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清题型是阐释型,还是任务驱动型

审清题型是阐释型,还是任务驱动型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00字左右的大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从呈现形式上看,申论作文经常采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阐释型议论文是按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题目给定的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实际上,阐释型题目的最大特征就是命题者给出了主旨,考生写文章所做的就是注解题旨,阐释题旨。

申论作文根据题目的字数限制可以分为“1000字左右的大作文”和“500字左右的微写作”两类。

申论试卷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要求考生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几乎全部是写议论文。议论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表达主张的文章,它的功能在于揭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00字左右的微写作则有评论、报道、宣传文稿等文体。

1000字左右的大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从呈现形式上看,申论作文经常采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基本题型;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是阐释型作文的代表。

一、阐释型题目

阐释型议论文是按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题目给定的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实际上,阐释型题目的最大特征就是命题者给出了主旨,考生写文章所做的就是注解题旨,阐释题旨。供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

阐释型的题目常见的有:

①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只能围绕题目规定的标题写文章。

②话题作文。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只能围绕题目或材料中给出的“故事、事例”写文章。考生要做的主要是挖掘、阐释、剖析题目或材料中给出的“故事、事例”蕴含的精神品质、道理、一般规律。

③名句导向作文。围绕题目或材料给出的名句进行阐释、剖析。

④问题导向作文。围绕题目或材料指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命题作文

阐释型议论文的基本形式为命题作文。如《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对这个判断进行具体论述;《平衡》对一个概念进行阐释;《真心、真情、真话》,对几个概念进行阐释以及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例1】2016年联考(浙江)申论试卷(A、B卷),(三)给定资料7提到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格里的名句“因为山在那里”影响了无数勇于探索、勇于攀登的人。请从给定资料出发,联系实际,以“创业者心中的山”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50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2.结构完整,论述深刻;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例2】2012年江苏省考申论试卷,(四)通读“给定资料”之后,你对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一定有所感悟,请你以“守望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紧扣“给定资料”,结合个人体会;(2)观点鲜明,语言流畅,议论深刻,结构严谨;(3)总字数800-1000字。

【例3】2013年国考申论(A卷),(五)“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800~1000字。

【例4】2009年某省考申论试卷,给定材料80%以上的内容在谈山东、重庆等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而最后一道题作文标题却要求以《真心、真情、真话》做好群众工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从处置好群体性事件上升到做好群众工作的一般规律来写。“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和“做好群众工作”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搞不懂二者差异的考生比比皆是。“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相对于“做好群众工作”来说是点与面的关系。要将“点”上的经验推广到“面”上去;在“面”上工作时,要借鉴“点”上的教训。

(二)话题作文

即题目或材料中给出“故事、事例”,要求考生结合对这个“故事、事例”的理解,写议论文。考生破题的关键是要挖掘、阐释、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品质、道理、一般规律。

【例1】2012年国考申论(A卷),(四)给定资料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三)名句导向的题目,考生主要做的是对名句进行解释阐述,深入剖析,注解题旨

“代圣人立言”是对中国古圣先贤的名句进行解释阐述。在“代圣人立言”写作文章时的第一步,事关文章的“立意”就是“破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篇申论文章的水平髙低,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立意”,如果“立意”偏离了主题,文章则直接被判定为四类文,得分很低。一般来说,申论文章写作中的“破题”分两步:一是通过在“给定资料”中寻找题面中出现的经典的内涵;二是在不偏离给定资料原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对题面中出现的经典进行深入剖析。

纵观“理解名句,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文章”这类申论作文历年真题,仍然没有摆脱当今高考作文和古代科举考试“《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的窠臼。“《六经》当注我”,是说你接受《六经》,与《六经》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我何注《六经》”,则是在接受了《六经》思想之后,自己如何践行。往往是两步答题法,先阐释含义“是什么”,再讲述“该怎么办”。考生的写作思路往往被局限在“注解题旨”的范围内,供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

【例1】2016年国考申论题目:

资料3(节选):“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慊得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题目:“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題目,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斯,语言流杨;(4)总字数1000~1200字。

【思路点拨】这道题中,考生需要在文章中集中论证〈獅〉中的“不学礼,无以立”,同时命题人在要求中明确“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见解深刻”这暗示了命题人的测查意向,即需要考生在不偏离给定资料的前提下,谈出自己对“不学礼,无以立”的理解。有的考生在通读材料后,发现材料中有很多关于“国民素质”的案例和论述,因此将“礼”理解为礼仪,文明礼貌等。

我们知道,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举国上下都受到礼的制约。而孔子说他生活的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因此,孔子所说的“礼”实际上就是指他想恢复的“周礼”。周礼和现代礼仪都是我们所说的行为规范,都是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二者的共性。二者不同的是周礼不仅仅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同时还是当时国家政治规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代表,也是治世的必要条件。《论语》中曾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舞于庭”实际上就是季氏违背周礼,挑战国家政治规范的行为,所以才使得孔夫子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慨。“礼”不仅事关个人素养,还事关大国意识的塑造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礼”在涉及国家层面时实质上是指“政治规范”,而非仅指“道德”。

所以,文章的大概思路可以按照个人、社会、国家的逻辑顺序来阐述学礼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社会公德的塑造、政治规范的塑造和国家地位的提髙等方面的意义。从个人层面来说,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古人讲“修齐治平”,中国自古重视个人修养。而材料中所说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说明“学礼”已经是迫在眉睫。“敬人者,人恒敬之”,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提髙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与他人形成良性互动。从社会层面来说,可以强调政府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孔子曰:“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政府需加强自身诚信建设,率先垂范,引导社会诚实守信,让社会成为充满道德涵养的健康社会。从国家层面来说,主要是“礼”文化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学礼对我们大国意识的塑造,在国际舞台上履行大国职责的重要意义,最终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大国辉煌。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将“不学礼,无以立”仅仅限定在“公民道德建设”层面,则显得“立意”过窄,难拿高分。

【例2】2017年国考申论题目:

材料(节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

题目: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題,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杨;(4)总字数1000~1200字。

【思路点拨】材料中指出了水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意象。《易经》中“水”指代“万物皆变”的道理;《道德经》中“水”代表“大道至简”;《论语》中“水”代表“普济众生”的包容和“过犹不及”的中庸。这些都是“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涵,如果仅仅写到材料列举的这些内涵,还不足以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如果考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就可以想到《荀子》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毛泽东同志也曾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与“水”的关系,这里“水”则指的是人民群众。因此,考生在文章中除了写材料中列举的内涵外,还可以写如何“以人民群众为师”等,这样的定位更符合公务员的身份。

【例3】2011年国考申论(B卷),(四)“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例4】2012年国考申论(B卷),(四)“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例5】2012年9·17联考(河南)申论试卷,(四)给定资料3中提到:“‘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例6】2013年4·13联考(湖南)申论试卷,(四)“给定资料2”中提到“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例7】2014年国考申论(B卷),(五)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问题导向的题目,考生主要做的是摆出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对策

审清问题极其重要,因为写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问题导向——立意、自选角度、分析问题(判定性质、分析原因、影响等)、解决问题(提对策)、说理论证都是问题导向。

问题是矛盾的外化,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外在呈现。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正视问题就是正视矛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或者感觉有问题但对问题想不透、说不清,这是答题最大的症结。抓住问题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牛鼻子”。因此,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搞清楚题目中存在什么问题、主体犯了什么错误。抓住深层次矛盾,抓住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完善新体制新机制、满足新需求新意愿、开拓新局面。

有的题目,在题目中摆出了存在的问题。如果题目中没有摆出问题,那么有可能问题隐藏在给定材料中,要通过阅读给定材料明确问题。有的题目要求“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联系实际”,那么有可能,题目中和给定材料中都没有摆出问题,问题在试卷外,而要靠考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

1.情况一,题目中摆出了问题

【例1】本书2011年国考申论(B卷),(四)“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思路点拨】

(1)审题:题目中这句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失根”,那么写作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转化矛盾——“不失根”(即扎根、强根)。题目这句话还指出了谁失根?在哪里失根?进城农民在城里失根和留乡农民在农村失根。

(2)遵照《张氏五段论》展开思考:失根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失根→该怎么办(提对策)→预期目的。

①是什么?(“根”的含义是什么?“失根”的含义是什么?)抓住材料中“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句话概括出:根就是亲合力、归依感。失根就是在城市扎不进根与不愿在家乡留根,对城市和农村都缺乏文化亲合力、归依感。

②为什么会失根?表层原因是农民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都缺乏亲合力和归依感。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经济基础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过大。如果乡村比城市更好,还会弃农进城吗?如果农民在城里扎得进根,他们还会失根吗?抓住了根本原因,分析才有深刻,才能体现思想深刻。也为后面的提对策奠定了基础。

③该怎么办?要解决失根问题,就要针对根本原因提对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协调发展道路,缩小城乡差距。具体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两方面,城市要纳根,要让进城农民工和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扎得进根;乡村要留根,要让农民愿意长期扎根。要让进城农民市民化,让留乡农民现代化。写作时,先总后分——先概述做法,后分述具体做法。这样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alt

(3)“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这种命题方式近几年频频出现在申论题目中,题目要求考生联系社会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平时博爱兼闻,关注天下之事、天下大势,而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辅导书”。这句话也暗示考生“从给定材料这本有字书向社会实际这本无字书延伸”,既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又反击了盲目抄袭材料的拙劣之作。

“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这句话提醒考生立意时不要受给定材料的束缚,可以超出给定材料的范围写作,给考生“联翩起舞,展示经世治国才华”提供了空间。

这种命题方式通过“题目引发考生思考→考生整理思考的内容→写出文章”一贯而下的过程来考察考生慎思明辨的能力。考生能否写出“言信行果,构建和谐,促进发展”的文章决定了考生能否拿高分。

部分考生写文章立意时,看到给定材料大量篇幅都在谈论教育公平问题,就把思维局限在给定材料的范围内,加之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准确理解题目中这句话的含义,自己对“失根”没有深刻思考,不能透过“缺乏文化亲和力、归依感”深挖根本原因——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过大。写文章时缺乏独立见解,盲目抄袭给定材料,盲目谈教育公平问题,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最终丢分严重。

【参考答案】

失根 扎根 强根

在城镇化大潮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弃农进城,乡村空巢化,日趋衰落。乡村难以留根,农民不愿扎根。而农民进城后,面临户籍、教育、医疗、社保、购房就业等现实难题,出现城市不愿纳根,农民扎不进根的现象。导致农民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都缺乏亲合力和归依感,陷入人心不安的窘境。这就是失根。

造成失根的表层原因是农民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都缺乏亲合力和归依感,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过大。如果乡村比城市更好,农民还会弃农进城吗?如果农民在城里扎得进根,他们还会失根吗?由此看来,要解决失根问题,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协调发展道路,缩小城乡差距。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城市支农。要坚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坚定不移地将“三支一扶”、“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等支农活动推向深入。尤其要改革户籍制度,敞开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大门,让想在城市落户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里扎得进根。

二要政策惠农。要牢牢把握政策惠农这一主题,紧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标准,提高农民种田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协调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的吸引力,让农村留得住根,让更多的农民原意在乡村扎根。

三要科技兴农。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健全农业科技体系。尤其是要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落地环节。让科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落后面貌,从而让农民原意扎根。

四要人才强农。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新型农民。增强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为洗脚上田和洗脚进城,实现转业、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增强农民在乡或进城扎根的能力。

五要文化亲农。要大力推进文化下乡,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新兴载体,将文化、娱乐、科技、信息送到田间地头。让文化滋养农民,让文化惠及农民,让文化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幸福,让文化留住农民的根。

总之,只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协调发展道路,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才留得住根,城市才扎得下根。这就是扎根、强根的治本之策。

(作者:张金海。957个字符)

2.情况二,题目中没有摆出问题,问题隐藏在给定材料中的题目

如果题目中没有摆出问题,那么有可能问题隐藏在给定材料中,要通过阅读给定材料明确问题。有的题目要求“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联系实际”,那么有可能,题目中和给定材料中都没有摆出问题,问题在试卷外,而要靠考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

【例1】2010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四)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

【思路点拨】题目中没有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隐藏在给定材料中,要通过阅读给定材料明确问题。题目“海洋的健康”,正是因为海洋不健康——污染问题严重才需要维护海洋的健康。因此,写作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针对问题提对策来写。

【例2】2012年江苏省考申论试卷,(四)通读“给定资料”之后,你对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一定有所感悟,请你以“守望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紧扣“给定资料”,结合个人体会;(2)观点鲜明,语言流畅,议论深刻,结构严谨;(3)总字数800-1000字。

【思路点拨】题目中没有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隐藏在给定材料中,要通过阅读给定材料明确问题。题目“守望家园”,正是因为大量农村青壮年弃农进城,农村空巢化问题严重才需要守望。因此,写作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针对问题提对策来写。

【例3】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B卷),(四)请围绕“给定资料7”中的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篇议论文。(40分)

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

【思路点拨】题目中没有摆出问题,在给定材料3结尾,汤处长补充说,“缺人缺钱,仍是部分边远地区文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尽管硬件配备齐全,但由于人手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基层文化服务无法高效开展。”指出了基层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当然题目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那么,卷面没有反映的基层文化服务的问题,考生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来。写这篇文章,仍然按照问题导向,针对问题提对策的思路来写。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即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题目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的作文。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防止套作。

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思想”提供给考生了。写作过程是三个轮子驱动——任务驱动、材料驱动、思维驱动的过程。

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比较灵活,审题立意可有多个指向,考生写作也很灵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问题。要求考生充分阅读、分析和利用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既能避免考生盲目照搬背诵的范文,也能避免跑题现象的发生。

但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最大问题是,貌似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审题立意,但其隐藏的“正能量”“高大上”“伟光正”的主旋律任务要求,却又将其他可能性堵死,暗地里“逼迫”考生装出老成持重的样子讲一番堂而皇之的话。

“结合给定材料”这是要求,也是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了完成题目规定的写作任务,自选角度时,也是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思路,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例1】2011年度国考申论(A卷),(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思路点拨】本题要求“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干只是抛出主题但为写作提供的信息较少,给定材料大量的篇幅都在介绍“历史以来,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做法”,并没有直接介绍“黄河精神”。题目和材料没有谈黄河精神存在的问题。因此,写作本文,就不是按问题导向的思路,而是由任务驱动,按照“黄河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是什么)→如何弘扬(该怎么办)→弘扬黄河精神有什么用”的思路写作。

【例2】2013年度国考申论(A卷),(五)“给定资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800~1000字。

【思路点拨】题目中“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岁月洪流浩浩荡荡,大浪淘尽风流人物。然而,在渐渐远逝的岁月里,许多人和事都已经湮灭,只有那静默的石头,以其上面的图画文字在永不停息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句话蕴含了文化传承的规律“石代表客观载体,言指的是主观思想内容,文化传承必须将载体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缺一不可”。题目要求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考生要做的就是遵循《张氏五段论》展开思考:是什么(“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文化资源传承的规律是什么?)→该怎么办(遵循规律办事,具体如何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因此,写作本文,就不是按问题导向的思路,而是由任务驱动,按照“是什么→该怎么办”的思路写作。

【例3】2013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五)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35分)

要求:(1)用恰当的文字替换“让……大放异彩”中的省略号部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具体的文章标题。(2)主题应与“给定资料”相关,但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3)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字数800—1000字。

【思路点拨】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是半命题作文。在限定写作任务的同时,又给考生的立意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十分有利于他们充分释放个人的才华和思想。

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题目只是规定了考生要完成的任务,没有指出要考生解决的问题。本题的任务很明确,而问题不明确。因此,写作本文,就不是按问题导向的思路,而是由任务驱动,按照“大放异彩的是什么(太极拳)→为什么要让并能让太极拳大放异彩?(因为太极拳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让太极拳大放异彩该怎么办呢?(要将弘扬文化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要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写作。

【例4】2014年4·12联考(湖南)申论试卷,(四)“给定资料7”划线部分写道:“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在1000-1200字。

【思路点拨】题目中这句话只是指出“中国要输出价值观”。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只是规定了考生要完成的任务,并没有指出要考生解决的问题。本题的任务很明确,而问题不明确。因此,写作本文,就不是按问题导向的思路,而是由任务驱动,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按“要输出什么价值观(是什么)→如何输出价值观(该怎么办)”的思路写作。

【例5】2017年度国考申论试卷(A卷),(五)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思路点拨】题目规定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以水为师”铁定是学习水身上好的东西,题目不涉及要考生解决的问题。本题任务明确,而问题不明确。既然向水学习已是铁定任务,那么下一步就要明确:学什么,学了之后怎么办(如何践行,如何落实到生活工作中)。因此,写作本文,就不是按问题导向的思路,而是由任务驱动,按照“学什么→学了之后怎么办”的思路写作。

【例6】2017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五)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思路点拨】题目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向水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属于价值判断,对应《张氏五段论》的“有什么用”。既然向水学习有利,那么我们有必要学。既然有必要学,那么下一步任务就是要明确:学什么,学了之后怎么办(如何践行,如何落实到生活工作中)。因此,写作本文,就不是按问题导向的思路,而是由任务驱动,按照“学什么→学了之后怎么办”的思路写作。

【例7】2002年国考申论试卷,(三)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选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50分)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例8】2015年4·25联考(湖南)申论试卷,(四)“给定材料8”中的“归零”说法,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结合给定材料,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以上。

【例9】2010年福建省申论试卷,(三)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