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是怎样学习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的

我是怎样学习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的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幸运,1982年毕业分回母校工作,又直接在蔡老师领导下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蔡老师在《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一文中指出,语文点拨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法,较之传统的常规教学,它要求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转变,即把教师“讲堂”变为学生“学堂”,把僵化程式变为灵活点拨,把注重“学会”变为注重“会学”。

我是怎样学习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的

胡寅初

一、学习历程的三个阶段

学习和运用语文点拨教学法,我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历程。大体上说,有三个阶段:

1.感知阶段。1963年秋,我从小学考入芜湖一中。十分有幸,一入学就成了蔡澄清老师的学生。当时,他是芜湖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刚教完高三,带领两位青年教师下到初一,进行中学五年一贯制的教改实验;他亲自执教我们中一(2)班语文实验课。这项实验要求用五年时间教完普通中学初高中六年的课程,用的是普通中学的语文课本。由于教材多、课时少、任务重、进度快,加上还有两位青年教师系统地听超前课,蔡老师只好改革传统教法,课前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课上提出一些重点与难点,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必要时作一点补充讲解,重在组织大家诵读、练习。我还记得蔡老师当年在我们班举行过全市初一语文公开教学,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进行“精讲多练”的教改实验,深得大家好评,市教育局还曾印发过蔡老师的教学经验呢。就这样,蔡老师一直教了我们三年课。至1966年夏,我们已进入了“中三”年级,但学的是普通中学高一语文课本。正当我们跟随蔡老师学语文学得兴味盎然,语文水平也普遍提高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从此我们“停课闹革命”直到“上山下乡”,一场教改终致夭折。在这三年中,我接受蔡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感他是在运用点拨的魔棒为我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指引我们登堂入室。这一切,我的同学们至今还津津乐道,赞叹不已。正是这一段学生经历,使我对语文点拨教学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最初的领悟。我从这三年的学习历程中对蔡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特点和点拨艺术多少有点心领神会,这也为我后来学习和运用点拨法奠定了感知基础。

2.学习阶段。恢复高考后,我以语文单科85分(百分制)的成绩考入安徽师大中文系。很幸运,1982年毕业分回母校工作,又直接在蔡老师领导下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这时,蔡老师正担任分管文科教学的教导副主任,并亲自执教语文课;他的《重在点拨》一文已经发表,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我初为人师,不懂教法,其时的尴尬和无奈是可想而知的。所幸芜湖一中在蔡老师的倡导和推动下,语文教改教研风气甚浓,蔡老师又对我关怀备至,呵护有加。为了帮助我教好书,他让我从初一教起,跟班直上高三,搞大循环;我每一次举行公开教学,他都让我先试教,他跟班听课,听后又和我一起钻研教材,共同备课,在教法上给予指导,甚至帮我修改教案。他一再告诫我,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特点,要加强学生的读练,提高效率,不能老是“满堂灌”。这难得的耳提面命,既是教法示范,也是对我进行点拨。正是在这种直接帮教下,我对点拨教学法有了更多认识。通过借鉴和吸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指导乃至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先后获市和省语文课堂观摩教学比赛一等奖,并被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园丁”光荣称号。

3.实验阶段。1996年秋,我参加了芜湖市“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在蔡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开始了进一步的专题实验与探索。本来,我认为“点拨”要便于操作和推广,应该有一个“模式”。但经过学习《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一书的许多论文,特别是蔡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的《谈语文点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一文,我开始认识到点拨的生命力正在于创造,“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理解了蔡老师尊重辩证法不愿使点拨陷于僵化的良苦用心。同时,我也在点拨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上了一些实验课,并对以前上过的一些研究课和一些做法重新审视和反思,力求符合点拨的要求。目前,这项实验正在继续和深入。

二、实验进程中的三个转变

蔡老师在《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一文中指出,语文点拨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法,较之传统的常规教学,它要求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转变,即把教师“讲堂”变为学生“学堂”,把僵化程式变为灵活点拨,把注重“学会”变为注重“会学”。我在实验教学进程中,着重抓了这“三个转变”。

1.初为人师时,我基本按传统语文教法进行教学,照搬“教参”,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巨细无遗,面面俱到,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我曾让学生写一篇半命题的作文:《一堂_______的语文课》,结果学生在横线上填“无趣”“乏味”乃至“令人失望”“使人头疼”的大有人在,文篇读来令人冒冷汗。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搞“一言堂”,灌得太多,学生不感兴趣。学习点拨理论后认识到,把课堂作为“讲堂”,忽视学生这个主体,不放手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只靠“满堂灌”“填鸭式”,必然会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其量,只能使其成为课堂记录员或老师的录音机;点拨教学则要求教师把“讲堂”真正变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全面自学,自求得之,并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认识提高了,我把自己定位成“教练”,而学生则是“运动员”,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大训练场上进行听说读写的充分操练———听老师指导和示范,听同学发言及讨论;在课前演讲中说,在小组讨论中说,在评论他人演讲和发言时说,在阐明自己观点时说;有时大声朗读,有时潜心默读,有时跳读、速读,有时精读、研读;上黑板写,在书上写,写下学习要点,写下读书心得,写下练习答案,写下作文片断,力求写快写好,力求写工整写美观———当然,每次操练,目标应明确,循序以渐进。我尽量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在自学、质疑、讨论、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质。

2.初为人师时,受传统教法的影响,也因自己驾驭教材能力不强,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一套固定的程式,即从解题、指明文章出处到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从正音正字到解释和辨析词语,从串讲课文到概括段落大意和归纳中心思想,从分析写作特点到处理课后练习。这种八股式的教学程式刻板僵化、面面俱到、固定不变,既不管教材的实际有否必要,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是否乏味,教师只管照本宣科,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很多,效率不高,少慢差费。而点拨教学则强调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它的着眼点始终是学生的学,当点则点,则拨则拨,不搞统一模式。我在学习运用点拨教学法时,特别注意因材施教:教材有高、初中各年级课本的区分,课文有讲读与自读的差别,各类文章有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学对象也有高、初中生的差异,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一样,思维、智力发展有不同,态度、习惯有好坏,能力有高下。因此,教学就不能一刀切,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根据点拨教学的要求,我个人的体会是:一要重视人的因素,激发学习学生兴趣,采取民主教学和多正面鼓励的方式,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培养习惯,教给方法;二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并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学生动的过程中发现其知识、思维、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弱点,确定当点当拨处,并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三是当学生确有疑难时,教师当讲就讲,这种讲也是点拨,但这种讲,应该简明扼要,能让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能触发学生举一反三,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读高中课内自读课文《故都的秋》时,根据教材散文的特点和学生隔膜感较深的实际,着重从全文的选材入手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分析讨论,进行多向交流,从而点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又以第3自然段“清晨皇城破屋院中看到的秋景”为例,组织大家共同讨论,解剖麻雀,引导学生从中悟出这部分景物是如何紧扣主旨、表现主旨的。这样,其余类似内容就能举一反三,容易理解,学习也较省时高效(有关教案见1997年第1期《学语文》17页)

3.初为人师时,我总是担心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知识未讲周全,学生考不出来,因此,备课时注重的只是教师的教法。为此,我到处找教参,看资料,做题目;上课时,拼命地“满堂灌”,生怕遗漏;课外,竭力地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平日,提供现成答案,把知识嚼烂了喂下去,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然而实践证明,这并不是万灵药膏,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记住了一些死知识,只会生吞活剥,却不会实际运用。拿作文来说,记住了许多写作知识的条条框框,却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和考试内容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生更考不出好成绩。由此,我认识到,教语文不光是要学生学会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让他们自己会学、会用。这样,我们就必须从只注重“学会”知识转变到更注重“会学”的能力培养,从手把手教逐步转变到让学生放手学,从而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为此,我在进行点拨教学时,既注意传授知识,更重视培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提高自觉能力。具体说来,我着重教会学生:认真读书,学会记诵、摘抄、做笔记;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学习参考书;掌握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套书的基本方法;懂得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会写常用的各类文章;能运用“已知”,开拓新知,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会分析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会自我测试,查漏补缺;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应当说,学生学会知识需要老师点拨。点拨教学特别强调学法指导,它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

三、研究过程中的三点体会

1.提高教学效率,是运用点拨教学法的出发点。在点拨教学中,我们对课文切入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讨论问题的提出,具体教法的采用,课堂板书的设计,点拨环节的实施等等,都比较考究,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过程中强调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为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努力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状况。正如蔡老师所说:“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点拨碎语》)

2.发展学生能力,是实施点拨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学生能力。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教法与学法来说,点拨教学应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点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眼全局,高屋建瓴;要在“突破难关,主攻要塞”上狠下功夫;要善于激疑促思,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许多重复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学习吸收,去逐步加深理解感悟,去不断实践运用,从而形成能力并实现迁移。

3.学习、研究、运用点拨教学法,是锻炼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注入式教学法最好掌握,因为它只要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既省事又不费力,也易为人们采用;而点拨教学则强调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教学艺术的追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敏锐的洞察力、知识的综合力、组织的凝聚力、思考的催生力、争论的拨乱力”等等,难度都是较大的。这就要求我们知难而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修炼”自身,提高自己驾驭教材和运用教法的能力,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种“修炼”,他人无法替代,也无捷径可走,我们必须克服惰性,逼一逼自己。当你对点拨教学逐渐感悟时,你便会欣喜地发现,自身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艺术有了提高。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应该说,和其他同志相比,我是非常幸运的,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运用点拨教学法的条件。但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自身的驽钝,对点拨教学的学习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深感有负于蔡老师多年的培养和期望。最近,在芜湖市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会议上,蔡老师又把目光投向21世纪,提出了“点拨教学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个命题,赋予点拨教学以新的现代化意义,激励我们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去努力探索。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加倍努力,不懈追求,才能不辜负前辈语文老师的厚望,担负起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任。我愿和大家一起刻苦努力,积极探索,让点拨之花在新世纪的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作者系芜湖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