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提出背景

新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提出背景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相较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其他领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与高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问题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但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无论在学生来源、教学内容,还是在培养理念、办学规模上均存在较大不同。

第二节 新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提出背景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1980年建立职业大学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国家提出教育兴国,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改革以后,不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相较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其他领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与高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称。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已经基本迈过了一个向外部政策要效益、向办学规模要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转而走向一个向内部创新要效益、向办学质量要效益的精细型阶段。可以预见,今后高职教育产业将会被真正推向市场,由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机制决定高职院校的成败进退,而教育竞争的关键就看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满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问题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高职教育的竞争,不单纯是教学水平的竞争、教师人才的竞争,更加是管理水平的竞争、管理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奉行以教学和教师为重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教育管理的改革、管理队伍的建设则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诚然,教学和教师应当是高职教育的中心,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师素质服务。但是,离开了教育管理的改革、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水平与教师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理由在于,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学工作乃是系统内部功能分化之后形成的其中一环,离不开管理工作的支持协助;同时,教学和管理的分化一方面出自系统提高组织内部运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工作方法与知识体系,教师素质的提升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职)学校升格而来,其基本教学管理框架和人员素质构成主要依托原有学校的班底。但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无论在学生来源、教学内容,还是在培养理念、办学规模上均存在较大不同。粗略来看,中职(专)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在15~16岁之间,自我人格尚未形成、知识基础单一薄弱、对教师学校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育管理上管束和指令性的内容必然占据很大比例。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为高中毕业生,年龄普通在18~21岁之间,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均较明显,同时也均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排斥外来干预和强制命令,因此在管理内涵上必然要求更新,增加引导和服务性内容;其次,中职(专)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在校生人数在千人以下,百人左右的教师管理队伍足以维持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的内部一般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一级管理体制。而高职院校在扩招之后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法律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般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最后,中职(专)院校定位于培养蓝领,内部专业设置较为单一、培养内容注重操作技术与基础文化知识,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简单,但是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灰领(或银领),内部专业设置相对多元,培养内容上注重高级技术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