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青年教师谈怎样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

和青年教师谈怎样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1982年蔡澄清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上首次提出并倡导“语文点拨教学法”以来,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已经走过了十八个春秋,并即将迈入光辉灿烂的二十一世纪。在此,我想就青年教师如何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学习研究点拨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和青年教师谈怎样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

王茂明

自从1982年蔡澄清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上首次提出并倡导“语文点拨教学法”以来,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已经走过了十八个春秋,并即将迈入光辉灿烂的二十一世纪。十多年来,由于蔡先生带领其弟子们在点拨园地上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使得“点拨教学法”在理论上日臻丰富和完善,并形成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1996年6月,在芜湖市教科所的领导下,在蔡先生的亲自指导下,芜湖市成立了“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这一课题被列入安徽省“九五”教育科研项目。三年来,课题组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点拨实验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在全国中语会的热情支持下,“全国语文点拨教学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这在中学语文界是一件十分可喜可贺的大事。“中心”成立以来,省内乃至全国一些省市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纷纷来信来函询问有关事宜,对点拨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一方面显示了点拨法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反映了广大青年教师的教改热情。在此,我想就青年教师如何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具体讲以下五个问题:一、现阶段学习研究点拨教学法的意义;二、怎样学习和研究语文点拨教学法;三、掌握点拨教学法的精髓和一般运作规律;四、注意运用点拨教学法的三条基本原则;五、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一、现阶段学习研究点拨教学法的意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教学法的概念和教学法的意义。所谓教学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办法的总和,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还在于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英国教育家皮斯博对这二者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就会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想要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可见教学方法在培养人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二十一世纪的倩影就展现在眼前,那么现阶段中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迫切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下个世纪四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就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法,采用与实现目标相配套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有什么样的目的就必须有相应的一套方法,这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由蔡澄清先生创导的点拨教学法,正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现阶段学习研究点拨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1.强化教法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化。现在人们经常提到要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改革?如何优化?如何提高?前提和关键是要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法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程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组成部分。”又说:“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而语文点拨教学法,一反传统教法的满堂灌,主张要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展研究,探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这对促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着眼未来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创新时代,需要的是能够迅速接受信息,筛选信息,思维敏捷,高能高效的创造型人才。这单靠教师讲授,学生听受,死记硬背,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是很难培养出有求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充其量只能成为列宁所痛斥的“书呆子”(《青年团的任务》)。而点拨教学法注重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比如培养学生能从所学教材中分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的能力,把所学知识加以比较、作出概括的能力,合乎逻辑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以及运用已知举一反三的能力,等等。这就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3.推进教育科研,造就跨世纪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通过点拨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为广大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得到锻炼,既提高了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又促使其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这就为造就一支教育观念新、教研意识强、教学方法科学的新世纪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怎样学习和研究语文点拨教学法

我认为关键是抓三条:

1.学习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首先要学习“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蔡澄清先生的点拨论著和文章,以此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和基本依据。同时,还要大致了解一下有关中外教学法的论述和国内的教改现状。这样,通过学习和比较,从纵向来说,能了解点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及继承、发展、创新和扬弃的情况;从横向来说,能了解点拨教学法与当今一些教学法,如钱梦龙的“导读法”等等的异同。这样,我们才能把握点拨教学法的本质特点,明确我们的研究方向。

2.深入实践。学习点拨理论是为了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应是“点拨教学实验研究”的主旋律。成立有课题组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通过上实验课、说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实验。实验课要贯彻点拨精神,力求上出点拨特色;说课要说出点拨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操作;评课则要坚持按照点拨法的标准进行评价,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求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未设课题组的学校,教师可以在自己所教班级自行实验,如果担任两个班,可以分别在两个班采用点拨法和传统法进行比较教学,从中摸索经验。

3.加强科研。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大科研力度,及时总结经验和体会,撰写科研论文,要做到“以科研带教研,以科研促科研,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怎样做到教研、科研二者的相互促进、密切结合呢?这里我想把我们芜湖市课题组的做法介绍一下。在课题组成立伊始,便拟定印发了点拨实验的实施方案,提供了38篇参考论文目录和62个实验研究参考课题,发给课题组每个成员,并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①每人自选一个研究子课题,②上一节相应的点拨教学实验课,③写一份点拨教学实验课的教案或教学实录,④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课题实验的点拨教学论文。市教科所还创办了《芜湖教育科研》(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专辑),每月出一期,给课题组成员提供发表文章的园地。迄今共出了二十多期,其中有些文章分别在《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中语参》于98年1月至99年3月还专门开设了“点拨教学实验研究”专栏,连续15期刊登有关点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文章,总计近20万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精选汇编了《语文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集和第二集两本书,总计约50万字,充分展示出实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这种做法,有力地保证了教科研的相互推动和同步发展。

对于有志于进行点拨研究的广大青年朋友来说,在科研中,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文章要以点拨理论为指导,以充分的点拨实践为基础,做到用点拨理论来统率教例,又用生动典型的教例来验证理论,这样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有点拨特色的好文章。它既可以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又便于广大教师学习和操作,有利于点拨教学法的广泛深入的推广。

三、掌握点拨教学法的精髓和一般运作规律

点拨教学法的精髓是什么?对此蔡澄清先生作过高度而精当的概括,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八个字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

“机”“时”合起来说就是“时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出现的点拨之“机”,它是实施点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诸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了难点和疑点,解决不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厌学心理,焦虑烦躁心理,畏难消极心理,难以自控;以及思维上求通而未通,想表达又无从顺畅表达等等情况,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对于后者,孔子曾用两个词予以高度概括,就是“愤”和“悱”,并且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述这些都给施教者提供了点拨的良机。点拨法主张“当点则点,当拨则拨”,有些初学者误认为点拨是很随意的事情,想怎么点就怎么点,想怎么拨就怎么拨,其实是忽视了一个“当”字,“当”字就是“当口”,就是“机点”之所在,因此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绝不是心中无底,盲目乱点,而恰恰是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点到要害处,拨到关键处。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相”就是发现,“适”就是顺应和及时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也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了解于胸。而这种洞察力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既要依靠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常识,否则,即使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而痛失良机,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这种洞察力。对于高明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具有这种发现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更可贵的是能创设机点进行调控,做到潇洒自如,游刃有余,显示出高超的点拨艺术的魅力。相反,有些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中的重难点,讲课也不管学生的情绪心理反应,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大讲特讲,那自然是与点拨的宗旨完全相悖了。

“诱导”和“点拨”是具体实施点拨的实质性阶段,它既向我们明示了方法和技巧,又包含着应该起到的功能和效果。它要求我们要按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运用画龙点睛和举一反三的办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杨贤江)、“自得”(孟子)、“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学习佳境,学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正是点拨教学法根本之所在。这里,“诱导”有别于“牵拽”,“点拨”更不同于“包办代替”,由教师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去,而恰恰是相反。点拨是一门活的教学艺术,一个教师能做到善“导”善“点”,得心应手,应付裕如,那就等于是迈向了教育教学的自由王国。

有些同志还经常问到点拨有没有规律?说到规律,得先引述一下蔡先生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点拨无“模式”而有“法”。蔡先生是不主张有点拨“模式”的。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而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任务与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师本身运用各种方法的技巧等等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因此统一的点拨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但这不等于说,点拨没有规律可导,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何况点拨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法,自然更不会例外,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掌握。蔡先生所说的“法”,我们理解指的就是点拨规律。我们市课题组成立三年来,在深入实践、积极探索中,发现在点拨教学过程中确乎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寓于其中,这规律性的东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点拨教学的课堂结构,二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下面就这两方面分别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点拨教学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步骤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因素。点拨教学法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它不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对点拨课堂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将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点拨实施全过程划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或曰步骤和环节。这五个阶段、步骤、环节,由于各自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不同,依次名之为导入性点拨、整体性点拨、重难点点拨、终结性点拨和迁移性点拨,统名之为“五步点拨教学”。那么,每一步点拨教学的具体目的、任务和性质是怎样的呢?简要地说就是:

1.导入性点拨。导入性点拨是开始引入新课并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点拨,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2.整体性点拨。按照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特别强调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研究和把握,整体性点拨就是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了解梗概,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如小说,需大致清楚情节、人物的粗略轮廓,议论文需知道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大概过程,说明文则需认识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一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它不仅给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整体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3.重难点点拨。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材也是如此。点拨教学最忌在处理教材时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当我们在对教材有了全局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所谓重点,就是教材中具有关键性的知识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即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的作用。所谓难点,即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和心理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就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终结性点拨。上完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方面让学生在更高层次的水平上认识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串珠成线,前后连贯,形成系统。总结的工作,应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提示学生需归纳的要点,同时根据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即时予以肯定或矫正。矫正的工作,可由教师点拨解决,但最好是把问题交给同学们,让大家去帮助纠正错误,修正偏差,补充不足。这样能养成学生自行总结的习惯,提高自我总结和矫正的能力。

5.迁移性点拨。现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迁移性点拨即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杜威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本领,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下面以《梅花岭记》一课的教学作为教例,简述五步点拨教学的运作过程:

(上课)

第一步导入性点拨:

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列举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从荷兰人统治下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课题)

[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第二步整体性点拨:

师:(指导学法①)同学们学习文章,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及其特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然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学生自读,然后回答)明确:文章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据此文章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

[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文章一剖为二,起到了整体驾驭文章的效果。]

第三步重难点点拨:

教师先确定文章的重点是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文章的难点是末段议论。根据重难点的排列先后和文章脉络顺序,教学分两步进行。

先解决重点记叙部分。由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三自然节,全班同学帮助正音,再请一位同学按照板书要求有重点地口述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

(板书,对学生口述起点拨引导作用。)

img13

根据学生口述,教师用概括的词语依次补充板书内容于后:誓与城殉/拔刀自裁、大骂而死/传闻未死、托忠烈名、承畴大恚。师:用一二个词语概括史可法在围急、城陷时表现出来的精神,传闻未死、托忠烈名说明了什么?洪承畴是怎样的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板书于后:忠义不屈、视死如归/愿望、影响/卑劣可耻。师: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学生讨论后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反对比。师:(小结)通过上面记叙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史可法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气节。(指导学法②)阅读文言文,不单是掌握内容,还要根据文言文特点,掌握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含义,请同学上黑板填答。

(出示小黑板,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

img14

再解决难·点议论部分。集体朗读第四·节,一位同学翻译,师生共同矫正。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段议论的核心是什么?作者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四人一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板书。)

img15

师: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在我们今天看来,史可法“其气浩然”,“其气”具体指的是什么?(讨论)明确: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师:在作者的议论中,有哪些看法不可取?(讨论)明确:圣贤家法,把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归结为圣贤的传统的道德准则,是错误的,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点拨功能:这是由整体教学进入文章局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深入研究和剖析文章,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

第四步终结性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①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②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如何具体落实这种精神?(讨论略)

[点拨功能:这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时代高度,紧密联系现实和自身,使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第五步迁移性点拨:

出示预先写有史可法墓前对联的小黑板:“殉社稷(jì)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póu)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师:这副对联以梅花的高洁,象征并歌颂史可法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时以身殉国的崇高民族气节。同学们富有激情地放声朗读两遍。(生读、声音洪亮)最后,课后每人仿效对联也创作一幅,可以赞颂史可法,也可以赞颂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下课)

[点拨功能:这是迁移训练,既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同时又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五步点拨教学”是对点拨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反映,一堂课中,如果这五步教学处理得好,做到了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就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以上提供了一个教例,但不是说,它可以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人人都去机械套用,而是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掌握,做到在不变中求变。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各步骤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往往还会出现步骤与步骤之间交叉重合的现象,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教学是个流动的过程,步骤间的衔接联系有时是很难人为地割裂开的。另一方面,对有些教材,教师为了适应课文特点和整体设计的需要,也不一定非得具备这五个步骤不可。比如上《病梅馆记》,一开始就可以由标题入手进行整体性点拨。教师提问:“‘记’是古代以记事为主的一种文体,从标题看,文章记了什么内容?”明确“病梅馆”三字包含两个偏正性词语,一是“病梅”,一是“病梅馆”。然后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中与“病梅”和“病梅馆”相照应的段落。明确文章第一段记了“病梅”,第二、三两段记了“病梅馆”,而建立“病梅馆”的目的是为了“疗梅”。这样进行整体性点拨,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动力甚微,却使文章两部分img16然而解,使学生很快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内容。接下去进行重难点点拨。对文章第一部分可围绕产生病梅的原因为中心,依次设计几个相关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筛取有关信息并提炼重点词语:①找出造成病梅的罪魁祸首是谁?(文人画士)②他们对待梅树的标准是什么?(曲、欹、疏)③他们对梅树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斫、删、锄)④结果如何?(江浙之梅皆病)第二部分可围绕疗梅为中心,让学生找出并回答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写出了他疗梅的过程和苦心?(购、泣、纵、顺、毁、埋、解、复、全)这样点拨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文章重点,而且处处扣紧了文言字词教学和译句教学,把认知、析词、译句熔为一炉,提高了学生的文言字词水平和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文章的难点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主旨,我让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己亥杂诗》,让大家就《病梅馆记》和《己亥杂诗》的主旨和写法作比较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明确了二者的主旨都在于要打破思想禁锢,解放人才,而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的特点,《己亥杂诗》是直抒胸臆,《病梅馆记》则是托物言志。这既是重难点点拨,也包含迁移性点拨,因为它联系了旧知,打通了新知,攻克了难点,既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又增强了迁移学习的本领。所以说,只有一切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五步点拨教学”进行科学的取舍和安排,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合理,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

(二)点拨教学的操作技法

以上我们简介了“五步点拨教学”的运作过程,可以看出,这五步教学环节,都有着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性质。为了更优化地实现这些目的和任务,更充分有效地发挥好每个环节的点拨教学功能,还应当有相应配套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这里所说的点拨方法和手段,不同于点拨教学法的概念,点拨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开展的点拨教学活动的一切办法的总和,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又是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体系。我们说的点拨方法和手段,是指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步骤下的一些具体操作活动,它是从属于点拨教学法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我们开展点拨实验,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并总结一套既行之有效又便于操作的具体办法,让这些办法能分别地有针对性地为五步教学环节服务。比如哪些方法适用于导入,哪些方法适用于整体感知课文,哪些方法适用于突破重难点,哪些方法适用于终结和迁移,以及有些方法不只适用于某个单一的步骤和目的,同时还能起到多种点拨功能等等。在深入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些方法集中起来进行提炼和精选,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许多有典型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方法,供我们在实践中运用。

这些方法,有的是得之于点拨实践的创造性结晶,有的则是对常用教学方法的借鉴、改造和吸收。古往今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些教法书,列举的教学法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对这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诸如提问法,谈话法,朗读法,比较法,演示法等等,我们的看法是,只要是能起到点拨作用的,都可以吸取过来为我所用,做到广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我们在采用这些方法时,并不是一般地拿来,而是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验证并予以改进,尽量找到它们的合理成分加以利用,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它们注入新的内容和点拨机制,这就使它们与原来的面目有了质的区别。概括地说,这些具体的点拨方法和技巧,其特点表现为:

1.目标的确定性

从辩证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某种方法在解决某一种教学任务时可能是有效的,但用于解决另一种教学任务时就不一定成功,而在解决第三种教学任务时甚至还可能有所妨碍。比如运用讲授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较多的系统的知识,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它的长处;但是,这种方法讲授时间过多,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少师生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矫正,学生得不到参与教学过程和活动练习的机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这又是它的短处。因此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如何做到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它的优点得到发挥,短处得到避免,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在运用这些点拨方法时,特别强调它们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并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点,将它们分属于“五步点拨教学”的每个步骤和环节之下。比如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归入导入性点拨,将解题析题的方法归入整体性点拨,将层层剥笋的方法归入重难点点拨,等等。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在点拨中的积极作用。

2.点拨的功能性

一般地说,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常是被多种教学法所采用,并非哪一家教学法的专利。就拿点拨教学法经常采用的提问法来说,是不是凡教师上课时用了提问,就是点拨呢?恐怕不能这么简单地说,要具体分析,视情况而定。如果教师提的仅仅是浅层次的认知问题,学生根本不需思考,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那就根本算不上是点拨;如果教师的问题对激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有帮助,起到点拨的作用,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点拨提问法。再比如,解题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而点拨教学法在使用它时,为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有明确的点拨目的,又充分发挥它的点拨功能。例如上面举到的《病梅馆记》,教师让学生从“病梅馆”三字中分解出两个偏正性词语,一个是“病梅”,一个是“病梅馆”(“疗梅”),并以此统领起文章两大部分,从而使学生一下子从总体上把握住课文内容,收到了显著的点拨功效。再如《死海不死》,教师可从揭示题目的矛盾性入手,点拨学生考虑既然说是“死海”,为什么又说“不死”?它们分别照应了文章的哪些内容?这样解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看课文,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掌握和深入了解。相比之下,如果教师仅仅介绍一下今天上什么课题什么内容,那效果显然是大相径庭,相差甚远。所以说,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纯乎在于教师运用,一个极普通的方法到了点拨高手的手里,就像魔棒一样,能做到点石成金,充分发挥其点拨的功能和效应。

3.操作的技巧性

有了“法”还得有人去运用,去操作,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技巧的问题。点拨教学法是一门相当灵活的艺术,它十分讲究操作的技巧性。如上面举到的解题析题法,从题目《病梅馆记》的词语结构和《死海不死》的矛盾性质入手,引导学生从宏观和总体上去把握课文,这就体现了执教者的艺术匠心。不仅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技巧,而且在如何使用点拨材料上也有技巧。前面我们提供了《梅花岭记》点拨教学的简案,其中使用了一则点拨材料即史可法墓前的对联:“殉社稷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在那份教案中,我们是把它作为迁移训练材料来处理的,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仿写对联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安排在教学的起始阶段,用作导入性点拨,不仅自然引出课题《梅花岭记》,而且一上课便创设营造了一种悲壮氛围,激起学生对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崇敬之情,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样收到了很好的点拨效果。所以说,要掌握点拨教学的具体方法,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作一般了解还不够,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去反复地学习和运用,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它。当然,这里离不开一个前提,就是良好的教师素养,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基本功,包括一定的知识素养和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掌握点拨技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下面我把几种具体的“点拨方法”和“五步点拨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举例性质,在每一步教学环节下,提供一个相应的具体教法和教例,并对其本质特点、操作过程和点拨功能作一个概要的描述:

①创设情境法。这是适用于导入性点拨阶段的一种方法。大凡记叙类文体(包括游记、散文、小说等)和抒情叙事诗歌,由于作品的情景特点和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使作品呈现出某种鲜明而独特的感人艺术氛围,教师在上课的起始阶段,若借助某种手段创设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情境和气氛,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和冲动。比如《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课,小说着力表现了鲁达扶弱济困、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以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了课文,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会精神振奋,血脉贲张,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手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自会带着饱满的激情去学习,迫不及待地要深入文章了解梁山好汉鲁智深是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郑关西了。这样的导入发挥了点拨功能,是相当成功的。于漪老师在教《晋祠》一课时,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她先提问学生,游览过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在激起了学生兴趣、纷纷举手回答之后,于漪老师拿出了一本介绍祖国各地游览景点的厚书,翻到了介绍《晋祠》的一页,从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可以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教育大家和许多教师都普遍喜欢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图示法。图示法是教师出于对教材整体认知的需要,设计图形、图表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整体性点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初中一年级的《狼》,这是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文短文。教师上课后,可将预先设计好的四幅图画通过张挂或投影的形式显示在黑板上。第一幅图片画的是屠夫在晚归途中碰到了两只狼;第二幅图片画的是屠夫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的情景;第三幅画的是屠夫与两狼在打谷场上相持的场面;第四幅则是屠夫暴起杀狼。要求学生对照图片看课文,找出课文段落与四幅图片相对应的情况,并上黑板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

img17

学生在对照图片看完课文后,都能准确地写出“遇”“惧”“御”“杀”的答案。这样运用图示法,帮助学生整体认知了课文情节,收到了整体点拨的功效。而且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观形象,很受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同学的喜爱,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图示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像列图表,不仅能清楚地显示文章整体的脉络结构,而且还能揭示出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对一般课文包括复杂的议论文也同样适用。需要指出的是,图示法并非点拨教学法所独有,其他教学法也同样采用,但点拨教学法运用图示,却有着它自身的目的和特点,即是说,它源自整体点拨的目的,归于整体点拨的功效。

③关联法。关联法是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经验引导学生去自行解决重难点的一种点拨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联系旧知的过程中跃入对新知的探求,或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印证并解决难点和疑点。如鲁迅小说《药》中“花环”的情节,它既是文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比如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情节?这个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启发学生联系上学期刚学过的《〈呐喊〉自序》,就能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他们自行求知的兴趣。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经说过:“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表现了当时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鲁迅的“遵将令”的创作主张和对革命后继有人的希望和信心。再如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章在分析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首写景诗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即写出“人的活动”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教师若单就诗诠释理论,学生所得只能局限在一首诗中,难以拓展和深入。如果教师联系一下茅盾《风景谈》中的描写,那连点成线的驼队,那丁当谐和的驼铃,那一杆猩红的大旗,使单调平板的大自然顿然生色,完全改观,就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写景诗“诀窍”的理解。除了这种用旧知贯通新知的方法外,唤起学生的相关生活体验去具体感性地解悟疑难点,也同样能收到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点拨效果。

④辐射法。辐射法是教师在总结课文某一知识要点时,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对所学同类知识归总合并形成体系的一种终结性点拨的教学方法。如巴金的散文《灯》,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家用灯光象征了光明和希望。总结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回答:①什么是象征手法?②在《灯》一文中,作家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③我们以往还学过哪些采用了象征手法的课文?第一个问题要求准确诠释概念,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运用,第三个问题则是对象征知识的辐射归并。(如《白杨礼赞》、《小桔灯》、《爱莲说》等等)这三个有序递进的问题,就使学生对象征手法及有关文章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⑤续貂法。这是用于迁移性点拨阶段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文已有的完整结构和结尾的基础上,另起波澜和枝节,引导学生去作合理的推想并形诸文字,它比较适用于某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如莫泊桑的《项链》,在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后便戛然而止,这一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如果教师进一步追问:“项链失而复得之后马蒂尔德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去作深入推想并讨论,就会出现多种答案和结局。有的说马蒂尔德乐极生悲,发疯了;有的说马蒂尔德用项链所卖的钱重新过起了奢华的贵夫人生活;有的说马蒂尔德想到自己的十年辛酸为的就是这串项链,幡然醒悟便把项链抛入塞纳河中,依旧过她的清贫生活;还有的说马蒂尔德把项链拿回家后重新在镜子前穿戴起来,想重温那一晚舞会的幸福,但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风韵不再,便颓然摘下了项链……对这些推想,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根据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分析哪些推想才是合理的,(显然后一种推想既合理又耐人寻味),并在学生统一看法的基础上,写一篇《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的续写练笔。运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既培养了学生合理性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述几法,只是举例。用于点拨的具体教学方法很多,我认为,凡能起到点拨作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点拨教学中使用。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趋增多,如多媒体的出现,将会不断地创新和充实点拨的教学方法,它必将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而日趋丰富。

四、注意运用点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进行点拨教学,我认为必须注意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点拨教学必须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学对象特点,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采用相应的点拨教学操作技法,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的误区。

就教材来说,教材特点是指文体、内容、写法、长短和语言风格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教师教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点拨处理。比如教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教讲读课或自读课,教长文或短文,都应该做到因文而异,灵活施教。拿教短文来说,如某些现代诗歌、古诗词和一些文言短文,因其篇幅短、内容少,就不一定非要固守五步点拨教学程序,可根据需要作适当的简化。另外由于这些文章具有音韵谐美、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重点采用某一两种点拨技法,如诵读法,教师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去体味其情,把握其旨。运作时,教师可以用自己富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范读,也可以辅以配乐的朗读录音,从点拨语音的节奏、韵律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要领,并让学生在反复低声吟哦和大声诵读中步入文章的优美意境。同时,配合朗读,老师还可用析词法,提取关键性的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既引导学生析词明旨,又以词引路给学生理明背诵的思路和轨迹。这样既较好地落实了字词教学,又能让学生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从而收到一石双鸟、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点拨教学还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别处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和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教的是同一篇课文,也应有不同的点拨教法。例如教《故都的秋》,在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上课时,可分别进行不同的点拨处理。在重点中学,由于学生素养好,知识面较广,执教者可先放一段外国音乐《秋日的私语》作为导入,将学生带入秋之特有的情境之中,然后师生一道进入课文去品读、赏析秋之色、秋之声、秋之味,从而较深入地品味到北国之秋的冷清悲凉的意蕴和作家在白色恐怖下寂寞孤独的心境。但这种导入点拨和鉴赏点拨,却不宜套用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普通中学执教时,导入需直接具体,可由北京引出故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入课文学习后,则需点拨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先找出故都的秋写了哪些景物?(芦花、柳影、蓝朵、槐蕊、虫唱、鸽哨、蝉鸣、雨声等),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冷清、寂静),再启发学生体会作家借助这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孤独、悲凉),最后归纳出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采用这种导入,并由认知到理解到归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点拨教法,就容易为普通中学的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所以说,实施点拨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二)坚持“师生合作”的原则

点拨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同活动,它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的方法。借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说,点拨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它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法,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它习惯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现成的知识,教师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就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这种教法如同向窄口瓶子猛灌大量的水,最后这大量的水又回流到瓶外。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法往往只注意学生活动的外部形式,如上课是否听讲、守纪律等,却根本不去发现学生内在的情感、心理和思维活动,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并主动地从事探索性活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不民主的,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点拨教学法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民主化的开放式的教育,教师努力发现学生隐蔽的内在情感趋向、心理障碍和思维活动规律,把握点拨时机,运用点拨机制,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学生也可以点拨老师,学生与学生也可以相互点拨,形成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交流,使课堂呈现出师生情感共鸣、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和谐共振、生动活泼的局面。如我们提出的点拨教学五十法,不能仅仅看作是教师的单方面教法,而应看成是师生合作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点拨法的实质。

2.“学”为中心。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研究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很大,表现在学生跟着教师虽然学到了一大堆现成知识,却不会变通运用,缺乏运用这些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本领和创新能力。点拨教学法却不是如此,它是教与学的统一,而且是把学生的“学”置于中心地位,注重通过教师的点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点拨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预习的习惯、整体阅读的习惯和深入钻研的习惯,以及归纳和整合知识的习惯等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让他们终身受用。

二是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点拨教学法的“师生合作”原则还表现在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学法,要教会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根据赞可夫的定义,“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比如课前预习法、笔记法、课文圈点法、批注法,精妙之处的研读法、鉴赏法、同类知识的比较法、整合法、上课后的复习法、迁移法等等。只有当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习惯后,他们有了自学、自求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

3.教练结合。点拨教学法还注重教练结合,学练结合。教师只管教而不引导学生练,学生只顾学而不结合实践去练习,师生双方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那是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巧的。我们经常讲“学习”,讲“练习”,这两个词都有一个“习”字,“习”是什么?按《说文》解释:“习,数飞也。”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解说得更具体:“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所以《礼记·月令》有“鹰乃学习”的说法。既然禽鸟要通过反复试飞才能掌握飞翔的本领,那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离得开操练、练习吗?尤其语文学科,教授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更离不开实践和操练了。因此在实施点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我们说的操练和题海战术有本质的不同,题海战术是大量的、盲目的、无序的,它只能使学生在机械重复的劳动中徒然耗费时间和精力,窒息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点拨法说的操练,不是多而杂,而是少而精,主张通过适量、适度、科学有序的练习,既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使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三)坚持教学方法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就是说,任何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科学根据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和使用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自然也不例外。我们提出的“五步点拨教学”就是对课堂教学总体结构的科学合理的反映。另外点拨操作技法的运用,也应遵循教学规律,做到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主客观对象的内在和本质的联系。例如,教诗歌,常用朗读法,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逐步指点学生领会诗的感情和诗的韵味。教小说,较多地运用谈话法、鉴赏法,师生着重于对小说典型环境和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研究。教戏剧,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对话的丰富潜台词。教文言文,则常常采用串讲法、评点法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而不是那种方法,因为它是适应一定教学任务和目的的最佳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指出的,通过这种方法“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发挥效能”。

其次,教学方法具有艺术性。尽管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任意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是固定的、机械的。由于教学因素的复杂性多样化,教学活动本身又存在着多变性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同一类教材,虽有共同性,但也有个别性;另外,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人,人有主观能动性,随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学生心理活动和学习表现也有新的发展变化,这时教学方法就要适应这种多变性,不能固守某一种方法,而要善于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再创造,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惫时,就要善于变化教学方式方法,去激发情趣,减轻学生的疲劳。当课堂上出现了突发情况,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教师未曾料到的问题而又必须解决时,这时教师就要重新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情势等。

总之,在实施点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方法既要依照教学原理、原则,遵循教学规律,又要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创造性、随机性,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五、希望和建议

最后,我想把我们在实验、研究“语文点拨教学法”过程中的体会,或曰希望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概括成“八字诀”,提出来和广大青年朋友们共勉,这就是“敢舍,敢放,求新,求活”。

敢舍。舍是实施点拨的前提。点拨法是对传统教法的改革,而传统教法的最大弊端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搞满堂灌,要改革,前提首先要敢于大胆舍弃。舍有两重含义,一是舍弃次要多余的教学内容,凡是简单的无关紧要的知识可以略而不提,学生能自行掌握的东西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二是舍弃繁琐多余的教学环节。只有大胆舍弃,教师才有充分的余裕对重难点实施点拨,重锤敲打,而且也才能真正落实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敢放。放是实施点拨法的关键。点拨法与传统教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交流,因此,点拨法主张师生同为教学中的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敢于放手,只有放手,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积极思维深入求索的主动性,也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当然,放手不同于放任自流,在放手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要善于诱导,相机点拨,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

求新。新才能显示出点拨法有别于传统教法的特色。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新,教学的设计安排要新,教学的方法手段也要新,让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新鲜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新不同于摆花架子,图好看,而是摒弃陈腐的八股教学模式,把学生从乏味沉闷的教学氛围中领进一个耳目一新的教学艺术天地,从而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有兴趣地开展学习。

求活。活是点拨法的灵魂。我们之所以强调点拨法没有模式,认为点拨教学是一门艺术,原因就是一个“活”字。因材施教,实施点拨,这是“活”;教学中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这是“活”;针对课堂的突发情况随机应变顺势引导,这更是“活”。正因为“活”,才使点拨教学有别于刻板僵化的传统教学,使它充满了生命活力,并永远保持新鲜活泼而光景常新。

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实验和研究,我们还热切希望青年朋友们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更新观念,跟上发展。学习和掌握科学先进的点拨教学法,前提和根本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又必须顺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要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制高点,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这样点拨研究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抓住关键和根本,也才能始终紧扣时代前进的脉搏而深入持续地发展。

2.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点拨教学法是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崛起的一条壮阔的波澜,它从涓涓细流开始,就永不自满,永不停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在改革中前进,在创造中发展,博采众长,壮大自己。第斯多惠说:“教师要有独创性。”我们热切希望青年朋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把自己化作一朵新颖夺目的浪花,汇入到波飞浪卷的点拨大潮中来。

3.及时总结,不断前进。在进行教研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不仅要成为教学的行家,还要争当科研的能手。要把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齐头并进,全面提高。这就不但要努力实践,而且还要勤于动笔,及时总结,多出成果。只要孜孜矻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定会喜获教科研的双丰收。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呼唤,教育在发展,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迈向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并用我们的双手去绘就无比绚丽多彩的点拨艺术的大好春天吧!

(编者按:作者系点拨教研中心副主任,芜湖一中特级教师、芜湖市中语会副会长。全文载芜湖市教科所编《学习和运用释义点拨教学法》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