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溯本求源,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高等教育体制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它们又发端于经济体制改革,其分水岭为改革开放。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承担教育责任。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体制在中国的运用,有高中后教育类型(大中专)和初中后教育类型(小中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办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

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体制改革是关键。宏观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主要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其中,办学体制是关键,因为办学体制决定和影响着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而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恰恰对于办学体制改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管理体制而言,它只是政府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之后才出现的。政府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主要是起一种宏观调控和评价的作用,目的是把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通过政府的调控反馈给高职院校,以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但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和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要求,政府将逐步减少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干预和控制。所以管理体制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永恒主题。另外,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并不一定是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唯一主体。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对于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背景

溯本求源,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高等教育体制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它们又发端于经济体制改革,其分水岭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各级各类学校由政府包揽,政府掌握着开办学校所需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制度上的所有稀缺资源,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投资制度、招生规模及教学内容等全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照章行事。这种教育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资源短缺、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教育,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起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形势的日渐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因此,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国有化办学体制的运作日显吃力。在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变国有化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结构及主要形式

1.普通高校办高职的办学体制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含量的增加,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人员的文化、知识、素质的要求也势必提高。因此,人才规格上移的趋势是必然的,这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历程所证明。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承担教育责任。1999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校开始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2.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体制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为了培养服务地方或行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设立了职业大学,普通高校也纷纷举办干部专修科,满足改革开放大量的人才需求,学历层次一般为专科。学生来源既有来自于高考后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来自于社会各阶层的从业人员,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为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职业大学和普通高校举办的干部专修科的培养目标来看,毫无疑问,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最早的探索。这种办学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的重要补充。

20世纪90年代,职业技术学院的试点逐步展开,开始形成较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主要承担着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责任。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之初,就确立了较为鲜明的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确立了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思想,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重视和企业的合作,认真学习国内外高职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高职内在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中的主体。它们较少受普通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比较明显,应当承担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其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将主要承担高职专科和本科的培养任务。

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有不少是由中专合并或转制而来的,师资的整体素质仍需不断提高。

3.依托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的办学体制

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体制在中国的运用,有高中后教育类型(大中专)和初中后教育类型(小中专)。后者在层次上与职业高中、技校基本一致。

1985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3所中等专业学校改办为初中后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与初中后五年制高职相依并存的“技术专科学校”,即“一校两制”、“四五套办”,从而启动了依托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的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的改革尝试。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发展中重要地位的逐渐确立,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依托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的步伐也一步一步地加快。无论是招生规模、专业类别,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呈现健康稳步发展的态势,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

4.成人高等学校办高职的办学体制

成人高等教育是以教育对象来确定的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是由教育性质确定的教育,这是两种不同角度的教育术语,两者没有隶属关系,但在教育实体上又是相互交错的。成人教育的教育类型与培养目标比高等职业教育要广泛得多。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翻版,也不是成人高等教育(脱产班)的延续,而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教育类型;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基础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绝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和教育体制上的转换,是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性变换与创新。它要求我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变革,对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

5.民办高等学校办高职的办学体制

民办高等学校在欧美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办教育。20世纪90年代,民办高等学校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十分迅速,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发展民办高等学校,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件好事。

(三)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由以上几种具体形式组成的我国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新结构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及社会的多元化结构体制相适应的,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不仅为教育理论的充实与完善扩展了空间,在实践中也要解决传统体制下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困难。

首先,多种办学形式与渠道的建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筹措了大量资金,扩大了教育投入的来源渠道,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满足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必然会有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必然会形成有人喜欢公立学校的规范,有人向往民办学校的自主,有人喜爱普通学校的全面,有人偏爱特色学校的独特局面。办学体制改革正因为适应了这种多样化与民主化的需求,所以才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所必需的措施。

最后,增加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过去,由国家统一拨发教育经费,统一任用教师,统一规定学校课程,统一评估考试成绩,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改革后,不同的办学形式内部实行各自不同的灵活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教育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