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学生社团政策

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学生社团政策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高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生社团管理政策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而普通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一般较为规范,多数高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并对社团的成立、注销,社团成员的加入、退出均有严格地管理规定。

三、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学生社团政策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是高职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舞台。了解高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生社团管理政策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有其独特之处。

(1)参与人员年龄相对较低,参与人员不均衡,流动频繁。高职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8~21岁之间,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参加社团的意义和作用认识还不够,加上受高职教育三年学制的影响,学生社团参与成员以低年级居多,参与社团的热情与其年级和成熟程度往往成反比,有的学生参加社团是三分钟热情,新鲜感一过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中存在“大一进,大二出,大三看不起”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干部的轮换和社团成员的流动都比较频繁,社团内部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2)参与社团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但社团类型发展不均衡。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比例高达60%左右,而普通高校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为30%~40%。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兴趣爱好型社团比重偏多,理论学习型和学术技能类社团比重偏低。大部分理论学习型和学术技能型社团相对参与人员少、规模较小,开展活动的质量深度不够,影响力不大,仅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发展空间受限,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不强。而兴趣爱好型社团相对规模较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较好。

(3)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多以一般的比赛、竞赛以及演出为主,在活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教育性主题突出不足。而普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则以讲座、培训、研讨为主,在活动策划和活动内容上能够突出育人主题。而且,有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不注重了解同学们的需求,一味地求新求异,摆花架子。由于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随意性大,对于适合自己的活动就参加,不感兴趣的就缺席,结果造成真正持续参与者很少,社团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

2.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在数量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高职院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追根溯源,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

(1)在社团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上存在观念的误差

没有正确看待社团的重要性,有的高校还是按照旧的管理模式,在校学生会组织下设立一个小部门来具体管理和指导社团发展,甚至有的高校将社团组织当作一种临时突击队,一有脏、累、重的劳动和服务任务,就第一个想到了社团。久而久之,社团的功能和作用不断畏缩,只是简单停留在低层次的活动范围内,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就随之不断下降。

有的高校虽然成立社团联合会,但却没有将社团联合会真正纳入到平衡的管理,存在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在活动指导、经费支持、场地提供等诸多方面存在偏差。

(2)学生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完善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发现确实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社团成立审批程序不规范。一些高校存在多头领导或者“谁都管却谁都不管”的现象,学校党委宣传部可以管,学生处可以管,团委也可以管,但究竟由谁来主导却不明确。也有的院校审批程序过于简单,只需简单填写一份申报表格备案即可,对于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活动设计等没有细致严格的要求,造成社团从成立之初就良莠不齐。

二是社团目标管理与考核不科学。对于学生社团日常的管理和考核,一些高校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只是一个定性的评价,缺乏定量的考核,或者是考核标准模糊,缺乏导向性。有的甚至单凭一份材料、一个汇报,就给予直观的评定。造成社团之间缺乏良性的竞争,一团死气。

三是对社团的服务和协调不足。很多高校对于社团联合会的职能定位不准确,一味强调“管理”,试图用各种规章制度和行政约束来严管社团,缺乏服务的理念。对于社团之间的活动开展,尽管很多高校都由社团联合会来出面协调,但由于社团管理模式松散,社团联合会往往缺乏实质性的管理干预,导致服务协调能力也大打折扣。

四是经费场地缺乏有力保障。虽说各高校都不断在增加对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的投入,但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活动经费和场地还是显得捉襟见肘,严重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

五是社团指导老师不够到位。由于对社团指导老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运用不够,往往使指导老师的工作处于非组织管理中,指导老师对社团的指导就会处于凭个人的兴趣或自我的责任意识来进行,由此带来指导学生社团工作时有时无、不可持续。

(3)学生社团管理体制松散,缺乏长远计划

从社团的管理体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人数多,人员流动性大,社团的内部管理十分不稳定,整体机制有一定松散性。目前的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不设卡”,只要交纳了一定的会费就可以成为会员,会员普遍偏多,且退出时许多成员也并无相关手续。而普通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一般较为规范,多数高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并对社团的成立、注销,社团成员的加入、退出均有严格地管理规定。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确实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活动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计划性,尽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档次不高,内容大而全,特色不明显,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品位偏低,缺少科学性、艺术性、情趣性和文化底蕴,而且社团活动超出本身宗旨和性质,活动滥而全。直接导致了新参加的社团成员对学生社团产生失望,缺乏长久归属感,进而出现虎头蛇尾、昙花一现等现象,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和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完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是建立和谐社团的关键所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高职院校各级学生管理组织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社团组织作为学校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扶持社团发展。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联合会的领导,积极鼓励社团联合会按照自己的章程开展工作。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应该主动关心社团联合会的各项建设和活动安排,经常听取社团组织的工作汇报,定期研究部署社团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换意见,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学校各级学生管理组织要把是否关心、重视社团的工作纳入到组织考核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切实保证社团独立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要高度重视对于社团管理干部的培养,把他们看作是团结青年的凝聚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头羊,给他们压担子,定目标,关心社团管理干部的成长。

作为具体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更要切实承担起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工作,把社团工作纳入团学工作的整体格局,把社团青年学生纳入团组织的评价体系,这样就形成了各方面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保障有力,推动社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

(2)建立合格的学生社团干部队伍

首先要重视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聘用工作,要按照“严进优出”的原则,要求基层社团干部必须有在社团最少工作时间限制,使其对于社团内部情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至于工作的断层和脱节。对新上岗的社团干部要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与在岗培训,把严“入口关”。通过“定岗、定责、定人”,来规范社团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和人员配备,保证社团干部队伍的质量,为社团工作提供坚实的队伍基础。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团骨干的素质如何是一个社团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管理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示范群体在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正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社团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日常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社团的建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当前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情况下,更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建设,使学生社团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社团的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更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管理部门都已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制度,如注册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对外交流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年度评优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许多“盲区”需要填补。新形势下必须要遵循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指定和完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科学、系统、适应当前形势的规章制度。用制度说话,按制度办事,社团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4)保障社团活动经费,加强活动阵地建设

学生社团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解决经费问题是重要的,目前许多社团的经费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资力度,在每年的学生经费预算中要安排一部分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社团活动,并实行学生社团活动项目申报答辩制度,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每年的工作思路制订出有自己特色的活动策划书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答辩,通过答辩就给予经费支持。在加大经费保障的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学生社团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走出校园,为企业和他人服务,为社团争取了更多的活动经费。

另外,任何一个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都离不开场地,活动场地建设是学生社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活动场馆设施、电视、报刊、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建设力度,积极为学生社团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5)制定社团发展规划,从战略角度指引社团发展

首先在学校层面,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全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对策及今后发展方向,按照长、中、短期进行宏观战略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学校学生社团的总体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其次是社团层面,要结合本社团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的分析,找出优缺点,并在广泛征求社员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客观地制定出社团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这个目标是相对微观和具体,是能够实践操作的。只有将这两个层面的社团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对社团的长远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6)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和激励制度在学生社团的管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是完善落实目标管理、项目化运作和考核评优等制度,应重点从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目标激励,要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度,对学生社团活动、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既有长远目标又有阶段目标,这样使得社团发展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对于物质激励,要实行“抓两头、促中间”制度,对优秀学生社团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落后社团进行末尾淘汰,通过抓两头来进一步引导促进中间社团向上,并控制其行为趋向好的一端发展。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社团导师运行的机制,加大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和奖惩力度,使更多的教师可持续地参加到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中,以提高社团活动的内在质量。对于情感激励,要建立精神理想和归属教育制度,通过情感化的社团管理,将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荣誉教育等融入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中,通过思想沟通、排忧解难、交往娱乐、批评帮助、民主协商等,充分体现出“人情味”,这样使得社团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将真挚情感化作自愿接受领导的自觉行动。

【注释】

[1][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6—317页。

[2][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6—318页。

[3]徐志衍:《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引进与咨询》2003年第10期。

[4][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5]敬菊华、张绍荣:《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参阅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