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共振教学结构”引入新教材教学

将“共振教学结构”引入新教材教学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在流派纷呈的教学理论研究中,新近流行的“师生共振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是比较接近的。师生共振教学结构是上海市普教科研重点项目。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领域。但由于我们是谋求将师生共振教学结构引入学科教学,所以无论用何种手段何种方式进行问题解决这一教学环节,都必须明确,师生主客体角色地位互换的原理应在这里得到最大的贯彻。

将“共振教学结构”引入新教材教学

国家教委1988年全国教材编写规划会议针对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背景与发展差异很大,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要求对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进行彻底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编写六套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和两套高中课本。上海市承担编写的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使用的初、高中教材各一套均已面世,并分别于1992年、1995年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

由于新教材容量增大、知识面拓宽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等,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不断进行改进。笔者认为,在流派纷呈的教学理论研究中,新近流行的“师生共振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是比较接近的。

师生共振教学结构是上海市普教科研重点项目。该项研究广泛吸取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教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如合作教学学派、认知学派、人文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等在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论中的研究成果。并能够针对我国的中学教育目标、近年来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改革实际,提出具有新意、便于操作的理论假说。

师生共振教学结构由四个教学原理、七个教学序列结构(教学环节)组成。

四个教学原理为:师生教学同步原理;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师生情感共鸣原理;师生教学互补原理。七个教学序列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架设探求桥梁;组织问题解决;重复知能训练;改组智能结构;知能创新应用。

从四个教学原理来看:师生同步教学原理指的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这些教与学的主要变量要互相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与认识同步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原理认为,教学是为了求得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最大程度的共同参与,应经常变换教学活动形式,做到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师生情感共鸣原理从人本主义出发,强调教学中和谐的心理气氛,认为这种气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师生教学互补原理从方法论角度出发,认为只有教与学一致时,才可获得最有效的教与学。因此,应力求教法和学之间不断取得相互适应。四个教学原理作为一种教学主导思想,弥补了我们以往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法中的某些不足。

七个教学序列结构是共振教学思想的具体落实,七个教学序列结构首尾相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1创设问题情境

要求在上课开始时引出上节课或前阶段课程中没有发现或没有解决的问题;扼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和预期的学习结果;提出可供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如高中信息科技学科在组织学习“枚举算法”的概念以及应用时,教师往往会举这样的例子:用一串钥匙去开启一把锁,但是不知道该使用哪一把钥匙,通常应该用什么策略?由此导入新课,导入“枚举算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领域。

2激发学生动机

动机指产生情绪感受推动的某一行动。学习离不开动机,对教学组织者而言,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激发学习动机这一环节与上一教学环节之间具有明显的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致两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同时发生,然后在不同水平上重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上主要应通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下一些悬念,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意图。例如,生物学科在学习“生长素具有双重性作用特点”这一内容时,可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一行高大挺拔、庄严俊秀的水杉林,一张是一排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的法国梧桐(悬铃木)。然后提问:同样都是高大乔木,为什么水杉的树冠像一座高耸的“宝塔”?为什么法国梧桐的树冠却长得像把撑开的“大伞”?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两种不同的树形?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如此,使学生产生明显的学习意识倾向。

3架设探求桥梁

在创设问题情境和激发学生动机之后,将进入架设探求桥梁的环节。架设探求桥梁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桥梁到达“彼岸”,即促使学生将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作纵横两个维度的分析,为进入组织问题解决做准备。架设探求桥梁的方法有许多:如在地理学科“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中,既可以纵向回忆洋流的成因和分类,又可横向联系大气环流行星风系的分布规律,使学生对地球表面物体大尺度运动的成因以及大气环流是洋流形成动力等有所认识,又使学生产生了解洋流的实际分布情况、探究洋流与大气环流异同的愿望,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运用新旧知识内在纵横联系来组织教学;其二,可以用“读读、议议”的启发式,在学生理解了洋流分布规律后,让其阅读“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分组讨论,自己提出疑难、疑问;其三,可以通过联想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来展开想象,架设探求桥梁。如联系我国明代郑和下西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史实,联系漂流瓶的传奇,探求洋流分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总之,方法有许多,关键在于要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而灵活选定“桥梁”,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生参与。

4组织问题解决

这指的是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手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学生学习中的核心环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所熟悉的种种教学手段,谈话式、直观教具演示式,读书讨论式等,都可施用。但由于我们是谋求将师生共振教学结构引入学科教学,所以无论用何种手段何种方式进行问题解决这一教学环节,都必须明确,师生主客体角色地位互换的原理应在这里得到最大的贯彻。要想方设法,争取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更多的参与。用组织问题解决的方式学习新的内容,以历史学科为例,一般可用下列形式导入:(1)由论及史。先把某一历史事件的结论摆出,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课文及课本上涉及此事件的知识,或者课本外的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证明。(2)以史代论。通过学生对史实的阅读、讨论,教师的点拨解惑,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如在秦朝这一章节中,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来进行学习。学生为寻找论据,势必将教材仔细阅读、分析、整理,全神贯注地投入该章节的学习之中。(3)先介绍当前史学界对某一史事的几种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该史事有关章节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学生参与,必须提供学生讨论及回答问题的时间和心理空间。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切勿给讨论发言的学生造成难堪,以使学生拥有安全感,始终持有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师生情感共鸣原理所要求的。

5重复知能训练

当前,在各类教学、教材课程改革中,都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培养的强化,无疑是社会需求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是历史赋予教育的使命。但事物往往是矛盾的,在能力培养强化的同时,常常出现对“双基”有所忽略的情况。须知,“双基”不落实,其他能力的培养则成无源之水。重复知能训练环节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克服改革中的负效应,获取学习的高质量。历史学科在着手重复知能训练教学时,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习题互相评讲形式、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知识表解(专题综合表、分类串线表、同类事件比较表、中外历史对照表)形式、以巩固记忆加深理解为目的的各种课外活动等,多角度地多次重复。

6改组智能结构

学生中学习成绩存在差异是绝对的,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状况差异的产生一般不是由智商的差异决定的。学习呈困难状态,表层的原因是基础知识差,但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产生的。产生差异的深层次根源应追溯到思维的惰性或思维方法的不正确。学科教学在智能结构改组这一教学环节中,应在加强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训练,使学生将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组织。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多种形式。

7知能创新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被检索出来应用,或用于创新(不管是否有人提出过,只要学生不是一字不改地抄袭别人思想、观点或语言而得出的观点、想法,就应视为创新)或用于知识迁移(迁移也含有创新的成分)。例如语文教材涵盖古今中外的名作名篇、文学流派、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艺术手法、语言要点等学科基础知识,林林总总都要学生记住是不可能的,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锻炼学科基本能力,因此,为创新、迁移而教是绝对重要的。近年来高考命题原则从“依纲照本”变为“依纲用本”,一字之差,体现了由重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变为重在考查学科多种应用能力;1992年出台的某些学科高考考试说明,首次明确提出了10项能力要求。这种变化我们可视为一种导向。知能创新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颖的见解,并用于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求得学生思维中的几对矛盾,即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思维的高速度和准确性等的均衡发展。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新课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明确散文基本写作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蕴涵,理清文章移步换景的写法。转入复习以后,可以从朱自清的文学常识着手,以其过人的气节为切入点来联系时局背景,再联系《雨中登泰山》、《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写景特点;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如通感,来提领联类,用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1)师生共振教学结构的重点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核心是改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为指导、帮助和参与互动的关系。(2)共振结构以四个原理为空间结构,以七个环节为时间序列,构成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结构。该结构的基本过程为:教学启动→知识的呈现→理解→应用创新。各环节独立存在,但彼此紧扣,不可任意取舍。(3)提出运用师生共振教学结构进行教学,并不是要以此来取代诸如讲授式、谈话式、直观教具演示法、读书讨论法等当前中学学科教学所使用的方法。而是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和改造,使各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师生共振”思想指导下,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形成更好的教学效应。(4)作为一种教学结构,以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灵活应用效果为好,而不应在一节课上机械地、教条地搬用。

1995年10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