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景谈》点拨教学设计

《风景谈》点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意“风景画”后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感人肺腑的议论性的话。由此可见,《风景谈》就是谈风景。如选材、组材、表达方式的采用和语言的使用等,它们往往看起来是散的,《风景谈》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风景谈》点拨教学设计

胡寅初

[教学设想]

1.根据这个单元教学要求和本文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散文的形与神”。

2.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政治含义是理解课文的难点。

3.尝试用点拨教学法长文短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4.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点拨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入性点拨———讨论课题,突出教学目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茅盾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风景谈》。

(板书课题)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读过一遍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揣摩和讨论一下课文题目的意思。

师:提问①:“风景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谈风景”。

师:既然是谈风景,那就是说,文章既包含了“风景”,又包含了作者的“谈论”;“风景”是“谈”的对象和内容,“谈”是对“风景”的评论和概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领会文章写了哪些“风景”,“谈”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提问②:“风景”的一般含义是什么?本文所写的“风景”包括些什么内容?

生:“风景”一般指自然风景。但本文所写风景不限于此,而是主要写社会风景,即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些“风景”,具体到课文就是作者所写的六个画面。

师:六幅画面是“风景”的具体内容。是有形的可观察到的东西。而作者围绕这六幅画面又“谈”了些什么呢?这些画面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现实的深刻意义呢?这就是“形”中所体现的“神”。因此,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要研究文章所写的“风景”,这是“形”;一方面还要研究讨论这些“风景”所包含的政治意义,这是“神”;特别是要研究这些“形”和“神”的统一,这就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下面我们展开具体的学习和讨论。

二、研究性点拨———研究六幅画面,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课文

师:大家已知道,课文总共描绘了六幅容纳了自然风景的“社会生活风景画”,请翻到237页,迅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生:(完成并回答。)

师:点拨:“方位+写景”是景名拟定的基本方法,如大家熟悉的“雷峰夕照”、“赭塔晴岚”等,那么课文中这些风景画又是按什么次序排列的呢?(出示投影一)

生:(讨论后回答。)

师:点拨:和题目中的“谈”有关,也就是按作者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这一条红线贯穿起来的。怎么看出来?注意“风景画”后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感人肺腑的议论性的话。请把书翻到238页,把“思考和练习三”中1—5段语句连起来齐读一遍,注意读出逐层深入的语气和感情。

生:(有表情齐声诵读。)

师:(评价诵读情况。)“预习提示”提到:作者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中第一幅是延安吗?为什么要写在这里?

生:(讨论并回答。)

师:点拨:不是延安。①掩护作用:以含蓄曲折的文笔对付国民党书报检

查,便于发表;②强调作用:突出了“人是主宰自然之伟力”的新“风景”观,便于读者接受;③铺垫作用;成为下面几幅“风景”的基础,逐层推向高潮,便于揭示主旨,同时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师:(小结全文的形与神。)(出示投影二)

由此可见,《风景谈》就是谈风景。“风景”是这篇文章的“形”;由六幅画面组成的各幅“风景”很不相同,看似散乱,实际有内在联系,作者在写每个画面时,自然风光无论荒景、美景,都只是作为背景来写,突出颂扬的是作为风景主宰的人,集中表现的是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文章的“神”,即寓于风景之中的“政治”。也正是这个“神”、这个“政治”,把六幅画面串接了起来。

三、鉴赏性点拨———重点赏析“北国晨号”一段,具体领悟文章中的形神统一(举一)

师:听9、10自然段“北国晨号”朗读录音,然后用四个动词理清第9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生:四个动词是“听—想—看—感”。

师: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生:领起下文。

师:“民族的精神”在课文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生:“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是通过山峰上一个小号兵和一位荷枪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表现的。

师:具体说说这幅“风景”画的形态、声音和色彩。

生:(思考并回答。)

师:作者为什么说“我看得呆了”?

生:(讨论并回答。)

师:点拨:这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一方面是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使茅盾在上海沦陷后浪迹香港、长沙、汉口、新疆等地。到了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解放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激起了对解放区火热斗争生活的热爱,他从解放区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而以高山朝霞为背景的两位战士,他们有刚有柔、凛然难犯的形象,凝重威严的姿态和不可分割互相补充的整体,正是作者心目中“民族精神”的化身,因而“看得呆了”,把他们看作是“真的风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师:小结“北国晨号”的形与神。(出示投影三)

形(“北国晨号”风景)     神(谈)

img19

四、反馈性点拨———综合全文,比较写法特点,进一步理解形神统一(反三)

师:请一同学带表情朗读“延河夕照”(第3、4自然段)。

生:(带表情朗读。)

师:(评价朗读。)请参照上面表格,理出本部分的“形”与“神”,并体会“崇高精神”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迅速思考、整理并回答。)

师:小结。(出示投影四)

形(“延河夕照”风景)   神(谈)

img20

师:比较这两幅“风景”写法上的同和异。

生:(比较、分析、归纳,然后回答。)

师:点拨:同①先“风景”,后“谈”;②用第一句话领起下文;③用绘形绘声绘色的画面凸现主旨,形散神不散。④背景均为美景,起正面衬托作用。异①表现对象不同,因而表现的角度、重点、内容有所不同;②“北国晨号”画面中有作者出现,“延河夕照”则无,原因可从静态和动态“风景”考虑,更应从作者感情考虑。

师:点拨:其他几个画面参照这种方法,自己领悟。

五、总结性点拨———归纳小结,突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师:通过本文学习,请具体谈谈你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理解。(板书)

生:(思考并回答。)

师:点拨:“形散”指散文外在形式。如选材、组材、表达方式的采用和语言的使用等,它们往往看起来是散的,《风景谈》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神不散”则指散文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写作主旨总是集中的、凝聚的,《风景谈》巧借几幅“风景”画,在展现延安军民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场景之际,逐层深入突出的是人,人的精神和民族的精神,即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的是作者由衷的向往和敬意,同时也为当时全国人民奏响了一支振奋之歌。

六、迁移性点拨———读写结合,写一篇《校园风景谈》的作文

师:布置作文《校园风景谈》。①要求模仿课文的结构和章法。②提供部分“校园风景”景名供推敲、选用和仿照,要求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使“形散”。③确定一个写作主旨(如赞百年老校、颂老校新貌、赞素质教育、颂为中华腾飞而学习等)。按“神不散”的要求选材并安排“校园风景”的次序。

[附] “校园风景”参考景名:(出示投影五)

林阴晨韵 校园书朗 小亭春色 竹林书声

课堂凝神 论坛舌战 机房键曲 红亭促膝

操场升旗 旗下宣誓 报拦聚焦 铜像遐思

礼堂放歌 舞台倩影 咏苑泛波 天文观穹

跑道疾风 绿茵健影 球场英姿 书市喧闹

……

(原载《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