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表明,目前中职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尚不容乐观。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心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中职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所以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切都说明了中职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全面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就业能力。未来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已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当前,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其中自然包括在校学生。目前我国中职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各校都在沿着“宽进严出”的思路发展,这给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陷入紧张、焦虑、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在这种“毕业越来越难”的形势下,有的学校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个别学生因学习没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或是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在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走上歧路。出现问题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面临压力不能调整好心态,化解不了心理矛盾,最终酿成严重后果。调查表明,目前中职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尚不容乐观。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技能和走向社会前的人生积累阶段,对其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促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塑造完整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真正做到高高兴兴来校学习,健健康康走向社会,完完全全实现人生价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础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根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由于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要面临就业这一人生大事,因而可能会滋生诸多心理问题。职业教育需要技能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所以学校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走上社会,而不是因为心理问题被无情地关到社会的大门外。

(二)重视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对保障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和结果。搞好心理卫生,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完善个性,搞好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文明素质。

针对众多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心理不健康、不完善现象,职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同学们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其自觉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心理防卫能力,克服心理行为中尤其是个性方面的不足和偏差,及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认识、情绪和行为,自觉地接受心理咨询指导,定期进行心理测验,了解自己心理的优势和不足。这样使学生能够遵循心理科学的原理,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妥善处理个人的学习、工作、健康与疾病等问题。

二、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心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不止意味着有强健的身体,还必须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形成、维护和促进,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学校环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等,而心理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专门途径。中职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候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自我意识明显增长,不甘寂寞,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又心理闭锁;在感情上表现为活泼、热情,但容易急躁、激动,感情用事,不善于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感情。这些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常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突性。所以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会学生克制激情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次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小的矛盾打得不可开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职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经常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此时的心理状态,用案例和事实说服教育他们,使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二)塑造自我意识

认识自我是人类从古到今的一个永恒话题,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展、完善自己。认识自我要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找准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要从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三个方面来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为此,学生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信息来源,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建立自信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既要将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也要将过去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作对照,看到自己的进步。

认识自我是与人相处的基础和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自我接纳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既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自欺欺人,也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做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缺乏自我控制意识的人将是一个情绪化的、缺乏承受力的、一事无成的人。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的自我。

(三)与人交往的作用

人只要活着,不管你愿意或自觉与否,都必须与人进行交往。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无不与和他人的交往相联系,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信息、机遇、扶助,就可能走上一条成功之路。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显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情境而感到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恐惧感,使人们感到安宁与舒适。当人置身于自己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会情境时,也同样会缺乏安全感。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家庭的圈子来到陌生的学校,吃、住都要自我管理,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支持。由于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在逐渐适应与磨合的过程中,在自我稳定感和社会安全感方面就可能出现危机。在新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之前,会一直处于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只有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了可靠的人际关系之后,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所以,人需要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因此人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

(四)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

中职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向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对日记本说”和“对朋友说”,却向家长和老师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文静的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看课外书、上网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张扬的学生则演变成吸烟喝酒、寻衅闹事,通过打架、破坏公物发泄一通。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关注和理解,但又好像是不经意的,青春期的矛盾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年轻的血性又让他们考虑问题容易偏激,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不注意因势利导,很容易在他们的心里产生阴影。解决这一现象要求家长、教师与他们交朋友,对他们的想法、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孤独和无奈中解脱出来。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广大教师要用心理学原理与相关学科的心理理论与技巧,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是学生道德上、心理行为上的指路人,要努力挖掘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课堂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上好每堂课的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星,而心理素质是人的道德规范最基础的素质。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为此,学校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应用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备好课;上课时调节自身的良好心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意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学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自身心理素质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鉴于大多数教师对心理上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为帮助教师将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校要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如为每位教师订阅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并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时间一起学习、讨论,使教师明白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二)融洽师生关系

中职学校不同于中学,老师堂堂跟,像一个影子无处不在。而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都有一定的授课任务,平时去教室完全靠挤时间,任课老师更是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少,谈不上相互稳定的交流,也形成了学生课后看不到老师的局面。有些同学会说,我想找班主任聊聊,向任课老师请教问题,但他们都下班了。为融洽师生关系,学校应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例会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进步,这样的结果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既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也丰富了教师心理教育的经验。

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塑造良好的心理教学环境。学生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忠诚于教育事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只有当学生对教师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他们才愿意与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心理上的角色互换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和认识上的交流。教师应经常回味自己做学生时的心态,让学生进行“假如我是教师”的设想。通过这样的心理换位,达到共感认知,协调一致。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气氛,要在活泼多变的课堂中,让学生大胆释放自己,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课堂上体现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做是教学移情的结果。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尊,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多表扬,少批评,勤肯定,不挖苦,经常对学生赏识、赞美、激励。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即使答错了,也不要立即打断,要在学生答完后再一一予以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由批评改为评价,推心置腹,就事论事。绝大多教学生是具有学习的积极性的,心理动机是想学好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动机与效果没有达到一致。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制订解决的办法,使教学与情绪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扩大信息视野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名人传闻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褊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堵是不行的。年轻人就是要有大千世界,就要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一方面给予学生广阔天地,一方面又要有选择地教育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正确筛选、吸收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认识好,才能学好;视野宽了,心胸才会宽;爱好多,才会有注意力的转移,才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不能因为外面有风雨,就把学生关在温室中,那样只会使其成长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畸形儿”。我们不妨将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摆在桌面上,让同学们展开辩论,各抒己见,唇枪舌剑。好,好在哪里?坏,又坏在何处?给学生舞台,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让他们一吐为快。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舆论效果。讨论和辩论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些结论通过学生嘴里说出来比老师、家长说的分量大得多。

(五)以宿舍为活动载体

寄宿制是中职学校的一大特点,学生有多半的时间要在宿舍中度过,宿舍是培养、形成和维护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同学们住宿如住家,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所有职业学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职业学校要以宿舍为载体,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把宿舍管理制度巧妙融入宿舍文化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宿舍见证着同学们的朝气和执着,记录了他们的笑靥和愁容。在一间间温馨的斗室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敞开心扉,接受磨合,最后融合成亲兄弟姐妹一般。在改变与被改变中,每个宿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学校既要使每个宿舍保持鲜明的个性,还得使每个宿舍融入学校宿舍的宏观管理当中。宿舍卫生和纪律两方面内容是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将管理制度条文化,不生硬、不教条,充满人情味,让同学们感到亲切,丝毫没有抵触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宿舍内务大赛、守纪大赛、摄影大赛、演讲大赛、叠被子大赛、装饰大赛等活动,让同学们树立“宿舍就是我的家、我为宿舍添光彩”的良好意识,各尽所能,积极维护自己宿舍的荣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同学们的才艺和富有个性的宿舍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还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学校在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做的文章,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六)优化育人环境

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优化所需要的育人环境,有意识地通过改善物质文化设施来净化心理环境。如在路旁、各楼层走道放置果壳箱,配置卫生宣传标牌和礼貌用语;校园内进行大面积的绿化,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大学堂;教室、宿舍、假山、游泳池、名花异草、绿色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养身性的环境。这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从而拥有良好的育人大环境,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谐对优化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和谐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心理产生着影响。学校对教室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是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楼的走廊上挂有科学家的画像、格言警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在绿化、雕塑、楼名、文化设施等方面进行学校人文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浓厚而独特的魅力,从心里产生“我以学校为荣”的感慨和自豪。

四、心理咨询和辅导

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心灵安慰。心理咨询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或称为专业的方式,与当事人一起去揭示“斯芬克斯之谜”,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发现谜底,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人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不会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评价,有的只是倾听、关注、同感与愉悦,甚至可以全神贯注地直抵心灵深处。

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心理咨询是必需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教师,让那些寻求帮助的学生找到心灵的答案,让他们一吐为快,得到同情和安慰,得到灵魂的引导,使心理咨询能够更切实地对未成年人有所帮助,使他们走出咨询情境后仍满载被关怀的感受,能够学会在现实中应对机遇,学会如何快乐地学习、工作、生活。

(一)心理咨询的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就在校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而言,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建立适当关系。咨询人员和咨询对象(求询者)要建立相互依赖、地位平等的关系。

第二,初步确定求询者的问题。咨询人员通过搜集信息,搞清问题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质,一般应注重于求询者的基本情况、社会文化背景及心理问题。

第三,诊断检查,明确咨询目标。在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检查工具是心理测验量表,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注意从总体上对求询者的问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要看其心理、行为与环境是否统一,心理活动是否完整协调,个性心理特征是否稳定。二是要从细节上对求询者的问题的性质予以确认并明确治疗的目标。

第四,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追踪反馈,巩固和发展咨询成效。追踪观察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通信征询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心理咨询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特点,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驾驭心理咨询活动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组织心理咨询过程及其环节。

第一,双向性特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咨询对象(求询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使咨询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以圆满的结局来完成,此即为心理咨询的“双向性”。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方面,咨询对象必须认真听取咨询人员的意见,积极配合咨询人员的帮助与教育;另一方面,咨询人员也必须洞悉咨询对象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其反应调节自己的帮助与教育,调动咨询对象的积极性。

第二,多端性特点。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面貌主要由四方面组成: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和行(行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也主要是这四个方面发生了偏差。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这四方面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认知愈深刻,情感就愈有理性,意志就愈坚定,行为就愈自觉。一般说来,认知是起点,行为是归宿,情、意是中介。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知道了怎样行动和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心理咨询过程应在转变咨询对象的认知方面下工夫,做到“晓之以理”。行为是归宿,是心理结构的信心,只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就要“导之以行”,对其行为习惯或行为方式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进行必要的训练。情、意是中介,只有积极的情感与意志,才能使认知顺利转化为行为。由于社会生活实践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这四方面因素所占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发展的不平衡就产生了某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根据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需要、最迫切的方面作为咨询工作的开端和突破口:从“晓之以理”着手,帮助其弄清事理,认识危害;从“动之以情”入手,用爱的情感沟通双方的心灵,解除心理防卫的屏障,并调整其情感;从“炼之以意”着手,使其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培养恒心,善始善终地配合咨询过程;从“导之以行”入手,让其从事与原有心理障碍相颉颃的健康心理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心理咨询过程的“多端性”。

第三,社会性特点。心理咨询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兴衰、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都会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心理咨询人员对咨询对象的帮助,也只是各种“影响源”中的一个“支流”。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等其他“支流”无时不在荡涤、浸润着咨询对象的心灵。这些“支流”有些与心理咨询方向一致,能够帮助和促进咨询对象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有的则与心理咨询方向相背,甚至阻碍和削弱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心理咨询人员必须把心理咨询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统一步调,协同帮助咨询对象。一方面,必须注意分析咨询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社会背景,弄清其产生心理障碍的真实原因;另一方面,在帮助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时,必须积极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利用与心理咨询要求一致的积极影响去克服和抵制与心理咨询要求相违背的消极影响。这就是心理咨询过程的“社会性”。

第四,渐进性特点。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同样,不良心理品质的克服与消除也是渐进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一蹴而就。因此,心理咨询人员与咨询对象克服急躁情绪,不能一下子提出过高要求,而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量到质逐步去做。心理过程的“渐进性”要求咨询人员培养仔细、耐心的品质,对咨询对象的帮助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五,反复性特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线式前进的。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如此,不良心理品质的克服与消除更是如此。因此,心理咨询人员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与咨询对象的关系也不能仅局限在门诊室内,对咨询对象出现的反复切不可表现出厌恶、冷漠,更不可横加批评与指责。心理咨询人员还必须注意检查自己的咨询效果,对重点咨询对象定期回访,巩固咨询效果,同时预防旧病复发。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

心理咨询的原则即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不断认识并逐步积累的经验。

第一,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要有整体观念,对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做到全面考察、系统分析,既要重视心理活动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以使咨询工作准确、有效,防止或克服咨询工作中的片面性。

第二,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咨询对象的问题,不仅要在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上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咨询结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第三,异同性原则。所谓“异同性”,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既要注意咨询对象的共同表象和一般规律,又不能忽视其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体表现差异,要善于在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努力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第四,艺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心理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要通晓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促进咨询对象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改变,以便如期实现咨询的目标。

第五,坚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要引导咨询对象充分认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要对心理障碍的矫治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信念。这样才有利于咨询或治疗效果的巩固与提高。

第六,保密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心理咨询人员有责任为咨询对象保密,咨询对象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第七,预防重于治疗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心理咨询人员不仅应重视咨询对象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的诊治工作,更重要的是应重视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只有把后项工作做好了,使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三)学校心理咨询的形式

就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适合学校的心理咨询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门诊咨询,即在学校开办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安排受过专业培训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采取面对面的方式交谈,详细了解、分析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摆脱有碍于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提高他们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已经形成心理障碍者,则分析其病因和症状,制定完整的治疗计划。门诊咨询掌握情况全面,能够更深入地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帮助,是首选的心理咨询方法。

二是电话咨询,即在学校开设一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安排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值班,以电话咨询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劝告、安慰或鼓励、指导。由于电话咨询的方便性、快捷性,深受当事人的喜爱。当前,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还不能深入理解、公开接纳,电话咨询隐蔽性、保密性强的特点便使它成为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是信函咨询,即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信箱,以通信的方式进行咨询。当事人来信提出自己要求咨询的问题,心理医生回信给予答复,其优点是不受居住条件限制,对于那些不善于口头表达或较为拘谨的当事人来说是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方法,但咨询效果会受当事人的书面表达能力、理解力和个性特点的影响。

四是专栏咨询,即在学校的校报、校刊、电台、电视台或网络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对读者、听众、观众提出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公开解答。优点是受益面广,具有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功能;但存在模糊、浅露、泛泛而论的缺陷。

五是现场咨询,即由学校内部从事心理咨询的专门人员或聘请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人员在校园内面向广大学生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咨询形式,如重大考试前开展的考前心理辅导等。

六是网络咨询。网络咨询是一种新兴的咨询形式,以其极强的保密性、隐蔽性、快捷性及实时性,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通过网络,当事人能够真正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心理医生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作出及时的分析判断,并可以通过实时交谈不断矫正其分析判断,作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咨询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另外,在进行个别咨询的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在长期的咨询服务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学校开办各种心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就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集体)咨询。

(四)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要求

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这也就是对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教师提出了特殊的素质要求。他们不但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学生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

首先,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格素养。许多学者都认为,人格条件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不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他的知识和技术非但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可能有害。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相对健康。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那些情绪不稳定的人、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二是乐于助人。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学生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气氛,才能接受学生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这个条件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都具有这种品质。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的人,那些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三是责任心强。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叙述,精力集中不分心,使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心。能诚恳、坦率地和学生谈心,获得其信任,从而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那些工作马虎、不能专心致志的人,那些办事拖拉、不负责任、又不能和学生谈心的人,是做不好心理咨询工作的。

四是心理反应敏感。出色的咨询人员能够对他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无论是语言还是非语言(如表情、动作、服饰、发型、肌肉抽动、眼神等)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此,咨询人员应从整体上予以观察并作出敏感的反应。心理咨询是咨访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咨访双方的相互作用最终得以实现的。既然是相互作用,当然除对对方的心理作出敏感反应之外,对自己的心理也应特别敏感。不仅如此,对于由自己的心理所造成的对方心理的活动、变化,也应该敏感地作出反应。可以说,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是咨询人员必备的重要素质。

五是能认真倾听。对于因烦恼、焦躁不安而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求询者来说,能够有人认真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欣慰。求询者刚来到咨询室,往往会因为心理负重而不知所措并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咨询者若能认真、耐心地倾听求询者的诉说,并加以适当的应答,如简单的复述、首肯和插话,就可以帮助其理出问题的头绪,从而使其感到如释重负,获得一种安慰。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仅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得到的。因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考虑自己的人格条件。

其次,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发展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心理咨询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学生。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引起学生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工作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困扰他们的真正原因,改正或放弃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心理助人技能及行为矫正、家庭治疗、音乐治疗、认识治疗等咨询治疗的方法与技巧。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学生的困惑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哪里,他们的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又是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的,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促进人格的成长。同时,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还应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如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青年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恋爱、婚姻问题,等等,这就需要咨询人员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想指导,坚决抵制一切违背科学的迷信思想的侵袭。此外,还应有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基础医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条件给求询者以正确的启发、教育和指导。

再次,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还必须熟练地掌握一些必备的助人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如使他困惑的处境或事件、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化等;适时地、机敏地提出问题;敏锐地发现学生不自觉的掩饰和阻抗;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内心深处的症结;设计一些相应的方法来矫正某些不良行为;适时地向学生进行某些解释,等等。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但要做到真正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些理论和熟练地使用这些技巧,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因此,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要积极地参加心理咨询的各类实践活动,在咨询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和发展前人的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上面所说的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纳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