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社团建设的方向

学生社团建设的方向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高校学生社团应该抓住契机,围绕高等教育的主战场,力争成为学生拓展素质、提高技能的舞台。可以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社团,不断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研究成果。发挥学术性社团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积极帮助学生踏入社会、深入实践。多举办综合性的社团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面向新世纪的大潮,高校学生社团已经顺势而动,进一步明确了新的目标,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推进了社团的自身建设。

(一)社团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个性飞扬的天空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大学校园更应该有一种宽松自由、百花齐放的氛围。社团正是承载这一任务的合适载体,因为社团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文化组织,具有自发性、松散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观点、兴趣、志向加入不同的社团,在法纪校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完善自己的独特性格。当然,社团要真正成为一个百花齐放、个性飞扬的天空,首先必须能够吸引不同个性的学生加入。这就要求社团加强自身建设,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创建优越的系统和空间,能够给学生带来长远的见识。其次,要创造一种良好的社团氛围,使学生在其中感到松弛、愉悦,能够放心地把自己的原色表现出来。这需要社团内外的人员都要用自然、有爱和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对方和社团活动。

(二)社团应该是一个拓展素质、提高技能的舞台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高校学生社团应该抓住契机,围绕高等教育的主战场,力争成为学生拓展素质、提高技能的舞台。

发挥理论研究类社团的作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可以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社团,不断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研究成果。让广大青年学生用自己的实践去论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掌握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可以通过爱心社等社团发起修身、奉献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还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类社团举行讲座、演示等活动来破除迷信,揭露邪教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广泛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对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和素质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社团应该发挥自己覆盖面广、学生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的优越性,通过社团文化等方式,大规模地推出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撑起校园文化的繁华天空,让每个置身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从中饱览大师级人物的魅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历史文化艺术的精华,增长见识,锻炼体魄,陶冶情操,构筑健康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心理协会,可以拓宽功能,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或对少数心理障碍的分析中走出来,宣传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发挥学术性社团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是一种科学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而知识基础是创造力的根基;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一定的学术氛围中,亲历创造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学术性社团必须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术性社团应利用自身与科研实体及专业教师的特殊关系,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科普宣传、学术成果展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此类社团的活动氛围;其次,学术性社团应成为学生课外科研的重要载体,搭起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争取更多的科研资源,组织参加学校、社会的科研项目申报和攻关;再次,学术性社团可以举办更多参与性强的创造性活动,如科幻文学竞赛、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让广大学生开动脑筋、身体力行。

(三)社团应该是一个适应社会,深入实践的桥梁

大学阶段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团恰恰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一条捷径。青年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夕,都希望能尽早体验社会,熟悉社会的特点和运作规律,从而降低高校与社会间的门槛,缩短就业的适应时间。因此,社团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利用自身的社会化特征,为他们创造条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社团可以使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被社会同化的过程,而且社团成员大多要承担一定的自我管理任务,在工作中可以不断丰富参与者的社会经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让每个成员都明确在社团中的角色,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约束他们按社会规范行事,使社团起到社会模拟和社会缩影的功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团本身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爱好、共同目标追求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走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志趣相投、便于交流、利于合作。因此,在社团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成员的合作互动意识,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帮助学生踏入社会、深入实践。社团由于性质、特征鲜明,也具有一定社会服务能力,应该经常与社会相关部门、企业保持联系,积极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机会。如,“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可以让学生深入基层,观察农村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环保协会可以带领会员到各地调查环境改造现状,宣讲环保意识和环境知识;健康协会可以组织会员为基层进行健康咨询,提供简易的体检服务。

(四)社团是一个整合优势、创新品牌的基质

应试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社团打破了专业条块的分割,使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有机会聚集在一起,理应成为整合优势、创新品牌的基质。

各个社团应该注意吸收更多学科学生的参与,为整合优势提供基础。如,复旦大学的“国际政治研究会”的会员涵盖了国际政治、中文、历史、计算机、物理、数学、生物等学科;浙江大学科协几乎全校20多个学院的学生都有参加。

多举办综合性的社团活动。这可以让不同学科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拓展大家的思维空间,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如“世界军控与地区安全”“生物技术发展与人类的明天”之类的专题讲座可涉及政治、历史、物理、计算机、生物、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广泛开展合作,创造社团品牌。各个社团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围绕自己的性质和宗旨,发掘潜力,整合优势,铸造特色品牌,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学术性社团可以用发明创造的成果作为品牌;文艺类社团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剧目、歌曲等作为自己的品牌;思想类社团可以用观点新颖、分析透彻的刊物作为品牌;服务型社团则可以用从实践中提炼的精神口号作为自己的品牌。

(五)社团应该是一个丰富生活、交流情感的场所

一是社团要优化内部的环境与氛围,使广大成员身心愉悦,为彼此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二是社团组织要为广大成员发展兴趣、攻克目标提供支持。因为大多数成员都是为了发展自身特长、完成共同的目标来到社团的,社团活动往往就是他们最好的业余生活和休闲方式,如登山协会的登山运动、舞蹈协会的舞会、文学社的文学创作、爱心社的公益服务等,都是社团成员们最好的业余生活。社团如果能为他们完成这些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无疑是为他们撒上最好的调味剂。最后,各类社团都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填补他们的业余空间,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优良的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