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读课《提醒幸福》点拨教学设计

自读课《提醒幸福》点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的自读目的,编者在“单元提示”和课文的“自读提示”中已明示。③要学生珍惜幸福,因为“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借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要学会在提醒幸福中过日子。你看,标题为“提醒幸福”,但作者开篇谈的却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往往与不吉利相连,以致给人这样的感觉: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但因事先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战胜灾难更多靠的是临门一脚,所以对灾祸而言,提醒并不起多大作用。

自读课《提醒幸福》点拨教学设计

黎在珣

【自读目的】

本文的自读目的,编者在“单元提示”和课文的“自读提示”中已明示。需引起注意的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因此对这篇语言富丽、生动、恣肆的自读课文来说,学生的朗读就显得相当重要。

【自读步骤】

一、阅读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写或说说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一两件事,并结合这些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说明]!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语言,因此平时的教学要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能理解学生(储备的知识和生活阅历)能够理解的内容,鲁迅说过:“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这一环节旨在唤醒、交流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有价值的阅历素材。

二、要求学生撇开“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记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必要的勾画圈点,为深入阅读作准备,同时扫清字词障碍,做好词语卡片。

[说明]!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想象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谁要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去看,那么第一步就走错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无法看懂这部书了。”因此在进行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在一种无确定目标、不带任何现成结论的“真空”状态中运用他们的阅读经验、知识背景、人生感受、生活体验等主动地“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语),从而轻松地进入课文,这一环节貌似无序实则有序,似乎随意却蕴藏着阅读中需要的和谐。

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同“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的有关提示相对照,看看有哪些异同,然后带着自以为有价值的问题朗读课文。

[说明]!学生的阅读实际上是他们将别人的“言”转换成“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品语言与学生内在的相关生活体验相激、结合,生成再现,再造想象,进而增知、悟理、染情,学生心理经历“操练”,学生的积累从而变得深厚。其知、能、情、志结构得以不断重组优化,从而有所发展。这里,作品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走进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前提。因此“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准备得充分”(叶圣陶语)。此文语言富丽,寓意含蓄的叙议语句不少,因此必须摒弃那种学生在诵读中揣摩、体味过程的方式,代之以设法并致力于让学生展开和亲历阅读过程的方式。

四、再次阅读课文,重点思考“点拨”部分的思考题。

1.本课涉及了幸福话题的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①什么是幸福。幸福是“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一种心灵的震颤”。②要学会享用幸福,不能老是“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顺带解答其含义,答案见《教参》)。在此基础上作者较详细地谈到为什么要训练享用幸福,那是因为“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和“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因而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开玩笑“乔装打扮而来”。③要学生珍惜幸福,因为“幸福有梯形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含义见《教参》)。那么很自然产生如何珍惜这一问题,于是作者下面就用叙议结合的语言娓娓道来,这一部分的主体是作者通过四个“所以”,提醒人们要及时为自己拥有好收成、友谊、健在的父母和自身而幸福,因而很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幸福就在你我他心中,幸福就在你我他身边、手里。我们要学会注意幸福,享用幸福,珍惜幸福。借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要学会在提醒幸福中过日子。

2.文章标题是“提醒幸福”,那么,“提醒”的含义在这里是何意思?

[点拨要点]!从第8段“请从此注意幸福”,第14段“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和第24段“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等处来看,标题中的“提醒”有“注意”“发现”“体会”“享受”“珍惜”等意思。

[说明]!第1题旨在把握总体内容,为解答第2题作准备。

3.如何看待作者对本文首尾的处理?

[点拨要点]!文章开头很有特色。你看,标题为“提醒幸福”,但作者开篇谈的却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往往与不吉利相连,以致给人这样的感觉: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含义见《教参》)。但因事先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战胜灾难更多靠的是临门一脚,所以对灾祸而言,提醒并不起多大作用。因此与其过分注重自己警觉苦难,让人们有人活着就是受罪之叹,毋宁多注意幸福,于是文章这才“言归正传”,满怀深情地提醒人们注意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让人们从提醒灾祸的日子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由从小就习惯在提醒(灾难)中过日子向习惯在注意幸福中过日子的转变。这样文章结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回到开头,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首尾圆合。

[说明] 此题意在帮助学生体会本文别具一格的构思。

4.如何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

[点拨要点]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因此,结合学生可能有的生活经历和相应的知识储备,如初一“政治”课上所讲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你走向成功”等内容和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及影视等媒体中那些从事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类事业的革命先烈们的视死如归等,说明:只要你融入生活的大海,所从事的是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类的事业,不管是否拥有物质财富和健康,幸福将永驻你心中。

【自读思考】

一、联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如何理解“新的提醒又智慧地响起来”中的“智慧”?

[点拨要点] 因为从小就有爸妈、周围的人和自己的不断提醒的强化,所以后来提醒已进入深层意识,因此这里“智慧”就含有“理智”“理性”之意,但因“战胜灾难靠的更多是临门一脚”,所以“智慧”似乎又含有对才智、智谋的否定的戏谑意味。

2.如何看待“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要好得多”的表达?

[点拨要点] 作为学习的典范,此句改为“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注意的要好得多”,也许更规范些。

[说明] 这两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认真阅读课文,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练笔

①写一段关于如何看待幸福的文字。最好能借助排比和比喻。

②如果有机会让你跟作者会面,你会置身怎样的环境?又会同作者毕淑敏就“幸福”这一话题进行怎样的对话呢?

[说明] 这两道题意在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应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因势利导,独特的见解和特色语句应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