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化办学体制创新

区域化办学体制创新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区域化政策环境。第四是以融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依托区域行业企业为依托,做强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要把自己放在为终身教育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位置,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深度融合。

第一节 区域化办学体制创新

区域指副省级单列市、地级市市区以及县(市)区。高职院校区域化办学体制,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宗旨,以形成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结构形态为目标,以个性定位与特色凝练为内在机制,建立的办学组织形式和制度环境,具有区域定向性、结构优化性、模式创新性和集约双赢性特征。

一、区域化办学体制创新思路。首先是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区域化政策环境。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共同行为,只有扎根于区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世界发展趋势看,社会办高职已成为主流方向,发达国家政府办学仅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则由行业企业、各类社会团体主办。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则以政府办学为主,行业、企业主办或参与办学力量严重不足。政府要进一步放宽办学政策,利用政策杠杆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办学,促进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各级政府高职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建立经费多渠道筹措体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资助、个人捐资、社会力量办学、个人缴交学费和校办产业创收为辅的多渠道经费筹集体制。其次,要通过政策统筹、协调管理、信息服务、项目引导、评估督导、激励奖励等措施,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办学功能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区域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强化高职教育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引导高职院校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区域经济特征、产业发展规划、优质特色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定位办学目标,制订发展规划,实现高职院校办学要素各个层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对接,作为改革与创新办学管理体制的着眼点与落脚点。第三,以服务型专业建设为重点,提高高职院校与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功能联接地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媒介,政府要通过建设服务型专业项目,引导高职院校本着“立足当地,突出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全力打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以龙头专业为龙头,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自身办学优势,打造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阔,满足区域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增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服务功能。第四是以融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依托区域行业企业为依托,做强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各级政府要把区域内高职院校,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行业企业要把区域内高职院校作为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基地,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支出,不断向高职院校提供终身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订单”。高职院校要把自己放在为终身教育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位置,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区域终身教育体系、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深度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习化社区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扩大学校服务功能和发展内涵,提高学校品牌形象的需要。主要形式有:一是采取讲座、联谊等形式,开展科普、法律、文艺体育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开放图书馆、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并给予指导,为社区居民学习提供方便;三是发挥学校的专业、设备、师资优势,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为在岗、转岗、失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乃至为老人、儿童、妇女提供各种需要的培训;四是与社区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办学,培训人员,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二、区域化办学体制创新路径。首先是产学结合模式,以“政府搭台、行业参与、校企唱戏”为运行机制,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形式,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其主要特征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整合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间接教育环境与直接生产环境的融合;通过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更为务实的课程与教材;通过产学合作、工读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实践模式,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其次是集团办学模式,通过校企、校际股份制集约化办学形式,完成校企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其运作特征为:突出体制优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一会(董事会)、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模式进行科学管理,形成集团化办学的紧密结合体,确立各办学主体在办学活动中的利益原则和行为准则;强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管理运行企业化、资本运作市场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人事管理财务运作的严密制衡,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规模效应,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按照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建立双重功能产学实体,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源活力,为培训实习提供基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形成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自主研发优势。第三是校办产业模式,其运作特征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管理特色,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体(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办好产业促专业,突出培养特色,为专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训学生关键技能提供有力保障,为提高双师素质提供有效支撑,也为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坚实平台,发挥校办产业教育、经营、示范、服务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第四是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模式、城乡合作模式、校际合作模式与中外合作模式等。校企合作模式是采取协议运行机制,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服务双方如约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城乡合作模式是通过加强城乡教育合作,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领头雁和农村科技人才;校际合作模式是学校之间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进行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外合作模式是同国(境)外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自我发展实力,抢占技术教育市场国际份额,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增强国际化办学的竞争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