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特征和对文化建设的要求

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特征和对文化建设的要求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复合生态系统正是在这种不断逼近或扩展瓶颈的过程中波浪式前进,实现持续发展的。物质的循环再生和信息的反馈调节是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特征和对文化建设的要求

所谓教育生态,是指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视教育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之中”。[5]在和谐的教育生态中,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一个与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开放的生态系统,它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着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如图5.1所示。

img12

图5.1 教育生态系统图

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人、教育(学校)、环境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它们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环境。在这当中,无论是教育(学校)还是人,作为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而文化作为人类长期生活实践活动的积淀成果,恰恰是这一条矛盾运动中最具有流动性的因素——既从环境中输入教育,又从教育向环境输出,而优秀的、进步的文化,必然是和谐教育生态的诱因和结果,其在本质上理应与教育生态学所要求的基本原理相契合。

1.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借鉴的生态学原理

和谐教育生态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一样,充分体现并共同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包括:

(1)胜汰原理。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优胜劣汰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拓适原理。任一企业、地区或部门的发展都有特定的资源生态位。成功的发展必须善于拓展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以改造和适应环境。只开拓不适应会导致缺乏发展的稳度和柔度;只适应不开拓则缺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3)生克原理。任一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发展,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生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4)反馈原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正反馈导致发展,负反馈导致稳定。系统发展的初期一般正反馈占优势,晚期负反馈占优势。持续发展的系统中正负反馈机制相互平衡。

(5)乘补原理。当整体功能失调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乘机膨胀成为主导成分,使系统歧变;而有些成分则能自动补偿或代替系统的原有功能,使整体功能趋于稳定。系统调控中要特别注意这种相乘相补作用。要稳定一个系统时,使补胜于乘;要改变一个系统时,使乘强于补。

(6)瓶颈原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初期需要开拓与发展环境,速度较慢;继而最适应环境,呈指数上升;最后受环境容量或瓶颈的限制,速度放慢,越接近某个阈值水平,其速度越慢,呈S型增长。但人能改造环境,扩展瓶颈,系统又会出现新的限制因子或瓶颈。复合生态系统正是在这种不断逼近或扩展瓶颈的过程中波浪式前进,实现持续发展的。

(7)循环原理。世间一切产品都要变成废物,世间任一“废物”必然是对生物圈中某一生态过程有用的“原料”或缓冲剂;人类一切行为最终都要反馈到作用者本身。物质的循环再生和信息的反馈调节是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8)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系统必须有优势种和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发展的实力;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9)机巧原理。系统发展的风险和机会是均衡的,大的机会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强的生态系统要善于抓住一切适宜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对抗性、危害性的力量为系统服务,变害为利。

从生态的角度讲,文化显然是一个复杂生态构成,它所包括的内容遍及人为的每一个角落。将文化的内涵折射到学校的环境和活动之中,就是学校的文化建设及育人的过程。一般意义上,学校就是一种文化的子生态,一个文化场,它是由学校的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氛围等交织、凝聚而形成的,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气氛,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文化主体有意识地构建一个人工的、却又不乏积淀的文化环境,并赋予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相对稳定的文化色彩,形成“文化区”或“文化场”,并使其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在创建“学校文化场”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所以,以上所述的基本原理中,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反馈原理、瓶颈原理、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等,因为其特有的文化生态功能,对于既要彰显职业的实践理性特色,又要包容大学精神的理想色彩的高职院校文化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用生态学原理引申需遵循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根据上述的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和谐教育生态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从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入手,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一方面要求其遵循的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方向,探求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类型不同、发展历史和所处地域环境不同,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和主题又各不相同,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也不同,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又需要体现出高职的个性来。

正如和谐教育生态文化所主张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这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既要把握时代特征,又要突出各校不同的特色,既要立足共有的发展支点,又要凸显自身的发展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高职院校品牌的形成前提。

(2)从反馈原理入手,把握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

文化的作用和反作用会造成彼此促进或彼此抑制的反馈状态,而继承和创新正是反馈机制相互平衡并赢得持续发展的动因。高职院校大多从中专升格而来,隶属于行业,带有鲜明的行业属性和中职教育烙印。于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文化的碰撞都引发了这是“高职模式”还是“中专模式”的争论,其境况的演进往往是,带有一定(或多或少)中专历史痕迹的被断然舍弃,而属于“大学”(不一定是“高职”)的则被包容。——这种文化整合方式在高职院校筹建之初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高职”这一高等教育类型的“瓜熟蒂落”,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盲目割断了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之脉。

随着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高校文化既是创新的产物,也是传承的结果,这种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并不因为教育种类的升级换代而产生文化上的基因变异。没有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而创新在本质上,是为了使文化传统得以更好更高地传承。中外许多名校之所以魅力常存,就是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并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经过历史甄别而凝聚成的精神文化——大学精神,从而透射出其独特的震撼力。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的前身都具有较长的中专办学历史,其中不乏行业名校,拥有相对成熟或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对其进行扬弃,是和谐教育生态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从乘补原理入手,把握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般来说,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开放办学的高职教育领域,两者所代表的文化也是完全可以相互渗透补充的。按照乘补原理,整个文化系统的稳定,需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能依照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不断调整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系统的功能会更趋于稳定和强大。

广大教职员工要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水平,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如热情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种有益的竞技大赛等。学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营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受益者。目前高职学生普遍不甚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较少具备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和表现自我的能力,创新高职院校的主体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鼓励他们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开掘他们身上潜能,帮助他们确立自信、看到成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从拓适原理入手,把握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成功的文化发展必须从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两方面拓展,以改造出良好的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独有的学校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组织制度和环境建设都不可避免要和社会价值取向、和文明程度产生交融和互补。尤其是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确立了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因此,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校园的教学、育人和管理目标,坚持理性求真的精神;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挖掘社会上一切有效教育资源与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真实社会生活的陶冶,有意识地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