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对象。部分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肆意放任,低级趣味倾向严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这在职业学校问题学生中更为典型。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明显,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缺乏学习动力,因而网络成瘾现象更加严重。

第三节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

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对象。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以及以生为本的原则,只要教育者对每个学生充满期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问题学生的一般表现

一般认为,学生有轻微的违纪或其他不良的行为,称之为问题行为;经常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称之为问题学生。然而,在一个班集体内,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种原因,问题学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不止局限于问题行为的产生,还涉及学习、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所以,一般来说,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或基本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

(一)学习表现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成绩来看,大多处于中等、中下等,学习不良是职业学校问题学生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有: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问题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无目标,因而学习不认真,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抄袭或干脆不做,考试作弊,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不少问题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特别是对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更没兴趣。对于职业技能的训练感觉枯燥无味,也不能达到熟练程度。

3.学习习惯不良,方法不当

问题学生往往从小学、初中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由不会学到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认知水平较低

认知水平较低表现为理解力不强,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习惯缺乏反思,成绩大都不理想

(二)行为表现

问题学生大都伴随有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

1.违纪行为普遍

违纪行为普遍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作息、生活、卫生、财物、体育、技能操作制度等;在公共场所无视规定,集会无秩序;有意或无意损坏公物;到企业实习也不能遵守岗位纪律,不能吃苦耐劳。这部分学生在问题学生中所占比例很大。

2.不良行为较多

问题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但又精力充沛,因此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欺凌弱小,有的谈恋爱,有的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缺乏自我约束力,行为易冲动或过激。

3.不讲究礼仪礼貌

不能按学校规定穿校服、佩戴胸卡,喜欢穿奇装异服,染发、烫发,佩带首饰;言行举止成人化;不讲文明礼貌,不尊敬师长,不爱护同学;对行业礼仪既不知晓,也不能遵守。

(三)品德表现

1.道德水平较低

其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不强,文明修养缺乏。部分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肆意放任,低级趣味倾向严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价值观扭曲

问题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轻“社会价值”重“个体价值”,轻“精神价值”重“物质价值”,缺乏职业理想与追求。有的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3.漠视法纪

问题学生往往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自由散漫,无视校纪校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问题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

(四)心理表现

1.突出的自卑

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是被动进入职业学校的,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同学,觉得低人一等,加之学业的受挫,环境的改变,对前途的担心,以及青春期急剧的身心变化而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自卑感。

2.人际关系紧张

许多学生由于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他们不懂得忍让;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要占上风;他们缺乏同情心与爱心,缺乏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疏远、异性关系混乱、社会关系复杂等。

3.情绪两极分化

其主要表现为,或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情绪不稳定,不能自控,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并带来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社会情感冷漠,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漠不关心,似乎“看破红尘”。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职业学校问题学生中更为典型。

4.意志薄弱

其主要表现为,学习缺少动力,意志目标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受暗示、诱惑,喜欢盲目追赶潮流、时尚;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追求成功的自信力,耐挫性弱、抗挫力低;情绪上表现为沮丧、消沉的心理状态。

5.网络成瘾

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明显,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缺乏学习动力,因而网络成瘾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QQ聊天而旷课、逃学,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对学生学习、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均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职业学校问题学生归因

问题学生的形成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问题的综合反映。

(一)学校环境的因素

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在职业学校虽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并逐步实行了学分制和分层教学,但依然存有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如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刻板,没有以生为本,忽视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等,使成绩较差的学生长期在心理上背负沉重的包袱,因而丧失学习信心。

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以“罚”、“吓”、“哄”代替教育,把说教当说服,把严厉当严格,把变相体罚当惩罚,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当遇到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时,常常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劝其转学或开除,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延缓了他们的进步。

有些班主任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有的老师因工作繁重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即使做了班主任,也是出于评职称或升职的目的,并非热爱本职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中有一小部分班主任来自行业第一线,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但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与班主任工作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关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

1.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结构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不完整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而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家庭教育缺乏,或处于“真空”状态,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功能。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其家庭生活比较单调,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还得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和嘲弄,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要么管理过严,过于专制粗暴;要么事事包办,过于溺爱娇惯;要么不管不问,过于放任自流。

3.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家庭成员关系包括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使学生缺乏愉快、安全的氛围,缺乏与家人有效沟通和交流,无法得到家人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因此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4.家长素养偏低

父母的教养方式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问题学生家长的素养普遍不高,有的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中有某种恶习,学生长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不良品德。

5.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存在着更多的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因素。

(三)社会环境的因素

信息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给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娱乐生活方式。职业学校学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不良书刊、渲染色情或暴力的录像及社会各种腐败现象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另外,我国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不高,加之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觉得前途迷茫,丧失学习的信心。

(四)学生自身因素

除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外,问题学生的形成还有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问题学生大都缺乏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负性的情绪波动较多;意志品质薄弱,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没有积极改变自我现状的意愿与动力。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问题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人格障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怒、自我中心等。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往往无法接受现实,而采取自暴自弃的消极应付方式。

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策略。

(一)摸清情况,正确归因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后进生的问题所在,是学习差,还是品行差?是各方面均差,还是仅某方面差?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所有的后进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如有的可归为思想品行差,有的归为学习成绩差,有的是双差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只有归类正确,才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与此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诱发其进步的动力。有关研究表明:成绩的获得有赖于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如果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不佳这个稳定的内部因素,则这种归因不会增强其行为的努力;如归于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二)抓住教育契机,寻找问题学生心理突破口

问题学生由于较多地受到批评或长期得不到重视,自尊心常常受损。但自尊心的外化形式又是复杂多变的,一个孤僻的学生可能更渴望关怀,一个打架的学生可能更需要理解,班主任如果能抓住这些心理契机,就很可能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突破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论怎样的学生,只要自尊心不丧失,就一定有转变的可能。

(三)投其所“好”,取得问题学生的好感与信任

班主任针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正当需求,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这种需求,这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突破口,也是取信于学生的最佳途径。学生如不信任班主任,甚至连基本的好感也没有,就不可能向班主任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引导。

(四)晓之以理,提高问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学校虽然开设道德课程,但问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往往并不清晰,有的可能连基本的道德意识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道德情感了。班主任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个别的道德教育,并结合心理指导,晓之以理,这样才有可能为进一步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五)创立良好的教育外部情境,形成问题学生的教育合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班主任应从班集体、学生家庭及学生的社交圈等方面积极创立有利于学生转变和进步的教育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育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育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钩是难以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保持三者间经常的信息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格局。

(六)为学生创设实现自我的机会,促进问题学生重拾自信心

职业学校的问题学生中有许多从小学到初中,在班级中一直处境不利,他们极少得到教师的表扬,也难得与教师“亲密接触”,教师对他们来说,始终是那样的“严厉”和“疏远”。进职业学校后,受整个班级气氛的影响,他们的这一感受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给职业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给予学生以展示自己新形象的实践机会、重拾其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适时地将问题学生从班集体的后台推到前台,推到聚光灯下,充分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备受自己优良形象带来的荣耀与激励,与先前的问题行为所造成的耻辱与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就会使他们的内省力得到加强。

(七)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

问题学生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常常处于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矛盾选择之中。这种矛盾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从而出现焦虑、自责、反悔、破罐破摔等心理问题,问题行为亦会反复出现。因此,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允许反复、持之以恒的原则,对问题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直至教育目标的最后达成。

(八)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提高转化成效

问题学生的问题既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德育层面,也涉及知、情、意等心理层面,有的甚至涉及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传统德育工作采用说服教育、批评与表扬、榜样示范等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地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心病还需心来医”,只有结合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疗效”。如可采用倾听、情感表达、认知调整等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