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定义和特征

定义和特征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将有知需求定义为没有在其他物种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特有的需求。在这类需求之下,人们关心国家或洲的非生命环境安全状况。第4圈代表最为宽泛的有知需求,人们关心地球整体,关心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所有活着的生物。比如,一些人非常关心社会不公正问题但对与动物权利相关的情况漠不关心,而有些人却将维护动物权利视为中心使命。
定义和特征_泡泡理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

本书将有知需求定义为没有在其他物种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特有的需求。有知需求起源于我们作为有感知能力的物种对知识的渴求,包括个体自身的需求和物种的需求。所有动物身上都有对食物、居住、性等基本的较原始的需求,相比之下,有知需求无论是在广度(超越个体自身)还是深度(先进知识指导)上都更胜一筹。在泡泡理论的框架结构中,有知需求由一些从两位一体层渗出并穿越潜意识层阻碍的小泡泡汇集而成。和其他需求一样,有知需求可以被观察和测量,因而具有可操作性。物种一体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小泡泡到达显意识层(成为有知需求),也鼓励个体变得更敢于表达他们的有知需求。

图2中的这组同心圆代表了不同的有知需求。在图形中央的圆圈代表所有活着的生物都具有的原始需求,即作为一个个体存活下来。在中心圆圈外围的四层同心圆分别代表不同有知需求,由内向外分别用数字1—4标记。有知需求可以分为三大类(每个圆圈的三部分):与无生命环境相关、与非人类生命相关和与人类相关。在最里面的圈(第1圈)中也有关于个体自身的需求,但知识进步使得这些需求有知化。此圈的无生命环境部分包括对于用水安全、空气清洁等生活环境的需求,非人类生命部分包括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与人类相关的部分则包括对于能够使人享有身体和精神安全的社会环境的需求。

中心圈外围的三个圈代表自身以外的实体的有知需求。第2圈包括的是对特定个体而言有形的实体。一个实体希望他们关注的地方(例如他们亲戚居住的地方、国家公园等)有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水质优良、空气清新。“邻避效应”运动(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不要在我家的后院”)可以认为是此类有知需求的反映。在这一圈中,人们也希望他/她的宠物能过上好的生活,希望大家关注的物种(例如鲸鱼)不会受到外力的威胁并能蓬勃发展。最后,人们希望他们的亲朋好友能够享受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品质。

第3圈代表的是更加宏观的一类有知需求。在这类需求之下,人们关心国家或洲的非生命环境安全状况。在非人类生命方面,人们关心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并希望保存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在人类这一维度上,人们关心和自己相关的人,比如来自相同国家、属于相同种族或拥有相同信仰的人。

第4圈代表最为宽泛的有知需求,人们关心地球整体,关心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所有活着的生物。随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不断深入,这一圈很可能会扩展到地球之外的实体。

知识进步使得每个圈内有知需求的数量增加。举例来说,在科学揭示了杀虫剂带来的危害之后我们才开始关心食物生产中杀虫剂的使用情况。总体上,外圈中的有知需求只在内圈中的有知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有知需求有三个关键特征,即异质性、不统一性和多样性。异质性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第一,每个个体有一套不同的有知需求组合,对其中每个有知需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比如,一些人非常关心社会不公正问题但对与动物权利相关的情况漠不关心,而有些人却将维护动物权利视为中心使命。第二,有知需求可以分为与特定实体相关还是与抽象概念相关两类。例如,有些人关心濒危老虎的命运(非常明确),但另一些人可能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社会(相当宽泛)。第三,产生有知需求的来源不同,即使有相同有知需求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理由。

有知需求不统一的特性是指,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套有知需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需求并不一致,包括给予每个有知需求的权重(重要性)、该如何分配自己的资源来平衡这些需求。有时候,一个人的有知需求甚至会互相矛盾。

有知需求十分多样,就算在同一个人身上也是如此。人的有知需求会随着时间改变,物种一体化使得这个变化过程越来越快。有知需求的改变可能由两位一体中的一些根本性变化导致,也可能取决于具体是哪些来自两位一体的小泡泡通过了潜意识层。需要注意,这种改变可能因为个体之间的互动而突然发生。个体之间的有知需求具有相关性。一个人表现出哪些有知需求受到他人影响,反之亦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