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青年教师谈美学

同青年教师谈美学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学源于人类诞生时期就存在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游人喜黄山奇松怪石美景多,樵夫恶黄山石多陡险谋生难,实际上是与审美主体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有关,并非对审美对象的评判不能达成共识。教师语言优美,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美的享受。教师的服饰仪表之美,会给学生带来示范。教师的心灵之美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健康愉快成长。

同青年教师谈美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专门谈论“美是什么”的阳春白雪级的分支。因此,在人们眼中美学与哲学一样深奥,甚至比哲学更让人肃然起敬和望而生畏,于是美学被视为象牙塔中的“圣经”,对平民大众而言,她的高深理论是那么遥不可及。可美学却又偏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精灵般地无时无刻地围绕着我们翩翩起舞,充斥于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神经之中。让我们不得不了解她、研读她、与她为友。

美学源于人类诞生时期就存在的“审美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意识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有了固定的名词和术语,有了某些明确的观点和概念,取得了理论的形式,成为“美学思想”。18世纪中叶以后,通过德国鲍姆嘉敦、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的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为美学。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2500年前,学识渊博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辩答“美是什么”时,先后提出“美就是有用的”、“有益的就是美的”、“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等论断,但面对希庇阿斯的追问,破绽百出,最后长叹一句“美是难的”。美是什么之所以难回答,难在美无处不在。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美随处可见,可又不能简单地说美就是客观存在;美是人的审美判断产物,是人的专利(动物只有生理的本能,没有任何动物会欣赏“蒙娜丽莎”名画)。但因为文化差异、人生经历差异等,每个人的审美评判也千差万异。此外,美的定义太宽泛丰富、太复杂多样、关涉人生的哲理思辨,以至于直至今日,美学家们仍在对美的本质、美的普遍规律争执不休,莫衷一是。不过,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对美的基本认识,并不影响绝大多数人具有共识的美的存在。

首先,一般来说,人类审美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美是人类专有的,我们所说的美,是从人的立场出发,根据人的审美观点来谈的。人是审美的主体,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主体指的是人类,而不是个体或是个别人群。

三十多年前,我到黄山去旅游,其时“文革”尚未结束,改革开放更无从谈起,黄山上游客寥寥无几。观赏了名峰古松、林立巧石,在与“送客松”合影留念“道别”之后,我一边赞叹南雄北秀、东奇西幻的黄山美景,一边与一樵夫搭伴从后山小径抄近道下山。途中渐渐熟悉的樵夫问我:花那么多路费从上海到黄山来干吗?答:观赏黄山美景。樵夫:是啊,问过几次外边来的人,都和你说的一样。我是从小生在这里的,我真的不知道黄山美在哪里,我只知道黄山石头太多、山路太险、活在这里太艰难……樵夫没有感受到黄山之美,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距离太近、习以为常,且没有其他环境的比较,无法产生美感,更是因为生活艰辛。“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并非黄山真的不美。第二次去黄山时,非但游人如织,富裕起来的、开过眼界的当地乡民也自豪地炫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由此可见,游人喜黄山奇松怪石美景多,樵夫恶黄山石多陡险谋生难,实际上是与审美主体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有关,并非对审美对象的评判不能达成共识。

其次,美应该是形式与内涵统一的。

形式与美有密切的联系,形式于美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可是仅有形式是不够的,美更在于内涵。春天三四月间,扶桑之国的樱花由九州至北海道、自南向北悄然绽放,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观赏。可是假设随风作舞、落英缤纷的花瓣均是剧毒之物,沾之即腐、嗅之即亡,那必定令人美感全无,且毛骨悚然;一天造访海岸两次的潮汐,惊涛击打礁石,飞溅起阵阵白色浪花,冲浪人矫健地穿行于其中,成为一道大海的美景。但1960年智利近海大地震引发的波及整个太平洋沿岸的狂暴海啸,和2004年裹挟雷霆万钧巨浪的印度洋大海啸,致使几十万生灵涂炭、建筑化为碎屑,还有人认为拍岸海浪越大越美吗?草原上的雄狮体形很美,鬃毛很美,摄影家们常常借着晨曦朝霞或是落日余晖,利用长焦摄影器材抓拍雄狮健美的雄姿,但当它张开血盆大嘴向你扑咬过来时,你感受到的只能是凶猛狰狞、是死亡的恐惧。

再次,美与时空、环境有关,合适、协调、得体等常常是人类审美评判的标准。

美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美不但与形式相关联,美还必定要与环境发生联系。人类审美很多时候是依据是否合适、协调、得体来评判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桎梏被打破了,心灵获得了自由、解放、愉悦,人们开始重视对自身的美的塑造。服饰缤纷多样起来,发型丰富多变了,人们经过装饰,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性格教养、风度、爱好和气质,天然形体中注入了文化的内涵,这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在精彩纷呈的同时,装饰重塑天然形体不当、走入误区的也不乏其人。这是因为作为美感,从整个人类论,蕴含着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从个体讲,则是生活阅历中审美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由于生活阅历少,容易为时尚与流行所惑,错以为舞台上的夸张妆扮可以套用于平时的生活、以为时装展示演出模特的着装可以直接仿效。其实,衣饰妆扮要给人以美感,必须要和谐、得体,它与色彩、职业、年龄、体态、肤色等都密不可分:若要体现高雅端庄,在衣着色彩方面应选择低纯度、中明度的颜色,体现轻松活泼宜选择高纯度、高明度的颜色,体现豪爽粗犷要选择低纯度的中性色;超短裙不应出现在中年职业女性身上;街头巷尾流行的“露脐装”、“晒伤妆”、“肚兜装”显然不适宜出现在讲台上,因为职业要求教师的着装端庄典雅。

教师应是世人之范,万世之表,其形象亦具有示范性的特质。教师语言优美,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美的享受。教师的服饰仪表之美,会给学生带来示范。教师的心灵之美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健康愉快成长。

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由四种境界交织而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即是一种情感本体的、美的、平宁淡远的境界。学习美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可以培养我们美的情操、增加美学修养,可以使我们懂得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使我们的心灵高尚纯洁并得以升华。真诚地希望青年教师们在业余时间能多听一些国学大师的讲座,能对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蒋孔阳等美学大师的著述,潜心研读一二。

2009年5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