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面向

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面向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而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大多数成年劳动者并没有被列入教育对象。农民未接受和不接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原因是时间冲突。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供给方在教育时间安排上对农民的特点考虑不够,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作息规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形成了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三、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面向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深层根源在于办学路向与真实的社会发展需求错位,没有找到自己应该做而且能做好的分内之事,其办学路向不清主要在于招生对象以农民子弟为主,忽略了最大的目标群体应该是农民本身。积极调整办学路向,通过创办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通过与城市职业教育构建联动体系对农民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村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职业教育忽略了对农民群体的教育

目前,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而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大多数成年劳动者并没有被列入教育对象。我们调查发现,进城打工前只有12.7%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12.9%的农民工接受过种植养殖培训,而绝大多数在家守地的农民几乎谈不上职业培训。

农民未接受和不接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原因是时间冲突。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供给方在教育时间安排上对农民的特点考虑不够,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作息规律。正规教育培养周期较长,一般在两年以上,且开班时间比较死板,一般在秋季开学,而此时正是农忙季节。在农村,由于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随意性较强,并且随着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长学制教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

其次,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讲实际、实用、实效和可操作性,在农业技术层次的需求上,农民最关注有关“名、特、优、新技术知识”,其次分别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信息;在农业技术类别的需求上,农民需要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设备等,尤以新技术、新品种最受欢迎。由于农村职业学校长期沿袭普教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技能差,实习基地缺乏示范性和推广性,根本无法让农民学以致用,因而大多数农民选择了与工作结合紧密的民间学徒式训练,没有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尽管存在数量巨大的潜在目标群体,作为制度化教育一员的农村职校,一时还无法在学制、师资及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大的变革,来应对这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迷局。

(二)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矛盾,转移农业人口是改变现有农耕制度、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把约2.5亿农村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其中,乡村工业和其他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约1.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农民工约有1亿多人。与这种历史进程相应,20世纪90年代前的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多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需求相关。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那时的职业学校(主要指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受到了广大农村家长和考生的追捧,就地转化是农村职业学校安排毕业生的主要途径,培养质量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契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和技术增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农民进城打工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2006年2月28日,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职业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对象就是农民工。一方面,现在进城农民工已经有1.4亿,还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等待着转移。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就要通过职业教育。”(23)可以说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迫切的要求,据2004年的教育普查,城市本科学历占普查人口的3.2%,农村仅有0.07%,不同受教育的比重,高中阶段农村是1,城市是2.4。2004年,国家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在全国农村1.02亿外出的务工人员中,受过包括各类职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只不过是14%,这个比重在迅速增加,到目前也不超过20%。也就是说,80%的人纯粹是出卖劳动力。

由于受教育不足,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弱,在农村劳动力当中受过培训的只占3.4%,中级教育占1.3%,50%以上的农民缺乏一技之长。据2003年统计,农业方面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只有23.5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证书只有21.5万人,分别占全国劳动能力的3.4%和3.6%。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2.13万人,占高技师的1.2%,只有平均人口的1.4%。

另外,从产业对技能人才的分析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主体。第二、三产业农村务工的已经占到57%、56%。加工是58%,制造是80%,第三产业农村务工占到98%(24)

既然市场这么大,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这么多,毫无疑问,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参与到这项宏大工程里来,按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需求来引导农民走向城市职业人。政府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一度对这一历史机遇抱有很高期望,事实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基本没有享受到这块蛋糕——大量农民工没有经受任何培训就进入了城市低端劳动市场。

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建筑行业的3 200万农民工中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25)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形成了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方式看,直到目前仍然是自发式的流动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农村劳动力先是自发地向乡镇企业流动,处于兼业状态,这一时期劳动力流动对教育依赖性不强,也没有引发明显的教育与劳动力流动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向城镇流动,其规模之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称为“民工潮”,教育作为相对稳定和具有较强计划性的领域,对此更是毫无准备,更谈不上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相适应。二是从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找工作的方式看,开始主要是个人的社会关系在发挥作用,基本上看不出教育与寻求工作岗位的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流动时,许多人是在己经有了明确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才进入城镇的,尤其是第一次外出打工的人主要是由亲缘关系带动的。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还不是很普遍的时候,外出打工者多数是家中有在外地政府机关、企业工作的亲戚,通过“关系”为其联系好工作或者提供用工信息。除了亲缘关系外,地缘和业缘关系日益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数字显示,无论是第一次就业机会的获得,还是首次调换工作,亲戚、老乡、朋友和家庭成员的帮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在首次获得工作机会中占72.2%,在第一次调换工作中占69.75%(26)

(三)国际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农民

从国际范围来看,20世纪60、70年代不少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模式、经济制度、文化基础、教育条件等形成了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间著名职业教育学家福斯特(P.J.Foster)的思想发挥了重要影响。现在看来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1.世界著名职教专家福斯特的观点

福斯特是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许多观点成了当前世界银行指导各国职教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核心。虽然他“职业学校谬误”论的观点未必符合我国国情,但他基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状况的考察,提出的面向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三农”具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农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而非学生

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应立足农民,学生是农业职教中不稳定的对象,强制性的职教,最终导致职教学生选择与农业无关的职业,他的理由是“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主张尊重农村家庭子女的个人意愿,为避免浪费,没有必要让不愿从事农业的农家子女接受农业教育。农村职教对象应定位在农民身上。

2)农村职教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

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是农村职教的重点,“因为农业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领域,也是最难以变革的领域”(27)。福斯特提出,农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新技术、新作物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当地市场信息和生产新知识的传播。

3)农村的职教必须注意农民的求知积极性

福斯特认为,单靠农业技术培训是不能对农业生产者发挥明显影响的。农民最注重实际,只有当他们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实际收益时,他们才会有学习这种科学技术的愿望。因此,农村的农业和其他职业教育的展开,必须考虑到这种来自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教计划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效。农村职教只有与当地的发展和农民的收益直接相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有限

福斯特认为,虽然正规学校教育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单靠学校教育不可能影响任何重大的乡村变革。教育只是影响农村发展众多重要因素中的一个,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交通的便利条件、产品市场情况等。他认为学校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而非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研究证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比文盲农民更愿意和更容易接受新的生产知识和技术。

2.世界农村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

农村职业教育的

——关键:To Motivate Farmers(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

——对象:Educated Young Farmers(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农民)。

——内容:Relevant(与他们发家致富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

——形式:Easy to Access(便于参与或易于接受这种教育或培训)。

——结果:Effective(有效)。

——抓手:Master-Farmer Programs(“能人”带动)。

——战略:Mobilize All the Resources Available(动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

3.国际社会达成的三点基本共识

——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

——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应该是非正规、短平快,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

(四)面向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策略

“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质的问题在于农民的受教育权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尊重。”(28)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要不断扩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主体最终要落实在农民教育层面上。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路向应该是:

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

对欲离乡离土到城市去的农民及其子女——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与办学路向相应,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

——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城市新型民工;

——有针对性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与输送合格的新生

1.通过建设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为农业生产者服务

尽管政府包括学界不断在倡导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尽管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尽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但最终农业的战略地位不会改变,农业的重要性不会下降,“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乡村怎样变化,农民不会无限地减少,作为基本生活必需品原料的生产供应者——农业的从业者——也不会消失。”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相应地区出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下滑。为缓解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曾鼓励农民子弟学农,回乡经营农业。对在家守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教育是现在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应该重振的本业。

我国现行的农民教育还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的农民教育,只能叫做小农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通过突出农村特色,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效益、效率上赢得农民的承认或认同。

构建具有农村特色职业学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农民和准备就业的农村学生为主要培训和教育对象。使仍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走向富裕是农村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宗旨。

(2)以农业新科技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我国目前的土地承载量,要使农业生产者致富,必须推广新科技为代表的实用技术,使技术应用者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效。

(3)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农业技术的推广最有效的场所应该在田间、养殖场、大棚、花房等生产现场,示范操作应是主要教学手段。

(4)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的作息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以全日制为主,应避开农忙时节和白天主要工作时段,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

(5)学校的功能多样化。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应与农村成人教育、文化教育统筹,成为农村社区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兼带实训基地(校办农场、工厂)。

2.通过构建城乡联动体系开展农民工培训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新旧“三农”问题的聚焦反应,为了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产业,过渡为都市人,国家极为重视农民工培训。但现在看来,培训效果有限。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失衡,不利于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作为优势教育资源的占有者,城市倾向于把农民工培训视为“分外事”,没有认识到农民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在城市长期存在,农民工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到城市产品的质量与声誉,直接影响到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而农村职业教育限于长期沿袭的普教模式,加上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隔绝和用人信息不灵,根本无法培养出适应企业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农民工。

我们认为,虽然农村职业学校距离农民工的来源地较近,但又距农民工的输入地太远,无法独自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农民工培训要通过城乡联动的体系来完成。

——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教育与培训;

——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保证培训经费。农民工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参加培训,因此,可以采用用工所在地政府与用人单位共同按比例分担培训费用的方法,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确保农民工培训所需的“费用”与“时间”。

(2)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利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城市职业学校师资、设备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农村职业学校提供服务。

(3)按照培养流程分工协作。城市职业学校靠近用人单位,掌握较多的就业信息,城、乡职业学校可以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中介展开协作,分工合作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课程。

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民工培训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从输出地进入用人单位后,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工种变化和升级,农民工必须接受企业或城市职业学校进行的培训;而都市社会对农民工提出的市民化要求,也必然要求农民工不断进行就业技能以外的更广泛意义的学习,这一进程显然地要求由城市职业教育积极参与的城乡联动体系来完成。

尽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历来的发展主体是学历教育,单单对学历教育范畴的农村职业教育明确就业导向是不够的。国家当前倡导的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已有了终身教育的内涵,这也是市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学龄人口的需求,还在于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且他们还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即如果从服务于全民的就业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农村职业教育如果能够跟成人教育融合起来的话,就不仅不会因为也挤到普通教育的评价轨道上而沦为二流教育,还能将其生源从学龄人口拓展至全社会。总之,面向就业、面向全民一定是今后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以单纯学历教育为主,向与非学历培训并重的转变一定是今后农村职业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