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

高职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为“人”的。高职教学管理坚持以教师为本,除了学校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利益要求,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的主人,包括教师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参与学校的管理。正是基于这个要求,“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并成为各行各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自然也就成为高职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

高职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为“人”的。任何一项教学管理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都要符合这一目的。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是在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高职教学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管理的目的不是“卡人”或“整人”,而应有利于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人才成长氛围,有利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1.高职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理论蕴含、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于提高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精神需要与幸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管理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有利于人的利益、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发展。要让广大师生不是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工作和学习,而是自动自觉地把工作和学习视为人生发展的组成部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且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

学生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现代高职教育的目的已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应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坚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把学生的权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认识到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的主体。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的权力和自由,就是在学习内容、教学程序、学习评价、纪律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自己选择的方面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就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来改善教学管理工作;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订,当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订后,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这些规范;在课堂上倡导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师采用讲解、合作学习、独立做作业、集体讨论、表演等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不仅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使他们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够使他们明白什么行为在什么场合是合适的。高职教学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运用“人文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和谐的激励”,而且要体现宽容、尊重、信任和自由。

高职教学管理还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因为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高职教学管理坚持以教师为本,除了学校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利益要求,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的主人,包括教师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教师为本还包括对教师学术自由的尊重和保护,包括在学校营造一个自由地探讨学术问题、发表学术观点、追求科学真理的学术氛围。

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发展,其中表明了我们在今后所有的工作中要将“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做到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合理利益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正是基于这个要求,“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并成为各行各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自然也就成为高职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校代会民主监督作用,要严格监督校长等管理者对管理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分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体制。”特别要强调废除名目繁多的评奖与选拔,还高职院校以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中才制定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精髓。[18]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生死攸关。不过管理有效,却并非万能,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应包含对“人”的尊重,以及对“创造性劳动”的理解。前者涉及“尊师重道”,后者则不妨称为“放长线钓大鱼”。如此具有弹性的、不泛人情味的管理,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3.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利失衡,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的决策、监督与参与的权利。为了使教学管理体制更加符合人本化理论的要求,使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高职院校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服务和引导,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的建设,要学生充分享受教学管理的民主权利。大学生学习方面的权利应包括学习的选择权、相关教学决策的参与权、相关教学信息的知情权、相关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权、相关违规违纪处理的申诉权等多方面。这些基本权利应当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要信任学生,要给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代表着学生劳动成果的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打分结果应该成册,在校内公开,全校师生可以在图书馆、宿舍、院系办公室等处查阅得到。这样做,除了可以为学生选课提供一定的帮助外,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明白地告诉学生,学生对老师有评价权,有对教学的参与权。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学改革决策。例如,可以在教务处设立教务处长助理岗位(由学生干部担任),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让学生用学生的感知宣传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教改举措,反馈学生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建议,让助理岗位成为学生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营造重视教学和教书育人的氛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风范与人格力量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的管理最后是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来的,所以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应积极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质量工作及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有关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建设规划等带有很强的学术性的工作,更加得让教师们发表意见。应吸收广大教师参加有关教学工作会议,经常通报情况,经常倾听群众的呼声,教学管理者的见识和思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精通,教师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见识,一定要有效地加以吸收。这既是尊重教师,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必要,也是健全教学民主管理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对于中肯的建议应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确保教师行使民主管理渠道的畅通,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方制衡、互相监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学管理制度以和谐、人性化、高质量定格,其本身就意味着有效教学管理。实践证明,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它既是质量控制的中心内容,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在基础教育工程实践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科课程设置与调整到教育计划与素质教育方案制定;从组织教学运行到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从建章立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到优化教育环境,提供教学支持服务,从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到校本教科研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验收评价等,教学管理至始至终像一条纽带将学校整体工作连接起来并使之有序、高效的运转。但不难体验到,学校的管理制度大多过分细化条目,明显地将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对象,领导自然变成局外的监视者,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思想的开放,压制了教师创造力和教学上的个性发展,则这不为有效教学管理。如何构建和谐的、富有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有效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我们教育教学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课题。

【注释】

[1]论语·雍也

[2]论语·公冶长

[3]论语·为政

[4]论语·公冶长

[5]论语·学而

[6]论语·述而

[7]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75~177

[8]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1

[9]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252~253

[10]《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和资料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11]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和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教高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1998]33号.2005.(11)

[13]李巧林,郑传宁,王章豹.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建设的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3):76~81

[14]徐士强.教育:跨越过度功利复归人性关怀。现代大学教育,2002(4):17~20

[1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16]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澳)W.F.康纳尔著,张法琨、方能达、李乐天等译.20世纪世界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8]Ronald Barnett。Improving H igherEducation,TheSociety forResearch into H igherEducation[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