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高职校园文化中存在问题的审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谐教育生态下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采取积极的对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校园文化是由多种成分参加、多种层次组合、多项内容构成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探索精神文化的定位,是校园文化获得明确方向和发展的核心。物质、环境文化是形成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的条

二、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职校园文化是根植于校园的一种精神积淀,它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生动,它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与发展趋势,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对高职校园文化中存在问题的审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谐教育生态下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采取积极的对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1.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校园内部,要注重有机结合的系统性

校园文化是由多种成分参加、多种层次组合、多项内容构成的整体的系统工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共性的基础上,要针对各自学校及其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标准的定位,有系统地制定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构想,在逐步实施的基础上,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1)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和整体实施的系统性

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淀、选择、凝聚才能形成。所以,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要坚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更需要有意识主动地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短期内有质量的积累。

建设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需要在制订发展规划上的系统性,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体系,在设计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干部主动设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同时,要加强规划、建设、成效等工作的系统性,实现师生受益最大化。要形成校园文化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的长效系统机制。要从校园文化的领导、组织、管理到活动设计、经费投入、场所建设等,都要系统规划、统一部署、协调发展,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配合,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内涵上要有系统性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受历史传统、文化、地域等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这种精神在校园发展中具有价值导向、规范约束、社会辐射等作用,因此在内涵上应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具有系统性。

首先,要正确把握精神文化发展的定位。探索精神文化的定位,是校园文化获得明确方向和发展的核心。精神文化表现在学校的价值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和领导作风,也表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政治倾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等。其中,校训是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以校训为主题的精神文化,挖掘和赋予其新的内涵,积极开展践行校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之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

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的人生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它既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也是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当前,由于社会环境和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引起社会公众价值和心理状态发生明显改变,使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得复杂,心理多变更为突出,并且更易受社会偏激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反社会”的逆反心理。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价值观上的困惑,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引导,为学生拨开思想上的迷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紧密依托行业,推行工学结合,其价值观也带有鲜明的职业色彩,如商贸类的讲“创业”,金融类的讲“诚信”,机电类的讲“勤朴”,等等,可以说极富个性,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

还要注重发挥隐形课程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隐性课程为主的文化,它主要隐含于校园环境、校园制度体系、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中。隐形教育则是指校风学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在无形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的熏陶和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发挥隐形课程的育人作用,通过学生间的交往、师生关系的优化,形成有效的校园价值体系,形成体现校园凝聚力的群体心态。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显性和隐性两种课程在总体价值取向上相一致,高度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保证居于校园文化主导地位的精神文化得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在管理意识上,要提高师生员工的全员育人意识、校园文化育人意识,改进和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使德育渗透于学校工作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和校园活动之中,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大舞台。

(3)校园文化建设在制度文化上要有系统性

制度体现办学价值取向,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要求,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在建设制度文化时,要注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系统性、注重制度与实行的系统性,还要注重制度的人本性。

首先是健全管理制度。广大师生员工在同一校园内工作、生活、学习,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到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要全,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要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要严,纪律要严明,赏罚要分明。在制度建设中,还要不断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要逐渐实现目标管理的体制,各项工作包括文化建设,实施第一责任人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年度考核工作与之挂钩,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是全面实施各项制度。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没有制度就等于没有管理,然而制度过严,势必增强逆反心理,造成校园人际关系紧张;制度过宽,或执行不力甚至形同虚设,同样会使人心懈怠,不利管理。只有依法治校,法情相济,宽严有度,赏罚分明,才会有严格要求下的宽松的人际环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很多时候,朴实自然的话语,宽松和谐的气氛,直率坦诚的态度,最容易唤起双方心理上的共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会议上的讲话、命令、制度所无法企及的。因此,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不仅能体现以人为本,更能推进组织运行的顺畅。学校要督促教师与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4)校园文化建设在环境和物质文化上要有系统性

物质、环境文化是形成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的条件,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它蕴含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高职院校应精心安排点化自然美、创造艺术美,注重创设一种健康向上、宁静优美、催人奋进、丰富多彩的系统环境文化氛围。校园的雕塑、雕像、名言、名画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有利于鼓励师生员工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提升人文品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既要加强广告栏、报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的建设,在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可以是挂伟人画像、格言警句、班纪班规等,更要注重行业与专业发展上成功人士的资料、行业技能发展动态、业界的用人要求等,增强自身的事业和责任感、职业兴趣和创造信心、创业精神。

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还可积极发挥寓内涵于标积类的文化,如校训、校歌、校标、校章、校旗等的系统性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注重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使环境建设成为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渗透和影响的良好载体

2.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外部,要讲究互助共赢的系统性

“校园文化”含有“文化”概念所具备的内涵,但它又是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自己大学意志和个性的文化结构。校园文化是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和辐射源。和谐教育生态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体现“职”的特色,还要与社区文化、社会文化有机地结合并形成良性互动。

(1)在高职院校园文化中要注重融入行业企业文化的元素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职实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即能“零距离”上岗就业。因此,高职校园文化除了有高等教育的文化特色外,还必须要体现“职”的特点。要在高职校园里积极营造和本院校专业相关的职业文化,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传统封闭型的校园文化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推进。

——在校园环境中体现行业企业文化特征。

高职院校在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培育和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要注重与行业企业文化的精神对接,融合和体现行业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尽管目前各所学院都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次上还要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实现物质环境的实用与教育审美的有机结合。如在楼宇、场所的冠名,校园大道、桥、亭的命名,奖学奖教金的设立,都可以体现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色,校内可以设立企业、行业名人石雕和励志、劝学、警句,以随时提醒师生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的办学方式,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行业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可以让学生经常体味行业企业文化的韵味,随时能感到耳目一新。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育“准员工”的“培训营”,企业的需求、职业人才规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企业而言,职业精神是员工的重要品质和核心素养,只有具备优良职业精神的人才能胜任职业岗位,成就企业的未来辉煌。高职院校园文化活动要在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实现与行业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应注重开展操作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制作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外,要特别注重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实验室,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高职学生要经常出校门、进企业、进社区进行实践和体验生活,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行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课外活动中,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扩张。高职院校要在科技文化节中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和相关职业竞赛,有效融入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常举行对学校有贡献的社会贤达、企业家、杰出校友报告会,以此感染、启发、教育广大学生。

——在教师业务能力上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校企合作行业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从而使这些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行业企业管理和行业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的按照行业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参观实习、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加强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识,使学生切身领略到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的“零距离”对接。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注重与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是注重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使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人和环境产生一种相互的效应。和谐教育生态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校园文化必须建立与外界的沟通,形成一种相对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毫无疑问,与校园文化关系最紧密、联系最互动现实的就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也是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构建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相助的发展机制。

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内文化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文体活动、科普教育等方面的集合,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影响性、体验性等特点。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以学校、社区互为主体,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层面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之成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形成良性的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发展机制。通过教育互动,使学校和社区产生协同效应和合力效应,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使教育资源配置达到优化、教育力量组合达到互补,形成以社区文化为“平台”,以促进学校、社区同步发展,共同构筑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和谐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部分,因此,校园文化能够带动整个社区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同时,社区文化也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与社区共建各种组织机构、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如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志愿者服务基地等,达到服务社区和对社区文化的辐射。学校可以通过邀请社区的代表人物走进校园,开设法制讲座、时政报告、先进事迹报告、交通法规宣传等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的育人功能。

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是和谐教育生态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各街道、行业企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区的文化中去,如到敬老院、孤儿院、中小学等进行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在继承传统文化特色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协助社区扩大社区文化队伍,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向健康有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各自的爱好特长,使社区居民在社区文体活动中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交流技艺,提高素质。二是社区文化走进校园,以联谊会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社区内行业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各界人士了解学校的变化与发展,参加到学校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中,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4)高职校园文化要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这个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动态开放的系统。

——高职校园文化要致力于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化、网络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起全球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价值趋向日趋多样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广泛渗透。世界的这种深刻变化,使年轻、单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首先受到冲击与洗涤的,其中私利、功利思想与极端民主化思想也会有所发展,甚至可能会出现思想混乱与信仰危机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对外来文化的适应、包容与扬弃,适应信息化、网络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致力于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使外来文化中国化、本土化。同时,还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科技发展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当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当代主文化,即在校园文化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主动汲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要正确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随着多媒体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给校内外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因此,和谐教育生态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管理,把正确促进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一,要做到两种文化的有目的地融合。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应主动占据这块阵地,尽可能地消除网络文化反动性、商业化带来负面影响,使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达到同一个目标。学校要利用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利用网络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要做到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校园文化是“本土”文化,在融合时主要表现出排他性;网络文化是“外来”文化,在融合时更多地表现为开放性。和谐教育生态下的两种文化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政府、学校、家庭都应给予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政府要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规范整个社会网络,学校要正确利用两种文化的融合,教育、管理和引导好学生。家庭则要密切配合政府和学校,管理好自己的子女。总之,整个社会要在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给予支持和帮助,让网络文化良好的方面与校园文化优秀的方面相互联结和渗透,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