前抑制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已经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才问题。
(三)科技人员结构分布不均衡
科技人员分布不均衡,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地区、行业、专业分布不均衡。辽宁科技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都有待提高。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科技人员集中度较高,人才密度高,而中小城市的集中度低,人才密度低。因此导致中小城市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相对低下,限制了地区经济发展,而经济的不发达会使得这些地区进一步丧失了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
从专业上看,全省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偏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愿留在农业、水利等部门工作,如农业部门的近1/4的科技人员脱离农业部门。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正在加紧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后的农业经济结构其突出的特点应当是大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这必然要求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密度。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有40名农业科技人员,而辽宁仅6.5名。农业科技人员人才密度也低于全省从业人员科技人员的人才密度,说明我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素质低于其他产业,这必然会制约辽宁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工作环境艰苦,成功的风险大,周期长。农业科研人员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导致不少科技人才相继流失。
从行业看,很多行业、部门都存在科技人员结构偏离度现象,说明科技人员结构与部门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满足不了本行业、部门对科技人员的需求。
二是科技人员的层次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由于在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下,科技人员必须经历一定的专业训练和工作年限后才能获得一定等级的技术职称。因此,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结构都说明了辽宁科技人员的层次结构问题。不论是年龄还是工作年限,辽宁的科技人员正处于创新、创造的高峰期,但也存在后续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员不足,无法形成活力的梯队,科技人员的年龄构成关系到科技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梯队的合理布局。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呈塔形分布。因为青年科技人员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内涵和专业修养,才能逐渐成为科研活动的骨干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会出现一定的淘汰率,为了保证新老科技人员能有效地进行新老交替,必须使科研人员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