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型教学最重要的是体现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是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要求真交际而不是假交际。而第三个任务显然难度有所递增,学生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精神,结合切身体会,才能作出回答。经过小组展开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讨论并解决问题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可以以课堂对话等小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从而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任务型教学最重要的是体现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是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要求真交际而不是假交际。

1.布置预习任务

在上下一节课前的适当时间里,教师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事先告诉学生,并以任务的形式将所要学的内容编制成分层次的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结合课本内容,带着任务再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查阅报刊、书籍、网络,甚至请教专家等各种渠道去广泛搜集相关知识的材料,积累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做到用以交流的话题真实可靠。例如在上高三Lessen 34“Gymnastics”时,我设置了四个预习任务:(1)What do gymnasts have to do in gymnastic competitions?(2)Why do girls perform in gymnastics competitions earlier than boys?(3)how can a student become a top student?(4)Say something about Olympic?学生们只有事先认真、反复预习课文,任务(1)和(2)难度较低,可以在课本上直接找到。而第三个任务显然难度有所递增,学生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精神,结合切身体会,才能作出回答。第四个任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去广泛搜集相关知识的材料,再加上第二天上课同学们互相展示所搜集的资料,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实施任务

上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再围绕相关知识设置若干任务,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讨论。教师这时只是一位帮助者和监督者,此时的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要交际者,形式应该以两人(pairs)或小组活动(group)为最佳。任务的设置:(1)要有悬念——这样做便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相互沟通、交流信息。例如:在高三Lesson 38和Lesson 39时,我让学生带着“how do you think Bill finally escaped from the hotel?”这一问题阅读“The Trick”。而这个问题的设置在整篇课文里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经过小组展开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2)要有一定的难度——让部分学生有展示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既有“跳”的机会,也能“摘到桃子”。例如,同样在教这一课时,我还设计了这么两个任务“What was curious about the hotel room?”和“how did Bill get out of his hotel room?”这两个问题在课文中也没有直接答案,需要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有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

3.讨论问题

讨论并解决问题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的成败取决于:(1)教师把任务引入;(2)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3)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思维;(4)通过分析、讨论、检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语言的难点。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进程作及时的调整,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尽到“助学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监督者(monitor)”的职能外,也应该以普通“伙伴(partner)”的身份在活动中担任角色,从而激活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在真实的信息沟通的海洋中徜徉;同时对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提倡学生“另辟蹊径”。即使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也应该做到先观察后改正,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行纠正,在自然中习得语言。这样,真正做到既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又注意到其准确性;实现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积极、向上、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善于探索与创新的健全人格。例如在上高三最后一课“Finding a job”时,我设置了一个任务:由一名学生采访一些同学的未来打算“What's your favorite job in the future?”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要当律师,有的说要当医生,有的……接着采访的同学问他们为什么要当律师、医生等等,其中部分同学都谈到了当律师、医生能挣大钱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马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阻止他们的发言,而是在他们讨论完后作了一番引导,讲明做人的追求不仅仅是钱,要有更远大的目标,要积极向上,为祖国多作贡献。

4.归纳总结

讨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对待问题的解决,虽然提倡学生要合作讨论乃至争论,但也不能“喋喋不休”。在课堂极其宝贵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交流沟通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由两人或小组中选出一名学生先表达他们合作交流的结果,然后再由教师发表其看法,把能解决的任务当堂解决,对因争议而暂时不能解决的任务,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做继续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对于语言难点,要及时消化,要把“谜”底揭示给学生。但一定要把握教学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如何。对于学生围绕任务讨论过程中发生的争论,教师既要当好“组织监督者,”也要扮演好“助学者和伙伴”的角色,切不能以教师“居高临下”的身份“一锤定音”。例如在上高三“Advertising”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们展开辩论:“Is it good to make an advertisement or not to make an advertisement?”课堂上争执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归纳总结“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5.信息反馈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可以以课堂对话等小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从而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所根据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为下一节备课“留个底”,同时对课堂练习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评析,能当堂解决就立即处理,尽可能不留“后患”。如不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带任务回家做进一步的探究。例如在讲语法定语从句时,除详细讲清which,that,who,whom,whose,why,where,when,as的用法外,针对学生容易出错,高考经常涉及到的where用法让学生思考:定语从句的where和地点状语从句中的where有什么区别?在定语从句中,where有时可用in which代替,地点状语从句中能否代替?请举例说明。学生们带着问题思考后,第二天统一讲解,印象就会大大加深。

6.课后任务

在本堂课结束前,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一些特点和下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布置学生课外要完成的任务:(1)课外作业(根据本节课的相关任务做进一步的完善但要控制量和度);(2)对下节课的任务进行预习。例如在上高三Lesson 22课时,学生们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当今世界上有多种waste和对waste的处理方法,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了“What is thrown away as rubbish in your house?Make a list.”这一问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课内容,我布置了和课文相关的课外作业“What is thrown away as rubbish in your classroom?Make a list.”“how to deal with waste in your classroom?”

以上是本人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法尝试中所设计的基本环节。当然,任务型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不断的调整以适应不同任务的完成。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做教师的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到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的并要便于操作;所安排的各种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做到真实;活动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发展;要注意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的安排不能只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