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的重构与细化

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的重构与细化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课程首先应从其德育目标及实施入手,对高中政治德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构与细化,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的道德发展。以上的理论和判断,为我国高中政治课程实施“新德育目标策略”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因此,所谓的“新德育目标策略”,就是借鉴国外较先进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针对我国高中生道德实际的发展水平和阶段,重新构建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使他们呈现并构成符合高中生道德

“新德育目标策略”: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的重构与细化——以广东华侨中学为例

政治科 林浩鹏

[摘 要]我国的高中生道德素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但因各种影响仍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广东华侨中学高中生为样本,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角度,反思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及其实施的不足,尝试借鉴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学生道德发展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实际,重构并将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分层,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地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一做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的道德发展。

[关键词]德育目标 重构与细化 高中政治教学 道德发展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德者,才之帅也。”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德育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广东华侨中学高中生虽然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例如,爱国主义情感较强、明辨善恶能力不弱等。但从小的方面看,确实有一部分高中生出现道德选择迷茫、道德践行不够自觉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代变迁、中国国情、高考压力等原因,但从学科教学角度去反思,作为高中德育“主阵地”的高中政治教学,无疑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设置和落实,与现代高中生的道德发展现状和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由此,笔者试图重构并将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分层,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细化,从而能更科学、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的道德发展。

一、我国高中生道德发展的现状及主要成因

在对本校高中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又通过查阅期刊、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的数据后,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并去除地区差别、生源优劣等相关性较小因素后,可以概括出我国高中生道德发展的普遍现状:总体是向善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高中生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

我国高中生道德发展呈现以下态势:第一,集体主义意识较浓,权利和义务意识较重,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意识较浓,自主自立的个性意识渐强;第二,法制观念较强但法律知识贫乏,权利意识强于义务意识;第三,公民基本道德意识较强,但公民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仍保持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缺失;第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但还是不够科学、完善,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生目标理想;第五,有较好的是非观念,但在对他人和对己上存在不同的标准偏差,不太能转换角色思考和判断;第六,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较强,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一定程度上缺失;第七,崇尚民主、平等、自由,但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得失,而容易陷入过多关心个人价值实现的误区;第八,个人品德素质发展比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稍微滞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的不足;第九,道德素养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例如,女生的道德素养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的道德素养高于低年级学生,等等。

(二)高中生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

教育现实表明,高中生道德发展问题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带来的困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知识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历史遗留、时代潮流给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量并快速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作为各种思想文化核心的种种道德观,也相互冲击、互相交织,使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呈现多元的特征,这给我国高中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给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

2.学校德育目标定位和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大而划一,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系列,缺乏针对性,容易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做,知行脱离。学校德育目标和要求过于“高、大、空”的不足,加之一些陈旧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影响,使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陷入了困境,也必然影响学校实际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

3.忽视我国高中生的身心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其心理处于性成熟提前与性道德滞后、“成人感”与不成熟性、自尊与自卑、求知欲与识别能力、封闭性和开放性、成就感与挫折感等的矛盾运动之中,呈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相互矛盾、交织共进的特点。但是,中学的德育工作包括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特点和真正需要,过于强调道德认知的教导而忽视道德的体验和实践,过于强调树立崇高道德目标而忽视道德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4.我国高中政治课程在德育上的不足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高中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探究活动,落实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二是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但是,高中政治课程在道德教育和渗透上,仍存在“教—学”、“认知—行动”、“理论—现实”、“知识—兴趣”、“教条—生活”、“目标—落实”等矛盾。之所以造成以上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照本宣科而忽视高中生道德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有关。

二、“新德育目标策略”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及实施原则

针对我国高中学生道德发展上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作为中学德育“主阵地”的高中政治课程应该进行反思和寻找对策。政治课程首先应从其德育目标及实施入手,对高中政治德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构与细化,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的道德发展。对于这一构想,笔者简称为“新德育目标策略”。

(一)“新德育目标策略”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由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按照顺序前进的。我国的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高中生年龄基本在15至19岁之间,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大部分处于习俗水平,并向后习俗水平发展。准确地讲,我国高中生的道德发展基本上处在柯尔伯格所说的第四阶段,并向第五、第六阶段推进。

以上的理论和判断,为我国高中政治课程实施“新德育目标策略”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高中政治课程面临理想化、虚无化、抽象化的德育困境,批判地引入和学习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

(二)“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基本思路

西方方兴未艾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了道德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因此,教育者要在了解教育对象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针对教育对象道德认知上的冲突,打破原有的道德认知平衡,在更高的道德水平上重新整合,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对象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之间,生理、心理发育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所谓的“新德育目标策略”,就是借鉴国外较先进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针对我国高中生道德实际的发展水平和阶段,重新构建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使他们呈现并构成符合高中生道德发展规律的层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重构的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互动和道德实践中,逐步落实和分层达成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

(三)“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实施原则

1.阶段发展原则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勾画出青少年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线索,建立了一个青少年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型,这给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开展针对性道德教育带来启发。儿童道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儿童道德教育既不能低于也不能高于儿童个体的现有道德发展水平。此外,儿童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是不可以随便逾越,但通过学校教育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可以促进青少年个体道德的发展的。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应关注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与该水平该阶段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即坚持阶段发展原则。

2.主体与实践原则

柯尔伯格提倡师生间的民主参与,建立公正的集体氛围,为儿童提供各种角色扮演机会,努力创造条件来实践儿童的道德责任。因此,我们首先要把话语实践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注意培养道德个体的沟通、表达能力,激励他们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倾听、判断甚至反驳别人言辞的能力,培养个体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态度。其次要把设置教学情境与角色扮演作为道德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要考虑教育对象在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身心特点,把青少年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放进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自主判断的教学情境之中,多为青少年提供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角色,实现道德个体的角色同一和自我同一,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此外,德国教育家哈贝马斯认为,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行动能力,多设计和组织一些符合他们道德水平和需要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他们去承担责任,在课外充当好自己的各种必要的社会角色,跟其他的道德行为者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理解普遍化的道德行为愿望,从实践中区分想要做的事情与应该做的事情。柯尔伯格和哈贝马斯一起告诉我们: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而应该重视道德主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更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实践能力,即坚持主体与实践的原则。

三、“新德育目标策略”的重构与细化

根据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基本思路和实施原则,我们可以分成两步来实践这一理论:第一步是将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按年级进行分层和重构;第二步是按照高中政治课程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整合和具体化。

(一)高中政治“新德育目标”的构建

1.对高中政治课程的总目标及德育目标的总体认识

研读教育部编制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对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学校德育目标,可以发现,两者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基本一致。因此,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总目标仍侧重于高中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实现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协调统一。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的整合与分析

依据高中政治新课标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依据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对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进行整理(见表1)。

表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德育目标的整合与分析

img1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首先,高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按年级来区分的,而是交汇递进的,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其次,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并非所有学生都按照大部分人的发展阶段来提高道德素养,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处理好德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再次,左边的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水平与右边的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总目标基本匹配,但并不是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一定的整合;最后,按照教学的进度,高三整个一学年是缺乏德育目标和实施要求的,这就要求在总复习中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去强化、落实一些德育目标。此外,还要注意一个现实,即到高三毕业前夕,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第六个阶段——“普遍性伦理原则导向阶段”,因而就不能主观认为进入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的道德发展都已成熟;相反,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只是进入了这一阶段的初始阶段。

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的重构和分层

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的重构和分层,可以借鉴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结合我国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有层次的、递进的、可操作的德育目标,并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会选择,在情境中学会反思,在体验中学会总结。结合以上对高中德育课程内容的把握,根据对表1的分析,可以对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构和分层。

(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的重构和分层(见表2)。

表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德育目标的重构与分层

img16

续 表

img17

只有针对高中生的总体道德发展水平,正确把握各年级高中生普遍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重新整合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才能真正结合各年级所学知识,通过安排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对高中各年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教育,从而实现高中生道德品行的良性发展。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德育目标的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要服从社会政治需要,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道德教育要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研究和解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道德教育要注意生活化和主体性问题,实现道德教育由“虚”到“实”、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由“灌输”到“体悟”、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例如,新课程标准对于“金钱观”这一德育目标,仅有“正确对待金钱”一句话的简单要求,如果教学只是“简而言之”,就容易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水平而忽视了道德的内化与升华,更不可能使学生减少“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可以把高中政治课程中各年级的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例如,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利用学生的团体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利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利用学生的个体、自由意识和行为,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等等。下面以高三年级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为例(见表3)。

表3 高三年级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

img18

续 表

img19

至于高中其他年级各教学模块中德育目标的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由于文章篇幅,笔者就不在这里一一阐述了。如有兴趣的教师,可参照上述高三年级的例子来进行。

四、“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实践和实效

对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重构和分层以及细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后,笔者在高中不同年级组织了实验。由于“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因此,很难量化的、直观的去评价德育的效果,只能从学生的班风、学风、作风的点滴进步去考察学生道德发展的状况。笔者发现,在实践“新德育目标策略”的过程中,高中政治课程德育目标确实比以前更加突出,德育效果比以前更加明显了。以下用几个案例说明一下。

例如,前面所述的高一级政治课程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由于分析了学情,采取高一新生喜欢的课堂辩论活动,通过分组辩论“金钱万能还是万恶”,随后动员学生了解家庭收支情况,尝试编制家庭支出计划,使学生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抵御“拜金主义”侵蚀的觉悟和能力。不久后,高一年级组召开家长会,一位家长还特意找到老师表示感谢,说他的孩子在编制家庭支出计划活动后,对待金钱的态度端正多了。

又如,高一政治课程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由于组织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并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小论文比赛,结果被推荐的学生小论文荣获了一等奖。事实上,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连续获奖,几乎都跟道德教育有关。前年学生撰写的《信则立,无信则废》、今年学生撰写的《请给“正能量”让座——公共道德失范事件引深思》,都是由于针对时政热点,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困惑出发,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

还如,在高二政治课程“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由于针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坚持正确的方向,批判继承、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这一德育目标,组织了流行音乐鉴赏和表演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展示特长的同时,使学生懂得分辨和选择、懂得什么才是好音乐。结果表明,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课余纷纷哼着既流行又健康的歌曲,特别是一些励志的歌曲很受欢迎。对此学生的回答是:学习紧张之余,哼哼歌曲能调节情绪,而且也能鼓励自己努力拼搏。这样的回答使教师感到欣慰,因为高二学生的道德发展正处高中阶段中最具怀疑、最易影响、最迷茫、最需引导的时期。引导学生在纷乱的流行音乐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是教育的一种成功。

再如,在高三阶段,通过对选修课中“职业伦理”部分的教学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各种职业的道德要求和发展趋势。这为学生确定大学和专业目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受到了级组、班主任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学生结合之前的模拟招聘活动,也明白了用人单位对人才“德才兼备”的要求,再加上随后开展的以“我的大学梦”为主题的“理想树”贴纸和签名活动,对高三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勇敢面对高考挑战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实践表明,这个策略总体上对高中生的道德发展起到了更加有目的、更具科学性的作用,也更好地促进了我校高中学生在道德品行上的稳步发展,对班风和学风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值得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

五、对“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反思和展望

(一)对“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反思

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在实施中总体效果趋好,但仍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依据的反思

高中政治课程“阶梯式”道德发展策略的理论依据是西方方兴未艾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哈贝马斯在柯尔伯格的六个阶段之后又建立了第七个阶段——“交往性伦理阶段”,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告诉我们,所谓“第七个阶段”是不能凌驾于前六个阶段之上的,而应该融入到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论”中的每一个水平、每一种阶段之中。因此,借鉴西方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提出“新德育目标策略”,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2.对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的反思

首先,由于时代和社会发展,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动向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每个高中生的成长经历、道德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新德育目标策略”并不能解决所有高中生的道德发展问题,并不能解决高中生遇到的所有道德发展困惑。应该看到,高中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一门学科、一种教学策略所能单独承担的。

其次,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学生的身心成长程度、环境及需要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理所当然地处于这个阶段而不是那个阶段,因此,“新德育目标策略”只能解决大部分高中生的道德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注意特殊情况和个别学生的道德发展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策略和方法。

再次,各学校、各地区的高中生道德发展普遍水平和阶段以及特点,虽有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实施“新德育目标策略”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地去实施。

最后,在实施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的过程中,与高考考纲的重难点、课时安排有一些冲突,虽然不是很明显,但依然带来一定的困扰。这就需要在下一阶段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

(二)对“新德育目标策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为了推广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必须进一步了解和调查学生的道德现状和道德发展需要,以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道德发展目标,以及更加可操作且有效的道德教学策略。不妨设想一下,既然在广东华侨中学高中政治课程中实施“新德育目标策略”能取得一定的实效,那么,在初中阶段乃至小学阶段、大学阶段是否也可以尝试呢?笔者认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果各地、各校、各学段、各年级依据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起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问题,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虽然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但也必须承认,我国的青少年包括高中学生的道德发展确实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以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指导,并以广东华侨中学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实践,结合我国德育的一些经典观点和成功经验,立足于我国高中生的道德现状,提出了高中政治课程“新德育目标策略”。应该看到,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地达成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沈亚生,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志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认[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张云平等.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冯文全.学校德育目标的分层研究[J].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04(6).

[9]刘志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达成的思考与探索[J].贵州教育,2006(15).

[10]袁学佳.描绘学生道德发展的多彩蓝图——上海第五十四中学德育目标分层的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7(5).

[11]李红花.立足高中政治课堂,充分发挥德育功能[J].中学教学参考,2011(18).

[12]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