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特征和能力要求

主体特征和能力要求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个重要的也是核心的要求是,心理疏导工作者必须具备心理疏导工作技能。心理疏导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知,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稳定状态,是有效帮助别人的前提。才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把自己放在一个心理疏导工作者应该在的位置上,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主体特征和能力要求_心理疏导技术

前面阐述心理疏导工作的要素,提到第一个要素就是人:任何一个专向的心理疏导工作者,首先必须是该专向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心理疏导工作主体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个重要的也是核心的要求是,心理疏导工作者必须具备心理疏导工作技能。运用好这些技能,最难也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

1.放下自己

“放下自己”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对自己的态度;态度是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心理疏导来说,更是如此。把它作为有效实施心理疏导的第一个要领,足见它的重要性。

每一位心理疏导工作者,自身也在一个生命情感的结构动力系统中。并非每一个心理疏导工作者都具备一个盘旋上升的生命阶梯,很多人甚至有可能大部分是身处漩涡之中在原地打转,少数人有可能还徘徊在“地狱”门口。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心理疏导工作更加需要“知己知彼”,首先在于知道自己。心理疏导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知,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稳定状态,是有效帮助别人的前提。心理咨询常说“助人自助”,心理疏导工作者更愿意说的是“自助助人”——我们首先要“自助”好,才有能力去“助人”。

本书第一章强调学习九型人格理论,因为它是一套比较容易实际运用的心灵分析工具学说。每一位心理疏导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性格特质、内在隐忧、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基本恐惧、担忧以及人生追求等等,都有所意识和省悟。才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把自己放在一个心理疏导工作者应该在的位置上,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可以这样来说:我们学习九型人格理论,不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个性,而是为了放下自己的个性。正是我们的所谓个性妨碍了我们的进步,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和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作为心理疏导专业工作者,必须理解和接受它,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不完备的“畸形人”(详见附文《畸形人、碎片人和完人》),我们才能对自己有所觉知和省悟,这是我们的起点。

以心理疏导五步手法的第一步“聆听”为例:

聆听,就是要能听到对方的“真相”。能听到真相,首先需要听者具备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关于人的,而不是关于人所讲的事的;它们提供了你区分真相的路径。其次,最关键的是要具有能量。前面说过,聆听者自身的能量体现在一个“空”字上。只有放下“自己”这个挡在空明和对象之间的觉知障碍,你才能做到空。空不是一无所有,空代表一切可能性,你可以由空而敏锐地感知到对方的真相。放对方于空明的你,就会明白,什么叫“接”。这是一种境界,需要修为。“接”者需要有勇气放下自己的盔甲,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聆听者不需要担心、不需要顾虑、不需要支撑。对方的能量无论大小正负黑白,倘若射在你的盔甲上,要是被弹回去,那么你就收不到“真相”。这是心理疏导之“大忌”。

所以,放下自己,其实就是放弃自己的安全感需求(实际上你已经够安全了,除非你还有很多“隐瞒”和“诉求”)。

附: 畸形人、碎片人和完人

前面提到“畸形人“,是说他们的知识技能与他们的心态信念不一致。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在于人不仅有本能,还能控制情感和思想。“本能、情感和思想”三者在个体生命里是平衡的,强大的自我令我们在一个平衡面上,否则我们将面临人格崩溃。可是,达到平衡未必就是中正平和的,有可能是歪斜的。 不少人不是某一方面太欠缺,就是某一方面太激进。这些人人格整体不圆融,像狼牙棒,到处扎人,到处磕碰,既伤了别人,又伤了自己。暂且称之为“畸形人”。

中国古代圣贤“中庸”哲学,被很多现代人误解——以为是无能,以为是没有立场,以为是猥琐无力。这种误解源自不学习,源自被阻断的文化传承,源自粗糙的臆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说,客观中正,保持与宇宙万物之运行规律相一致的态度,叫做中庸。

中庸之人是比较完整平衡的人格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精髓很注重这一点,可惜我们很多人误解了祖先的智慧,以至于迷失了方向。儒家经典《大学》中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的过程就是自我效能管理的路径,也就是《老子》“为道日损”的“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成果有一个叫做“约哈利窗”的道理,不妨也拿来印证一下:

每个人的世界都分为四个部分:

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部分,为公开的部分。

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部分,叫隐私部分。

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的部分,叫盲点。

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叫隐藏的潜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中间那根纵坐标会向右移动,但对于自我的认知,往往正好相反,坐标向左移动。我们变得固定而刻板,那就是习惯了的自己。而另外一根横坐标,就更加难以体认了,它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已经相对静止,大部分人的生活教会他把这根坐标上移,以获得更多所谓的安全感。潜藏的能力被埋得更深,这是我们要去“日损”的地方——让这根线下移,所谓的隐私变少,存在的潜能可以发挥,人生将走向不同。这就是效能之所在。

所以,几乎每一个人都存在一些“畸形”,“畸形”是常态。当我们愿意这么承认自己的时候,进步的阶梯开始伸向我们的脚下。“成长”就是去移动那两个影响我们成为怎样一个人的坐标,让纵坐标向右横坐标向下,把隐藏的潜能释放到公开的区间来。帮助你找到心中的自己——这就是心理疏导师要做的事情。

“畸形人”,在斯蒂芬·柯维笔下称之为“碎片人”。他们的人格结构虽然不圆融,但也是基本稳定的结构;而“完人”具备的是一个高效能的结构。

斯蒂芬·柯维说:

研究所有成就伟业的人——那些对他人有巨大影响、作出过卓越贡献、促使变革发生的人,你会发现一个模式——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内心争斗,他们极大地开发了自己的思想天赋才能。这思想天赋才能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智力上的愿景”“身体上的自律”“情感上的热情”和“精神上的良知”。它们代表人们表达自己心身的最佳方法。

愿景,是在脑海中看到的可能性——人群、项目、事业、企业中蕴藏的可能性。当我们的头脑把需求与可能性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愿景。如果人们没有愿景、忽略头脑创造力的开发,那么他们将成为受害者心理的牺牲品。

自律,是付出代价以实现自己的愿景。自律是应对实际困难,面对残酷现实,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实现愿景。当愿景与献身精神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自律。它的反面是放纵——放任自己,甚至牺牲生命中最重要的以换取一时的欢乐或陶醉。

热情,是信仰的火焰、渴望和力量,是维持自律以求实现愿景的动力。当人类需求与人类的天赋才能有了结合点,就出现了热情。如果人们没有热情去寻找自己的心身,并利用心身来服务于更卓越的事业,那么他们的心里将充满不安全感和无数的闲言碎语,让他们沦为社会镜子(按时下流行的价值观判断一切)。

良知,是对于正确和错误的内心道德感,是追求生活意义和成就感的动力。它是愿景、自律和热情的指导力量,与利己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愿景”“自律”“热情”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四种能力,完人这四种能力都具备。而碎片人的这四种能力分别被“受害者心理”“放任”“社会镜子”和“自我中心”所侵蚀。这种侵蚀把生命个体的能量扯碎,扯成一个碎片人,生命处于畸形状态。为了提高效能,我们需要对具有歪斜结构的碎片人实施有效支持,令其伸展自我,获得新的能量,拥有提高自我效能的生命结构。

几十年来,随着心理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人在探索这种方法和路径。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在研究人的潜在能力,并且坚持不懈在努力实现开发潜意识的力量。心理疏导不会去发掘人的潜意识,但在帮助很多正常的“畸形人”更好实现自我发展方面,肯定占有一席之地。

2. 觉知到自己的社会界别特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书第二章内容已经告诉我们很多社会心理学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在社会这个情境中,人们对人群是有不同的要求和认知的,其中不乏偏见。而偏见一直以来是社会认知的正常状态。同样,每一个心理疏导工作者在其自身工作领域,也受到社会偏见(也可能是正见)的影响。心理疏导工作者群体(包括心理咨询师群体),本身也很可能受到了很多社会偏见。所以,对自己所在群体的社会界别特征,每一个心理疏导工作者必须有所觉知。

如果你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想在岗位上使用所学习的心理疏导技术,那么你必须对公众对于医务工作者的普遍态度有所觉知。不少人对医务工作者一方面很迷信,一方面又很反感。反感是因为他们迷信的对象居然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自己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且他们需要有人关怀他们的身体康复,而医院仿佛普遍让病人感觉到被折腾和漠视,于是医患矛盾成了社会普遍的“偏见”。医患矛盾,短时期内可能难以真正解决。这是挡在医务工作者心理疏导人员和疏导对象之间的一道鸿沟。

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想在岗位上使用所学习的心理疏导技术,你就必须对公众的“政府情结”有所觉知。政府工作者阶层,从某种程度来说,成了社会公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情绪攻击对象,他们怀着嫉妒、不满和质疑等种种情绪,把政府官员这个群体“偏见”为纳税人的寄生虫。很多人(他们大多是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别人的“成功”。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存在相当一段时期。那么,你如果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试图拯救别人于苦难,可能吗?出于强烈的自尊和社会偏见,你可能会遭遇拒绝。

心理疏导工作者只有觉知到这些,才能够放下源自自己社会界别特征的固定信念(那是我们自己的盔甲之一),以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面对疏导对象,才能够在疏导过程中言谈举止恰当并得到对方的信任。所以,对心理疏导工作主体的能力要求,除了掌握心理疏导技术,放下自己,还需要具备“谦虚”的能力。谦虚也是一种态度,态度是能力的一部分。很多人表现得很谦虚,实际上并不谦虚,表现出来的谦虚只不过是“缺乏自信”和“自我优越感”的掩饰。真正的谦虚是一种谦卑的自信。它源自我们自己对自我和环境关系的正确认知,这是一种对宇宙生命真相的敬畏。在伟大的自然力面前,任何骄傲自大都是愚昧无知。

3. 欣赏的能力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对于善良的人,圣人报之以善良,对于不善良的人,圣人也报之以善良,所以圣人在善良者的心中鼓励并加强了善良,在不善良者心中培植了善良。对于诚实的人,圣人报之以诚实,对于不诚实的人,圣人也报之以诚实,这样可以使得人人守信诚实。

老子的这段话,换到今天就是“欣赏”,欣赏所有的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善者吾善之”、“信者吾信之”容易做到,而“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人们拒绝欣赏就是因为人或者事物有缺点、有丑恶。每一个心理疏导工作者,要树立两个观念:

第一,欣赏不是因为完美和美好,而是因为人和事物的“特点”。当我们转换思路,会发现“特点”就是完美,维纳斯缺少胳膊,我们却认为她是完美的。完美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在一刹那之间,不高不矮,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就是完美无缺。就像拍照,拍的瞬间是很完美的,人生在每一刹那也是完美的。当我们珍惜“特点”,在每一个时段上,都可以欣赏到每一刹那发生的事情,可以体验到每一刹那产生的完美之美。

第二,我们欣赏对方的特点,并不是因为这个特点符合我们自身的要求,而是因为这个特点是符合对方自身需求的。我们之所以欣赏对方的某些特点,不是因为这个特点对别人有用,也不是因为这个特点具有某种先进性,而是因为这个特点对他自己有用。一个退缩的男人可能无法令你欣赏,但是这恰好是他那位有很强自主性的妻子所需要的,难道就不应该欣赏他勇敢的退缩行为保证了他们婚姻的幸福和稳定吗?

欣赏,也是一种能力。心理疏导工作者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