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成要素最重要的包括规范、主体与组织三个方面。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规范要素是指指引和评价管理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组织要素是管理者依据特定的理念与规则,通过机构设置、人员分派、资源配置和关系协调实现管理职能的活动。笔者认为现代系统组织理论体现了教育管理学的最新成就,能够用来解释高职学生管理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

一、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一般定义

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中包含有三个关键词:管理、学生管理、模式。

(1)关于“管理”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研究领域有不同的表述。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学界普遍采用的“管理”定义为:“对一定系统的人、财、物、事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系统目标的过程。亦指组织共同劳动、协调个体活动以实现团体职能的活动。”[20]

(2)高职学生管理,正如前文所说,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比如有学者将“学生管理”定义为高校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21]另外一位学者则认为,“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领导者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有计划地指挥、协调、监督和实施有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总称。[22]两者虽有不同,但共同之处则强调学生管理是管理主体(包括管理领导者与管理实施者)依据既定的目标与理念、针对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所进行的组织行为(人、财、物的配置与成员关系的协调)。

(3)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与稳定格式。管理模式,英文为management system或management model,意为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由上述关键词出发,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就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为实现既定的管理职能而在针对高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组织行为模式,此种行为模式在形而上的规范层面体现为特定的管理理念体系,在形而下的规范层面则体现为系统的管理规则体系,最后在动态的、实证的层面体现为连贯的管理关系体系:它既有规范的层面,又有实证的层面。

2.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规范-主体-组织

根据对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成要素最重要的包括规范、主体与组织三个方面。

(1)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规范要素是指指引和评价管理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是针对社会成员的行动提出的应然要求,它是一种理性的权威意志,根据不同的效力基础可以区分为宗教、道德、法律、习惯四种类型,其中又以良心与舆论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与人民民主和国家强制为基础的法律规范最为重要,发挥着指引、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高职学生管理的规范体系主要是一种政治性的教育道德规范与强制性的教育法律规范为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主要体现为一种主流的教育管理理念,后者主要体现为一套官方的教育管理规则,前者对学生管理的指引和评价作用更加抽象和一般,后者的指引和评价作用则相对更为具体和特殊。同时,管理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甚至为上升为一种不可动摇的意识形态;而管理规则一般会随着社会形势和学校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调整适应。管理理念与管理规则的联系则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会决定管理规则的内容设计,可以说管理规则是管理理念的具体化;管理规则通过权限分配和程序设置来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的对立面则是以权利义务的形式类型化被管理者的行为自由与界限,但是管理规则一般只能针对常见的、典型的管理行为加以事前的规定,当存在规则无法覆盖的疑难事件或非常事件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又必须依据管理理念来行事,因此可以说管理理念是管理规则的抽象化。

(2)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主体要素则是依据理念与规则具体实现管理的组织者和承受者,前者称之为管理者,后者称之为被管理者,两者构成了管理模式中的“人”的要素。高职学生管理者根据其职能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管理领导者和一般管理人员,管理领导者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的决策,包括校级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则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的实施,包括校级党群系统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党委学工部和团委工作人员),校级行政系统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学生处的工作人员),院系一级的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班主任和辅导员)。高职学生的被管理者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他们被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比如年级、班级、专业、校区)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但是,被管理者又不限于一般学生,在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组织成员(统称为学生干部)也是重要的管理对象。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并非是静态的和单向项的:一方面,管理者的角色是动态的,管理人员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处于管理者的地位,而在学校人事管理中则处于一个被管理者的地位;另一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理念之下,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于被管理者对管理行为的理性认同,被管理者亦可以通过“生评教”等制度机制反作用于管理者。

(3)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组织要素是管理者依据特定的理念与规则,通过机构设置、人员分派、资源配置和关系协调实现管理职能的活动。根据前面的界定,静态的组织包括体现不同职能区分之组织机构与体现机构之间权力配比关系的组织结构两个要素,而动态的组织则包括实现既定管理职能的计划、决策、执行、监督、评价五个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管理理论对于组织职能的定位略有不同,古典的理性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的主导地位和行为理性,因此其组织活动乃是围绕管理者的活动展开,包括管理目标的设定、管理信息的收集、管理政策的制定、管理政策的实施与反馈,管理的监督与评价等要素。在古典管理理念下,被管理者处于一种被动和服从的地位,管理组织是一个不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严格执行既定规章制度的封闭、机械单位。现代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理念,管理系统对管理环境的回应理念。在系统理论范式下,系统一方面是一个按照专业符码组织起来的,执行特定职能的社群组织,系统以外的其他因素称之为环境,两者界限分明;另一方面系统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互动与沟通,系统必须回应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新的功能性需求,系统是在与环境的不断沟通中实现自身既定的功能价值。笔者认为现代系统组织理论体现了教育管理学的最新成就,能够用来解释高职学生管理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变革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因素与校园文化、校园风气日益商业化、社会化等内部环境因素改变所带来的高职学生管理组织系统的调整与提升,因此将主要采用这一理论架构来建构新型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理论(见表1.2)。

表1.2 新型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

img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