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回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回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课。高等学校从军管会接管开始,就宣布取消“党义”、“军事训练”等反动政治课程,取缔国民党的训导制度,开设新的政治理论课程。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上同样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被政治运动替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陷入停顿状态。党的十二大以后,各条战线改革逐步开展,高校政治理论课也进行了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回顾

口述:叶敦平   

采访、整理:陈 泓

时间:2011年4月20日

走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岗位

1949年上海解放时,我正在新建中学(现已与储能中学合并)念书,其间受到中共地下党进步思想教育,认识水平有所提高。1951年,在参加市政建设中,我被分配到上海市总工会,安排在手工业工会担任职工教育工作。1954年,作为优秀教师,我被选送报考并进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我们那一代青年追求进步,思想纯洁,认为只要祖国需要,不论报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同时,我们也认为政治教育是一项很光荣的工作。1956年毕业后我留校任助教,真正开始了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大学教师生涯。

1958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交通大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交大是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在交大工作我感到很幸运,也感到压力大,深感专业知识不够。所以经过努力,我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师从哲学名师肖前教授。在人大学习哲学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哲学研究氛围的环境下,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并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959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上。我撰写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960年7月人大研究生毕业后,我返回上海交通大学继续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的思想理论教学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课。高等学校从军管会接管开始,就宣布取消“党义”、“军事训练”等反动政治课程,取缔国民党的训导制度,开设新的政治理论课程。当时上海高校普遍开设“社会发展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也有开设“新民主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等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51年,我国开展民主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高校进行政治运动外,还加强了对学生进行政治常识教育,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常识等。1952年,高校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各高等学校先后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四门课程,并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开始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有益经验。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学习苏联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当时,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政治运动较多,强调政治斗争和社会实践。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上同样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被政治运动替代。1957年高等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规定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以毛泽东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指示》还规定各校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暂定一年,每周八学时,四门政治理论课一律停开。1958年起,全民大跃进”。教育改革强调在社会实践和劳动中进行理论教育,提出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这一阶段,又出现了劳动过多,中断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象,以劳动代替理论教育。1960年以后,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作出了调整,恢复“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四门理论课,重新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当时“反修防修”的调子越来越高,阶级斗争这根弦越拉越紧,理论教学中阶级斗争理论也被放在突出的地位,课堂上系统的理论教育还是遭到削弱。

1964年至1965年,全国开展打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进攻的“四清”运动。广大高校师生分期分批赴农村、工厂参加“四清”工作队,用参加“四清”运动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陷入停顿状态。

总之,从1956年至1966年这10年中,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经历了积极探索,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也出现了不少失误。

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和发展的高校政治理论教学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遭到破坏。那时,政治理论课教学被停止,教师下放劳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歪曲颠倒,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遭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

1978年5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中,上海各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开始拨乱反正,重新组织教师队伍,恢复“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恢复马列主义教研室编制。1978年6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14省市高校马列主义教师座谈会,重新研究理论课教材建设,决定迅速组织一批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理论课教材。为此,上海高教局派四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四门课的教学大纲,《政治经济学》大纲编写者是复旦大学蒋学模,《哲学》大纲归我,《共运史》大纲归华东师大李清池,《中共党史》大纲归上海师大庄有为。后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编写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共党史》等教材,成为教育部的推荐教材,在全国很多高校推广使用,得到了好评,获得读者的肯定。其中,《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教材。

党的十二大以后,各条战线改革逐步开展,高校政治理论课也进行了改革。早在1981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讨论会上,教育部就提出,要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并提出了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革思路,规定要做到态度积极、稳妥,先抓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1984年9月,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思想理论教育内容对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够,研究不够,不能科学地回答现实问题。同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领导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联系实际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不是最理想等。为此,必须对当时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改革。改革的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此,当时中宣部、教育部规定在高校中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为了帮助学生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增强鉴别能力,各高校还先后开设出“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艺思潮”等讲座。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由来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提出从培养“四有”人才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认真改革。为贯彻中央通知精神,国家教委将“中共党史”课改成“中国革命史”,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合并改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将这三门课简称为政治理论课,又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86年9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普及法制知识的教育,以知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1987年10月20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为必修课,而“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三门课程,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这些课程被称为思想品德课。这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形成了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互相配合的教育格局。对这样的结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人们简称“两课”。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党中央一贯重视高校思想理论教育,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编成教材,进入课堂,用以教育武装大学生。上海根据当时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状况把邓小平理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率先实施了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1998年6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两课”设置:政治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文科增设“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把原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改成“邓小平理论基础概论”,“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这就是“98方案”。广大教师经过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理论教育取得了不少进步,但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专门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情况明显改善”。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改进方案。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新的部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其中一项重要决策是对1998年确定的“98方案”中规定的为本科生开设的七门必修课程,作了重新设置。方案规定将原来的七门课程调整为四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说”(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是大学生必修课程。这项改革设置被简称为“05方案”。2005年以后,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在教育部社科司直接领导下,广大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保证“05方案”顺利实施。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共同努力,确实有了不少进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课程内容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还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还不是太理想。现在国家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投入很大,条件也很好,但是教学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能出标志性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教学要更好地结合,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服务,为教学提供支撑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要建设一支政治业务过硬、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近段时期来,我们广大教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对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怎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普遍欢迎的课程?这个问题至今还需要不断探索。我们广大教师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寻找正确答案。现提出四个问题共同研究。

一是定位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的。它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育人功能,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二是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能丢了老祖宗,也不能教条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科学理论的品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是时代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单独多媒体教学,也不能老方法满堂灌,要用案例、实效教学,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要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教师问题。教师是关键。教师不能“要我教”,也不能“只管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特殊的要求,教师要政治业务过得硬,既有学术魅力,还要有人格魅力。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发奋向上,教书育人,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img29

叶敦平(右)教授正在接受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